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克森,男,1937年10月生,
南方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医学专业评审组成员,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微循环学会副会长等。长期从事休克、烧伤、微循环等病理生理学研究,先后研究多个课题,发表多篇论文,并获得许多奖项,为我国医学做出重大贡献。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与学术任职
1937年10月生,1959 年,赵克森毕业于
哈尔滨医科大学,之后被分配到
齐齐哈尔医学院工作。1962 年,赵克森随着单位转回军队,他成为一名年轻的中尉教员,自此开始了为军服务的生涯。1993年起任
南方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医学专业评审组成员,中华医学会理事,
中国微循环学会副会长,国际休克学会联盟理事,亚洲微循环联盟理事,全军医学科委会委员兼微循环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休克专业委员会主任,《
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微循环》《
微循环学杂志》副主编。总后勤部科学技术一代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全军院校优秀教员、国际休克学会联盟(IFSS)理事、美国Shock杂志编委、20-22届中华医学会理事、4-5届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1998-2002)、
亚洲微循环联盟执行理事(1993-2005)。
继续发展
为了解部队常见病、多发病的情况,他多次下到基层连队,一边考察军队医疗卫生状况,一边向基层官兵学习军队医疗救助手段,在此过程中了解到创伤
失血性休克在战场上发病率高且重症患者难以抢救,萌生出建立研究重症休克发生机理和救治实验室的想法。实验室建立初期缺乏资金,他想办法降低设备成本,甚至自己采购配件制作实验设备,最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休克微循环实验室。1992 年该实验室被批准为全军第一批医学重点实验室,2001 年又批准为全军重中之重实验室。
赵克森潜心研究病理生理学,是我国休克微循环研究和国际休克学会联盟(IFSS)的奠基者和创建人之一。其中,他研制的重症休克新药“虎杖苷”,作为国家I类新药,研究长达30多年。2004年获得临床试验批件,目前已进入二期试验阶段,三期成功后将可进行批量生产。据悉,新药研制成功后,海王药业集团将获得这一新药的生产权。赵克森曾于1982年留学美国
加利福尼亚大学,师从当时世界著名的微循环之父Dr.Zweifach教授。深造完毕,许多人劝他留在美国,但他坚持回国。
他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如观察到重症
失血性休克复苏中大循环(血压)和微循环(流量)不同步恢复现象,证明
白细胞粘附嵌塞和血管反应性降低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等。
研究方向
1、休克微循环。
2、烧伤微循环。
主要贡献
一、科研成果方面
1. 休克机制研究
赵克森深入研究了休克时微循环的变化规律。他揭示了休克过程中微血管血流
动力学改变、微血管通透性变化以及它们对器官功能损害的内在联系。例如,他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精确地阐述了休克晚期出现的无复流现象的机制,这对于理解休克难治阶段的病理生理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他还提出了新的休克
发病学理论和防治思路。其研究成果打破了传统观念的局限,为临床休克的治疗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理论依据。以往对于休克的治疗可能侧重于单一的血压维持等方面,赵克森的研究成果提示了改善微循环血流、调节微血管通透性等综合治疗策略的重要性。
2. 微血管相关研究
赵克森对微血管内皮细胞在病理状态下的功能进行了深入剖析。他发现微血管内皮细胞在炎症、缺血再灌注损伤等情况下会发生复杂的功能改变,包括细胞间连接的破坏、
细胞因子的释放等,这些发现为研究许多疾病的微血管病变机制提供了基础。例如,在研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他的研究指出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是导致心肌微循环障碍和心肌损伤的关键环节之一,这为心肌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新的靶点。
二、人才培养方面
赵克森培养了大批医学科研人才。他在高校和科研机构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指导工作,其学生在医学研究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例如,他的许多学生在毕业后继续从事休克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有的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有的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他的理论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赵克森推动了医学教育中实验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他强调在医学教学过程中,不能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割裂开来,鼓励学生从临床问题出发寻找科研方向,再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这种教育理念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求。
三、学术影响方面
赵克森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他在国际、国内的医学学术会议上多次发表演讲,介绍中国在休克和微循环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提升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在一些国际微循环学术大会上,他的报告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促进了国际间在休克和微循环研究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赵克森担任多个医学学术组织的重要职务。通过这些平台,他能够组织和参与更多的学术活动,包括学术研讨会、科研项目评审等,推动了整个医学科研环境的发展。他所倡导的一些科研方向和研究方法也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和推广。
赵克森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应用血管反应性恢复剂治疗重症休克的新途径。发表的论文和专著被引入全国病理生理学
教科书,改写了休克的分期,将休克第三期由微循环凝血期改为微循环衰竭期,加入了治疗后无复流和顽固性
低血压等内容,在全国病理生理学教材中直接引用了发表于Shock杂志的图解。发表的论文,多次被SCI杂志推荐评论、发表于SCI杂志封面、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大会报告、6次主持国际学术会议、应邀撰写综述、并应邀到
美国4所大学讲学。
上世纪 90 年代,赵克森代表中国休克学会参与创建了国际休克学会联盟,他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大会报告,如 1987 年
东京第 4 届世界微循环大会、1996 年第 31 届国际军事医学大会、2008 年在
德国召开的第六届国际休克大会等。2009年,赵克森受国际著名出版社Research Signpost邀请主编出版了“Molecular Mechanism of Severe Shock”一书,这是中国休克学者第一次应邀在国际上出版的英文专著。被聘请为
美国休克学会当选会员(selected member)、美国Shock杂志编委、美国Critical Care Medicine杂志评审专家(reviewer),国际休克学会联盟(IFSS)理事、也是IFSS的创建人之一。
四、代表论文
1、Zhao GL, Zhao Y,
pan BX, Liu J, Huang XL, Zhang XQ, Cao CM, Hou N, Wu CH, Zhao KS, Cheng HP. Hypersensitivity of BKCa to
ca(clo)2+ sparks underlies hyporeactivity of arterial smooth muscle in shock. Circ. Res. 2007, 101(5): 493-502 (通讯作者)。
2、Zhao Q, Zhao KS. Inhibition of l-type
钙 channels in arteriolar smooth muscle cells is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vascular hyporeactivity in severe shock. Shock 2007, 28: (6): 717-721(通讯作者)
3、
pan BX, Zhao GL, Huang XL, Zhao KS. Calcium mobilization is required for peroxynitrite-mediated enhancement of spontaneous transient outward currents in arteriolar smooth muscle cells. Free Rad Biol Med 2004, 37 (6): 823-838(通讯作者)。
获奖记录
赵克森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重症烧伤性、
失血性休克微循环与白细胞流变学变化的实验研究”,于 1998 年获得,赵克森是该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他还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赵克森于1959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1987年获第四届世界微循环大会奖。立三等功6次,1988年被总政治部、总参谋部授予“全军院校优秀教员”称号,1998年获总后勤部优秀科技人才建设伯乐奖,2000年被总后勤部授予“科学技术一代名师”称号。
1、重症烧伤性、
失血性休克微循环与
白细胞流变学变化的实验研究,国家科技进步
三等奖,1998。
2、天年素医用功能辅料,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
3、血管平滑肌钾通道激活和细胞膜超极化参与休克低血管反应性发生,军队科技进步
二等奖,2005。
4、第四届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由教育部颁发,2008。
5、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2012。
6、在中国微循环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获得中国微循环学会
特别贡献奖,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