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泰,女,
蒙古族,著名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
无党派民主人士,
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政协常委。中国音协会员,内蒙音协常务理事,内蒙青联副主席,全国青联委员。曾为全国第六、七届人大代表,内蒙古七届人大代表,内蒙古七届政协常委。
2015年,当选内蒙古自治区文联第八届主席团副主席。
代表作有《草原的月亮》《
下马酒之歌》《草原夜光曲》等。
个人介绍
阿拉泰,蒙古族,锡盟镶黄旗人,1957年8月生于
呼和浩特市。父亲
达桑宝是著名作曲家,蒙古族音乐理论家,母亲特木尔是著名
三弦琴兼
中提琴演奏家。
个人简历
1976年高中毕业,1976年12月到
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艺术团任独唱演员;1983年至1985年在中国音乐学院进修;
1980年首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荣获最高奖--优秀演员奖;
1982年参加全国部分省区少数民族青年演员
声乐调演,获优秀表演奖;
1992年获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受全国观众喜爱的演员"评选
提名奖,获内蒙文化厅、广电厅主办的少数民族声乐大赛银铃奖。
多年来,阿拉泰为中央电台、电视台,内蒙古电台、电视台录制数百首蒙、汉语歌曲,其中一些歌曲获得了全国及内蒙歌曲评选的一、二、
三等奖。
阿拉泰先后出版了三盒个人演唱专辑,并与他人合作出版了五盒(套)
盒式录音磁带、CD唱盘。
90年代以来,她多次代表国家和
内蒙古自治区,随团赴
俄罗斯、
日本、
韩国、
蒙古国和
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受到了广泛欢迎。
2015年,当选内蒙古自治区文联第八届主席团副主席。
音乐界评论
阿拉泰的演唱有着泉水般的自然、流畅、纯朴的风格,表演真挚大方、发自内心、
音域宽广、浑厚,称得上音乐领域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国内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艺术人生
3次婉拒进京工作邀请
阿拉泰的艺术天赋以及同是文艺工作者的父母所给予的艺术熏陶,使她的艺术花蕾早早地就绽放在阴山下的敕勒川。1976年12月,17岁的阿拉泰高中毕业不久,就成为
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艺术团中为数不多的独唱演员。从学校小天地转到社会大舞台,阿拉泰澄明如镜的心灵没有任何杂念,使她得以用全部心智去理解每首歌的丰富内涵、捕捉每首歌的激荡旋律,对歌词的深刻理解和对旋律的准确把握使她的演唱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在观众的掌声中,她的歌声如草原的清香沁人心脾,她成为草原歌坛令人瞩目的一颗新星。
阿拉泰泉水般自然、流畅、纯朴的演唱虽然独树一帜,但文艺理论和演唱技巧还有待提高,艺术团把阿拉泰送到
中国广播合唱团深造,师从
王荟年教授。当时全国女中音歌唱演员凤毛麟角,当王教授看到来自
内蒙古自治区大草原的女中音新秀阿拉泰时,喜不自胜,对她悉心指点,呵护有加。
1980年9月,文化部、国家民委在北京举办了粉碎“
四人帮”后第一次、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规模的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阿拉泰声情并茂地演唱了歌曲《周总理爱听马头琴》,获得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最高奖——优秀演员奖,成为国内继
关牧村、
罗天婵之后蜚声歌坛的女中音歌唱家。
阿拉泰没有沉浸在喜悦中,1983年,她又拜金铁霖为师,系统学习
声乐。毕业时,
金铁霖力劝阿拉泰留在
北京市,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阿拉泰坦诚地对恩师说:“北京固然很好,但我的根在草原、我的心在草原,我离不开梦绕魂牵的草原。”说完,她又认真、动情地为金铁霖演唱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以表达自己对草原的热爱和眷恋。
有一次,
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艺术团团长艺和率团进京演出。时任广电部部长的
吴冷西找到艺和,单刀直入地说:“我想把阿拉泰调到
中国广播合唱团来。”艺和用
蒙古族特有的幽默和诙谐对
吴寒西说:“要不咱们两个团一起用吧!”
1997年7月,在参加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时,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工作部歌舞团的领导被阿拉泰的演唱深深打动,想通过歌唱家
拉苏荣邀请阿拉泰加盟总政歌舞团,待遇非常优厚。阿拉泰又一次婉拒了进京邀请,真正把根留在了草原。
将艺术生命融进草原
当许多人利用各种机会离开大草原时,阿拉泰却坦然放弃3次进京工作的机会,是什么力量促使阿拉泰做出这样的决定?
是草原,是草原母亲的呼唤!
阿拉泰是
蒙古族,而且蒙汉语兼通,但她20岁前几乎没有到过草原,对草原缺乏真正的认识和理解。1980年盛夏,她第一次随团到牧区演出,方圆几十里的牧民骑着马、赶着车从四面八方聚拢到一起观看演出,这让阿拉泰深为感动,也特别投入地为牧区父老乡亲们演唱。唱完一首歌,台下鸦雀无声,唱完两首歌,台下仍然是寂静一片。没有喝彩、没有掌声的演唱她还是第一次经历,她神情黯然地退到后台。这时,台下骤然响起掌声和喊声:“阿拉泰,再唱两首吧,我们愿意听你唱歌。”在这此起彼伏的喊声中,阿拉泰顿悟,原来,父老乡亲们是在用心听她唱歌,用心和她共鸣,用心和她交流。阿拉泰与牧区父老乡亲们的距离被拉近了,她为自己缺乏对牧民的理解而深深懊悔,她满怀真情、满眼热泪地再次走上舞台,为父老乡亲们纵情歌唱,依然没有掌声,她却感受到了一种震撼心灵的亲情。
一年深秋时节,草原已是一片枯黄。阿拉泰来到
苏尼特右旗草原,一座破旧的
蒙古包前围坐着几位年迈的额吉(母亲)。阿拉泰站在额吉们中间,为她们演唱《父亲的教诲母亲的爱》,唱着唱着,她看到额吉们那饱经沧桑、布满皱纹的脸上老泪纵横,有的额吉还在低声啜泣、哽咽起来。通过心贴心的交流,阿拉泰得知,额吉们在她的歌声里想起许多往事、许多心事。
一次次在牧区演出,为阿拉泰那颗艺术之心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也就是从那时起,她把自己的艺术和生命自觉地融进草原。30多年过去了,她始终把为草原歌唱、为牧区人民歌唱当做自己的光荣使命。
弘扬民族文化责任在肩
2006年9月,阿拉泰高票当选为
内蒙古自治区音乐家协会主席。过去只要自己把歌唱好就行了,可现在要通过音协这个平台,让更多的艺术家参与其中,来弘扬
蒙古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上任伊始,阿拉泰一改过去低调沉稳的处事风格,风风火火地忙活起来。阿拉泰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把焦点集中在老一辈艺术家身上。她说:“以《
敖包相会》、《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为代表的草原歌曲之所以能久唱不衰,以《顶碗舞》、《筷子舞》为代表的蒙古族舞蹈之所以能如鲜花般常开不败,以
马头琴、蒙古四胡为代表的蒙古族乐器之所以令人有回肠荡气之感,是这些已白发苍苍的老艺术家们用青春、激情换来的,他们的精神境界令人钦佩,我们要将这些艺术发扬光大。”2007年7月,
内蒙古自治区音乐家协会别开生面地推出一台晚会《难忘的歌》,以独唱、合唱、重唱等多种表现形式,串联起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老艺术家们创作的歌曲。看到远在
北京市的
蒙古族演员
拉苏荣、
德德玛、
布仁巴雅尔、
乌日娜亲情加盟,看到多位长期以来默默耕耘、很少在观众面前亮相的词曲作者走上主席台,看到许多蒙古族老人身着节日盛装、在儿孙们的搀扶下走进大厅时,阿拉泰流泪了,这是幸福的泪水,激动的泪水。
阿拉泰并不回避
内蒙古自治区音乐界词、曲创作的低迷状态。歌曲《牧人》的词作者、
呼伦贝尔市文化局局长诺敏曾经和阿拉泰聊过对草原的感受,阿拉泰深有感触,是呀,草原不都是白云、蓝天、绿草、红花,更多的是冰雪、暴风、严寒。如果没有严寒中的草原,就没有
龙梅、玉荣感天动地的故事,就没有《
草原英雄小姐妹》这样影响几代人的作品,她要让词、曲作者在心灵深处对草原有新的认识。2007年冬,阿拉泰打出“银色呼伦贝尔之旅”大旗,组织30多名词作者走进冰天雪地的呼伦贝尔,让这些看惯绿草鲜花的作者领略到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冰雪世界的魅力。
阿拉泰说:“近年来,
蒙古国的歌曲创作势头不可小觑,许多有生活、有风格的歌曲在
阿拉善盟、
呼伦贝尔市等地区广为传唱,我们自己用母语创作歌曲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2008年5月,经阿拉泰多次奔波,以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名义举行的全区
蒙古语歌曲创作研讨会在
锡林郭勒草原举行。这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内蒙古音协组织的第一次蒙古语歌曲创作研讨会。看到与会代表的创作热情很高,阿拉泰欣慰地笑了。
阿拉泰每年都要参与全国“
五个一工程奖”奖歌曲评选活动,她发现“五个一工程”奖歌曲评选中没有少数民族母语歌曲参加评选,“我国是56个民族的大家庭,凡是能用母语演唱的少数民族歌曲都应该列进‘五个一工程’奖的评选范畴”。作为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阿拉泰表示,她将在今年的政协会上再次递交提案,要求把少数民族歌曲纳入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评选范畴。
阿拉泰说,作为一名歌唱演员,这是她的责任使然;作为一名政协委员,这是她的使命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