菽麻
豆科猪屎豆属植物
菽麻(学名:Crotalaria juncea L.)又名印度麻(广州常见经济植物)、太阳麻(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台湾植物志),自消容(亨利氏植物汉名集),是豆科猪屎豆属下的一个种,为双子叶植物药豆科菽麻的根。主要分布于陕西省山东省、安徽、广东省四川省等地。
正文
【药 名】:菽麻
【拼 音】:JIAOMA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豆科植物菽麻的根。
【功 效】:利尿通淋、清热解毒、止痛。
【主 治】:治浊淋、尿频、尿急、尿痛尿石症、癣、跌打损伤、尿结石、膀胱炎、癣疥。
【性味归经】:苦,寒。肝、膀胱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一10克,亦外用。
【别 名】:太阳麻(广西)、大狗响铃、大响铃(云南省)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省山东省江苏省、安徽、浙江省福建省、台湾、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
【拉丁名】:菽麻 猪屎豆属 jumcea L
【考 证】: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
【中药化学成分】:含有毛束草碱、千里光碱、千里光叶碱、瑞德灵碱。
中文名(拉丁名)
菽麻(CrotalariajunceaL.)
种别名
太阳麻,麻,印度麻
科中文名(科拉丁名)
豆科(Leguminosae)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主根壮,入土深达lm左右,侧根多,有根瘤。茎直立,高2—2.5m,茎、枝具小沟纹,密被绢质短柔毛。单叶,矩圆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5—10Cm,宽1.5—2.3cm,两端渐狭,两面密被绢质短柔毛,托叶狭披针形。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有花10—20朵,萼长约2Cm,萼齿长
为萼的3/4,花冠蝶形,黄色。荚果圆柱形,密被绢质短柔毛,含种子8—10粒,种子肾形或绿褐色(图52)。细胞染色体:2n=16。
地理分布
原产地印度巴基斯坦。我国以台湾省种植最早,20世纪40年代初期曾引入福建省,至今引种成功的省区有:中南和华东区各省区,辽宁省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及新疆等。其中安徽、江苏省、湖北、河南省四省曾经广泛种植。它虽为短日照植物,但在长日照地区生长也较良好,其早熟品种在山西和新疆中部都能收获种子,国外以印度和巴基斯坦种植较广,东南亚诸国及非洲的乌干达津巴布韦和美洲的巴西等也有种植。
生态特征
菽麻的品种有早、中、晚熟3种生态型,生育期分别为120—140天,150—160天,170—190天。出苗和生长都很快,在25℃左右播后2—3天即可出苗,7一8月生长最快时,可日增长2—4cm,中熟型品种在出苗后40—60天现蕾,现蕾后10天左右开花,此后5—6天形成幼荚。在南京共可收割3次。适应性广,自平原至海拔1500m的山地均可种植,耐旱、耐瘠性强,除苗期外,生长期也能耐短期的水渍,但不能受淹,在土壤pH值4.5—9.0之间均可种植,能耐盐分0.3%以下的盐土,耐炎热不耐霜冻。主要的虫害,苗期为地老虎蚜虫,结荚期为豆荚螟,常造成种子减产甚至无收获,主要的病害是枯萎病,种子和土壤均可带菌传染,对留种田有着毁灭性的威胁。
饲用价值
猪、牛、兔、马乐食其幼株,喜食其成株。通常为青饲,也可晒制干草,一般在现蕾时先割1次,留茬20Cm,再生后至花期再割1次,亩产鲜草约3000kg,折合干草约600kg,干物质的养分含量如表52。干草对牛的消化率如下:粗蛋白质59.3%,粗纤维46.8%,粗脂肪91。2%,无氮浸出物58.7%,种子含胰朊酶抑制毒素,故一般不用带荚的部分喂牛,但国外有的地方仍用来喂马或喂猪。菽麻的其他用途,主要用为绿肥,初花期鲜草含氮0.53%,五氧化二磷0.09%,氧化钾0.22%,青秆可以剥麻,出麻率为3.5—5.0%。
栽培要点
主要用夏闲的农田和坡地种植,也可间种在玉米,棉花、番薯甘蔗及果树的行间或在稻茬麦或麦茬稻换茬的间歇插种,割1茬的生长35—45天,2茬的60—80天。播种期收草的在长江以南地方自4月中旬至8月中旬,黄淮之间为4月下旬至7月中旬,菽麻种子千粒重30—40g,每亩播种量通常为3—4kg,留种田减半,作播种的需5kg。对整地要求不严,覆土深度3—4Cm.,对磷肥极敏感,缺磷的土壤及瘠地均需施磷为基肥。行距,收草的为50cm,留种的为70Cm。播种的一般可用撒播,条播时需在苗期除草1—2次。收草田病虫害少,但如地老虎蚜虫猖时应防治。留种田需防豆
荚和枯萎病,首先是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如南京为6月上旬,郑州市为5月下旬,使花荚期相对集中,然后于豆英螟产卵盛期喷施杀螟松或杀虫醚进行防治。晚播也可减少枯萎病菌从土壤扩散的机会;防治的办法除选用抗病品种外,在播种时可将种子浸于0.3%的多菌灵胶悬剂中14—16小时(种液比1:1.5),防治效果在90%左右。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正文
形态特征
地理分布
生态特征
饲用价值
栽培要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