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是
昌乐县境内第一名山。据《昌乐县续志·山川》载:“其山横亘顶平如砥四望皆方故名”。
方山地处昌乐县中北部,主峰位于
五图街道境内,形成于
新生代喜马拉雅山脉造山运动,海拔338米,面积8平方公里,是昌乐境内名山之一。
山体雄伟,平原突起,巍巍壮观。东携白浪,西镇
丹江,北映孤山,南望
大汶河。大有主宰一方天地之气概。山上
植被丰茂,景色优美,钟灵秀,气象万千,实乃一邑之胜。方山又是一座宝山,享誉中外,名闻遐迩的
昌乐蓝宝石盛产于此,是人们旅游探宝的绝妙去处。方山是桂河、于河、小丹河三水之源头。水乃生命之源,有水就有生命。所以,方山又是一座生命山。早在3500年前,先祖爽鸠氏部落就在此繁衍生息,是
中原地区古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据方山庙《柏树碑记》载,方山原有
松柏1500余株,其中元柏至今已历700余载。不知是当初植树乡民们别出心裁,还是庙内僧众暗藏玄机,将这1500余株松柏,规则地排列成一个硕大的“寿”字,原来方山还是一座寿山,真是匠心独运,令人叹为观止。
方山西半坡上有一座古庙,为方山庙。主体建筑自南而北,由山门、过厅、
正殿组成。该庙始建于何朝何代,已无从查考。但从元朝
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重修方山神龙祠记》可知,此前“几经烈火焚毁庙貌煨烬”。可以断定,至少不晚于宋代或更早。自元以来,历朝各代几度重修,数易其名。先叫“神龙祠”,次叫“灵泉观”,又叫“西门大夫祠”。至于为什么叫方山庙,从什么时候起叫方山庙,尚无人考证。
方山庙内外碑碣林立,古木参天,
青风藤绕槐,紫薇丛生。正殿前有一山泉,依势凿池,曰“方水池”,一勺泓然,深六、七尺,如圭,如盅,如仰盂。冬夏不竭不溢,终年清澈。池上砌一独拱小桥,曰“
步云桥”,小巧玲珑,两侧
石雕护栏,桥畔池边,数百年黄杨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堪称江北之最。
昌乐县八景之首的“方水朝烟”,盖出于此。
方山庙正殿内,雕梁画栋,正面端坐着一尊身着
朝服的金面
塑像,这就是当地群众称颂的方山爷。方山爷左右两侧有妻妾侍女,皆仪态端庄,东西两端,塑有
风后、
雨师、雷公、
金光圣母等八位尊神。
传说很早以前,昌乐城营建之初,有四座拱形城门。因西门外常年闹鬼,直闹得百姓日夜不得安宁,几任县令又
泰国人妖不分,百姓无奈,只好将西门严严实实地堵了起来。
明朝洪武年间,有一湖广武冈人氏,姓于名子仁字景安的,长得眉清目秀,仪表非凡,才华出众又刚直不阿。十载寒窗,后来中了
进士,放七品县令。在奉旨来
昌乐县赴任途中,路过一个山村,见天色已晚,就在村头一位老人家里过夜。两人一见如故,言谈
投机。第二天早晨,老人拄着拐杖把子仁送到村头上说:“你此番上任,要多加小心,我这里有一拐杖,一可助你路上自卫,二可在紧要关头,助你一臂之力。”说罢将拐杖送与子仁。子仁连忙拜受登程。子仁上任不久,就在古历六月二十七日这天,携了拐杖,带了衙役绕城巡视,见南、东、北三座城门大开着,人来车往有买有卖。唯独西门砖砌严堵,街头巷尾冷冷清清。子仁便问其故,衙役们说:“
老爷有所不知,因西门外常年闹鬼蹂躏百姓,前几任老爷有的被恶鬼缠身丧命,有的怕鬼弃官而走,百姓为了提防闹鬼,才将西门堵了起来。”子仁听罢直摇头:“我却不信。”衙役们说:“老爷如若不信,登城可见。”于是子仁登城向西眺望,果见白骨成堆,蒿草丛中荒冢一片,子仁自言自语地说:“世间从来邪不压正,走得正站得直,何惧恶鬼!”当即令手下拆砖开门。众人无可奈何,只好从命。门一打开,果然妖雾顿起,扶摇直上,霎时搅得满城天昏地暗,恶鬼们一个个张牙舞爪,气势汹汹地朝西门蜂拥而来。众衙役们一见毛骨悚然,抱头鼠窜,唯子仁不惧,执拐杖立于门前。恶鬼见县官头顶金光四射,又有无数神兵各执刀枪立于身后,一个个吓得战战兢兢。子仁高举拐杖大喝一声,真个声似雷鸣,随手将拐杖抡起,手中拐杖立刻变成了一支金光闪闪的鞭子。一鞭子下去,恶鬼死伤过半,余者见进城不得,又入土不及,就拉帮结伙地寻路南逃,一直逃到方山,赶到了洞口,恶鬼见不能逃脱,就在洞内大喊大叫:“我等千年不出,看你怎奈我何?”子仁斩钉截铁地说:“尔等千年不出,我就万年不动,看尔等还能糟蹋百姓否!”随即搬了一块大石头盖住洞口执鞭端坐石上,为民除害的县令
于子仁也坐化在石头上。真是:清廉养得正气在,官清黎民自得安。从此以后,
昌乐县城内才太平无事了。后来,百姓念其为民除害造福,聚资在于子仁的坐化处建了一座庙,塑了金身,把于子仁尊称“方山爷”。直到现在,每逢古历六月二十七日这天,方圆几十里的百姓还携带供品,络绎不绝地来到方山赶庙会,虔诚地祭奠这位为民除害的县太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