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谷读书堂是
唐朝江西省诗人郑谷在
仰山之麓建立的草堂,作为其退隐之地。郑谷以其卓越的诗艺和高尚的人格受到推崇,被认为是
宜春市乃至江西省的重要文学象征。
郑谷(848-909),字守愚,
天宝袁州宜春县(今宜春市袁州区)人。自幼才华出众,但科举之路坎坷,直到40岁才中
进士。历任京兆鄠县
县尉、右拾遗、尚书都官郎中等职。
李柷天佑元年(公元904年),
郑谷目睹李氏王朝衰落,遂弃官返乡。晚年在宜春化成岩下建房,后在
仰山建造读书堂隐居,直至逝世。
北宋时期,
宜春市知府祖无择曾主持修缮其墓。宋代袁州为纪念郑谷及其作品,命名了一条街道为“鹧鸪路”。
郑谷虽在政坛屡遭挫败,但在诗歌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全唐诗》收录了他的325首诗作,个人诗集《
云台编》、《宜阳集》中则有超过1000首诗,但这些版本现已失传。他与其他九位诗人合称“芳林十哲”或“
咸通十哲”。
郑谷的诗歌风格清新婉丽,注重文字锤炼。他曾建议
齐己修改《
早梅》诗中的“数枝”为“一枝”,因而被尊为“一字师”。郑谷的《鹧鸪》诗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他也因此被称为“郑鹧鸪”。
郑谷的诗歌作品中,尤以写景咏物类最为出色。他的《鹧鸪》诗通过描写鹧鸪的形象和声音,表达了作者的忧郁之情。此外,《中秋》《重阳夜旅怀》等诗作也展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个人情感的复杂性。晚年隐居仰山期间,郑谷试图摆脱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平静,但仍难以释怀对国事的关切。
郑谷读书堂曾是
宜春市的知名景点,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前来凭吊。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晚清时期的衰败,读书堂逐渐荒废。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
文化遗产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郑谷读书堂及附近的
栖隐寺正在筹划重建,有望重现昔日的文化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