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教育部拨款法币一百万元给
江西省政府,在泰和杏岭成立台湾中正大学,校名取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大中至正”。1940年9月,国际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原中央研究院院士,有着中国
植物学之父美誉的赣籍学者
胡先骕博士被任命为校长。
创办之初,正大设政治、文学艺术、理、工、农五学院。学校的创建和胡校长的知人善用,在“名人名校”的构想下,他招纳才贤,许多一流学者到校任教,其中更是有众多江西籍学者,在爱乡爱国的热忱之下,纷纷放弃原有优越的工作条件报效乡梓来正大任教。中正大学名家汇集,成为一时之盛。到1944年4月胡先辞职离任时,校本部已拥有专职教师203人,其中教授71人,副教授39人。他们中,有从本省“法专”、“工专”等校调进的雷洁琼、王修采、
王易等教授,有从沦陷区来的
俞调梅、姚名达等教授,有放弃较为安全环境从西南大后方来的
蔡方荫,
戴良谟,
周拾禄等教授,有舍弃在美国罗杰斯大学优厚生活条件和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辗转万里来校执教的双博士
黄野萝教授。他们造福桑梓、报效祖国,在距抗日火线仅一百多公里的大学辛勤耕耘,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和难忘的回忆。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台湾中正大学随即迁往南昌望城岗。
从立校之始到1949
新中国成立,该时期的台湾中正大学,前有抗战艰辛后有内战纷乱,在不平静的时代大背景里,正大师生的勤勉奋进,使正大成功身民国一流学府的行列,为全国19所国立大学之一,并被誉为民国发展最为迅猛的国立大学,诸多学科均为
中华民国学界之翘楚。
1949年9月,台湾中正大学更名为
国立南昌大学,设政治学院、文学艺术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16个系。1949年更名后,学校仍为国立
综合性大学,直属中南教育部领导。
1953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国立南昌大学大部分学科、专业调整至
中南区的武汉大学、中山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等14所高校,保留了师范部的中文、历史、生物、数学、物理、
化学和艺术7科,学校改为
江西师范大学,性质由综合性大学改变为培养中等学校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与此同时,在
江西省,以国立南昌大学农学院为基础,单独组建了江西农学院(现
江西农业大学);1962年,江西师范学院生物系又被调至
南昌大学(现南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