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雨霖是当代著名国画家、
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世纪50年代,他以一幅《拔萝卜》的儿童作品享誉全国,被称为“神童”。随后又得
齐白石、
李苦禅、
陈半丁等名师指点。
田雨霖,1940年生于
梨树县、田雨霖的绘画艺术的起点是从六岁开始的。那时候抗战刚刚胜利,他就和父亲学着涂抹色彩。十三岁那年,他被花鸟画大师
王雪涛先生所赏识而入师门。少年时他的多幅作品就被选送到国外展出,被称为“天才画童”。
1956年(16岁)第一次参加北京市美展,以年龄最小之画家,其作品《暑葵》获很高赞誉,同年与陈半丁合拍中央新闻电影片厂摄制的电影《学画》,并且多幅作品经
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选送至
日本、
意大利、美国、法国、
苏联等国展出,被誉为“画童”、“小天才”。
1980年加入
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中国画研究会为会员,同年,随美协参加美术巡回展及交流活动。
1985年于中国政协礼堂举办个人画展,《
光明日报》再次以“有继承、有新意、有时代感”为题做专题报道,《
中国日报》、《
北京晚报》为其做同期报导,同时《中国新闻社》对海外做专题报导,同年为首钢、兆龙饭店、邮电学院创作大幅作品《托天傲雪图》。
1989年1月11日,在
加拿大安大略省受华人社团中华美术会之邀作学术研讨讲座,演讲完毕即席挥毫作《雄风图》,该会征得画家同意即席拍卖,款项捐作该会筹建所用基金。
2002年作为代表参加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中央电视台为其拍摄《东方之子》专题片。6月底由全国政协书画室、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粮油控股有限公司进出口集团、协力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共同举办“田雨霖画展”,并由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大型画集。
画家田雨霖的一大爱好是看武侠片,但紧盯电视的他略去了剧情和种种江湖恩怨,脑中只剩功夫片中的力量、速度、光与色彩对绘画构图带来的感悟。可能对绘画带来的启迪田雨霖都不会放过,生活中的他因此而经常性地遗忘自己,只将潜藏于内心的意境在作画时挥洒。田雨霖的个人画展在政协礼堂举办,展出的70多幅画不仅是他笔意纵横的独特创造,更是他远行异国寻求
国画突破的收获。
田雨霖在13岁时被大师
王雪涛收为弟子,此后,他又得到过前辈
齐白石、
李苦禅、
董寿平大师等指点,可以说是受益多师、广收博取。10多年前,田雨霖的绘画功力就被称为“无可挑剔”,然而被冠以“中国花鸟画坛一流画家”的田雨霖并没有满足于外界的赞誉,绘画过程中,田雨霖觉得虽然中国传统画有很多优点,但在色彩上存有问题。于是,正处于事业高峰的田雨霖1988年远赴
加拿大,欲更加系统地研究和探索西方色彩的产生以及规律,将西洋画浓厚色彩部分融入
国画,使其更易于西方接受。
在加拿大生活的这十五六年,那里纯净饱满的山水激发了他强烈的创作愿望,并让他在国画与西洋画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契合点,困扰他的色彩也得到了突破。如今他的画作,
黑色与色彩的多变构成了他的画作的主旨,不论以墨破色或以色破墨、烘托或调和、强烈或淡雅,他都能应用自如,随心所欲。
对于国画的创新是许多画家都在追求的,而尝试的风格也日趋多元化。对于田雨霖来讲,他强调的是重新认识
国画的功能性。他说:“国画的创新不该是空泛的,一直以来,国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孤芳自赏。今天,国画应该不再是画室里的东西,应该加强国画的功能性和对色彩的考究。国画为时代服务这个说法,也并不是抽象的。”
田雨霖讲了这样一个例子。一次,他在日本走进一家正在装修的咖啡厅,地上堆着几幅画,看起来似乎没有画完,然而把这些画挂上墙壁后,它们就是一幅完整的画,与周围的环境极其协调。所以,他认为,画是不应该脱离了环境而存在,它反映的是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设计,
国画同样应该具有装饰与协调环境的功能。田雨霖说:“国画的创新势在必行,但不是形式的变化,而应是内容上的,体现在非常具体上的设计与色彩等方面。国画是不分国界的,她也应该融入社会,追求设计并不是要哗众取宠,而是因为环境对画有烘托作用,而颜色对画有选择作用。”
中国画的妙处,很多并不在于表象可以感知的,必须透过对笔墨和文史知识以及个人的涵养慢慢品尝才能得其真味,这与西方艺术在审美上有着极大差异。而田雨霖的艺术道路则是充满了不懈的探索和高尚的人文追求。他说:“写生与观察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的。”在
加拿大的时候,由于田雨霖常常被美丽的景色或是路边的植物所吸引,因此他的最大问题,也是让家人最担心的问题就是他常常迷路。为了知道瀑布击打岩石后反弹出的雾气是怎样的形态,他与夫人去瀑布考察,到了那里,他连公园准备的雨衣都没要,就冲向了瀑布,并站到了最危险的边缘,以至于公园的保安人员都将
救生艇划到了下面,以免他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