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桥镇,隶属于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地处西秀区东部,东邻
平坝区,南接旧州镇,西连
七眼桥镇,北交
蔡官镇,行政区域面积71.21平方千米。
春秋时期,属国地;1984年,更名大西桥镇;2011年12月,属西秀区。截至2018年末,大西桥镇户籍人口为44514人。截至2020年6月,大西桥镇辖2个社区、11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大西桥村。
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属牂牁国地。
明洪武初年,
安顺市建普定卫,分属普定卫与安顺州,州、卫合并为安顺军民府后属安顺军民府。
民国三年(1914年),安顺府改安顺县,属安顺县。
1949年,建尚武乡。
1984年,更名大西桥镇。
1991年,市、县合并属安顺市。
2011年12月,属西秀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大西桥镇地处西秀区东部,东邻平坝县,南接旧州镇,西连
七眼桥镇,北交
蔡官镇,行政区域面积71.2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大西桥镇地处
川黔铁路径向构造体系,南北、东南向西有两大
断层。地貌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岩丘、浅丘、
孤峰、槽谷、
洼地交错分布。区域内山丘和坝子相连,最高点海拔1538.1米,最低点海拔1300米,相对高差238.1米。
气候
大西桥镇年平均气温14℃,极端最低气温-4℃,极端最高气温33℃。无霜期年平均218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270.7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315毫米。
水文
大西桥镇境内最大河流是邢江河,由多条支流在大龙潭处汇集而成,流经石坝、九溪、下九村。支流有大西桥河(长约4千米)、狗场屯河(长约4.5千米)、河桥河(长4千米)、中所河(长4.5千米)、吉昌河(长2.5千米)、鲍屯河(长4.2千米)、西陇河(长1.1千米)、龙家河(长3.5千米)等。境内河流平均流量70立方米/秒。
自然灾害
大西桥镇主要自然灾害有低温、干旱、冰雹、暴雨、秋季阴雨。1958年、1991年大暴雨曾引发重大洪水灾害,造成大片农田被冲毁,多处房屋倒塌。1963年和2002年,阴雨低温造成80%的水稻歉收。
自然资源
大西桥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
大理石、白绵石、煤、
石灰岩、砂页岩等。其中大理石分布在小屯村,储藏量50万立方米。白绵石储藏量50万立方米。建筑石材储藏量200万立方米。煤主要分布在九溪、下九、小白岩等村,储藏量丰富。耕地面积25234亩。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大西桥镇辖24个行政村:九溪、下九、小白岩、新寨、马场、吉昌、中所、江常、河桥、狗场屯、安庄屯、背笼坡、三个山、小屯、三铺、带子街、鲍屯、西陇、王家院、白泥寨、石板房、杨家关、大西桥、小寨。
截至2020年6月,大西桥镇辖2个社区、11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大西桥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大西桥镇总人口43216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425人,城镇化率7.9%。总人口中,男性21188人,占49%;女性22028人,占51%。总人口中,以
汉族为主,达35976人,占83.2%;有苗、
仡佬族、白、
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共7240人,占16.8%。超过千人的少数民族有苗、仡佬2个民族,其中
苗族2020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27.9%;仡佬族1334人,占18.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92人。
截至2018年末,大西桥镇户籍人口为44514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大西桥镇财政总收入3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
2018年,大西桥镇有工业企业24个,其中规模以上1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64个。
第一产业
2011年,大西桥镇生产粮食10223吨,其中水稻产量5723吨,玉米4500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辣椒、西红柿、白菜、大葱、
烤烟、茶叶等。2011年,种植辣椒3000亩,西红柿3200亩,大葱800亩,白菜3800亩,烤烟1100亩,茶叶7000亩。
大西桥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等为主。2011年,生猪年末存栏21841头;出栏家禽202.3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6498.3吨,其中猪肉3413.7吨,禽蛋产量1172.6吨。
第二产业
大西桥镇形成以铸造、建筑材料、茶叶加工、粮油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2011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500万元。
文化
地名由来
大西桥镇因镇人民政府驻大水桥西侧而得名。
民俗文化
地戏
地戏,俗称跳神,由原难舞的分支军难演变而来,盛行于屯堡村寨,是集地戏、祀、娱乐于一体的古老戏种。据《续修安顺府志》载:"黔中民众来自外省,当草莱开辟之后,多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备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迄今
安顺市境内,盛行不衰"。屯堡人依村寨门前或寨中空地为戏台,以憨直拙朴、粗犷自然的露天演唱形式,用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法,表现《封神》、《
楚汉相争》、《三国》、《
薛刚反唐》、《精忠传》等
中原地区古代忠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地戏
服饰
屯堡人的服饰以青、蓝色为主。屯堡男人的服饰以短对襟和
旗袍大襟为主。对襟短衣从中系扣,俗称“三个荷包”,因在右上胸前和两个下摆各有一个口袋而得名。对襟短衣一般用青、蓝、白布加工而成,钉5颗或7颗布疙瘩纽扣。穿长衫时,头包青布头帕或毛线头帕,腰系青布腰带。
鲍家拳
大西桥镇鲍家拳是鲍家屯村民世代相传的拳术,它主生于
天宝以前,其历史比著名的“少林拳”还要悠久。据《安徽徽州府志》记载,晋
太康年间(280年—289年)护车尉鲍伸隶,镇守
长安,将鲍家拳由北方带到
歙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
鲍家屯鲍姓始祖鲍福宝奉
朱元璋“调北征南”之命,远征
贵州省,又将鲍家拳由安徽徽州府歙县带到贵州安顺。
交通
2011年,大西桥镇境内有102省道、贵黄公路、清黄公路3条主要干道和关双公路,滇黔铁路和珠六复线2条铁路通过。
社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大西桥镇有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830人,专任教师58人;小学7所,完小5所,在校生2916人,专任教师22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1所,在校生906人,专任教师94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8.6%,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
中等职业学校1所。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大西桥镇有镇医疗卫生机构1个;病床12张,固定资产总值76万元。专业卫生人员34人,其中执业医师5人,
执业助理医师2人,注册护士8人。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8400人次。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
科学技术
2011年末,大西桥镇有农艺师3人,
兽医学1人,各类科技人才12人。
文体事业
2011年末,大西桥镇有村文化活动中心22个,农家书屋24个,藏书5万多册;业余歌舞文艺表演队伍54支,音乐、美术、书法、
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人员150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
2011年末,文体广场28个,业余篮球队24支。定期举办的体育活动有每年6月、7月和
春节村寨举行的篮球运动会。
社会保障
2011年,大西桥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70户,人数279人,支出24.62万元,比上年增长10%;医疗救助34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70人次,共支出2700元,比上年增长5%。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034户,人数1922人,支出33.89万元,比上年增长60%。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72人,抚恤事业费支出33.04万元,比上年增长15%。
邮政电信
2011年末,大西桥镇有邮政支局1个。报纸、期刊累计发行1.3万份(册)。电信服务网点1个,固定电话用户1500户,移动电话用户2300户。
基础设施
2011年末,大西桥镇有自来水已覆盖全镇,日总供水量2230立方米,日排水量890立方米。
供电
2011年末,大西桥镇有变电站1座,全镇月供电量367万千瓦时。
获得荣誉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命名大西桥镇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