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棘鱼
分布于印度洋深海中的动物
空棘鱼起源于三亿六千万年前,活跃于三叠纪的淡水及海水中。令人讶异的是这种始祖鱼仍存在于印度洋的深海中,体长约1.5米,体重约50千克
简介
古鱼类。硬骨鱼纲,总 鳍鱼亚纲,腔棘鱼。通常个体不大,个别者体长可达1.5米。身体细长呈梭形。背鳍两个,前背鳍位于身体中点前方,鳍条与内骨板直接相连。后背鳍和臀鳍为叶片状。胸鳍高位,叶片状。腹鳍小,前位。各鳍的辐状骨非常集中,形成远端短而分节的中轴和大而不分节的基端。尾鳍圆形,呈三叶状。其上下叶每一鳍条与一辐状骨相连,脊索存在,神经弧和血管弧具长棘。有骨化肋骨。鳔钙化。体被有覆压状的圆形薄鳞。膜质骨和鳞片上缺少齿鳞质层,但表面饰有齿质构成的细嵴或小疣突。有两个外鼻孔,一个内鼻孔。脑颅间有一活动的颅关节。生存时代很长,从泥盆纪白垩纪。各大洲均有发现,中国发现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浙江省等地海相地层内。
形态特征
空棘鱼(Coelacanth)
此中型食肉鱼类起源于三亿六千万年前,活跃于三叠纪的淡水及海水中。令人讶异的是这种始祖鱼仍存在于印度
洋的深海中,体长约一公尺半,体重约五十公斤。
1938年12月22日,在世界科学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发现了陆上四脚动物的“老祖宗”—一向被认为早已绝灭的空棘鱼。
这一天,在南非东伦敦港附近查伦马河口外5.6公里处的印度洋里,渔民们从80米深的海水中捕捞到条长1.5米左右、重57公斤多的奇异海鱼这条鱼全身附着着粘滑的大圆鳞片,发出美丽的蓝艳艳的光泽。当它被捕获后,在甲板上竟顽强地挣扎了3个多小时才断气。渔民们谁也没有见过这种奇异的怪鱼,他们立即把怪鱼送到当地的博物馆,请专家来认定。
博物馆馆长考拉希奈·兰丝玛女士看到这条已经断气的怪鱼时,不禁惊讶地喊了起来:“啊,上帝!这究竟是一条什么样的鱼呀?”这条怪鱼除有特殊棒槌锤形的尾巴外,还有胸鳍、腹鳍和尾鳍。这是怎么回事?这种总鳍类鱼不是早在1亿多年前就已绝迹了吗?兰丝玛女士无法解答。她预感到事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立即给南非阿扎尼亚大学的美国科学家尼·史密斯教授打了一个紧急长途电话,请求给予帮助。
史密斯教授由于另有急事处理,迟到几天才赶到。这时,那条海鱼已经开始腐烂了。史密斯一看到那条奇异的怪鱼,立即意识到自己来迟了:如果能早来几天,将能看到这条珍稀海鱼完整的外貌和内脏,史密斯教授一边记着笔记,一边清理出内脏腐肉,用鱼皮作了一个标本。他经过周密的研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这是生活在5000万至6000万年前的总鳍类鱼。这种鱼一向被人们认为早已绝迹,可现在仍然活着在大海里的品种。
史密斯的结论轰动了世界生物学界,使许多阅历深颇深的学者名流都感到震惊。是啊,生活在五六千万年前的总鳍类鱼,不是早就绝迹了吗?它怎么会活到今天呢?难道历史上曾出现过某种奇迹,而使这个哺乳动物最早的祖先存活至今?这一个个有趣的问题,引起古生物学家的浓厚兴趣。
史密斯为了纪念这次重大发现的发现人,特地把这条鱼命名为“兰丝玛丽亚”。这条“兰丝玛丽亚”不是别的,正是英国著名进化论学者阿道司·赫胥黎根据化石所命名的空棘鱼。
生活习性
大家都知道,人类的进化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历史进程:先由鱼类登上陆地进化为两栖纲;然后完全脱离水域进化为陆地上的爬行纲和哺乳类动物;最后才发展到人类。两栖动物是由鱼类进化而来的,确切地说,两栖类是由总鳍类鱼两支当中的一支—骨鳞鱼类进化来的。当它向前进化发展后,最终进化为人类;另一支(空棘鱼类)则相当保守,始终没有离开过水。而所捕到的“兰丝玛丽亚”与空棘鱼类相似程度非常大。空棘鱼为什么经历了几千万年的漫长历程,仍能繁衍生存下来呢?原来这种鱼是一种生活在深海里的鱼类,而深海处的水温和水流几万年来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因此它也没有必要进化,一直保持了原来的形态,并且侥幸地生存了下来。
继1938年12月22日第一次发现存活的空棘鱼后,1952年12月和1954年11月,人们又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北方向的科摩罗群岛安朱安岛附近的深海中,捕捞到好几条活的空棘鱼。
空棘鱼的发现,为人们研究生物进化,尤其是四脚动物的进化提供了一份极其宝贵的活化石。通过对这种史前活化石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这种运动各个部分结构的功用,更可以在它们活着的时候来观察它们的生活情况,从而为了解整个生物进化过程提供更有力的科学依据。
种群分布
腔棘鱼科(Latimeridae)总鳍鱼目(Crosopterygii)的一科。尾鳍一般圆型型,除上、下叶外,尚具一中轴叶,鳍条不分叉,且数目少于扇鳍鱼的相应鳍条。不具上颌骨、鳃条骨及喉板骨。具钙化的鳔。
空棘鱼类繁盛于中泥盆世至早三叠世,仅一种拉蒂迈鱼存活至今。第一条现生标本捕自南部非洲东海岸查卢姆纳河口附近的印度洋水域。50年代以后又陆续在科摩罗群岛附近水深150~400米处采获近70条。体表呈淡蓝色,被以圆鳞。有些体重达80千克。为肉食性鱼类,肠内具螺旋瓣。除前、后外鼻孔外,尚具一位于吻部中央的囊状吻器,受三叉神经浅眼支支配,以3对开口通向吻部表面,其功能尚不明了。拉蒂迈鱼为卵胎生,卵的直径可达9厘米,重330克。曾在一条65千克重的雌体泄殖腔中发现5条30厘米长的胚胎期幼鱼,但具大部成体性状。
使空棘鱼类存活至今的原因尚不清楚,根据捕获数目推测,现存居群可能较小,但亦可能在更深水域中存在尚未发现的更大居群。拉蒂迈鱼的发现,推动了对空棘鱼类的深入研究,但对拉蒂迈鱼形态、生理和生化特性的研究,不仅加大了它和现生四足动物的距离,而且使总鳍鱼类作为一个自然类群的地位发生动摇。中国发现的空棘鱼化石包括长兴鱼和中华空棘鱼等。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简介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种群分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