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方荫(1901年4月27日-1963年12月13日),江西南昌人,土木建筑结构专家、中国力学专家、教育家。1920年,蔡方荫考入
清华大学;1925年,蔡方荫在清华学堂土木科毕业,同年公费留学美国。毕业于
麻省理工学院,中科院院士。1928年—1930年,蔡方荫在美国纽约珀迪和亨德森顾问工程师事务所任结构设计师。1938年5月—1940年6月,蔡方荫在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土木系主任。1940—1949年,蔡方荫任
国立南昌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土木系主任。1953年,他创造了“砼”字,代替“混凝土”的写法。1946年,编著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结构力学
教科书《普通结构学》(上、中、下三册),成为当时国内结构学方面的巨著。蔡方荫曾担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49至1951年,蔡方荫任
江西省人民政府委员兼文教委员会委员、
南昌大学工学院院长等职。1951年至1953年,蔡方荫在重工业部兵工局任总工程师。1953年至1956年,蔡方荫在第二机械工业部任职。1955年成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学部委员),1957年加入
九三学社。
1925年以优异的成绩在清华学堂土木科毕业。同年,公费留学美国,在
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研究
建筑工程和
土木工程。
1956—1963年任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土木工程学报》主编、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九三学社中央文化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
在30—40年代,蔡方荫是当时工程教育界著名教授。在学术贡献方面,在工程结构力学的刚构分析研究方面,有独特的成就。在变截面刚构分析和桁架刚构分析方面,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外常用一般刚构分析方面的各种“
力矩一次分配法”,在以“杆端力矩”和“结点角变”为计算对象的两类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更简化实用的“力矩一次分配法”。
对分析变截面刚构所用的各种计算体系的挠曲
常数,加以沟通整理,阐明其共性和内在联系以及换算关系,制成“变截面刚构分析挠曲常数换算表”;提出了计算变截面梁、柱的“Io/I图矩面积法”来计算各挠曲常数。在对横梁为桁架的刚构分析方面,采用了简便而切合实用的“柱顶力矩作用”和“桁架跨变影响”两项准则,简化地按一般刚构分析方法进行计算,能获得与“最小-”和“冗力法”同样精确的结果。
蔡方荫在1946年编著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结构力学
教科书——《
普通结构学》(上、中、下三册),46万多字,附图607个,大表26个,是当时国内结构学方面的巨著,也是国内各大学
土木系唯一的一本中文结构学教材。在土木、建筑结构的研究领域,还先后发表了《梁之理论与分析》、《装配或楔形杆接框架》等专著和论文40余篇。《变截面刚构分析》荣获
中国科学院1956年自然科学
三等奖。
蔡方荫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工程师,他早年留学美国,学成归国后从事教学和工程设计工作。他在工程结构力学领域有独特成就,提出了实用的“
力矩一次分配法”和“变截面刚构分析挠曲
常数换算表”。他编著了中国第一部结构力学
教科书,发表了多部专著和论文。他还参与了许多重大基本建设项目的方案制定和审定,为中国的
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
蔡方荫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加以应用和推广,取得了一定的
技术经济效果,为
中原地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评)
蔡方荫参加了国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对建筑科研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高等教育事业方面也做出突出成就,蔡方荫被列为我国现代七位著名的
土木工程界人物之一。(九三学社江西省委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