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学报
岭南学报
《岭南学报》(英:Lingnan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人文科学概论综合类刊物,岭南大学中文系旗下学刊,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负责出版。学报创办于1929年的广州岭南大学,1952年因岭南大学的解散而停刊。1999年在时任岭南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马幼垣教授的带领下曾尝试复刊,唯在出版三期后因种种原因再次停刊。2015年由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比较文学教授蔡宗齐教授主持正式复刊及发展,同时与杜克大学出版的《中国文学与文化》 结为姐妹杂志,两刊互载优秀学术成果。
学报现以中国古典文史哲研究为核心,同时刊登探讨传统学术和文化对现当代中国社会影响的文章,望能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学的发展作出贡献。学报秉承“倡导学问,阐扬真理,赏奇析疑”的精神,力图促进中西学术交流,开天下学问一家的风气,并期延续1929年以来《岭南学报》平台上百家争鸣,激荡思潮的学术精神。
学报严格采用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力求学报所刊发的论文见解精湛,具有高度学术含金量,能为国学某一领域提供新材料、新思维、新观点。
正文
学报坚持质量至上的理念,力求《岭南学报》所刊发的论文见解精湛,具有高度学术含金量,能为国学某一领域提供新材料、新思维、新观点。学报崇尚卓的创新精神,提供缜密的理论思辨,强调厚重的历史学意识,注重小学和文献方面的功夫,要求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有据。
《岭南学报》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每年出版两期。征稿不拘一格,国学文史哲诸科不限。学报严格遵循双向匿名审稿的制度,以确保刊物的质量水平。学报的英文名为Lingnan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岭南学报》不仅刊载来自汉语世界的学术论文,还发表 姐妹刊物杜克大学的JCLC所接受英文论文的中文版,力争做到同步或接近同步刊行。学刊冀求不久能成为展现全球主流中国学研究成果的知名期刊。
《岭南学报》将开设“青年学者研究成果”专栏,以鼓励及发掘新一代国学人才。
编辑委员
主编:蔡宗齐岭南大学中文系)
编委(以汉语拼音排序):
陈尚君复旦大学中文系)
陈引驰(复旦大学中文系)
蒋秋华(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蒋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李惠仪(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
李雄溪(岭南大学中文系)
刘玉才(北京大学中文系)
刘燕萍(岭南大学中文系)
汪春泓(岭南大学中文系)
王德威(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
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与信息学系)
许子滨(岭南大学中文系)
许子东(岭南大学中文系)
张健(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
郑吉雄(香港教育大学人文学院)
1.
2.
陈尚君复旦大学中文系)
3.
陈引驰(复旦大学中文系)
4.
5.
6.
蒋秋华(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7.
蒋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8.
李惠仪(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
9.
李雄溪(岭南大学中文系)
10.
刘玉才(北京大学中文系)
11.
刘燕萍(岭南大学中文系)
12.
汪春泓(岭南大学中文系)
13.
王德威(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
14.
王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与信息学系)
15.
16.
许子滨(岭南大学中文系)
17.
许子东(岭南大学中文系)
18.
19.
张健(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
20.
郑吉雄(香港教育大学人文学院)
主要学术活动
2013年11月1日-2日:
岭南大学汉学国际研讨会暨《岭南学报》复刊工作会议
与会学者:蔡宗齐袁行霈曹虹曹建国陈国球陈尚君陈引驰、胡晓明、蒋寅、刘青海、刘玉才刘跃进、潘建国、彭国忠、钱宗武夏晓红、张健、张少康、朱志荣黄仕忠彭林、金培懿等。
2014年3月7日-8日:
《岭南学报》复刊学术会议之二:“经学的传承与开拓”国际学术会议暨“声音与意义---古典诗歌新探”国际研讨会
与会学者:蔡宗齐、叶国良徐兴无、钱宗武、许子东、张洪明、杜晓勤、施议对、陈引驰、葛晓音等。
2015年3月20日-21日:
岭南学报复刊学术会议之三:“明清文学与文论”国际研讨会暨《岭南学报》复刊号发布会
与会学者:蔡宗齐曹虹陈水云、潘建国、蒋寅陈引驰陈文新、陈溢源、李鹏飞、奚彤云、曾永义杜桂萍、郭梅、张健、俞为民、康韵梅等。
2016年9月29日-30日:
《岭南学报》学术会议之四:“现代与古典文学的相互穿越:故事新编与理论重建》国际研讨会
与会学者:王德威刘绍铭李欧梵朱志荣、张丽华、朱立元夏晓红许子东陈平原、胡晓明、陈晓明、陈大康陈国球、彭国忠、王文英、吴国坤、程光炜郜元宝、古风、贺桂梅、刘剑梅、张晶、吴俊、王尧、黄念欣、汪春泓、张隆溪等。
2017年11月4日:
《岭南学报》复刊学术会议之五:“出土文献:语言·古史与思想”学术研讨会
与会学者:陈剑、陈侃理、邓佩玲、郭永秉、韩巍、李雄溪、沈培、袁国华、徐刚、赵平安、张光裕、张富海、单周尧、林志鹏、杨华、许子滨、汪春泓等。
复刊号(一、二合辑)目录
《岭南学报》复刊词(蔡宗齐
越民族底灭亡(朱东润
1.
《岭南学报》复刊词(蔡宗齐)
2.
越民族底灭亡(朱东润)
文学美学
李杜齐名之形成(陈尚君)
南宋词所展现的“物趣”、“梦境”与“空间逻辑”的文化意义(林顺夫)
女英雄的想象与历史记忆(李惠仪)
梁启超与晚晴短篇小说的发生(夏晓红
“衣”之中原地区美学(胡晓明)
1.
李杜齐名之形成(陈尚君)
2.
论南宋词所展现的“物趣”、“梦境”与“空间逻辑”的文化意义(林顺夫)
3.
女英雄的想象与历史记忆(李惠仪)
4.
梁启超与晚晴短篇小说的发生(夏晓红)
5.
“衣”之华夏美学(胡晓明)
文论研究
“以意逆志”说与中国古代解释论(蔡宗齐
中国古代的声律启蒙读物:《声律发蒙》及其他(张健)
袁枚随园诗话》与清诗话写作之转型(蒋寅
1.
“以意逆志”说与中原地区古代解释论(蔡宗齐)
2.
中国古代的声律启蒙读物:《声律发蒙》及其他(张健)
3.
袁枚《随园诗话》与清诗话写作之转型(蒋寅)
经学探索
移风易俗与礼乐教化(彭林
刘彻时期的礼教:国家宗教神学意识形态——董仲舒的礼教神学思想(普慧)
松崎慊堂与《缩刻唐石经》议(刘玉才
庶民经学到天朝正学——以溪百年《经典余师·四书》为考察核心(金培懿)
道咸经世派的“文儒”理想(曹虹
1.
移风易俗与礼乐教化(彭林)
2.
汉武帝时期的礼教:国家宗教神学之意识形态——董仲舒的礼教神学思想(普慧)
3.
松崎慊堂与《缩刻唐石经》刍议(刘玉才)
4.
庶民经学到天朝正学——以溪百年《经典余师·四书》为考察核心(金培懿)
5.
道咸经世派的“文儒”理想(曹虹)
文史考证
刘向刘歆和《汉书》之关系(汪春泓)
李密《陈情表》小识(单周尧
再论《刘子》是否为刘勰所作——兼谈学术争论中的学风问题(张少康)
古今乐录》的整理与考释(金溪)
大唐西域记》所载佛教口传故事考述(陈引驰、陈特)
山谷行书和东坡草书《赤壁怀古》词石刻的真伪及文献价值(王兆鹏
1.
论刘向、刘和《汉书》之关系(汪春泓)
2.
读李密《陈情表》小识(单周尧)
3.
再论《刘子》是否为刘所作——兼谈学术争论中的学风问题(张少康)
4.
《古今乐录》的整理与考释(金溪)
5.
《大唐西域记》所载佛教口传故事考述(陈引驰、陈特)
6.
山谷行书和东坡草书《赤壁怀古》词石刻的真伪及文献价值(王兆鹏)
宏观方法
文学史研究的途径与意义(刘跃进
试论文献辨伪的语言学方法(钱宗武
1.
文学史研究的途径与意义(刘跃进)
2.
试论文献辨伪的语言学方法(钱宗武)
附录
《岭南学报》小史述略——兼论陈寅恪与《岭南学报》(黄湛)
《《岭南学报》征稿启事》
撰稿格式
1.
《岭南学报》小史述略——兼论陈寅恪与《岭南学报》(黄湛)
2.
《《岭南学报》征稿启事》
3.
撰稿格式
第三辑目录
本辑为专题刊:《经学的传承与开拓》
《仪礼》各礼典之主要礼意与执礼时之三项基本礼意(叶国良
孟子深于《易》”论(陈雄根)
释“诗者天地之心”(徐兴无)
清儒的“知识分化”与“专门之学”萌芽:从几场论辩谈起(张寿安
王引之《经义述闻·尔雅》札记二则(郭鹏飞)
皮锡瑞《诗》主讽谕说探论(蔡长林)
唐文治先生《论语大义》义理体统探要(邓国光
香港大学“《春秋》、《左传》学”研究述要补(单周尧
经学传承:《尚书》之中外诠释(陈远止)
韩国《书》学文献的文本状态及其校勘原则(钱宗武
文化接受者的身份认同朝鲜王朝孔子庙从祀的形成过程(卢鸣东)
编后记(许子滨)
1.
《仪礼》各礼典之主要礼意与执礼时之三项基本礼意(叶国良
2.
孟子深于《易》”论(陈雄根)
3.
释“诗者天地之心”(徐兴无)
4.
清儒的“知识分化”与“专门之学”萌芽:从几场论辩谈起(张寿安
5.
王引之《经义述闻·尔雅》札记二则(郭鹏飞)
6.
皮锡瑞《诗》主讽谕说探论(蔡长林)
7.
唐文治先生《论语大义》义理体统探要(邓国光
8.
香港大学“《春秋》、《左传》学”研究述要补(单周尧
9.
经学传承:《尚书》之中外诠释(陈远止)
10.
韩国《书》学文献的文本状态及其校勘原则(钱宗武
11.
文化接受者的身份认同朝鲜王朝孔子庙从祀的形成过程(卢鸣东)
12.
编后记(许子滨)
第四辑目录
礼坏乐崩时代圣贤君子的坚持与抉择(叶国良
“铸造全国青年之思想”:欧游前后梁启超讲学路径的变动(夏晓红
重建历史想象:周颖芳及其弹词小说《精忠传》考评(张禹
论清人三家《诗》分类理论中的“师承法”:以刘向及《说苑》为例(张锦少)
区大典《诗经讲义》述评(李雄溪)
刘百闵的经学著述(许振兴)
香港大学《春秋》、《左传》学”研究述要续补(单周尧
现代学术中的丧服研究:以三部丧服学著作为中心(吴飞
《诗经·周颂》与《大武》重探:以清华简《周公之琴舞》参证(邓佩玲)
申公臣灵王(二)“遇于枥燧”(刘文强)
叠词训释与经籍句读:楚竹书《周易》释文辩正(黄志强)
1.
礼坏乐崩时代圣贤君子的坚持与抉择(叶国良
2.
“铸造全国青年之思想”:欧游前后梁启超讲学路径的变动(夏晓红
3.
重建历史想象:周颖芳及其弹词小说《精忠传》考评(张禹
4.
论清人三家《诗》分类理论中的“师承法”:以刘向及《说苑》为例(张锦少)
5.
区大典《诗经讲义》述评(李雄溪)
6.
刘百闵的经学著述(许振兴)
7.
香港大学《春秋》、《左传》学”研究述要续补(单周尧
8.
现代学术中的丧服研究:以三部丧服学著作为中心(吴飞
9.
《诗经·周颂》与《大武》重探:以清华简《周公之琴舞》参证(邓佩玲)
10.
申公臣灵王(二)“遇于枥燧”(刘文强)
11.
叠词训释与经籍句读:楚竹书《周易》释文辩正(黄志强)
第五辑目录
本刊为专题刊:《声音与意义:中国古典诗文新探》
中原地区诗文的声音与意义(蔡宗齐
古体诗
诗经》叠音词的语音象征(赵纳川、钟志辉)
论五言诗体的音部组合原理(赵敏俐
论早期五言诗的节奏演变与美学示范(罗婷)
1.
《诗经》叠音词的语音象征(赵纳川、钟志辉)
2.
论五言诗体的音部组合原理(赵敏俐)
3.
论早期五言诗的节奏演变与美学示范(罗桢婷)
近体诗
早期五言诗中的声调对立:三组诗歌作品的量化分析(宋晨清)
汉语诗律起源:证自沈约诗案例研究(张洪明)
大同句律形成过程及与五言诗单句韵律结构变化之关系(杜晓勤
北齐文人对齐梁诗的学习与改造(金溪)
1.
早期五言诗中的声调对立:三组诗歌作品的量化分析(宋晨清)
2.
汉语诗律起源:证自沈约诗案例研究(张洪明)
3.
大同句律形成过程及与五言诗单句韵律结构变化之关系(杜晓勤)
4.
北齐文人对齐梁诗的学习与改造(金溪)
诗歌与散文
骈文韵律与超时空语法:以《芜城赋》为例(冯胜利
从五古的叙述节奏看杜甫“诗中有文”的创变(葛晓音
声成文,谓之音:倚声填词中的音律与声律问题(施议对)
文言文”与声音:兼及其与诗学的关联(陈引驰
1.
骈文韵律与超时空语法:以《芜城赋》为例(冯胜利)
2.
从五古的叙述节奏看杜甫“诗中有文”的创变(葛晓音)
3.
声成文,谓之音:倚声填词中的音律与声律问题(施议对)
4.
“古文”与声音:兼及其与诗学的关联(陈引驰)
理论反思
单音汉字与汉诗诗体之内联性(蔡宗齐
第六辑目录
本刊为专题刊:《明清文学研究》
前言(汪春泓)
名家论坛
论说“戏曲资料”之五种类型(曾永义
高密市诗学的理论品格及其批评实践(蒋寅
仪式与象征:清顺治十七年冒襄得全堂夜宴演剧述论(郭英德
1.
论说“戏曲资料”之五种类型(曾永义)
2.
高密诗学的理论品格及其批评实践(蒋寅)
3.
仪式与象征:清顺治十七年冒襄得全堂夜宴演剧述论(郭英德)
明清诗学、词学及文化
1. 明初文化格局中的地方儒学与台阁文风(陈文新、方宪)
2.明代“古诗”总集的编、出版、接受——从宏观角度的考察(陈婧)
3.爱新觉罗·旻宁词坛的典范建构——兼论晚清词学从流派意识向典范意识的转移(陈水云
小说、戏曲与文化
水神、溺籍与历险——论《聊斋志异·织成》(刘燕萍)
从“法相唯识”论《牡丹亭》和《南柯记》(司徒秀英)
《朴通事谚解》及其所引《西游记》新探(潘建国)
《燕辕直指》的清代观(曹虹)
清代越南使节于中国广东的文学活动——兼为《越南韩文燕行文献集成》进行补充(陈益源
1.
水神、溺籍与历险——论《聊斋志异·织成》(刘燕萍)
2.
从“法相唯识”论《牡丹亭》和《南柯记》(司徒秀英)
3.
《朴通事谚解》及其所引《西游记》新探(潘建国)
4.
《燕辕直指》的清朝观(曹虹)
5.
清代越南使节于中国广东的文学活动——兼为《越南韩文燕行文献集成》进行补充(陈益源)
第七辑目录
思想史论坛
仍在胡适的延长线上——有关中原地区学界中古禅史研究之反思(葛兆光
丁茶山的中国易学史论(吴伟明
1.
仍在胡适的延长线上——有关中国学界中古禅史研究之反思(葛兆光)
2.
顾颉刚与崔述(林庆彰)
3.
丁茶山的中国易学史论(吴伟明)
文献考释
宣室志》作者张读墓志考释(陈尚君)
啸亭杂录》三条考辨(朱则杰
1.
《宣室志》作者张读墓志考释(陈尚君)
2.
《啸亭杂录》三条考辨(朱则杰)
文体与流派
词与乐府关系新论——关于词与乐府关系的综合考察(钱志熙
冯梦龙太平广记钞》的编纂和点评(康韵梅)
再论八音诗与八居诗(陈福康
刘禹锡与元白诗派的离合(陈才智
文章辨体》的分类与选篇(踪凡)
1.
词与乐府关系新论——关于词与乐府关系的综合考察(钱志熙)
2.
冯梦龙《太平广记钞》的编纂和点评(康韵梅)
3.
再论八音诗与八居诗(陈福康)
4.
刘禹锡与元白诗派的离合(陈才智)
5.
《文章辨体》的分类与选篇(踪凡)
诗人与作品
唐人《幽兰赋》意象源流论(詹杭伦
廖凤舒:诗界革命一骁将(胡全章)
权力意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帝讥斥钱谦益诗文再议(严志雄)
1.
唐人《幽兰赋》意象源流论(詹杭伦)
2.
廖恩焘:诗界革命一骁将(胡全章)
3.
权力意志:清高宗乾隆帝讥斥钱谦益诗文再议(严志雄)
第八辑目录
本刊为专题刊:《现代与古典文学的相互穿越:故事新编与理论重建》
前言(许子东
现当代文学中的“穿越”现象
香港特别行政区另类奇迹:董启章的书写/行动和《学习年代》(王德威
追摹、混搭与穿越:晚清画报中的古今对话(陈平原
“不响”里的当代史:《繁花(剧版)》里的两个时代及其美学(陈晓明)
架空穿越:第三种虚构历史的文学方法(许子东)
革命战争题材小说的概念(程光炜
现代性与古典性的交融:郭沫若历史悲剧的特色之一:以《屈原》为例(王文英
留学生鲁迅关于中国道路的思考(顾农)
1.
香港另类奇迹:董启章的书写/行动和《学习年代》(王德威)
2.
追摹、混搭与穿越:晚清画报中的古今对话(陈平原)
3.
“不响”里的当代史:《繁花》里的两个时代及其美学(陈晓明)
4.
架空穿越:第三种虚构历史的文学方法(许子东
5.
革命战争题材小说的概念(程光炜)
6.
现代性与古典性的交融:郭沫若历史悲剧的特色之一:以《屈原》为例(王文英)
7.
留学生鲁迅关于中国道路的思考(顾农)
理论研究与学科“穿越”
从“诲盗之书”到“祖国第一政法小说”:晚清的“新评《水浒传》”(夏晓红
从“传奇文”溯源看鲁迅、陈寅恪的“小说”概念(张丽华)
陈三立与同光体赣派(胡迎建
神理与妙悟(张晶)
佛教妇女对于张爱玲《色戒》写作影响之浅探(汪春泓)
近代报刊小说转载编年史(陈大康
1.
从“诲盗之书”到“祖国第一政法小说”:晚清的“新评《水浒传》”(夏晓虹)
2.
从“传奇文”溯源看鲁迅、陈寅恪的“小说”概念(张丽华)
3.
陈三立与同光体赣派(胡迎建)
4.
神理与妙悟(张晶)
5.
佛教妇女对于张爱玲《色戒》写作影响之浅探(汪春泓)
6.
近代报刊小说转载编年史(陈大康)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正文
编辑委员
主要学术活动
复刊号(一、二合辑)目录
文学美学
文论研究
经学探索
文史考证
宏观方法
附录
第三辑目录
第四辑目录
第五辑目录
古体诗
近体诗
诗歌与散文
理论反思
第六辑目录
名家论坛
明清诗学、词学及文化
小说、戏曲与文化
第七辑目录
思想史论坛
文献考释
文体与流派
诗人与作品
第八辑目录
现当代文学中的“穿越”现象
理论研究与学科“穿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