位于
河南省淇县
朝歌镇京广铁路东侧,有
淇河、
卫河环绕。公元前1063年周兴师伐
商朝,将、、卫三监之地及殷民划为
卫国,建都朝歌(纣王城),在城内建宫城,此为卫国故城,周长14公里,墙基宽50-70米,残高1.5-3.6米,版筑的城墙夯土中发现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陶豆柄、盘等残片。城东有作坊(两座)遗迹。
景点简介
卫国故城,在淇县城关镇,是第二道朝歌城(纣王城)的城垣上段。公元前1063年
周公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
武庚(纣王子)、
管叔,放
蔡叔度。将邶、鄘、卫三监之地及殷余发划为卫国,封
康叔为卫君,建都朝歌,宫殿建在城内定昌(今东仓)、传至仔懿公,因其玩鹤丧志,不恤朝政,终于在公元前660年被北方人狄人所杀,在朝歌历时403年。
内容概述
故名卫国故城。城廓长3100米,宽2100米,周长10400米。城基宽50至70米,残高1.5-3.6米,城墙板筑,板眼明显,均为平夯,板眼间距2.20-3.10米,板眼孔径6-8厘米,夯层清晰,每层6-12厘米。在夯土在发现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陶豆柄、陶盘、陶盆、绳纹板瓦,矮足粗绳纹鬲等。在故城东有两个作坊遗址:治铁作坊在付庄村约9+万平方米,发现有治铁残炉、木炭、熔渣、范板和残鼓风管等,制骨作坊在东关东北,跃进路北侧,约2.4万平方米,发现有牛、猪等各种骨骼,上面的锯痕清晰,有的已变为化石。两遗址中发现有红陶片、细把陶豆、折沿旋纹陶盆,以及绳纹小砖等,这些遗物为龙山、
春秋战国至汉代的、1986年4月下旬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鉴定,纣王城上段为卫国故城。1986年12月公布为
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四百年历史
公元前 11世纪,
西周政权建立后不久,以朝歌为中心发生了“
三监之乱”,西周再次东征朝歌,历时三年,最终杀
武庚、斩
管叔,叛乱被彻底镇压。为了巩固西周政权,
周公奉
姬诵之命,将
帝辛的儿子武庚曾经统治的殷地朝歌及周边“三监”之地封给
康叔,以朝歌为
首都建立了
卫国。
12月13日,
淇县史学界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历史上卫国共延续了850多年,而从卫康叔建都朝歌到
卫懿公被杀,朝歌作为卫国都城存在了400多年。其间,这里曾有过康叔之治、
许武公盛世的辉煌岁月,也上演过石大义灭亲、
许穆夫人驰骋疆场的壮举……
八百五十年
朝歌古城淇县,历史上曾是京之地,
商朝晚期先后有 4位帝王在此营建都城。殷商灭亡后,朝歌继而成为卫国国都。作为西周时期主要的诸侯国之一,卫国以朝歌为都时间长达403年。到了卫懿公时期,
卫国衰微,公元前660年,北狄进犯卫国,卫懿公战死,卫国
首都被迫由朝歌迁至楚丘(今
滑县境内),北狄乘胜追击,迫使卫国又迁都
濮阳市(今阳)。公元前238年,卫国又由帝丘迁都至野王(今
沁阳市)。公元前209年,
胡亥废黜卫国国君,延续了850余年的卫国从此灭亡。
“
康叔受封在朝歌所建立的卫国,是当时
中原地区最大的一个诸侯国。”淇县朝歌古都学会会长
燕昭安说。燕昭安认为,朝歌作为
商朝故都曾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殷商灭亡后的400余年间,朝歌又成为当时中国重要的诸侯国之一
卫国的
首都。自卫康叔建国到
卫懿公被杀,卫国在朝歌共历14世17位国君。卫懿公之前,卫国处在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中,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兴旺发达,曾出现康叔之治、
卫武公盛世的局面,并成为当时著名的礼仪之邦。随着
周代逐渐走向衰败,对各诸侯国也逐渐失去了控制权,导致诸侯国连年征战、相互杀戮,卫国也在这场
诸侯争霸中元气大伤。
淇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王小运告诉记者,淇县朝歌在卫国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历史人物,如开国之君
康叔、高风亮节的卫武公、大义灭亲的
石碏,以及
中原地区第一位爱国女诗人
许穆夫人、中国第一侠客
荆轲、政治家和改革家
商鞅等。
康叔受封
康叔,姓姬名封,
周文王之子,
姬发之弟,因其原封于康地(今禹州),史称康叔。据《淇县志》记载,
周代平息“
三监之乱”后,将殷都朝歌及周边三监之地邶、鄘、卫三国封给了康叔,
摄政王周公还为康叔扫除了政治隐患,将大批朝歌“殷顽”迁至
洛阳市为奴,仅留下陶、施、樊等七族
商朝遗民,并在长安为康叔举行了封地仪式。
王小运介绍
卫国建国情况时说,公元前 1062年,
康叔率两万将士来到朝歌,开始在今淇县城东街建王宫、修城池、治国家。康叔将大批奴隶释放后,按照周朝的制度分给他们土地,鼓励百姓开垦私田,此外还扩建桑园,兴建冶铁和制骨作坊,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在婚姻方面,提倡“男女同姓其生不番”,改变以往同姓通婚的习俗。还废除了商朝时期活人殉葬的陋习,殉葬品改用草人、草马等。由于康叔治国有方,卫国很快出现了百业兴旺的局面,史称“康叔之治”,朝歌人后来还修建了康叔祠供后人祭祀。
康叔之后的
卫武公也是一位贤明之君,在他执政的 55年间,
卫国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也深受百姓拥戴。史料记载,卫武公能够“百采众谏,与臣共勉”。
犬戎族杀
姬宫湦后,卫武公从朝歌起兵辅佐
周代平定了犬戎之乱,因战功显赫,被
姬宜臼封为公爵。卫武公95岁高龄时曾作《抑》诗自儆:“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温温恭人,维德之基。”卫武公在位期间还建造了被后人称为
中原地区首座国家园林的
淇园。淇园位于今
淇县城西约20公里,后人为纪念
卫武公,于春秋初期在淇园修建了武公祠,还将武公祠附近的一条河流和一个村庄分别命名为思德河和思德村,意为思念武公的美德。武公祠建成后,历代均有重修,直到上世纪初还尚存一定规模。如今,武
公祠和淇园遗址被夺丰水库淹没。
大义灭亲
淇县人至今对
石碏杀子
卫国的故事耳熟能详。石碏是卫国大夫、
卫前庄公的老臣,他为人耿直,体恤百姓疾苦。卫武公死后,卫庄公的小儿子
州吁生性残忍、暴戾,无恶不作,石碏多次劝庄公管束州吁,庄公听不进去,致使州吁更加猖狂。令石碏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儿子
石厚竟然与州吁厮混在一起,经常干一些祸国殃民的坏事。石碏为了教训石厚,用鞭子抽打石厚并将他囚禁起来,可石厚不思悔改,越窗逃出后住进了州吁府中。
卫庄公死后,州吁的哥哥
齐桓公继位。
卫桓公生性懦弱,这让州吁更加横行霸道。公元前 719年,卫桓公要去洛阳觐见周王,州吁与石厚合谋,借饯宴之机杀死了卫桓公,州吁自立为君,首开
春秋诸侯国
政变之先河。此后,
州吁与石厚大肆征兵攻打
郑国,搞得民不聊生,当时朝歌有
民俗音乐唱道:“一雄毙,一雄奸,歌舞变刀兵,何时见太平?”为了平息民怨,州吁与
石厚决定请
石碏出谋划策。这时石碏已经告老还乡,州吁便派大臣带着厚礼去请石碏,但石碏痛恨州吁,拒绝参政。无奈,石厚只好亲自去请老父出山。石碏看到
卫国被州吁搞得不成样子,便想为民除害,重整社稷。于是他假意献计,让州吁和石厚去
陈国请教
陈桓公,州吁和石厚便去了陈国。而此前石碏已把一封血书送到陈国,请求陈桓公将
州吁和石厚处死。陈桓公与石碏交情甚笃,于是将州吁和石厚囚禁。消息传回卫国,石碏派人急速赶往
邢国请
卫宣公(州吁二哥,史称卫宣公)回国继位。
当时陈国有大臣说,州吁是首恶,罪当斩首。
石厚是从犯,不必处死。
石碏却说: “石厚与州吁沆一气,不杀掉他,我在朝歌无脸见人。”结果,石厚和州吁都被杀掉了。左秋明在《左传》中赞曰:“石碏,纯臣也……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玩物丧志
但是,石碏的大义灭亲并没有扭转
卫国日益衰败的局面。自州吁篡位被诛、宣公继位后,统治者生活奢靡,不闻朝政,王室内讧频仍,至
卫懿公时,卫国已是强弩之末。卫懿公治国无方,却是个养鹤的高手,整日痴迷养鹤,最终导致亡国,他因此成为历史上“玩物丧志”的典型人物。
卫懿公在王宫及朝歌城外设有多处养鹤场,他的鹤像官员一样享有级别和俸禄,上等鹤享大夫禄,次等鹤享士禄,外出游玩时
车前有“将军鹤”引导,用餐、朝议时也必须有鹤做为伴,还有宫女为鹤梳理羽毛,甚至把练兵场改成了驯鹤场,把军粮当作鹤饲料。他的鹤出门时一律乘只有大夫级别的官员才能乘坐的轩,对献鹤之人
卫懿公更是给予赏赐。养鹤耗费了大量钱财,增加了百姓负担,举国上下怨声载道,国家也日益衰弱。
公元前 660年冬,北狄(今大同一带)人兴兵伐卫,卫懿公“敛兵授甲,抵御狄寇”,但大臣们却对卫懿公说:“主公的鹤都有高官厚禄,让它们去打仗吧。”无奈,卫懿公只得带领少数亲信赴前线迎敌,结果大败,卫懿公被狄寇砍成了肉泥。噩耗传回朝歌,卫公子
鲁僖公带领
卫国人连夜向东南逃去,狄人一路追杀到
黄河边,这时幸遇
宋国出兵保护,狄人方才退兵。此后,
公子申被立为
卫戴公,在今滑县道口镇东暂避祸乱。
朝歌沦陷后,卫国大夫
弘演前去收尸,只见
卫懿公的尸体零碎不全,只有一只肝尚且完整。弘演跪下哭道: “主公风光一世,如今无人收葬,我将以身为棺矣!”说罢,拔刀剖开自己的肚子,把卫懿公的肝放进腹中,上演了一出“破腹葬肝”的悲剧。
许穆夫人
朝歌沦陷后,卫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这时,有一位女子挺身而出,在各诸侯国中奔走呼号,请求支援
卫国,并最终得到
齐国的支持,为卫国复兴立下了功勋。这名女子就是卫懿公的妹妹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约公元前 690年出生在卫国
首都朝歌,后因嫁给了
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许穆夫人自幼喜爱诗词曲赋,她的《载驰》等著名诗篇比
屈原的《
离骚》还要早300多年,因而又被称为
中原地区第一位爱国女诗人。
许穆夫人远嫁
许国后,时刻思念着自己的祖国。看到哥哥
卫懿公嗜鹤如命,国事荒废,她在诗中写道: “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表达了对祖国的关切和思念。朝歌沦陷、卫懿公被杀的消息传到许国,
许穆夫人向许穆公提出援助
卫国,但靠许国的国力无法帮助卫国,于是她毅然带领随嫁的同族姐妹经过长途跋涉回到祖国,并与兄长
姬辟疆一同说服了
齐国,
齐桓公派战车300乘、甲士3000人帮助卫国收复了失地,使卫国进入了复兴时期。
残垣之上
目前,现存的卫国城墙有四段,每段古城墙边都立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卫国都城”的标志。记者登上古城墙,遥想当年卫国都城的繁华景象,如今却只留下了城墙遗址供人凭吊。
“卫国都城位于
淇县县城四周,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250米,东西宽1650米。城墙宽70米,高9米,文化层厚达13米,城内面积约有400万平方米。”王小运介绍
卫国首都时如数家珍。王小运说,保存至今的四段古城墙,一段是县城北三里桥两侧长830米的北城墙,其他三段是西城墙,分别位于县煤建公司、县林业局院内和县银河纱厂后面。记者在淇县林业局院内看到,长13米、宽11米、高3米的卫国城墙,四周建有漂亮的花墙将其保护了起来。上世纪曾在淇县
朝歌镇东关村、付庄村和桥盟乡
桥盟村先后发现了制骨和冶铁作坊遗址,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墓地,出土了铜鼎、
铜剑、骨器、陶器等一批文物。王小运说,卫国都城的宫殿区和墓葬区,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尚未进行全面勘探,所以不知其详。但可以想象的是,那里一定埋藏着卫国都城更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故城遗址
朝歌是
周代卫同
首都,历时403年。
武王伐纣以后,封其弟
康叔为卫公,治理殷地,治所朝歌。《
辞海》记云;“卫,古国名。始封之君为
姬发弟康叔。公元前十一世纪
周公平定
武庚的反叛后,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旅分封给他,成为当时大国。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卫国都城,俗称朝歌二道城。位于
淇县中偏东的朝歌旧
商城遗址地,该城周长9227米,宽米50--70米,残高1.5一一3.6米。夯层清晰,厚薄相近,夯面平整,每层为6—一12厘米,夯窝排列整齐;板眼明显,板眼间距2.2——3.1米。板眼孔径6—一8厘米。其
包含物有陶细柄豆,陶底,陶盆,绳纹板瓦,矮粗绳纹鬲,均系
春秋中晚期遗物。
1986乍春,淇县文管所与有关单位和个人在进行田野考古调查中,于卫国城东发现了付庄冶铁遗址和东关制骨作坊。
付庄冶铁遗址南北长,东西宽各约300米。在遗址西部的断崖上和
壕沟里发现了冶铁残炉、木炭、熔碴、范扳及残鼓风管等。采集到的陶片有春秋中晚期和
战国初期的细陶豆、折沿旋纹陶盆等。
东关制骨作坊东西长160米,南北宽150米。在公路北侧灼路沟中采集到的有牛、猪各种骨骼。其中还有留有锯痕的骨片。据东关老年人讲,清
宣统年间,附近群众在此挖出三百马车骨头卖给了一个
意大利商人,装上火车运走了。从采到的陶片看,与卫国城址和付庄冶铁遗址
包含物类同。
从上述城墙建筑之雄伟,
冶铁遗址和制骨作坊规模之宏大,可以断言,当时卫国都城朝歌是何等繁荣与昌盛!这对研究卫同的城池建筑、手工业、
冶炼业和经济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据史料记载和城垣中包含物证明,此城为卫国都城无疑。《史记·卫康叔世家》记云:“
周公以成王命兴师伐
武庚禄父、
管叔、放
蔡叔度,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河淇间故商墟。”清乾隆乙女年重修《汲县志》载:,武王封
康叔于卫,今
卫辉府东北朝歌城是也,是卫都,本在
淇县。”卫国故城城廓之大、城墙之厚皆属罕见。将来通过对卫下层的发掘,进而对殷末帝都的考证将提供不可多得的资料。卫国故城城址现已列为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