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光
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三届理事
田光,原名银山。作曲家,田光于1925年9月出生在河北饶阳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里。生前为总政治部文化部音乐编辑、音乐组组长,总政治部宣传部文化处干事,《解放军歌曲》编辑组组长,解放军文艺社副社长,中国音协第三、四届理事。
代表作品《北京颂歌》。2019年6月,《北京颂歌》(吴洪源词,田光、傅晶曲)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个人经历
1944年入冀中行署经济训练学习。次年参加八路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冀中军区火线剧社社员、华北军区第三纵队前线剧社音乐组组长、第十九兵团文艺训练大队副大队长。195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专修科。
他的童年是在华族饱受侵略、压榨与剥削的生存环境中度过的。所不同的是,他自幼便在那片既生长五谷、又生长民俗音乐与戏曲的土地上,跟着村里老艺人学会了二胡京胡四胡月琴等,从而让他获得了最初的心灵寄托。1944年,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大半个中原地区将近八年的民族危难关头,19岁的田光作为一个民族之子,毫不迟疑地踏上了拯救民族危亡的征途,穿上了八路军军装。翌年,在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前夕,他开始了在冀中军区火线剧社新生队的学习生活,之后又被调入华北军区三纵队前线剧社,做了一名乐队的主力乐手。在由抗战胜利转入四年解放战争的紧张、繁忙的行军、转战与慰问演出中,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间隙,与战友们一起阅读着全剧社仅有的那本油印的、李焕之编著的《作曲教程》,从而悄悄地开始了自己音乐创作之旅的艰苦跋涉。
当战争在人们的期待中结束、胜利的曙光让一个受尽屈辱的民族第一次以一个东方大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的神圣时刻,田光披着共和国灿烂的阳光,奉命扑进了首都北京的怀抱,并于1951年成为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理论作曲专业干部进修班的学生。苦读两年后,他创作了一部小型交响乐《牧童的故事》。我没有聆听过这部作品,但却深深知道,他是将自己从一个乡村牧童成长为一名部队文艺战士的内在情感与人生体验,浓缩在自己的音乐语言之中,从而能使作品以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十多位同学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被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交响乐队演奏的两部毕业作品中的一部,不仅得到了江文也姚锦新等教授们的由衷赞赏,也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走出校门,他依从组织调配,迈进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大门。然而,在他真正的专业创作日历还未翻开之时,又于年末被调进了《解放军歌曲选集》编辑部,开始从编辑到编辑组组长、再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兼《解放军歌曲》主编,一口气默默工作了35个年头,直到1987年离休。
2009年2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艺术之路
在少年时代就能娴熟地演奏二胡京胡四胡月琴等民族乐器。1944年9月底参加革命,1945年9月参军在冀中军区火线剧社新生队学习,后调三纵队前线剧社工作。1951年9月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理论作曲专业,1953年8月毕业后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同年12月,调总政文化部《解放军歌曲》编辑部,先后任编辑、编辑组长等职。1978年7月任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兼《解放军歌曲》主编(1987年5月离休)。系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从事音乐编辑工作三十多年来,为浇灌国家和解放军蓬勃发展的音乐园地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尽管编务繁忙,业余时间仍勤奋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仅公开发表、广播及出版唱片、磁 带等就有千余首歌曲,并多次获奖。如《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民兵扛起枪》、《我爱连队我爱家乡》、《北京颂歌》(与人合作)、《美好的赞歌》、《井冈山颂》、《要把农村变乐园》、《春到苏州》、《渤海渔歌》、《草原夜歌》、《五十六个民族一个家》、《中国月亮圆》、《新世纪的北京》等,并著有《二胡自修教程》一书。1979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与人合作的大型组歌《井冈山颂》;1983年出版了歌曲专集《美好的赞歌》;1989年,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第二部歌曲专集《献给你的旋律》;2004年,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了第三部歌曲专集《田光歌曲选》,并于2005年荣获中国音乐“中国音乐金钟奖”“特别贡献奖”。
代表作品
田光从事音乐编辑工作和歌曲创作工作50余年,创作了《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北京颂歌》、《美好的赞歌》、《井冈山颂》、《渤海渔歌》、《草原夜歌》等近3000首歌曲。最为著名的是于上世纪70年代初创作的《北京颂歌》,曾在我国广为传唱。田光2007年荣获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而与此同时,作为作曲家的田光,在五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中,恐怕连他也难以准确说出自己究竟创作了多少首歌曲,仅先后出版的歌曲选集就有三部:《美好的赞歌》(1983年)、《献给你的旋律》(1989年)与《田光歌曲选》(2004年)。而这其中所辑录的千余首作品,连同他与人合作、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组歌《井冈山颂》(1979年),几乎涉猎了所有的歌曲演唱形式,足以见证了这位在繁忙编辑工作间隙中从事创作的作曲家丰盈的艺术实绩。
从1958年起,他的歌曲《我爱连队,我爱家乡》《民兵扛起枪》便相继在部队与民兵中广泛传播,弥留了一段难忘的记忆与岁月的回音。1966年,他那首《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最响亮的歌是东方红,最伟大的领袖是毛泽东……”的旋律,至今还能拨动几代人的心弦,甚至能够唱热不少心灵。今天,当我们带着对它唱响中国大地时的鲜活记忆再去认真审视它的时候,就不能不惊喜地发现,作者在赋予歌曲强烈的行进节奏感的同时,又融入了浓郁的抒情因素,从而成就了这首歌曲与众不同的艺术品质。而这一艺术特点又恰恰体现出了他对当时时代最强音通过歌曲这种最具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加以表达的最佳方式的精妙选用,其所显示出的正是作者对生活、对时代以及对人民心声把握的准确与精当,实在令人叹服,其收到让人赞不绝口的社会效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北京颂歌》应当是他毕生的一首力作,其所引发出的艺术震撼力,难以估量。对这首产生于1971年的歌曲,他曾经这样回忆说,“那一年4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工作部歌舞团一位负责同志打电话,想要一首抒情歌曲,题材是要歌颂北京。当时,我与洪源、傅晶同志正好在一起商量创作问题,就决定接受这个任务,一起合作。”“但在当时几乎没有抒情歌曲可唱的情况下,首先遇到的是采用什么样的素材问题。北京是伟大祖国的首都,是世界名城,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歌颂北京就必须体现各族人民的意愿。于是,首先明确了一点,凡属某一民族或地区的音乐特点均应该避免,而同时又必须在民族音调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个人经历
艺术之路
代表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