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1490-1570),字允升,号玉华,出生于
江西省峡江县善政乡山村(今
福民乡老屋得村),后入湖广安陆籍,
明朝官员。
嘉靖元年(1522)壬午科举人,五年(1526)丙戌
龚用卿榜3甲第61名
进士。官至都察院右副
都御史、
巡抚贵州省。
人物介绍
高翀(1490—1570)字允升,号玉华。出生于江西省峡江县善政乡箬山村(今福民乡老屋得村),后入湖广安陆籍。嘉靖元年(1522)壬午科举人,五年(1526)丙戌龚用卿榜3甲第61名进士。授四川犍为知县,调南直隶水县。以母丧去职,寻遭父丧。服阕,补直隶束鹿知县,召为户部主事。历
户部员外郎、郎中。
嘉靖二十年(1541),出为
浙江省右参议,寻改
四川省按察副使。历
山西省参政、
云南省按察副使、贵州左布政使。嘉靖三十五年(1556),拜都察院右副
都御史,
巡抚贵州省。嘉靖三十九年(1560),奉诏闲住。四十二年(1563),有司上奏其督木之功,诏令致仕。
隆庆元年(1567),诏进资善大夫。隆庆四年(1570)六月十一日卒,年八十一。著有奏疏集、《还金记》、《玉华诗文稿》、《归与稿》等藏于家。
释疑
高翀的籍贯
明隆庆《临江府志》载其“峡江人”,清同治《峡江县志》“箬山人”,则高翀为峡江人无疑。然《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所载不同:
这是高翀参加科举考试时所填的籍贯—湖广安陆,该书中的序号⑩代表“民籍”,中明
嘉靖五年(1526)3甲第61名
进士。故而造成其籍有两说,一曰安陆,一曰
峡江县(或作新淦,嘉靖五年之前,峡江县境尚属新淦管辖)。
近日阅
焦竑所著《国朝献征录》,卷62收录有吉阳先生
何迁(安陆人)所撰《右副都御史玉华高公翀行状》一文,文中关于高翀籍贯的记载甚悉,特摘录于下:
“玉华先生高公,名翀,字允升,德安安陆人也。公起家经术,仕至列卿,振德树庸有名。肃皇帝世三十五年(应为三十九年)乃退,退居十一年,年八十一乃终。其先出唐南平忠武王,后居江西吉水皈仙里,以名忠者为始祖。忠妻于
峡江县郎官山何氏,乃居峡江。生云卿,而道本,而子辉,而宗舜,而孟辙。孟辙生祖汉,娶毛氏;生父梧冈翁岐,娶邓氏。公既贵,赠祖、父皆都察院右副
都御史,毛、邓皆淑人。居峡江,世力稼穑,至梧冈翁始知学,醇自持,横经授徒于乡,亦不求仕。生二子,公其长也。
公初诞,邓淑人梦旭日堕怀中。为童子,雅不好弄,垂,能为七言诗。梧冈翁责之学,不烦提谕,日开月益。翁弟商于安陆,将问之,择诸子孰可使之者。公请行,时年十七,以
正德丙寅始至安陆。乃公藻思、质行早见,季父益责之学,安陆士人亦向之,遂属而家焉……
公事亲尽孝,乃中岁奔走,迎养、送死皆不逮,及膴仕,对禄食呜咽不能下。公既还
安陆市,日以峡江墓庐为深念,命诸子偕展省,往时年七十六。或以为言,公曰:“吾虽老,固人子尔,宁忘吾亲哉!”乃戒舆去,至则焚黄而哀举,合食礼祀先祖,取所受赐金诸墓,治祭田,责诸从子供祀,赡族贫,逾时乃返……”
据此行状可知,高翀之始祖高忠,本江西
吉水县皈仙里人,入赘
峡江县县郎官山何氏,遂居峡江。高忠生云卿,云卿生道本,道本生子辉,子辉生宗舜,宗舜生孟辙,孟辙生汉,是为高翀之祖父,娶毛氏。高汉生岐,号梧冈,娶邓氏,生子二:长曰翀,次曰(羽+廷)。
高氏世居峡江,力稼穑,至高岐始知学,在乡里收徒讲学。高翀贵显后,赠其祖、父皆都察院右副
都御史,祖母毛氏、母邓氏皆淑人。
正德丙寅(1506),高翀因父命赴湖广安陆探视在此经商的堂叔,时年十七。以
叔父责之学,而
安陆市士人亦有望于高翀,遂留居于此,入安陆籍。
高翀自留居安陆后,在当地入学读书,并以安陆籍参加湖广乡试,
嘉靖五年(1526)
高中进士,时年三十七岁,正值壮年。仕宦之初,却连遭母丧、父丧,未及侍养,甚至连父母的最后一面都未见到。后来位至列卿,每念及此便呜咽不止。退休回到安陆后,日日以
峡江县老家的双亲墓冢为深念,遂命诸子与自己一同前往故乡省墓祭扫,此时高翀已经七十六岁高龄了,据此推算高翀回乡应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这应该是他自双亲逝世守孝之后第一次回峡江(推测)。有人见他年纪这么大还不辞颠簸劳累之苦回乡,就会有一些劝诫之言,高翀却说:“吾虽老,固人子尔,宁忘吾亲哉!”可见,高翀虽早入
安陆市籍,却日夜牵挂着家乡,牵挂着父母双亲之墓冢,游子之心可见矣。
家庭与入籍
其祖父高峻极(1427—1486)名汉,
峡江县箬山(今
福民乡田心村委老屋得村)人。为人敦睦而严肃,族中子弟对他尊敬有加。壮年后,与弟峻彝在楚之德安谋生,且落籍于德安。高峻极晚年归峡,后以长孙高翀贵,赠
通议大夫、右副
都御史。
其父高凤止(1456—1531)名岐,号梧冈。读书有得,堪为童师。有隐德,邑以宾礼请为乡饮。以子贵赠户部主事,加赠通议大夫、右副都御史。其妻邓氏(今
罗田镇江口人),贤行德美,
嘉靖八年(1529)去世,赠安人,后加赠淑人。
罗洪先为高岐作墓志铭。
其弟高羽廷(1493—1563)字允举,号小山。
同治《峡江县志》引府志云“高羽廷,字允举,邑生,翀之兄(误,弟也)。童子时,母邓氏病疫,躬进汤药,昼夜不离侧。既长,乞衣巾养亲。母复危疾,号泣吁天,请以身代,感神,梦许延一纪,果愈。亲殁,庐墓,虎驯其侧,人异之。有司奏请旌表,寻祀乡贤祠。”晚年卜居本里南源,为南源高氏始祖。
以上据2011年版《峡江人物》,部分据同治《峡江县志》。则高翀之祖父高峻极与叔祖高峻彝年轻时即往
安陆市谋生,且落籍安陆。高峻极晚年仍归
峡江县居住,而高峻彝留居安陆。峻彝生子容止,为高翀之堂叔。正德元年(1506),父命高翀赴安陆探视堂叔,后遂入安陆籍。
那么高翀为何要入安陆籍?高翀不仅入学是在安陆,参加科考时亦书安陆籍,而且他后来致仕之后也是退居安陆,其中有何缘故?
如果说高翀年轻时是为了读书方便才去安陆投奔堂叔,那为什么他退休以后也没有回到故乡定居呢?窃以为高翀是出继堂叔高容止,如此才能解释得合理。
据行状,高翀于
嘉靖四十四年(1565)曾携诸子还乡祭扫双亲之墓,或以为言,翀曰“吾虽老,固人子尔,宁忘吾亲哉!”此等言辞,似有些难言之隐,高翀回乡祭扫这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为何会招来一些闲言碎语?文中虽言“吾老”,但却并不能完全说服人,最大的可能就是高翀已经过继给了堂叔高容止为后,名义上已非高凤止之子了,所要侍养或祭扫的是安陆高容止家族的人或墓。
高年,字元宾,号峰,高翀长子。少补
德安县府学,生试高等。以父
巡抚贵州省伐苗有功,荫恩授光禄寺署正,升山东
兖州府同知,有德政。
高祚,号养纯,高翀四子。中
嘉靖四十年(1561)辛酉科湖广乡试。万历十八年(1590)承部
司务,两转承部郎中(司务乃六部属员,窃以为“承部”乃抄写之误)。后升至广西浔州
知府,再改任贵州黎平知府。
清雍正丙午年(1726)峡江高氏联湖北安陆宗亲同修族谱,对高氏迁安陆编系甚详。
高翀墓
乡人皆传高翀卒后归葬故里,且还有一段传言说,一只鸟告诫高翀死后要葬在某处,不能葬在某处,否则高家就要败(衰败)。吾又闻田心村一村民高某曾在山上打养鸡棚的
地基时,意外地挖到了一顶官帽,后作价卖出,卖了八十万,一夜暴富,据说这就是高翀的遗物,未知是真否。
然吾查
安陆市县志(
清代时修),即可否定高翀卒后葬于
峡江县的说法,因为安陆县志明确记载高翀墓在安陆。况且,以情理而言,高翀与其四子皆居安陆,若葬回峡江,那么后裔祭扫甚不方便,则高翀墓在安陆的可能性也要大些。
那么,为何乡人盛传有村民挖出高翀的官帽呢?我以为葬在峡江的并非是高翀墓,而是其父高岐的墓。据
同治《峡江县志。卷十。墓》记载:“高岐墓,在南障山黄狮冈,太史罗公洪先有志铭。”
又
何迁所作高翀行状中有言“取所受赐金葺著墓”,那么高翀此次省墓,也有可能把自己的官帽安放于父亲墓中,以表自己的孝心与挂念。
高翀坊
高翀坊位于今
峡江县福民乡巷口前村的洪堤旁,是高翀
高中进士之后所立。现存坊建筑呈三棱柱形状,柱的上半部四面雕刻有各种变形菊,下部浅刻“明嘉靖丙戌进士高翀之坊”11字。内外两面分别雕刻瑞禽祥兽、奇花珍草和戏文故事人物,造型奇特,工艺精湛。因高翀中进士当年的四月,峡江县也正式从新淦分出立县,所以高翀所立的这樽进士坊颇具纪念意义,邑人号为“开邑进士第一坊”。
附件
高翀,字允升,箬山人。
嘉靖壬午领乡荐,丙戌计偕(
举人赴京参加会试称“计偕”),道磁州,拾遗金数十缗,翀愀然,止树下俟之,俄一人奔号而至,验其实,悉还之。是年登进士第。历
犍为县、
溧水区、束鹿三邑令。入为工部郎(据
何迁所作行状高翀为户部郎中),寻
浙江省参议、
四川省副使、
山西省参政、
云南省廉使、
贵州省左布政使,奉敕以
都御史巡抚贵州,征苗有功。
隆庆初,进阶工部尚书,致仕,卒。翀经营内外,颇著忠,历官山、陕(翀并不曾官
陕西省,有浙江、四川)、滇、黔,劳在边陲,多可称述。光禄卿、吉阳何迁为之传。有《还金记》及文集藏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