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链甘油三酸是通过化学方法获得的一种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多种食品的配制和加工。C8(含8个碳原子的
饱和脂肪酸)和C10(含10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脂肪酸是
辛酸和葵酸,通常认为是中链脂肪酸。
物质来源
中链甘油三酸酯是从
椰子油中或者从
棕榈油中提取出来的。它们是饱和甘油三酸酯的混合物,主要的是辛酸(C8H16O2)和葵酸(C10H20O2).它们的含量不低于95%。
MCT的特性
极好的氧化稳定性
极好的冷却稳定性
低黏度
较好的溶解性
良好的润滑性
独特的代谢途径
生产过程
椰子仁油/棕榈仁油
↓水解
↓分溜法
C8/C10脂肪酸
甘油↓酯化作用
MCT粗油
↓精炼
精炼的MCT油
↓除臭
Delios®MCT油
氧化稳定性
油脂氧化是造成酸败的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新鲜油脂过氧化值小于2.36(mmol/kg油);过氧化值在2.36~4.73时,感官品尝无异常;高于7.9时,油脂出现不愉快的辛辣味及其它刺激性气味;如果超过11.82时,食用后可引起呕吐、
腹泻等中毒症状。
国标为《10mmol/kg油》
不同植物油的氧化稳定性中显示MCT油有独特优势
应用优势:
较好的氧化稳定性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在高温下的
聚合作用相对较小,当这些油类在焙烤食品工业用作
脱模剂时,这是至关重要的。在230℃的温度下加热24小时,像
有机大豆油和介花子油之类的植物油的粘性大大增加,甚至变成棕黄色塑料状,但是,同样情况下,中链甘油三酸酯的黏度只达到室温下植物油的黏度。
冷却稳定性
纯度较高的葵酸甘油三酸酯的
熔点是30℃;纯度较高的
辛酸甘油三酸酯的熔点是15℃左右;而含有C8
脂肪酸和C10脂肪酸
混合物的甘油三酸酯的熔点极低,仅零下15℃。这些油可以在很低的温度下储存,既不用担心它们结晶,也不用加热。这会给食品业带来很大的方便,特别是当这些
油料要以液态的形式喷洒出去的时候,稍有结晶势必会堵塞喷嘴。
水溶性
在食品业的应用方面,中链甘油三酸酯还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它们的溶解性和天然植物油的不同。中链甘油三酸酯的脂肪酸链长比较短,而其亲水性特别高,所以很容易溶解到任何浓度的酒精中。这种特性常常应用在生产香料的行业
特性应用
溶解并赋予食品以特有的滋气味及颜色;
防粘剂
---水果如葡萄干;
---
口香糖、甘草类糖果制品(这类产品常使用mct和天然腊的合成物)
焙烤食品;
降低如
维生素e和卵磷脂之类的亲油性食品配料的粘性;
作为混浊剂用于饮料中;
MCT可部分或者全部
代替植物油使用时注意:
膳食应该包含足量的ω-6和ω-3的
脂肪酸(搭配比例为15~30%的植物油,70~85%的MCT)
比起普通植物油,MCT的分子量较低,发烟点大约在160℃左右,因此几乎不可能用于焙烤或者煎炸。
在PH值较低水分较大的食品或者脂肪酶活跃的配料中,所有的油类都
水解成游离脂肪酸和
丙三醇。长链的脂肪酸没有任何味道,不对食品产生影响,但中链脂肪酸会产生不良味道,脂肪酶可通过加热去除,因此MCT不能用于酸性食品中。
MCT重点管理的市场产品
烹油
巧克力涂层
干酪的加工
植物油
优良的品质:
生产过程中没有使用催化剂;
特殊的净化处理;
连续的除臭操作;
新产品的持续性开发;
饮食注意
(1)保持理想体重,限制总
热能摄入。体重超重或肥胖者,应通过限制主食摄入的办法来达到减肥目的,一般应吃八分饱。减肥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减重,切不可操之过急.
(2)
糖类在总热能中以占45~60%为宜,尽量避免食用
白糖,
水果糖和含糖较多的糕点及罐头等食品.
(3)胆固醇每日摄入量应控制在300毫克以下。食物选择控制上可比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略为放松.
(4)在控制总热能摄入量的前提下,脂肪的热能比不必限制得过低,可占热能的25~30%,但应注意勿过多摄入动物性脂肪。每天油脂用量大约50克,植物油应占食用油的大部分.
(5)多吃蔬菜,水果,
杂粮食品等含纤维较多的食物,有利于降血脂和增加饱腹感。
注意上述分级只是为了说明此种疾病,很少涉及到遗传性和发病机理。
血浆脂蛋白在任何个体中都是随时间变化的,这是一种可以预计到的现象,因为在VLDL和LDL的代谢和饮食对VLDL的作用之间存在有
前体生成物这样的关系同一种疾病可导致多种不同的脂蛋白模式,而多种疾病又可引起同一种脂蛋白表型。
诊断标准
目前,国内一般以成年人空腹血清总胆固醇超过5.72毫
摩尔/升,
三酸甘油脂超过1.70毫摩尔/升,诊断为
高脂血症。将总胆固醇在5.2~5.7毫摩尔/升者称为边缘性升高。根据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结果,通常将高脂血症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5.72毫摩尔/升,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甘油三酯\u003c1.70毫摩尔/升。(2)高甘油三酯血症:
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过1.70毫摩尔/升,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即总胆固醇\u003c5.72毫摩尔/升。(3)混合型
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和
三酸甘油脂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超过5.72毫
摩尔/升,甘油三酯超过1.70毫摩尔/升。(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胆固醇)含量降低,\u003c9.0毫摩尔/升。
测定方法
血清甘油三酯/三甘油(TG)是一项重要的临床血脂常规测定指标,特别是随着对其致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研究的深入,TG作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一项独立的危险因素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目前血清TG测定及其临床应用尚存在很多问题,如生物学变异、游离甘油对测定的影响、测定的标准化系统不完善等等。本文仅对TG的生物化学、测定方法与标准化、临床意义等方面的近况作一简述。
生物化学
TG又称
血清甘油三酯,由3分子
脂肪酸和1分子
丙三醇酯化而成,是体内能量的主要来源。TG处于
脂蛋白的核心,在血中以脂蛋白形式运输。除TG外,外周血中还存在
甘油二酯、
甘油一酯(两者总和不足TG的3%)和游离甘油(FG)。各种脂蛋白中,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其残粒被TG含量高,被统称为富含TG脂蛋白(TRL),也称残粒样脂蛋白(RLP)。越来越多的临床与实验证据提示,TRL在AS病因学中扮演重要角色,可能作用于AS病变早期。TG的代谢可分为
外源性和内源性两条途径。外源性途径指食物中的TG在
小肠内
水解成
脂肪酸和甘油一酯、
二酯后由肠粘膜吸收入
细胞,再合成TG并与其他脂质形成CM,通过淋巴系统入血。CM中的TG在
脂蛋白脂肪酶(LPL)作用下水解为
丙三醇和
游离脂肪酸(FFA),被细胞利用或贮存。高脂饮食后3~6h,血液中CM相关的TG达到峰值,脂肪的吸收速度因食物中脂肪的成分及
个体差异而不同。内源性代谢途径指CM水解产物—CM残粒以受体介导的形式被肝脏吸收,其衍生物和一些新组分合成VLDL。与CM水解类似,VLDL分泌到血液后被LPL水解成残粒,其中部分直接被肝吸收、分解,另一部分继续水解形成中间密度
脂蛋白(IDL),最后生成LDL。VLDL的合成与
水解受多种因素调节,包括底物利用率、激素状态、水解酶的活性及一些特殊载脂蛋白辅因子的活性。
测定
血清TG测定方法一般可分为
化学法、酶法和色谱法3大类。早期测定方法是以总脂质与胆固醇和
磷脂之差估算。化学法用有机
溶剂抽提标本中的TG,去除抽提液中
磷酸甘油酯等干扰物后,用
碱水解(皂化)TG,以
高碘酸氧化
丙三醇生成甲醛,然后用显色反应测甲醛。比较准确的是
二氯甲烷硅酸变色酸法(
Van Handel-Caslson法),此法抽提完全、能去除磷脂及甘油干扰、变色酸显色灵敏度高、显色稳定,至今还是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内部参考方法。但因操作步骤繁多、技术要求高而不适于常规工作应用。
核素稀释/
气相色谱/质谱技术(ID/GC/MS)主要用作参考系统中决定性方法的建立及参考物质的制备与定值,此法费用昂贵,样品处理复杂,难以推广应用。
目前几乎所有的临床实验室都用酶法检测血清TG水平,虽然方法各异,但一般都包括3个基本步骤[3,5~7]:用最合适的LPL
水解TG生成
丙三醇和FFA;接着是转化,该步骤一般只用一种酶,例如
甘油激酶,将甘油磷酸化以进行下一步反应,或者生成中间待测物;最后是有色
染料(常为
亚胺等)或者紫外吸收物质的形成,再通过分光光度法计算相应的TG浓度。如乳蛋白脂肪酶-甘油磷酸氧化酶- 过氧化物酶-4-氨基安替比林和酚法(GPO-PAP 法)等。此法具有简便快速、微量、精密度高的优点,且特异性强,易于达到终点,线性范围宽。用一步法测定的是血清总甘油酯(定义为TG和FG及少量
甘油二酯、
甘油一酯之和,习惯统称为TG)。为了消除FG的干扰,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曾推荐GPO-PAP 法的两步酶法作为血清TG常规测定方法,该法不增加试剂成本和工作量,适合自动化分析,由于试剂分成两部分加入,对正确设置分析测定参数有较高要求。对此法能否去净游离
丙三醇方面有人提出质疑。针对这一情况,近来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在《关于临床血脂测定的建议》文件中建议酶法如GPO-PAP法作为临床实验室测定血清TG的常规方法。普通临床常规实验室可采用一步GPO-PAP法,有条件的实验室(如三级以上医院)应考虑开展游离甘油的测定。
血清FG对TG测定结果的影响一直是临床十分关注的问题。国外资料显示,正常人体血清FG含量为0.06~0.22mmol/L,约占总TG的6%~14%。国内的研究结果与此相近,我国正常人血清FG水平平均约为0.08mmol/L(0.02~0.33mmol/L),约占总TG7.19%(0.81%~21.64%)。虽然临床标本中FG显著升高者很少见,但有些异常或病理情况下如应激反应(
盐酸肾上腺素激活LPL促进体内脂肪
水解),剧烈运动,服用含
丙三醇的药物如
硝化甘油,静脉输入含甘油的营养液,
肝素治疗,某些严重的
糖尿病、
肝病与肾病,取血器材或试管塞上带有甘油等时,可见血清FG显著升高,并给临床决策带来误导。因此,可采取测定“真”TG的方法减少其影响:一种是同时测定总甘油和FG,两个结果的差值反应了真TG浓度(外空白法),另一种是用上文所述的两步酶法直接测定TG(内空白法)。前者国内外应用较少,后者国外(如
日本)使用较多,国内目前已有许多临床实验室开展。对于FG空白的设置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⑴临床实验室应备有可以做FG空白的检测系统,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做FG空白;
⑵TG报告单中应标明是否为FG空白结果,实验室应告知临床医生FG空白的意义;
⑶临床及基础研究、参加CDC脂质标准化计划的实验室都要做FG空白;
⑷住院病人中内源性
丙三醇过高群体的标本都应做FG空白;
⑸体检及门诊患者可以不做FG空白,但
糖尿病或其他
特殊门诊例外;
⑹FG\u003e2.3mmol/L者最好做FG空白;
⑺对某些可疑情况,如TG高而血清不混浊应排除高FG的可能。
此外,一些物质如
抗氧化物质(
维生素c等)、黄疸、
溶血性贫血、脂血等对酶法测定TG有干扰,可采用设置血清空白予以消除。在应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临床常规TG测定时,还要特别注意交叉污染和基质效应。最易对TG测定产生交叉污染的是总蛋白和铁试剂,因其还原物质浓度可影响Trinder反应。如果接着TG测定直接
胆红素,也会因
表面活性剂的导入产生误差。铁测定对TG的影响与
亚铁氰化钾的量有关。此外,还要注意常规酶法测定TG对制备物的基质效应。Halani等用24份新鲜血清为对照,对5份CAP制备的冻干血清及9份CDC冰冻混合血清进行了评价。
以3种商品TG酶试剂测定,以CDC参考方法为对比方法,校正游离
丙三醇后,2种商品试剂对CAP及CDC血清均无基质效应,另一种商品试剂对4份CAP血清有基质效应。也有资料表明,各种质控血清中FG占TG的12%~85%。近来我们的研究也发现,目前临床使用的各种TG检测试剂盒、不同的测定/校准系统、质控血清之间存在明显的基质效应,因此对于不同方法/试剂的选择,如选用两步酶法试剂和质控物时要注意其反应的通用性与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