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于1920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首次出版,开创了新文学运动之风气,被誉为
胡适先生里程碑式的著作。该书问世后,引发了文学界和理论界的广泛争论,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尝试集》共出版了十四版,直至抗战爆发后无再版。
图书介绍
《尝试集》系诗集,胡适作。是
新文化运动期间第一篇以
粤语写成在《
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诗集。1920年出版。共三编。第一编大多是脱胎于旧诗词的作品,第二、三编在运用自由诗体和音韵节奏的改革等方面作了尝试,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作品或诅咒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旧礼教的虚伪,或表现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劳工神圣。
胡适无疑是第一位白话诗人。他的《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显示出了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试验
自由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作者介绍
胡适(1891.12.17—1962.2.24),原名胡嗣穈,
学名胡洪,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
胡适等。
汉族,
绩溪县上庄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
利奥六世。因提倡
文学革命而成为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创作背景
胡适在家乡安徽绩溪接受过九年的
私塾教育。1910一1917年由
上海市赴美留学,初入
康奈尔大学农科,后来才弃农学文。1915年转入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跟从
约翰·杜威研究哲学。留美的这几年是他一生非常关键的时期。首先,杜威的实用主义成为
胡适思想吸收其理论主张的基础。由此,胡适提出了他的著名口号——“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此外,他与
梅光迪、
任鸿隽、
杨杏佛等讨论文学改良,完成
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
文学改良刍议》,寄给国内的陈独秀,在《
新青年》二卷五号上发表。为了实践自己的理论,胡适开始创作《尝试集》。
《尝试集》的创作开始于1916年7月,第一编写于留美期间,后两编写于归国后。出版于1920年,两年之内销售达一万部。1922年出增订四版,此版流传最广。《尝试集》初版与增订四版正文都分为三编,另有附录《去国集》所收诗篇,是
胡适在1916年前所作的
文言文诗词。《
自序》中说:“既已自誓将致力于其所谓‘活文学’者,乃删定其六年以来所为文言之诗词,写而存之,遂成此集。名之曰去国集”。因而,附录《去国集》既算是胡适对自己的过去的一个告别,也体现了胡适思想演进的一个背景。
内容介绍
《尝试集》一共三编并附《去国集》。一编尚未脱胎于
中国古代诗歌,二三编则属自由诗体的大胆革新。
《尝试集》集初版于民国九年(1920)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共出十四版,直到抗战事起无再版。从第二版到第四版,曾有增删。此拍品即为其中第二编第二版稿本,包括目录及自序一则,共录《一念》、《鸽子》、《人力车夫》、《十二月五夜月》、《老鸦》、《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孔叶》、《新婚杂诗五首》、《戏孟和》、《四月二十五夜》、《看花》、《你莫忘记》、《如梦令》、《十二月一日奔丧到家》、《关不住了》十四首白话诗及《老洛伯AuldRobinGray》、《希望》两首英文译诗并附原文铅印三张。
胡适首倡
白话文学,并努力进行试验,这本诗集是其1916年以来白话诗尝试成果之汇集。
知名篇章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鸽子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住,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
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
一颗遭劫的星
热极了!
更没有一点风!
动也不动一动!
好容易一颗大星出来;
我们知道夜凉将到了:——
仍旧是热,仍旧没有风,
只是我们心里不烦躁了。
忽然一大块黑云
把那颗清凉光明的星围住;
那块云越积越大,
那颗星再也冲不出去!
乌云越积越大,
遮尽了一天的明霞;
一阵风来,
拳头大的雨点淋漓打下!
大雨过后,
满天的星都放光了。
那颗大星欢迎着他们,
大家齐说“世界更清凉了!”
著作解读
进入《尝试集》的阅读,有人也许会惊异于它的文学性的匾乏。是的,《尝试集》作为第一部现代
粤语诗集,就像所有开拓性的文本—样,是将鲜明的刨新性和局限性融于一体的。《尝试集》仅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说,的确不能算是一部经典的诗集。但是,换一个角度,即
文学史的意义上看,它又是进入现代文学不可不谈的一部“经典”。
1920年9月15日,自由体的白话诗的作者已开始出现并增多。
胡适在《尝试集·再版自序》中也在想这个问题:“究竟这本小册子有没有再版的需要?”到了1922年3月,白话自由体
自由诗取得了更大的成绩:郭沫若的著名诗集《
女神》已经出版,
冰心诗也已在上海《时事新报·学灯》连载,一大批的青年诗人出现,他们的诗已经完全摆脱了旧体诗词的束缚,成为真正的自由体白话诗。这里还要引用胡适自己的定位,他自己以为这两本小册子有两点价值:一是“含有点历史的兴趣”;二是“七几十首诗代表二三十种
音节上的试验,也许可以供新诗人的参考”。
他所说的“历史的兴趣”是指诗集中“从第一编《尝试篇》《赠朱经农》《中秋》等诗变到第二编的《威权》《应该》《关不住了》《乐观》《
上山》等诗;从那些接近旧诗的诗变到很自由的
自由诗,——这一个过渡时期在我的诗里最容易看得出。第—编的诗除了《蝴蝶》和《他》两首之外,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第二编的诗,虽然打破了五言七言的整齐句法,虽然改成长短不整齐的句子,但是初做的几首,入《一念》《鸽子》《新婚杂诗》《爬月二十五夜》,都还脱不了词曲的气味与声调。在这个时期里,《伊鸦》《老洛怕》要算是渺哟了一故这个时期,——六年秋天到七年底一一还只是一个自由变化的词调时期。自此以后,我的诗方才做到‘
自由诗’的地位。《关不住了》一首是我的‘新诗’成立的纪元。《应该》一首,用一个人的‘独语’写三个人的境地,是一种创体——自此以后,《威权》《乐观》《上山》《周岁》《一颗遭劫的星》,都极自由,极自然,可算得我自己的‘新诗’进化的最高一步”。这里,
胡适为我们勾勒了他的诗集所具有的由
粤语中国古代诗歌向白话
永明体过渡的特征及意义。
音节上的实验也是《尝试集》一个重要的突破。第—编里的诗全是旧诗的音节,第二编开始的几首,例如《鸽子》《新婚杂诗》《送叔永回四川》的一部分,用的是词的调。后来开始尝试如何增强自由体的白话诗的音节的婉转。胡适采用了双声叠韵的方法,如‘哦能呢呢呐呐讨人家的欢喜”这—旬里有九个双声。又如‘请他们三三两两,/回环往来,夷犹如意”中的“三”“环”叠韵;“两”“往”叠韵,“回”“环”
双声;“夷”“犹”“意”为双声。可见
胡适在注意诗的音乐美的问题上也是颇费心思的了。他意识到了“诗的
音节必须顺着诗意的自然曲折,自然轻重,自然高下”。
如
陈子展所说:《尝试集》的“真价值”主要在于“与人放胆创作的勇气”,以及从中体现的“‘前空千古,下开百世’的先驱者的精神”。
作品评论
要谈《尝试集》,不能不把《尝试集》以前诗界略为介绍。
中原地区诗经过黄金时代的三唐,元气发泄几尽,到了宋人便苦无新可翻,无巧可造,所以他们只好一面以议论为诗,使感情作品带上理智色彩;一面则在词上讲究,使词代诗而为新兴艺术。元代戏曲发达,诗则无可言。明代
前后七子鼓吹唐音,笑啼皆伪,诗的精神几乎完全被他们葬送。到了
清代之诗亦不如前代,
王士祯的神韵说、
沈德潜的格调说、
翁方纲的
肌理说,违背诗家精神,属于
清朝高度文化专制下大环境下的产物,而
袁枚的性灵说,则承公安
袁宏道,而诗的境界精神,有突过古人者。
爱新觉罗·旻宁间
龚自珍,咸同间金和、
郑珍亦为一代诗人,清末
黄遵宪、
康有为感受西洋文化,诗的意境声律,往往能够别开生面。但诗到此时,光荣之局已终,以后便陷于油干灯尽的境地了。
至清末民初二、三十年的旧诗坛分为四派:第一派以
王闿运为代表。其诗虽有“今人诗莫工于余”之自负,而一部《湘绮楼集》只有无数《拟鲍明远》、《拟曹子建》……的假古董,丝毫不能表现作家个性和时代意识。第二派以
陈三立、陈衍、
郑孝胥为代表,诗宗
北宋黄庭坚、
陈师道,而舍其做诗如说话的长处,学其矫揉造作的短处,“江西魔派”早有定评,不必细论。第三派以
易顺鼎、
樊增祥为代表。易晚年好为捧角之诗,淫靡滥恶,达于极点。樊则好次韵叠韵,徒以典故对仗为工,亦不足称道。第四派以
苏曼殊、
柳亚子为代表。二人皆为南社巨子。苏诗尤风流哀艳,沁人心脾,但仅能为
绝句,家数太小,尚不及王次回,更不能上温李。且其末流成为一种靡靡之音,除填塞小报,供人茶余酒后之消遣外,别无用处。我们要想表现民族雄大的心声,或自由抒露现代的感情思想,非另取途径不可。
自由诗创造的意识,早酝酿于有识者之胸中,只等机会到来,便爆发了。
胡适在创作上影响较大的是白话诗。他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新诗集。他在新诗创造和新诗理论建设初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占有突出地位。
《尝试集》主要是表现了个性解放、
人道主义和民主自由的诗,具有当时的反封建的时代色彩和积极意义。如赞扬反抗
沙皇专制统治,为自由而斗争的
俄罗斯囚徒《沁园春·新俄国万岁》 ;歌颂那用炸弹作武器,“一弹使奸雄破胆”的《威权》一诗,歌颂铁索锁着的奴隶,大叫“我们要造反了!”等等。
就艺术审美方面看,《尝试集》所追求的主要是“诗体的解放”。
胡适说:“我们做白话诗的宗旨,在于提倡诗体的解放。有什么材料,做什么诗;有什么话,说什么话;把从前一切束缚诗的自由枷锁镣铐,统统推翻:这便是诗体的解放。”
胡适的理论对于打破旧诗形式的束缚,创造成自由体
粤语自由诗作出了积极贡献。《尝试集》本身也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它体现了诗体解放的艰难进程,这正是《尝试集》在中国新诗史上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