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2位,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汉族鲍姓主要源出于
姒姓,是上古贤君
大禹的后裔。春秋时期,大禹的后裔敬叔食邑于
齐国鲍邑(今山东济南市一带),而后其子叔牙便以鲍为氏,鲍姓就此诞生。该姓氏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
浙江省、
安徽省等省份,其中浙江为鲍姓人口最多的省份,占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
陕西省、
江苏省、
山东省、
江西省等省份。全国形成以浙皖苏、陕西为中心的两块鲍姓分布区。截至2019年9月,鲍姓在中国人口中占比约为0.063%左右,人口数量约为68.4万。根据第七次中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在中国人口最多姓氏中,鲍姓排名第173位。
简介
鲍[鲍、,读音作bào(ㄅㄠˋ)]
始祖
鲍叔牙大禹裔孙敬叔之子,
春秋时
齐国大夫。其父敬叔被封于鲍,叔牙开始以封邑为氏,称鲍叔牙。叔牙少时与管仲友善,管仲家贫母老,他常给以资助,遂成莫逆之交。
鲁襄公乱政时,管仲随
公子纠奔鲁,他随
齐桓公出奔莒。及
齐襄公被杀,小白得内援回国,被立为齐君,拟任他为上卿。他力劝桓公将囚拘的管仲开释,使之代己位,而以身下之。管鲍之交,世传美谈。鲍姓子孙也就尊这位德行高尚的鲍姓先人为其得姓始祖。
起源
鲍(bào)姓,源出有:
源流一
鲍广父、鲍叔牙:
祥注:
宣王三十二年(公元前796年),也就是鲁君伯御十一年,逃到宗周的
鲁懿公的弟弟称二十二岁,已经加冠成人了,也就是在这一年,宜姜病重,去世前
姬静还专门去看望她,宜姜希望周宣王能把称送回
鲁国去,了却自己多年来的心愿,周宣王答应了。因为这个时候四夷基本已经平定,诸国归附,
周代出现了一个繁荣的局面,就是历史上说的“宣王中兴”,所以周宣王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腾出手来处理鲁国这件事了。这年春天,周宣王开始东巡,来到了东都洛邑的郏王城,召集众臣商议,准备兴兵伐鲁。最后决定调集成周八师中的两个师五千人,再加上郑、宋、虞、等国的军队,三师又一旅,共计八千人(周代军事编制是五百人为一旅,五旅为师,每师两千五百人),战车四百乘,宣王亲自领兵出征。大师皇父、卿士
虢仲、樊仲山父等大臣共同随行,鲍广父、梁买子为先锋,兵发
鲁国。
姬静考虑到鲁是大国,附庸国很多,如果他们集结起来,攻打起来很困难。大师皇父献计,让宣王假装是东巡观兵(军事演习),然后趁鲁不备进行突然袭击,打鲁国一个措手不及。宣王同意了,就陈师于宋、鲁之间的
郜国,国也是鲁的附庸,因此事先通知了鲁国,说宣王要东巡观兵济阴,让鲁国供应王师所用物资。
(注解:由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推算,管仲逝世后,
鲍叔牙在
隰朋(公元前?~前645年)后继任齐国相,管仲享年74岁,而鲍叔牙若100岁,那鲍叔牙最早可能出生于公元前745年,远不及宣王三十二年(公元前796年)鲍广父。但是《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也提到鲍广父和梁买子,而此刻的鲍广父是鲍叔牙曾孙鲍国(公元前501年)相同时期人物,真伪存疑。)
源于
姒姓,出自
春秋时
大禹裔孙敬叔之后,以邑(国)名为氏。据史籍《姓苑》记载:“系出姒姓,夏禹后。春秋时杞公子有仕齐者,食采于鲍,因以命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等记载,春秋时期,夏禹的裔孙姒敬叔(杞公子)仕于
齐国,被赐封食采于鲍邑(今山东济南历城),其儿子姒叔牙以邑名为自己的姓氏,称
鲍叔牙,尊称鲍子,他以知人善交著称千古。鲍叔牙,公元前?~前644年。自青年时期起,鲍叔牙即与管仲相交为友,深知管仲之贤。起先鲍叔牙于事
齐桓公,管仲则事于
公子纠。后在周庄王姬佗十二年(公元前685年)为争夺齐国君位,管仲
箭射公子小白中钩,及至公子小白于抢先回国即位,是为齐桓公。鲍叔牙后来被齐桓公任为国相,拟任鲍叔牙为上卿。他力劝齐桓公将囚拘的管仲开释,使之代己位,而以身下之。流传千古的成语“鲍子遗风”、“管鲍之交”,便是源于他们二人之间的友谊故事。二人相佐齐桓公九合诸侯,成就了齐桓公的春秋霸业。故而,后世言人之相知,必称管鲍,世传美谈。在
齐桓公执政时期,
齐国空前强大,而
鲍叔牙深知管仲有非凡的治世才能,始终如一地礼让、尊重、信任。管仲曾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在鲍叔牙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其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世代相传为鲍氏,史称鲍氏正宗。
源流二
伏羲,即使远古第一帝伏羲氏,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
唐朝学者
司马贞在《
三皇本纪》中记载:“
太皞庖牺氏,
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
北魏时期的著名学者
郦道元在《水经注·渭水》中也记载:“故渎东成纪县,故帝太庖牺所生之处也。”
清代学者
王念孙在《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季子》中也记载:“伏牺字,《
汉书》皆作宓。庖字古读若浮……浮、宓声相近,故宓牺或作庖牺。”庖牺氏,就是远古第一帝伏羲氏,是为其别称之一,他教会人类烹食而餐,使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蛮荒状态,因此被称为庖牺氏。
“庖”字,在
春秋战国时期与“包”有通假之义“鲍”(注:鲍的繁体字“”),因此在
伏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谐音字“鲍”为姓氏者,或称鲍氏。(注:就是因为伏羲非常古早有记载的人,故大部分远古姓氏都追溯是源于伏羲,之所以如此多,是由于伏羲是可知的最早记载的人氏。)
源流三
源于
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申鲍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申鲍胥,是历史上著名的楚国爱国英雄,为
伍子胥的好朋友。
姬贵姬贵二十三年(
楚平王熊弃疾七年,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听信了大夫
费无极的谗言,将太子太傅
伍奢及其长子
伍尚杀害,其幼子伍员(伍子胥)被迫逃奔
吴国。临行前,伍员忿忿地对申鲍胥说:“我必覆楚国!”而申鲍胥则回答道:“勉之,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到了
姬匄姬丐十五年(
楚昭王熊壬十年,公元前506年)年末,
阖闾率领吴国大军及
孙武、伍员、
伯嚭等人,并联合了唐、蔡两国共伐楚国,楚军大败,郢都沦陷,楚昭王弃国出奔。伍员掘开
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以泄其灭家之忿。正在楚国处于几乎被吴国灭亡的危机关头时,申鲍胥却独自一人跑到
秦国请救兵去了。申鲍胥到了秦国后,向
秦哀公说明来意并请求秦国赶紧出兵援救楚多,秦哀公不愿意惹事,因而再三推辞,不肯出兵。申鲍胥看到这种情况后,内心焦急万分,于是他连续七天“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秦哀公被其爱国精神所感动,终于作出了出兵救楚的决定,并派子蒲、子虎二将率领五百乘战车前去救楚国。周敬
周王姬丐十六年(
楚昭王十一年,公元前505年)年初,秦国救兵及时杀到楚国并向吴军发起猛攻,吴师败绩。当时,
越国乘
吴国以倾国之师大举伐楚时,趁吴国国内空虚的机会举兵伐吴国。迫于这种不利形势,
阖闾只得撤军。吴军败走后,楚昭王才得以返国。事后,当楚昭王对申鲍胥进行嘉奖时,申鲍胥却反而逃走了。后来在
周元王姬仁二年(
楚惠王熊章十五年,公元前474年),楚惠王派遣申鲍胥出使越国,越王勾践还曾向其请教如何灭吴国的策略。
在
申包胥(注:申包胥或称申鲍胥,或“包”通“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鲍氏,后有简笔为包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
鲜卑族,出自
南北朝时期鲜卑
拓跋姓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在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
北魏王朝代北地区的鲜卑族俟力伐氏(俟力发氏)、鲍氏随
拓跋宏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南下,将
首都从平城(今
大同市)迁至洛阳(今
洛阳市),后在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改汉姓为鲍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
蒙古族,出自蒙古“
黄金家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
孛儿只斤氏,为蒙古“黄金家族”后裔,即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四弟
铁木哥斡赤斤的后裔。孛儿只斤氏,亦称孛儿吉德氏、孛儿吉根氏,博儿济吉特氏、孛儿吉济锦氏、博罗特氏、布儿赤金氏、保佳氏、孛尔吉氏等,是蒙古尼鲁温诸部之一,源楚古老的乞颜部。孛儿只斤氏远流为乞颜氏。自从成吉思汗第十世祖
孛儿只斤·孛端察儿蒙合黑单建氏族后,始称孛儿只斤氏,这个姓氏是由“孛端察儿”这个尊号演化而来,在史籍《
蒙古秘史》中有一段专门的记载:“孛端察儿为孛儿只斤氏矣。”在成吉思汗第四世祖合布勒汗时期,乞颜被置于
孛儿只斤氏之前,表述为乞颜·孛儿只斤。到了成吉思汗时代,单用孛儿只斤为姓氏。在孛儿只斤·铁木真颠沛流离时期,许多孛儿只斤氏族人纷纷投奔到其他分支群体,只剩孛儿只斤·铁木真一门仍为孛儿只斤氏。因此在孛儿只斤·铁木真成为大
蒙古帝国的成吉思汗后,鄙视那些“善择而尔”的族人,严厉规定只准由孛儿只斤·铁木真兄弟五人及其后裔使用孛儿只斤这一姓氏,被誉为“
黄金家族”。自孛儿只斤·铁木真称蒙古汗国大汗到孛儿只斤·额尔克洪果尔(
林丹汗之子)降
后金政权的四百三十余年间,
蒙古族中除了
绰罗斯·也先曾出任大汗一年这种极个别情况,
蒙古国大汗、
元朝皇帝及
北元大汗历代皆出自
孛儿只斤氏。实际上,孛儿只斤氏蒙古族人分布很广,今长城内外、大河上下、高原平湖均可见到。
在元末明初,孛儿只斤氏族人纷纷开始改冠汉姓,多为鲍氏、包氏、宝氏、博氏、金氏、奇氏、罗氏、波氏、陆氏、王氏、梁氏、彭氏等,其中的鲍氏为主流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
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保佳氏,亦称鲍佳氏,源出蒙古孛儿只斤氏,为女真引借姓氏,满语为Boogiya Hala,世居安楚拉库(今吉林安图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带),后多冠汉姓为鲍氏。
⑵.满族
孛儿只斤氏,亦称博尔机锦氏、包结虑驼氏,源出蒙古孛儿只斤氏,为女真引借姓氏,
满语为Borjigit Hala,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锡喇木楞(今
黑龙江省穆棱、鸡东、密山一带)、乌鲁特(今
兴安盟)、扎鲁特(今内蒙古
扎鲁特旗)、克鲁伦(今内蒙古
克鲁伦河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
山西省部分地区)、
呼伦贝尔市(今
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
克什克腾旗(今内蒙古克什克腾)、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巴岳特(今辽宁阜新)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鲍氏、包氏、博氏、李氏、
陆姓、王氏、
梁氏、尹氏、寇氏、奇氏、波氏等。
⑶.满族布吉尔根氏,亦称博勒济尔格氏、鲍尔吉根氏,
满语为Bugirgen Hala,世居额尔敏(今吉林浑江)、乌鲁特(今
兴安盟)、
黑龙江省上游。后有
鄂伦春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
汉姓为鲍氏。
⑷.
满族乌雅氏,亦称吴雅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乌延部,在
金朝时期称女真兀颜部,满语为Uya Hala,汉义“猪”,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乌喇(今吉林永吉)、德尔吉穆湖(今黑龙江虎林)、讷殷(今
抚松县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
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鲍氏、吴氏、乌氏、穆氏、包氏、黄氏、
邵氏兄弟、朱氏、
牛姓等。
源流七
源于
景颇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景颇族金别氏,在明朝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运动中,被地方
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予汉姓为鲍氏,亦有汉族鲍氏兵员驻守边疆时与景颇民族联姻后融入景颇族,形成汉姓鲍氏,主要分布在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源流八
源于
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佤族羊布拉氏,亦称尤斯拜氏,世居云南西盟、
沧源佤族自治县、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地区,在
清代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运动中,被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予汉姓为鲍氏。
源流九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
回族、
侗族、
傣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鲍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鲍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
宋皇四年(1052年)龙图阁学士
包拯,时任河北都转运使,在
邱县境捕得因灾铤而走险之“强盗”,在今鲍庄设衙问案,挽活多人。人感其德,纷改包姓,后因犯忌,加鱼旁为鲍,沿用至今。
迁徙
鲍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九位,人口约有八十二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6%左右。
先秦时期,鲍姓很少为人所知,其主要活动在山东地区。
宋朝时期,鲍姓大约有8万1千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1%,排在第一百三十二位。当时鲍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省,约占全国鲍姓总人口的30%。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
浙江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江苏省等。明朝时期,鲍姓大约有8万4千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0.09%,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以后。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这二省约占全国鲍姓总人口的66%。明时浙江为鲍姓第一大省,占鲍姓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
陕西省、江苏、山东、江西等。全国形成以浙皖苏、陕西为中心的两块鲍姓分布区。
分布
当代鲍姓的人口大约有67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54%,为全国第一百七十九位姓氏。自
宋朝至今1000年中,鲍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下降的态势。鲍姓主要分布于
浙江省、
山东省、
青海省、
江苏省,这四省大约占全国鲍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
河北省、
河南省,这四省的鲍姓又集中了23%。浙江为鲍姓第一大省,占鲍姓总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以东部浙苏、西部青海为中心的两块鲍姓分布区。鲍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179)表明:在青海东部、
甘肃省西部、
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和东北部、
黑龙江省西北和东部,鲍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2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鲍4.2%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2.2%,居住了大约在浙沪苏、山东南端、安徽大部、赣闽北部、吉林中部和东段、黑龙江中部、南、
四川省西部、
云南省西北,鲍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3%一0.26%之间全国总面积的12.6%,居住了大约30%的鲍姓人群。
名人
鲍叔牙
春秋时
齐国的大夫,以知人著称。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后因齐乱,随
齐桓公出奔莒,管仲则随
公子纠出奔鲁。
齐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他为相,他辞谢,保举管仲。后来齐国经管改革,日渐富强,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
鲍敬言
中原地区两晋之际思想家。生平事迹不详,仅在
葛洪(284年~364年)所著《抱朴子·诘鲍篇》中有零星资料,推知大约生活于葛洪同时或稍前。鲍敬言“好老庄之书,治剧辩之言”,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无君论。
在门阀势力大盛,政治黑暗的两晋之际,鲍敬言对君主政治进行了批判。他指出远古之世,人们本无尊卑,“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安居乐业。后来,人类有了强弱、智愚之分,出现了强智欺凌弱愚的现象,于是“君臣之道起焉”。这既非天意,亦非民愿,
儒家所谓“天生民而树之君”之说是欺人之谈。
鲍敬言指出,由于“君臣既立”,社会便产生了不平等,“有司设则百姓困,奉上厚则下民贫”,“宿卫有徒食之众,百姓养游手之人”。统治者骄奢淫逸,欲壑难填,对百姓“劳之不休,夺之无已”,使他们“食不充口,衣不周身”,以致铤而走险,“冒法犯非”。统治者之间为了一己私利,还不断挑起纷争杀伐,“推无仇之民,攻无罪之国”,使天下大乱,这些“皆有君之所致也”。
鲍敬言还指出:“无道之君,无世不有,肆其虐乱,天下无邦。忠良见害于内,黎民暴骨于外”。这些暴君如果是普通百姓,“性虽凶奢,安得施之?”他们之所以能够“肆酷恣欲,屠割天下”,正因为他们是君主。君主是一切罪恶之源,所以“古者无君,胜于今世”。
鲍敬言幻想一种没有君主和政府的社会,在那里人们没有徭役租赋负担,“内足衣食之用,外无势利之争”(以上引文均见《诘鲍篇》)。这种社会理想不过是一种“乌托邦”。但他的无君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独树一帜,对于后世的反君主专制主义思潮有重要影响。
鲍宣
渤海高城(也就是今
河北省盐山东南)人,
西汉大臣。好学明经,
举孝廉为郎,官至司隶。常上书谏争,其言少而文多实。曾批评西汉末年“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
鲍永
上党屯留人,汉初大臣。更始时任
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封为中阳侯。汉光武时出任鲁郡太守,封关内侯。后又出任司隶校尉,东海相、州牧等。
鲍昱
上党屯留人,东汉大臣。任汝南
太守时,因郡多陂池,岁岁决坏,他征发民工,用石头建造水门,拦泄得法,民以殷富。迁
司徒,又代牟融为
太尉。
鲍恢
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人,
东汉官吏。光武时,被鲍永辟为都官从事,抗直不避权贵。帝告诫贵戚,当敛手以避二鲍。
鲍信
泰山人,东汉末官吏。任骑都尉,避董卓之乱,引兵回乡,旋为济北相,与袁绍等共讨董卓,后为
黄巾军所杀。其子
鲍勋刚直守正,曹丕时拜侍
御史,出为右中郎将。
鲍照
鲍照(公元414-466年)字明远,
刘宋著名作家,主要成就在诗歌创作方面,尤其是乐府诗。他的作品在我国诗歌发展史具有重要地位,被称为“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的诗人。他的骈文亦佳。鲍照是
南北朝时期文人中成就最高的诗人,与
颜延之、
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
李白曾把鲍照比作“凤与麟”,
杜甫形容李白的诗歌是“清新庾开府,俊逸鲍
参军”。长于乐府诗,最有名的有杂言乐府《拟行路难》18首,五言乐府《代出北门行》、《代白头吟》等。这些诗作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自己沉沦下的愤懑和不平。艺术上能吸收民歌的精华,刚健清新,感情丰沛,形象鲜明,并具有浓厚的
浪漫主义色彩,与当时歌功颂德的庙堂诗以及游山玩水、谈玄理、慕神仙的时代风尚迥然不同对
唐朝的李白、
高适、
岑参等人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著有《鲍参军集》。
鲍靓
晋代道教徒。字太玄,东海人,或云陈留人,或云东海陈留人,或云
上党郡人。汉
司徒鲍宣之后。据《
晋书》等记载,5岁时对父母说:“我本是曲阳李家子,9岁坠井死。”父母寻访得李氏,推问,果符其说。靓兼学
道教和儒典,明天文、《河图》、《
遁甲演义》。迁
南阳郡中部
都尉,为广东南海太守。曾入海遇风,煮白石充饥。曾与
许谧往还。曾见仙人阴长生,得受道诀。为许迈、
葛洪之师,葛洪之岳父。享年百余岁。或云年过七十而尸解。或云后还丹阳,卒葬于召子冈。或云于罗浮山得道。
鲍姑
名潜光(约309-363),上党(今
山西省长治)人,晋代
南海区知府鲍靓之女,医家葛洪之妻。鲍姑从小生长于仕宦兼道士家庭,深受道教影响,后从夫在广东罗浮山行医炼丹。鲍氏医术精湛,尤长于灸法,以治赘瘤与赘疣擅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当地盛产的红脚艾进行灸治,取得显著疗效。“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针灸家。
鲍防
鲍防(722--790),字子慎,唐诗人,襄州襄阳(今
湖北省襄阳)人,
唐朝大臣。
李隆基时
进士,
天宝十二载(753)登进士第,授太子正字。
大历初为
浙东地区节度使薛兼训从事,官尚书郎。五年(770)入朝为职方
员外郎。累迁至河东节度使。德宗朝,历京、福建、江西观察使、
礼部侍郎、
京兆尹等职,以工部尚书致仕。所至皆有政绩。工诗,喜将针砭时弊入诗。在浙东时,为越州诗坛盟主,与
严维等联唱,编为《大历年浙东联唱集》二卷,与
谢良辅全称“鲍谢”。
鲍溶
字德源,生卒年、籍贯不详,
元和四年进士,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全唐诗》存其诗三卷一百九十六首,《全唐诗补编》补诗一首。晚唐诗人、诗论家张为著《诗人主客图》,尊鲍溶为“博解宏拔主”.将他与“广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奥逸主”孟云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孟郊、“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并列。为“六主”之一。宋代欧阳修、曾巩等对他的诗歌也颇为欣赏。
鲍超
字春亭,后改字春霆,四川省州(今奉节)人,行伍出身,清朝湘军将领。曾救曾国藩于安徽祁门脱险,旋升提督。所部号“霆军”,为湘军主力。
鲍慎由
处州龙泉(今属
浙江省)人,
北宋学者。
赵煦时
进士,累官
工部员外郎。曾从
王安石、
苏轼学,为文汪洋肆,诗尤高妙。有《夷白堂小集》。
鲍象贤
鲍象贤(1496-1568),字复之,号思庵,明朝时歙人(今
歙县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选授
御史,出为湖广事,部署江防,以获盗功升
云南省副使,兵备监安,累任至右副
都御史,嘉靖三十年
巡抚云南,嘉靖三十二年升兵部右侍郎,提督两广军务。不久改南京兵部右侍郎,寻又罢官家居,嘉靖四十三年四月以户部右侍郎兼右
佥都御史,嘉靖四十四年七月进兵部左侍郎,至
隆庆二年(1568)正月三十日卒于家。年七十三岁,卒赠工部尚书,立坊旌表。
曾先后在七省十二任为官,曾领兵镇守南北边陲,有“仕不择地,官不择位”的名言。
鲍承先
明末清初应州(今
山西省应县)人,初为明将,曾任参将。后降
后金,曾献
离间计,使
崇祯误杀清之大患
袁崇焕。后又建
汉军八旗,他隶正红旗,官至宰相。现北京鲍家街即其府第。山西应县鲍氏即其后裔。
鲍廷博
字以文。
清代安徽歙县人。家中藏书极富。
乾隆时茧访遗书,廷博进家藏书600余种。又校刊《知不足斋丛书》30集,每集8册,收书200余种,在清代丛书中,以精善见称。著有《花永轩泳物诗存》。
爱新觉罗·颙琰十九年(1814年)逝世。终年86岁。
鲍国安
鲍国安是国家一级演员,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凭借在《
三国演义》中的出色表演,获得中国电视“飞天”,“金鹰”男主角双奖。
鲍起静
亚洲电视合约女艺员,是
香港特别行政区著名女演员,已故
越南语电影明星及前
电视广播艺员
鲍方的第二女儿,其弟是首位华裔得到
奥斯卡金像奖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
鲍德熹。鲍起静早年在
长城电影公司当演员,1979年开始加入丽的电视,她在亚洲电视演出多部电视剧,亦主持下午资讯节目《下午茶》。2009年,鲍起静凭电影《
天水围的日与夜》中的出色表演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鲍鹏山
男,1963年3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
六安市。民革成员。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就读于
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申请支边,至青海教育学院(即今
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现为
上海开放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潜心研究先秦诸子数十年,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研究,出版《寂寞圣哲》、《
论语新读》、《天纵圣贤》、《中英雄》、《绝地生灵》、《先秦诸子十二讲》、《说孔子》、《中国文学史品读》等十余部著作。
鲍元
山东宁阳人,祖籍
长治市。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客座教授,全国殡葬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常务理事、环球殡葬报总编。
环球殡葬研究所所长,殡葬学创始人,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签约摄影师。有多项建议被国家采纳。其中,“公民火化应该政府买单”的建议,已经被国家民政部采纳,成为当前“惠民殡葬政策”的核心部分在全国推广。著作有大型画册《天堂揽胜》《星耀中华》,是国家殡葬业规格最高、资料最全的国家级公开出版物。
鲍俊
广东省香山(今
珠海市香州区
山场村)人,晚清著名诗人、书画家,被誉为“
清代广东才子”,生于1797年,卒于1851年。
鲍少游
广东省香山(今
中山市)人,画家。生于1892年,毕业于日本西京美术大学研究院,回国后于1928年与夫人曾丽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创办丽精美术学院,1978年成功举行丽精美术学院创院50周年师生画展,1985年病逝于香港。
鲍廷干
山东冠县人,青年时代参加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东北局最高法院院长,后受冲击,平反后担任
吉林大学党委书记,于九十年代病故,终年80余岁。
鲍君甫
广东中山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打入敌特机关的情报人员,1929-1931年间,在上海敌特机关中为我党
中国共产党中央特别行动科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先后营救过我党许多重要领导人如周恩来、陈赓、任弼时等,文革期间受迫害,于1969年因病去世,终年68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了平反,给予了正确的评价。
鲍先志
鲍先志(1911-1988),
湖北省麻城县人。1929年加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
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鄂豫皖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11师经理处粮员、副排长,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10师28团政治处秘书,师政治部秘书,红四军司令部书记,第10师31团政治处主任,红四军卫生部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
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政治处副主任、团政治委员,独立第二团政治委员,
太行山军区第六军分区副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八旅政治委员,第六纵队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共鄂东工委书记,
独立旅政治委员,皖西军区副司令员,第二野战军11军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军政治委员兼中共万县地委书记,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政治部第二副主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
中将军衔。荣获二级
八一勋章、
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
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同年12月30日因病在
济南市逝世,终年77岁。
鲍启祥
鲍永祥(1913-1967),河南省
商城县人。1931年参加
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75师225团营支部书记,红15军团78师总支书记,第75师223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
长征。1936年入
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
八路军八路军第115师344旅688团营政治教导员,冀鲁豫游击第3大队大队长。参加了
平型关大捷。后任
新四军3师8旅23团团长。1943年入
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军区39团团长,独立13旅37团政治委员,冀察热辽军区独立13旅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8纵22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副师长、师政治委员,第4公安部队学校政治委员,公安军高级预备学校政治委员,广西军区副政治委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省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
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
八一勋章、
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
解放勋章。1967年4月20日逝世,终年54岁。
鲍奇辰
鲍奇辰(1916-——),山东省临清县人。1935年在本村小学教书,1937年考入山东省政府济宁乡村服务人员训练处。“七·七”事变后,被分配到乡村宣传抗日。1938年入陕北公学2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
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干事,1939年任山东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八路军第1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1932年任山东军区政治部干部科副科长,1943年任鲁中军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组织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山东野战军4师政治部主任,1947年任华东野战军8纵22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莱芜、孟良崮、
洛阳市、
豫东战役。1948年任8纵政治部副主任、
山东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
淮海战役。1949年任第8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三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参加了
渡江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兼第叁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政治部秘书长。1955年任福建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56年任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65年任总政治部群众工作部部长,1970年任济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72年任成都军区政治部主任,1975年任
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1977年任军事学院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
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
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
解放勋章。
鲍元恺
鲍元恺(1944—),世界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57年至1962年在
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先后学习长笛和作曲,1962年至1967年在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苏夏、江定仙、陈培勋、杨儒怀和段平泰学习作曲和作曲理论。1973年起在
天津音乐学院任教,并先后在台湾南华大学、天津师大和南开大学任兼职教授。现任
厦门大学任特聘教授、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天津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音乐研究》编委、金钟奖音乐作品评委。是首批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005年获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2012年获厦门大学最高奖“南强奖”。。
鲍元恺的音乐作品包括交响乐、室内乐、清唱剧、舞剧、歌曲、影视音乐和儿童音乐。1991-2001十年间,他以西方音乐形式展现中国传统音乐的系列《中国风》(Rhapsody of China),已在亚洲、东西欧洲、南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40个国家与地区上演,多次成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新年音乐会和维也纳金色大厅音乐会的演出曲目。鲍元恺作有六部交响曲:《纪念》(2004)、《台湾音画》(1996/2000/2006)、《京剧》(2006)、《厦门》(2008)、《禹王》(2009)、《燕赵》(2012)以及童声合唱套曲《四季》(1980)、《景颇童谣》 鲍元恺从教三十余年,在海峡两岸亲传弟子百余人。
鲍岳桥
鲍岳桥,1967年4月4日出生。杭州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1993年5月进入希望电脑公司,开始从事UCDOS的开发工作,同年10月发布UCDOS 3.0,1994年到1997年先后主持开发UCDOS 3.1-UCDOS 7.0及UCWIN Gold 1.0,1998年初离开北京电脑公司,与
简晶等人组建了北京联众电脑技术有限公司,现为北京联众总裁。
郡望
上党郡郡:“上党”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与天为党也”,故名。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
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
韩国置郡,但是具体的郡置如今已经难以考证。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地为三十六郡,上党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长子(今
长子县),这个郡级行政区划辖治范围大致是以今天
山西省长治市为中心的山西省东南部地区。西汉时期沿置,辖县十四个;
东汉时期辖县减少到十三个。三国时期,
上党郡治所向东北迁移到壶口关(今山西长治北部,但不是
壶关县)。
晋朝时期,辖县十个,郡治进一步向
东北地区迁移到潞县(今
潞城区东北部)。十六国时期,除
北周政权短暂改名为
潞州区外,上党郡基本被保留,到
北魏时期郡治又迁回壶关。
隋朝建立后,废并原壶关县,建
上党县,并将上党郡治迁往上党县(今山西长治市区),辖县十个。
唐朝时期,改上党郡为潞州,从此上党郡之名不复存在,但之后历朝历代仍保留上党县,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党县为
长治市,从此上党作为地名不再存在。
泰山郡:
西汉高祖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设泰山郡,其时辖地在今
山东省泰安县一带。
东汉朝时期有个博县,在西
晋朝时期移郡后,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部一带。唐朝时期为
乾封县。
宋朝时期改乾封为奉符,即今
泰安市。大金国天会十四年(丙辰,公元1136年)改置泰安军,后改为州。
清代雍正时期(公元1723~1735年)有
泰安府,
东平县、
肥城市等县均属此府。民国时期废府为县。“泰安”,是从“
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一语中来,取意国泰民安。泰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五千多年前便形成了繁荣的大汶口文化。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
郯城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
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
周代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
郯国附鲁,“
郯子朝鲁”、“
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
越国所灭。
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
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
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
枣庄市、江苏邳州以东和
宿迁市、
灌南县以北一带地区。②
晋朝时期置于
海虞县(今
常熟市)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
镇江市(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
临沂市、
江苏省赣榆区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
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
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
邳州市,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
郯城县”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
南北朝时期的
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
连云港市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
东海县以东、
淮河以北一带地区。
河南郡:
秦朝时期名为
三川郡。
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
洛阳市(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
黄河南部
南洛河、
伊河下游,
双洎河、
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
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
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
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
知府而称尹。
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
唐朝时期为洛州
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
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堂号
东海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上党堂:以望立堂。
泰山堂:以望立堂。
清懿堂:常言道:“皇族有太庙,百姓有祠堂”。鲍氏“清懿堂”为颂扬鲍氏历代烈女贞妇而建的纪念馆,是中国少有的“女祠”。古代祠堂的修建,注入了浓厚的封建思想。在封建社会里,男为天,女为地,妇女的地位是绝对低下的。为了做到克勤克俭,恪守孝道,完成大礼的孝道,许多妇女“功名成就”面成了烈女和贞妇。其实这都是对妇女精神的一种压迫和对幸福生活的剥夺。因此,男祠要大于女祠。修建女祠的原因,道来更是令人淆然泪下。
家谱
辽宁本溪鲍氏谱册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本溪市山城子乡朱石峪。
淮安市鲍氏族谱一卷,(清)鲍揄弼等纂,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
江苏省镇江市博物馆。
江苏镇江古润城南官塘桥凤凰山鲍氏族谱二卷,(民国)鲍祖顺等重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
吉林大学图书馆。
余杭区鲍氏宗谱八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
浙江省余杭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余杭鲍氏宗谱八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
杭州市崭王路8号。
浙江萧山长潭鲍氏宗谱八卷,(民国)鲍宪陶纂,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
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县三桥鲍氏重修宗谱,(民国)鲍传发、鲍传肃等纂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五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
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三桥鲍氏重修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民国)鲍茂焘、鲍茂权等纂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伦叙堂重修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
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勾甬鲍氏宗谱六卷,闰谱一卷,图一卷,(民国)袁政襄鲍咸临等重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正始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
中国国家图书馆、
南开大学图书馆、
河北大学图书馆、
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鄞县光溪鲍氏宗谱十二卷,(民国)鲍瑞亨、鲍匡等纂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报本堂重修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四卷、第六~十一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
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绍兴市会稽高车鲍氏宗谱六卷,(清)鲍存良辑,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绍兴鲍氏五思堂宗谱稿四卷,首一卷,(民国)鲍德福续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五思堂铅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浙江省绍兴市档案馆。
浙江兰溪鲍氏宗谱十六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
浙江省兰溪县岩山乡。
歙县重编棠鲍氏三族宗谱二百卷,首一卷,(清)鲍光纯纂修,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一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仅存一百九十九卷)、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馆。
安徽省枞阳县义津高甸鲍,光绪版及民国三十七年版宗谱均有完整版本,其中民国版由蒋中正题“
子姓藩衍”,民国十七年版存家谱四十九卷。
高甸鲍历代祖宗
大禹、启王、太康王、仲康王、贞公、铎公、零公、济之公、瑾公、懿公、公、胄公、明公、乾叔公、丙公、政公、公、隆公、仪甫公、衍公、克良公、贤广公、遟公、孔著公、谅叔公、频公、滔公、明道公、仲英公、嘉殳公、环公、喜祥公、镇公、长裕公、如山公、济迪公、渊公、定远公、1敬叔公【鲍邑】、2叔牙公、3清夫公、4玮公、5公、6辙公、7昌公、8哲之公、9昂公、10光公、11释公、12克和公、13文齐公、14连公、15膏叔公、16伯茂公、17悦公、18仲鸾公、19元礼公、20允公、21淮公【上党】、22世民公、23温公、24宣公、25永公、26昱公、27德公、28殷公、29勋公【青州】、30玟公、31品公、32绩公、33崇公、34伸公、35贤公、36宏公、37虎臣公、38容公【新安】、39适公、40安国公、41梦符公【鲍屯】、42理一公、43三四公、44弥逊公、45举之公、46百一公、47十三公、48万三公、49杰公、50祀公、51思聪公、52仁规公、53诚公【棠樾】、54启公、55天一公、56坤三公、57震一公、58汝芾公、59光远公、60明一公、61子宏公【
歙县】、62琚公、63槐公、64十四公、65福一公、66四公、67仕动公、68文志公、69仁寿公、70仪公、71敌公、72樟公、73华一公【高甸】
安徽歙县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鲍琮纂修,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家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馆。
安徽歙县歙新馆鲍氏著存堂宗谱十六卷,(清)鲍存良等增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著存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省绍兴市档案馆、浙江省州市文物管理局、安徽省图书馆、
东京国立博物馆、
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北麻城鲍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清)鲍兆南等纂,清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鲍氏宗谱不分卷,(明)鲍从善纂修,明正统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
北京大学图书馆。
会稽高车头鲍氏宗谱六卷,(清)鲍含章纂辑,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五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鲍氏诵氏录雨篇附鲍氏集,(民国)鲍友恪纂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勾甬鲍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鲍孝裕等纂,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正始堂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鲍氏诵先录,著者待考,时代出版社铅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字辈
• 浙江
定海区宁波鲍氏字辈:“龙凤卿相荣华富贵国朝资治维忠孝盛世宏谟悌圣贤”。
绍兴市鲍氏字辈:“天心一目善立志诚存德亦世其荣昌”
浙江岭前鲍氏字辈:“必大日上山川秀,云开万象新;丹心荣国册,鸿业振声名”
浙江临海鲍氏字辈:“老思先人作合”。
浙江宁波鲍氏字辈:“式序于斯英明作则”。
浙江州鲍氏字辈:“祥家道广明”。
浙江兰溪石渠鲍姓字辈:“万闻富聪俊、怀晟淮贵干、鸣茂鼎吴升、昂旦昱方裕、红绍经综绪、维絙绣纹”。
• 江苏
江苏睢宁鲍氏字辈:“宗如德庆昌盛治
亚洲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东海县鲍氏字辈:“宗恩广贞,成尤俊业,宜吉兆昌,永寿长延,光华万年,高尚奇杰,兴科登宇”
江苏阳鲍氏字辈:“洪恩俊叶光华万年”。
• 山东
山东冠县鲍氏字辈:“廷观春庆(景)培(学)茂树(国)修”。
山东鲍氏一支字辈:“顺天衍宗茂德守信”。
山东鲍氏一支字辈:“直衍登斌升,瞻道和一统,肇民流赞寿,皆仁就犀顺”。
德州市临邑德平鲍氏辈分排列:“(其前不详)先新怀玉明广万世继修传本盛昭悠久家居庆繁祥(其后不详)”
临沂市平邑鲍家坡鲍氏字辈:“万一化,衍光克守信,明德兴瑞祥,继世荣运起,传家贵永昌”。
• 湖北
洪湖鲍氏字辈:“君臣英词启流恩百世芳文昌开泰景新贵述呈祥道义钦宏范才华济社邦永怀诚信德真善美名扬”。
湖北麻城鲍氏字辈:“正大光克明裕厚在先德”。
湖北十堰鲍氏字辈:儒吉承隆 升喜哲鸿。
钟祥市鲍氏字辈:“维祖有则其世必光家之以兆易学可上兴崇道义贵重典章本荣枝茂源远流长”。
• 四川
四川广安鲍氏字辈:“可从文登仕大芝天心顺国正民自安”。
四川成都鲍氏字辈:“厚德一方心”。
• 辽宁
辽宁
葫芦岛市鲍氏字辈:“年天春凤(如)洪永守德万纯国恩家大庆”。
辽宁抚顺鲍氏字辈:“学长文明昌”。
• 重庆
万州区鲍氏字辈:“希于明良玉一朝泰运开石锲仁安家国书贤才”。
重庆潼南鲍氏字辈:“国应天兴顺,上清民治安,继圣诚大定,万世永昌兴”
重庆
璧山区鲍氏字辈:绍美楚山川、士师居璧繁、崇儒重道德、世代永流传。
• 云南
• 福建
•
长乐区潭头镇鲍朱村鲍氏字辈:...........
• 福建安海鲍氏字辈:“心志存忠信高明振加声祖宗贻则德子孙尚书经”。
• 江西
江西万载鲍氏原有字辈:钟济模勋在,钧洪桂焕培锦源植恢坦,锡泽树炳基。后添加字辈:钦江林炜圣,钊沂本烂壁,铭津松煜垒,锁洁杰灵城,铣涛栎炫至,镇浩集炎增。
• 安徽
安徽贵池香山鲍氏字辈:经元乾师覆,谦豫临观复,颐咸恒晋益,翠(萃)昇(生)梦节济。
枞阳县,高甸鲍婺源迁桐城高甸华一公(敦堂):应世启纯士,登朝正大时,观光其汝志,允以孔为师,秉德绳前哲,怀仁奕叶垂,图南博万九,高举奋冥池。
安徽青阳鲍氏字辈:“光基中年本佳申”。
安徽合肥鲍氏字辈:“精中报国必有余庆忠孝维”。
安徽寿县鲍氏字辈:“汝继广世献宜方”。
安徽安庆鲍氏字辈:“家维孝克成”。
池州市鲍氏字辈:“登朝正大时官光其余志”。来源于枞阳(老
桐城市)高甸鲍。
安徽六安鲍氏字辈:“鸿俊家传远,秉忠克少良,守先寻礼法,修善庆恩”。
阜南县鲍氏字辈:“广朝德恩四大同凤其祥文明仲魁元芝金永乾安国正成镇”。
• 其它
鲍氏一支字辈:“心志存忠信高明振加声祖宗贻则德子孙尚书经”。
鲍氏一支字辈:“忠孝绵恩锡家道永昌龙传先接启后留长本自生立功开”。
鲍氏一支字辈:“自占洪维正家传万世长”。
宗族特征
1、鲍姓是个人才济济,名家辈出的姓氏。
2、管鲍之交乃千古交友之典范。
鲍叔牙对于管仲的那一份隆情高谊,不但达到了人类至高至美的人格境界,而且激励鲍姓后人以此为楷模,交友要真诚、奉献。
祠联
四言
湖湘良吏;
东海阀阅。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
景泰举人鲍德,舒城人。知
华容县,兴学业劝农,惩奸理冤,治称“湘湖第一”。下联典指鲍姓望族出自
东海等郡。
东海世泽;
太守家声。
才名孤雁;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
河南省法掾
鲍当,向郡守薛映献《孤雁》诗云:“天寒稻梁少,万里孤雁进;不惜充军庖,为带边城信。”映大赞赏。时人目之为“鲍孤雁”。下联典指
东汉孝子
鲍昂,字叔雅,有孝义节行。连征不至,举孝廉。卒于家。
参军俊逸;
司隶端方。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
刘宋文学家
鲍照,字明远,
东海人,出身贫寒,曾任秣陵令、
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刘子顼起兵失败,他也被乱兵杀死。其诗表现了对当时土族专权的政治现状的不满,长于
乐府,尤其擅长七言行歌,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
岑参等多有影响;也擅长赋及骈文。有《鲍参军集》。
令晖赋茗;
少君挽车。
上联典指南朝宋·鲍照之妹,字令晖,有文才,著有《香茗集》。下联典指西汉·
鲍宣,甘守清贫,与妻
桓少君,共挽鹿车归乡里。
五言
丰岁歌神父;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
东汉人
鲍德,
西汉鲍宣的曾孙,任
南阳郡太守时,很多地方都受了灾,只有南阳大丰收,吏民称他为“神父”。因当地郡学荒废,他又建起校舍,行礼奏乐,宴请读书人,很受百姓欢迎。后官大司农。下联典指
春秋时
齐国大夫
鲍叔牙,与管仲相知最深。因齐国内乱,随
齐桓公出奔
吕国,管仲则随
公子纠出奔
鲁国,在争夺君位中,小白得胜即位,是为桓公。桓公任命他为宰时,他推荐了管仲,后来齐国经管仲改革,日渐富强,使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管仲曾说:“生我的是父母,最了解我的是鲍子。”
神明平冤狱;
上联典指明代
监察御史鲍忠,字克礼,鄞人。巡按
广东省,平反
连州市冤狱七十二人,人称“神明”。下联典指东汉
司隶校尉鲍永,字君长,累以功封关内侯,为司隶校尉,以事劾赵王良、朝廷肃然。后为东海相。
诗韵如松竹;
画法传白阳。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诗人
鲍照,擅长言诗,如七绝、七律等。他的诗作气韵如松竹。下联典指
清代女画家鲍诗。字令晖,
平湖市人。适秀水张氏,能诗善画,说者谓其姊妹四人皆知书善画。专学花卉,传白阳法。
六言
少君挽车垂誉;
令晖赋茗见才。
上联典指西汉·
鲍宣之妻
桓少君。下联典指南朝宋·鲍照之妹。
七言
诗才俊逸鲍参军。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太尉鲍煜。下联典指南朝宋诗人鲍煦有《鲍参军集》。
远瞻城池山色里;
此联为
唐朝女诗人鲍君徽《东亭茶宴》诗句联。鲍君徽,字文姬。《
全唐诗》中录其诗四首。
十一言
春秋尝,遵万古圣贤礼乐;
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
【卷十一】【鱼部】鲍
饐鱼也。从鱼包声。薄巧切
饐鱼也。饐,饭伤也。故盐鱼溼者为饐鱼。周礼籩人有鲍。注云。鲍者,於室中乾之。出於江淮。
颜师古注汉书曰。鲍,今之鱼也。郑以为於室乾之。非也。
秦始皇载鲍乱臭,则是鱼耳。而煏室乾者,本不臭也。於业反。按玉篇作鱼。皆当作浥耳。浥,溼也。释名曰。鲍,腐也。埋藏淹使腐臭也。从鱼。包声。薄巧切。古音在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