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兆荣
厦门大学教授
彭兆荣,1956年出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兼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特聘项目博士生指导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教授。
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人与生物圈(MAB)中国委员会委员”,曾经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专家委员会参加“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缔约国政府间特别会议”,审议“非物质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草案”工作。
人物经历
留学经历
1988-1990获国家教委公派到法国进修人类学,在尼斯大学人类学系学习
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华南及印支半岛人类学研究所”从事学习和研究工作。师从Jacques Lemoine(法国国家科学院人类学学部委员)
2000-2001国家公派到巴黎大学(十大)讲座教授,与Bernard Formoso等人类学家合作
巴黎大学(索邦)(Université de 巴黎Sorbonne)高级访问学者。与人类学家、汉学家John Lagerway交流
2003-2004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利分校人类学系高级访问教授。师从世界著名旅游人类学家Nelson Graburn教授并进行旅游人类学研究方面的项目合作。
学术经历
1990.6-7 参与主持国际人类学瑶族专题研讨会,并担任文字翻译。专题发言“中国西南舅权”(法国图鲁兹)。
1990.10 参加国际汉学研讨会。大会发言“背离与弥合──大陆与香港电台汉语的差异”。(德国美因茨)。论文刊于国际汉学刊物《春》。
1991.10 参与主持国际人类学专题研讨会“抗拒生命的时空观”。(清迈)。论文刊于“国际瑶际研究论文集”──新亚集刊。
1992.9 参加国际瑶学研究会,专题发言“法国优勉瑶的社区发展与现代化”(广西贺县)。
1993.10 参加国际人类学专题研讨会,专题发言“跨境民族的文化变迁”(越南河内)。
1994.12-1995.2 参加泰国东南亚华人经济文化研究调研组。(泰国合艾)
1996.1 再次赴泰国南部进行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调查。(泰国南部)
1996.8 参加国际比较文学学术研讨会,并主持“文学与人类学分会”,专题发言“对话:在诗性王国与世事王国之间”。(中国长春)
1996.10-11 参加第三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专题发言“客家群:变迁中的文化认同”。会后到马来西亚进行华人社区的人类学调查。(新加坡马来西亚)
1997.8-9 参加国际比较文学第十五届大会,专题发言“红毛番──历史语境中的文本”荷兰。莱顿)。顺访法国,在法国国家科学院人类学研究所作“中国人类学发展状况”的报告。(法国巴黎)
1997.10 主持首届中国文学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厦门市
1998.11 参加第四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专题发言“主/客之间──以福建宁化县巫姓为例”(台湾台北)
1999.7-8 赴欧学术访问,法国、西班牙
1999.9 参加人类学本土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专题发言“本土的边界”(广西南宁)
1999.10 参加“人类学、中国社会与旅游国际学术研讨会”,专题发言“参与观察的民族志旅游”。(云南昆明)
1999.11 参加费孝通九十华诞及“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专题发言“边陲社会中的草根力量”。(江苏吴江)
1999.11 参加国际民族民俗学术研讨会,专题发言“妈祖崇拜的跨域性播延”(广西南宁)
2000.7 参与组织“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国际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厦门市
2001.10 参加“历史人类学工作坊(workshop)”。(厦门)
2001.10 参加“历史民族志学术研讨会”(台湾“中研院”史语所)
2001.12 参加“中国人类学百年暨都市人类学国际研讨会”,作“人类学仪式理论知识谱系”发言。(广州市
2002.5 参加“历史、史学与性别学术研讨会”,作“‘制造的历史’与‘历史的制造’”专题发言。(大连市
2003.10 参加“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中央民族大学)做“论民族作为历史性的表述单位”的专题发言。
2003.11 参加“中国饮食文化同际学术研讨会”(成都市
2004.5 参加“人类学高级论坛”(银川市)做“现代性与移动性:生态环境所面临的挤压——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文化’”的专题报告。
2004.10 参加“中国首届乡村旅游与反贫困国际论坛研讨会”,(贵阳)作“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乡村样本’”的大会报告。
2005.3 参加“北京大学耶鲁大学双边论坛”,做“西方基督教符号形象的东方地方化叙事——中国东南沿海泉州市墓碑符号的解释”的专题发言(北京大学)。
2005.7.1-5 2005 Biennial Conference 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the Study of Tourism.(Beijing). “ Rural Sample in a 透视 of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2005.8.12-16 出席“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做“文学人类学的仪式研究”的专题发言(深圳大学)。
2005.10.22-25 主持“中国人类学学会年会”,做“文化遗产与家园纽带”的主题发言。(厦门市
2005.10.28-31 参加“第三届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武汉)
2005.10.31-11.2 参加“费孝通学术研讨会”,做“无边界记忆”发言。(北京)
2006.7.20-24 参加“第二届西北方言与民俗国际研讨会”,主持民俗部分。(青海省
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专家委员会参加“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缔约国政府间特别会议”,审议“非物质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草案”(Draft Set Criteria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工作。
主持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评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之一泉州市南音”向联合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代表名录的项目工作。
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彭兆荣教授在国内率先倡导人类学与遗产研究、旅游人类学、饮食人类学、艺术遗产等新兴及应用学科领域的探索,先后出版了《旅游人类学》(专著)、《遗产:阐释与反思》(专著)、“社会文化与旅游人类学”(译著,4本)“人类与遗产丛书”(主编,3本)、《文化遗产学十讲》(教材)、《饮食人类学》(专著)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学术影响。其主持的《文化遗产关键词》一书,得到重点图书项目支持,已出版发行2辑。
彭兆荣教授提出的中国文化遗产的“崇高性”,以及“家园遗产”、“博物体”、“附遗产”等概念,以专著《文学与仪式》、《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民族志视野中“真实性”的多种样态》(载于《中国社会科学》)“论民族作为历史性的表述单位” (载于《中国社会科学》)等为代表,引发了学界对相关领域的传统议题的再讨论及反思。彭兆荣教授在两个CSSCI期刊上组织文化遗产专栏,也取得了很好的学术与社会反响。彭兆荣教授还通过自己的学术研究、课题成果和学术影响力,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为世界提供了中国价值体系的声音和样板。积极展开与美国、法国日本及东南亚各国的学术交流,与海外著名人类学专家、国际组织、研究机构在青年人才培育、科研项目、专题研讨会、学术著作翻译等方面展开合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如:“南音”申报并入选UNESCO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持专家、UNESCO“人与生物圈”(MAB)中国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及项目主持、UNESCO非物质文化遗产遴选草案——中国专家组成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东亚模式”创新性实验——倡导者之一等。其多本专著被国际高校和研究机构收存。
人才培养
培养的博士和博士后达60余人,均成为各高校或研究机构青年骨干,毕业的学生中,有20人次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人获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其中多人还分别到巴黎大学、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牛津大学利兹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世界名校学习(访学、联合培养及攻读博士学位)。
课题研究
主持“滇越铁路遗产线路及旅游品牌策划”项目(横向合作项目:2008-2010年)。
主持“元阳梯田旅游品牌创意”项目(横向合作项目:2008-2009年)
主持2007年福建省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海峡西岸文化生态保护与遗产研究”。
主持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2007年度重大研究项目“闽台文化遗产的人类学研究”。
主持泉州市南音”向联合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代表名录的项目修改。
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岭南走廊·潇贺段文化遗产的人类学研究”(2005-2008).
主持广西民族大学委托课题“地方叙事与民族遗产”(2005-2009)。
主持“广西瑶族盘瓠神话传说和仪式音乐研究”(2003、12-2005、12)此项目获“香港学术研究资助委员会”[Research Grand Council (Hong Kong)]资助。
主持“古希腊神话和史诗中的东方价值”,厦门大学社会科学项目资助(2003-2005年)。
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周边国家民族关系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998-2001)。
主持国家教委(教育部)“苗-瑶国际化的人类学研究”课题(1993-1996)。
主持“福建省华侨调查项目”(横向课题1999-2001)。
主持“海外华人族群认同与家族企业转型”国际间合作项目。(1993-1996费用由海外基金会提供)。
参加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委派重大攻关项目“中原地区南方民族的起源与形成”。主持者:陈支平、邓小华。
参与2002-2004年教育部项目“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参加者,主持人: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孟华教授。
参与2002-2004年台湾“中研院”史语所项目“英雄祖先与民族记忆”。主持人:王明珂教授。
出版图书
《遗产:反思与阐释》,昆明市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29万字)ISBN7-105-06712-8。
《边际族群:远离帝国庇佑的客人》,合肥市黄山书社2006年版。ISBN7-80707-169-9。
人类学关键词》(合作)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9万字,本人独立完成8万字)ISBN7-5633-3768-5/G.2394.
《摆贝:一个西南边地的苗族村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ISBN7-108-01933-7/K。
《文学与仪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版(26万字)ISBN7-301-07102-7/I.0667。
《旅游人类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32万字)。ISBN7-105-06712-8。
《生存于飘泊之中》,上海市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10万字)ISBN 7-5321-0907-0 。
《从苦力到巨子》,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6月版(23万字)ISBN 7-80109-188-4 。
《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第一作者),南宁市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ISBN 7-219-02926。
西南舅权论》,昆明市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版(25万字)ISBN 7-5415-1411。
《文化特例》,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一作者)完成字数25万 ISBN 7-221-04094 。
《英语成语典故》(第二作者),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书号:7173.685 。
《东西方文化解析》(第一作者),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ISBN 7-80583-152-1。
《神灵文化与高原民俗》(第一作者),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ISBN 7-221-0252-4。
《渔村叙事──中国东南沿海三个渔村变迁实例》(第一作者),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版 ISBN 7-213-01659-8 。
《寂静与躁动:一个深山里的族群》,杭州:浙江人民出版2000年1月版ISBN7-213-01827-2/K467 。
停泊法兰西》“学者走天下丛书”之一,厦门市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10万字、60幅图片)ISBN 7-80671-053-1。
主编“文化人类学笔记丛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10月、1999年月10月分两批,共九本出版)
主编“旅游人类学译丛”(与Nelson H. Graburn教授合作主编,四部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08年出版)
主编“厦门大学人类学文丛”(出版四部著作,民族出版社2007年出版)。
主编“人类与遗产丛书”,出版三部著作,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2008年出版)。
发表论文
社会任职
中国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
艺术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
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席
参考资料
彭兆荣-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2021-12-11
彭兆荣-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2021-12-11
师说人类学.豆瓣.2021-11-29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留学经历
学术经历
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人才培养
课题研究
出版图书
发表论文
社会任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