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晓音,女,1946年8月23日生于
上海市,
汉族,1968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此后在新疆
昌吉回族自治州中学任教、在
河北省兴隆县文化馆工作。
人物经历
1978-1979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进修。
1979-1982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硕士研究生。
1982-1984年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助教。
1984年2月-1984年6月在
澳门大学文学院教学。
1985-1989年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1989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1990年11月-12月应美国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利福尼亚大学、
旧金山州立大学等邀请,举行题为《中国古典文学与历史文化》的专场演讲,共十四场,二十个专题。
1993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博士生导师资格。
1993年3月-1994年3月任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外国人教师。
1994-1997年任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1997-1999年任日本
东京大学大学院(即研究生院)人文
社会学系(兼东京大学文学部)教授。
学生在大学间自由迁徙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遵
北京大学多位老师的嘱托,提出了“关于允许高校学生转学”的议案。她说,由于大学的办学层次不同,应该允许学生由一般院校转入重点院校,由专科转入本科,允许应作退学处理的学生转学。 中国高等院校入学考试采取全国统一命题方式。“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显而易见,很多学生平时成绩很好,因一次发挥失误没有进入理想的学校而造成终身遗憾。这就需要教育在转学政策上更加宽松,使具备学习能力的青年可以进入更理想的就学状态。”葛晓音说。
“花上3到4年的时间复读,不仅对国家资源和自我青春是一种浪费,也对应届毕业生形成不公平竞争。”葛晓音说,如果允许一般院校的优秀学生转入
重点大学,学生将不满足于“60分万岁”,这有利于人才成长,也对两类学校的学风建设大有裨益。同样,允许专科生转入一般本科,有利于促成专科与本科院校建立适当分工。专科可以适当开设针对本科一、二年级的教学计划设计课程,有利于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
“只有基于个人选择自由的教育才是真正人性化的教育,让学生能在学校间自由迁徙并自由选择专业,应该是高校改革的一个长远方向。”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
蔡克勇说,这是一条“必由之路”。
葛晓音代表经常听到技师、高级技工、农技人员等人才紧缺的呼声,她认为中国高级技术型人才的欠缺,已经成为阻碍创新的一个瓶颈。多年来,优秀的学生都以报考
重点大学为荣。但大学本科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的全面培养,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不一定能直接满足技术生产的需要。职业学校本来应该承担起培养“灰领”和中级技术人才的任务,却逐渐萎缩,学生质量日益下降。 她觉得国内大学最大的问题应该是分清楚研究型大学和教学性大学,国外分得很清楚。现在教育界刮起了浮躁风,大家都想做研究型大学,而且这些是和当地利益挂钩的,比如当地政府的政绩问题,因为只有研究型大学才有博士点和硕士点,
教学型大学重点是教学,研究是其次的,就没有那些个显赫的头衔,显得大学不重要。葛晓音代表认为这些观念不对,只有分清大学的功能后,每个大学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考虑招生的规模大小的问题。这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葛晓音说,职业教育还是不受大家的重视,在两会上,农业口的代表每次都提到需要农业技术员的问题,但呼声都很微弱。农村非常欠缺农业技术员,这种基本需求有高职和中职的培养就可以了,有很多这类的技术工作需要他们在基层做。高端技术也是这样,许多地方缺乏高级技工,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葛晓音代表认为,过去人们对高等教育向来有一个误解,觉得大学毕业怎么也得去做一个国家机关干部,从来没有考虑过出来以后还要找工作。但是每年有很多毕业生,看到热门的岗位已经满了,就在家坐着等工作。这个问题在西方也很普遍,但在西方并没成为太大的社会问题,因为西方对高等教育的看法,认为大学其实只是文化素质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全面培养,不是进入大学就终身有靠了。即使是念了法学博士,还可以念一个文学博士,将来究竟做什么,要看机遇和自己的发展。所以人们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调整过来。
葛晓音代表曾在
日本东京大学当过几年教授,身边有一个老教授出身日本名门贵族,他的女儿从日本名牌大学
东京女子大学英语系毕业,毕业后找的工作居然是看护盲人,类似于去护理医院护理意外
失明的人,帮助这些人重新适应黑暗中的生活。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做这种工作还要进入一个职业学校来培训。当时葛晓音代表实在不理解,自己家庭出身这么高贵,而且成绩也不错,但教授的女儿说自己愿意帮助人,进培训的学校当然比女子大学低得多,但进去培训才能考到资格证书,考到好几个证书才能取得正式的资格。葛晓音代表认为这是成熟社会、发达国家的理念,即使是大学毕业,如果想取得专长,还可以进高职进行专业的培训。这跟人们现在的观念完全不一样。
扩招的问题和职业教育系统的统筹规划问题有关联,同时也跟社会上的观念非常有关系。如果社会上很重视,职业学校学生也不会觉得很丢脸。扩招以后,大学生就业难,而且凡是来北京上大学的,全都要留在北京。没有人愿意回到原来的家乡,虽然外地很需要北京的大学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愿不愿意低就,有的人只愿意高攀,不愿意低就。如果只是做一个专门的比较技术性的工作,可能觉得在大学里学的跟现在的工作不一定完全对口,不愿意转入做职业性比较强的工作,这个观念转不过来。
这些年来葛晓音代表还是在提倡人文教育。她说,所谓人文教育是一个非常广的概念。现在定义的
人文科学概论就是指文史哲,葛晓音代表认为专门研究文史哲不需要太多的人,整个国家的基本研究人员够了,应该搞得精一点,无论是教书还是研究都应该力求“
宁可规模小一点,但要搞得精一点”。但现在摊子铺得很大,全国搞这个的人很多,出来的成果并不太尽如人意,质量也有一种下降的趋势,重复的东西、学术泡沫也不少。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葛晓音代表觉得整个人文教育的质量有所下降。现在侧重国学方面,应该对人的情操、品质、民族自信心、爱国情怀都有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一般来说,有国学修养的人往往被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规范无形之中约束着,所以人文教育是在潜移默化对人的精神上的影响,可实际上现在挺难做到这点,包括自己的学生都很难,只是把这个专业当成找工作的一种工具。
至于能否真正从研究中得到一种快乐和精神的陶冶,葛晓音代表表示,如果从普及教育来说,只要坚持这样做下去,慢慢地对年轻人会有影响,这些影响比一般空洞的教条要管用得多。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专著
论文集《山水•审美•理趣》,香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0页,2017年2月。
论文自选集《唐诗流变论略》,北京商务印书馆,370页,2017年4月。
《
唐诗宋词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1月出版,371页(北京大学,2013年1月第二版,311页)。
《
杜甫诗选评》,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206页。
《李白之文—序表的译注考证》(与市川桃子合作,本人40%),日本汲古书院,1999年3月,429页。
《唐宋八大家》,
中国文联出版社,1996年10月,215页。
《
山水田园诗派研究》,
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7月,365页(有韩译本,书名改为《中国的山水田园诗》
韩国版金永国译2002年5月,680页)。
《古诗艺术探微》(由本人所撰古诗鉴赏文章108篇辑为一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1992年1月,327页。
《唐宋散文》,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90年6月,164页(台湾国文天地1992年9月)。
《
八代诗史》,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354页(中华书局2007年3月出版修订本,289页)。
参考资料:
个人论文集
《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483页。
《
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1月,458页。
参考资料:
编著
《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选注5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497页。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全部编选注)(上册,先秦至
五代十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10月,626页。
《中国的名胜古迹》,台湾
商务印书馆1993年10月,商务印书馆1996年12月,190页。
《中国名胜与历史文化》,
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12月,530页。
参考资料:
注释
《中国历代女子诗选》(序、全部选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7月,191页。
《资治通鉴新注》第5册(卷124-138)注释(与王春茂合作,60%),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页4147-4617。
参考资料:
主编
《林庚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242页。
《\u003c汉魏六朝宗教与文学\u003e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2005年9月,567页。
《谢灵运研究论文选》(有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319页。
《陈贻焮先生纪念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6月,438页。
《新编唐诗三百首》(有总序和分序),
河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
参考资料:
论文
《杜甫长篇七言“歌行”古诗的抒情节奏和辨体》《文学遗产》2017年第一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7期转载,第56-57页
《杜甫七绝的“别趣”和“异径”》《
文学评论》2017年第6期
《从五七古短篇看杜诗“宪章汉魏”的创变》《北大学报》2017年第3期
《李白醉舞青海波考》《国学研究》2017年第2期
《黄河长江的礼赞─说李白的\u003c西岳云台歌\u003e和\u003c庐山谣\u003e》《文史知识》2016年第1期
《日本伎乐“吴公”本事与汉魏乐府》《
北京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六朝隋唐诗歌格律、体式演进问题及其进展─兼评杜晓勤\u003c六朝声律和唐诗体格\u003e》《
安徽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杜甫五绝别论》,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第22期(2016年5月)
《从五古的叙述节奏看杜甫“诗中有文”的创变》,
香港特别行政区《
岭南学报》复刊第5辑,(2016年3月)
“Prose within the Poem”(Shi Zhong You Wen),Du Fu’s Creative Breakthrough in the Light of Wugu Narrative Rhythm,《Journal of Chinese
文学 and Culture》volume2,
Issue2,November 2015 P481-514 ISSN 2329-0048,by Duke University Press(2016年2月)
《从五排的铺陈节奏看杜甫长律的转型》《复旦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杜甫五律的“独造”和“胜场”》《文学遗产》2015年第4期
《从日本雅乐看唐参军和唐大曲的表演形式》《
北京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意象雷同和“语出独造”——从“钱刘”看大历五律守正渐变的路向》,台湾《清华学报》2015年第1期
《刘长卿七律的诗史定位及其诗学依据》《
中山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中晚唐的郡斋诗和“沧州吏”》《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隋唐乐舞服饰在日本雅乐中的遗存痕迹》《
傅璇琮先生八十寿庆论文集》中华书局
《论杜甫七律“变格”的原理和意义——从明诗论的七言律取向之争说起》《
北京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陈子昂与初唐五言诗古、律体调的界分——兼论明清诗论中的“唐无五古”说》《文史哲》2011年第3期
《诗歌形式研究的古为今用—林庚先生关于古诗节奏和新诗格律的理论思考》《北京大学》2010年第4期
《中国文学史基础课教学中的若干问题》《文史知识》2010年第3期,《文学遗产》2010年网络版
《独往和虚舟——盛唐山水诗的玄趣和道境》《文学遗产》2009年第5期
《盛唐气象和山水诗》《中华遗产》2007年第9期
《选堂教授\u003c佛国集\u003e诗艺浅探》,
香港大学《华学》第九期2008年8月出版,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杜甫的孤独感及其艺术提炼》《
陕西师大学报》2007年第1期
《国学研究和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古典文学研究为中心》《
中州学刊》2007年第1
《汉唐诗人的游仙世界》,中华书局《文史知識》2006年第3期
《探索诗歌分体研究的新思路—以诗骚体式研究为例》《
人文中国学报》总第11期“名贤讲席”2005年8月
上海市古籍出版,页181-200
《力求摆脱依傍的唐传奇研究》《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澄怀观道,静照忘求——中国山水诗的审美观照方式》《文史知识》2005年第1期
《盛唐诗通论》《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隋唐五代卷)》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日本吴乐「狮子」与南朝乐府》(国际合作),《唐研究》2004年12月总第10期,页111-138
《从唐乐谱和姜谱的关系看词的音乐背景》(国际合作),《文史》2004年第2辑,页143-173
《唐代女舞\u003c玉树后庭花\u003e及\u003c霓裳羽衣舞\u003e之舞容考》(国际合作),
北京大学《唐宋妇女与社会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海辞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8月
《一个历史阶段的标志――从两部\u003c中国文学史\u003e看文研所对文学史研究的贡献》《
文学遗产》2003年第5期
《学术是他生命的第一需要――怀念松浦友久先生》,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诗文论丛》第21集,中国诗文研究会东京2002年12月
《关于查找马勒\u003c大地之歌·青春颂\u003e出处的浅见》《马勒大地之歌研究》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
《通新旧之学达古今之理》《文学遗产》2002年第3期
《让研究者静下心来做学问》《
江汉论坛》2002年11月
《魏晋游仙诗研究的新创获》《
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说古典诗词的“奇思”及其艺术表现》《北大讲座》第一辑2002年,中央电视台10频道《百家论坛》节目2001年11播放
《文学遗产的古为今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刊》2001年3月28第2版
《世纪之交看中华传统文化》《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唐诗研究百年的走向和得失》《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1年
《世纪之交古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诗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文学遗产》2000年第1期
《日本唐乐舞“罗陵王”出自北齐“兰陵王”辨》(国际合作),《唐研究》2000年总第六期
《关于古乐谱和声词配合若干问题的再认识》(国际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六期
《敦煌舞谱对舞结构试析――兼论谱字的解释》(国际合作),《
敦煌吐鲁番研究》1999年第4卷
《天平琵琶谱\u003c番假崇\u003e调性新探》(国际合作),《
中华文史论丛》1999年总58辑
《从古乐谱看乐调和曲辞的关系》(国际合作),《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关于李白文的两个问题》(国际合作),
日本《明海大学外国语学部论集》1999年总第11集
《关于古乐谱解读的若干问题》(国际合作),《
燕京学报》1998年新5期
《论谢灵运及其对后世山水诗的影响》《中华文史论丛》总第49辑,1992年
参考资料:
所获荣誉
1991年1月被国家教委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1996年7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任命为北京市第一届学位委员会委员。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葛晓音.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24-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