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姜片虫(Fasciolopsis buski),简称姜片虫,属吸虫纲复殖目片形科,是寄生于人体小肠中的一种大型吸虫,主要分布在亚洲的温带和亚热带的一些国家。
布氏姜片虫雌雄同体。成虫外形呈长椭圆形、肥厚,新鲜虫体呈肉红色,背腹扁平,前窄后宽;口吸盘靠近体前端,腹吸盘靠近口吸盘后方,呈漏斗状,肌肉发达,较口吸盘大4—5倍,肉眼可见;咽和
食管短,肠支呈波浪状弯曲,向后延至虫体末端;
睾丸两个,高度分支,前后排列于虫体的后半部;
阴茎袋呈长袋状;
卵巢具分支;
子宫盘曲在卵巢和腹吸盘之间;缺受精囊,有
劳氏管;卵黄腺颇发达,分布于虫体的两侧;生殖孔位于腹吸盘的前缘。虫卵呈椭圆形,大小为(130—140)微米×(80—850)微米,淡黄色,卵壳薄,一端有不明显的卵盖;卵内含卵
细胞1个,卵黄细胞20—40个。它的中间宿主为
扁卷螺,终宿主是人、
家猪、野猪等。成虫
寄生在
小肠,寿命一般为数年。
布氏姜片虫成虫虫体
吸附肠黏膜可发生炎症、出血、水肿、坏死、脱落以至溃疡。虫数多时常出现腹痛和
腹泻、
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甚至肠梗阻。严重感染的儿童可有消瘦、贫血、浮肿、腹腔积液、智力减退、发育障碍等症状。
形态
成虫长椭圆形、肥厚,新鲜虫体呈肉红色,背腹扁平,前窄后宽,长20-75mm,宽8-20mm,厚0.5-3mm,体表有体棘,为人体中最大的
吸虫。口吸盘近体前端,直径约0.5mm,腹吸盘靠近口吸盘后方,漏斗状,肌肉发达,较口吸盘大4-5倍,肉眼可见。咽和
食管短,肠支呈波浪状弯曲,向后延至虫体末端;
睾丸两个,高度分支,前后排列于虫体的后半部。
阴茎袋呈长袋状。
卵巢具分支。
子宫盘曲在卵巢和腹吸盘之间。缺受精囊,有
劳氏管。卵黄腺颇发达,分布于虫体的两侧。生殖孔位于腹吸盘的前缘。卵呈椭圆形,大小为130-140µm×80-85µm,淡黄色,卵壳薄,一端有不明显的卵盖。卵内含卵
细胞一个,卵黄细胞约20-40个。
生活史
布氏姜片虫的中间宿主为
扁卷螺。中国查见有本虫幼虫期感染的扁卷
腹足纲常见的有:
尖口圆扁螺(Hippeutiscantori)、
半球多脉扁螺(Polypylis hemisphaerula)、
凸旋螺(Gyraulusconvexiusculus)、
大脐圆扁螺(Hippeutisumbilicalis)等。以前二种分布较广。终宿主是人、
家猪、野猪等。成虫
寄生在
小肠,
受精卵随终宿主粪便排出,如到达水中,在适宜温度(26-32℃)条件下经3-7周发育成熟,孵出毛螺。毛蚴侵入
扁卷螺的淋巴间隙中,经1-2个月完成了
胞蚴、母雷蚴、子雷蚴与尾蚴阶段的发育繁殖。成熟的尾蚴从螺体逸出,在水中的水生植物如水
红菱、
荸荠、
茭白等及其他物体的表面,分泌出成囊物质包裹其体部,脱去尾部形成
囊蚴。尾蚴亦可不附着在媒介植物或其它物体上,而能在水面结囊。终宿主食入囊蚴后,在消化液和胆汁的作用下后尾蚴
脱囊,经1-3个月的发育变成成虫。有人以尾蚴实验感染猪获得成虫,说明尾蚴也有感染性。
致病性
成虫虫体较大,吸盘发达,吸附力强,造成的肠机械性损伤较其他肠道
吸虫明显,数量多时还可覆盖肠壁,妨碍吸收与消化,其代谢产物被吸收后可引起变态反应。被
吸附的粘膜可发生炎症、出血、水肿、坏死、脱落以至溃疡。病变部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肠粘膜分泌增加。虫数多时常出现腹痛和
腹泻,
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白蛋白减少,各种
维生素缺乏;还可有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甚至
大肠梗阻。严重感染的儿童可有消瘦、贫血、浮肿、腹水、智力减退、发育障碍等。在反复感染的病例,少数可因衰竭、虚脱而致死。
流行病学
姜片虫的幼虫所需环境要求较高,不仅温度必须温暖,且无法在干燥状态下存活很久,因此地理上的受到局限,多成点状分布,连发育时间也受到限制,大约在夏天开始以后幼虫才从螺体内钻出,因此感染症多发生在
北半球下半年。主要分布在中国和东南亚各国,仅中国大陆地区已知的第一中间宿主便有四、五种,因此防治上不易根绝,而盛行地区居民多有生饮、
生食的习惯,加上环境卫生政策不良,导致排泄物污染环境,增加感染的风险。
实验诊断
粪便检查检获虫卵是确诊姜片虫感染的依据。各种虫卵浓缩法可提高检出率。但诊断为
姜片虫病还需考虑
寄生的虫数和临床表现,前者可用计卵法得到粗略的印象。虫卵应与粪便中其他
吸虫卵如
牛羊肝吸虫及棘口类吸虫卵进行鉴别。
临床诊断治疗
由于布氏姜片虫主要寄生在
小肠,数量多时可达上千只,甚至可能扩散至胃和大肠,一般而言,人体寄生中的姜片虫约仅有数十条
吸附在肠黏膜上,以血液维生,因此患者会有腹痛、便秘、
腹泻、贫血的情况交替发生,而大多数肠道吸虫症患者几乎不会出现显著的症状。为了和细菌性
肠炎、
阿米巴虫感染作区分,必须借重粪便中的虫卵检验,或是排出、吐出的成虫来鉴定,对于同样是大型的片状
牛羊肝吸虫,从
睾丸的形状、两个吸盘的比例、头锥的形态都可以做区分。确诊后可使用药物吡治疗,一般效果良好,另外也有学者建议使用其他新型药物。
防治原则
布氏姜片虫的成虫与幼虫对宿主的选择较严。尾蚴从螺体逸出后活动范围小,
在短时间内就在附近结囊。
囊蚴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干燥时生存的时间短。因此,活囊蚴分布的空间受到限制。这是人和猪的
姜片虫病的流行区多呈小面积点状分布的原因。
福建省等地调查证实,饮用含有本虫囊蚴的生水也是感染姜片虫病的一种重要方式,应引起重视。
主要分布在
亚洲的
温带和
亚热带的一些国家。中国除东北、内蒙、新疆、
西藏自治区、
青海省、宁夏等省外,18个省、区已有报道。由于农业生产改革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养猪饲料和饲养条件的改变,中国各地人和猪姜片虫病流行情况发生明显变化,许多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感染率和感染率迅速下降,一些地区出现新的流行点。该病流行决定于流行区存在传染源、中间宿主与媒介,尤其是居民有
生食水生植物的习惯者。
防治原则包括加强粪便管理,防止人、猪粪便通过各种途径污染水体;大力开展卫生宣教,勿生食未经刷洗及沸水烫过的水生植物,如
菱角、
茭白等。勿饮生水、勿用被囊蚴污染的青饲料喂猪;在流行区开展人和猪的
姜片虫病普查普治工作,
吡喹酮是首选药物;选择适宜的杀灭
扁卷螺的措施。
姜片虫病
姜片虫病是布氏姜片虫感染所引起的
肠道寄生虫病。临床以腹痛,慢性腹泻,消化功能紊乱,
营养不良,贫血为主要症状。本病发生与生吃染有姜片虫
囊蚴的水红菱、大菱、
荸荠等水生植物有关,感染大多发生在采菱季节(7-9月)。年龄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中医称姜片虫为“赤虫”。
由于小儿生吃不洁的生水
菱角或荸荠,将附着其上的姜片虫囊蚴吞入肠胃,囊蚴逐渐发育为成虫。成虫
寄生胃肠,脾胃受损,气血耗伤,导致出现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证,甚至出现贫血等证。
1.患儿来自有食水菱、荸荠等水生植物的地区,曾有生吃的病史。
2.轻者可无症状,或有轻度腹痛,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重者有腹痛,
腹泻,恶心,呕吐,甚至消瘦,浮肿,贫血,肝脾肿大等。
3.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粪检查有虫卵或见棕红色叶状成虫排出。
分型治疗
l.驱虫选用下列处方:
(1)槟榔30克,打碎后用清水500毫升浸1夜,浓煎1小时,早晨空腹1次服下,连服2~3天。
(2)槟榔10克,黑、白五各15克,研为细末,分两包,空腹糖水冲服,连服3~5天。
(3)槟榔30克(打碎)、子肉30克(打碎),生大黄6克(后下),广木香4.5克冰煎服,连服2~3天。
2.调理
(1)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健脾益气,化湿理气,适用于本病轻症驱虫后调理。若纳呆食少,加神曲1.克、谷
麦芽各10克;大便推,加山药10克、
扁豆衣6克;
盗汗者,加龙骨30克(先煎人
浮小麦30克。
处方举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茯苓10克山药10克扁豆10克半夏10克陈皮6克红枣5枚神曲10克甘草6克
(2)八珍汤加减,补益气血,适用于本病重症驱虫后调理。若乏力形瘦,加黄芪10克、莲子肉10克;贫血,加制首乌10克、红枣5枚;浮肿,加
泽泻10克、
薏米仁10克。
处方举例:黄芪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当归10克制首乌10克
地黄10克
芍药10克红枣5枚甘草6克
采取措施
1.广泛展开卫生宣教,熟食
荸荠、
菱角、藕及其他水生植物。
2.彻底治疗患者,并作好粪便管理。
3.患儿驱虫后,注意加强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