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的前身是 1947年8月1日由冀鲁豫军区前指及所属三个
独立旅组建的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
1949年3月1日与冀鲁豫军区部队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辖第49师、第50师、第51师。
1952年3月17日撤销,所属三个师分别改编为兴仁军分区、镇远军分区和独山军分区。1968年8月26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部队重建第17军,辖第49、50、51师。1973年2月9日再次被撤销。
1950年1月,第17军入滇部队返回
贵州省。3月初,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为了加强地方工作,第17军军部奉命兼贵州军区安顺军分区、第49师兼兴仁军分区,第50师兼镇远军分区、第51师兼独山军分区。1952年3月17日,第17军番号撤销。第17军在
解放战争中,解放县以上城镇32座,共有1932名指战员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英勇牺牲。
部队前身
解放战争
1946年1月,冀鲁豫军区所属部队进行整编,由冀鲁豫军区第29团、第2分区独立团、第1分区第2、第6团合编组成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1947年6月,第3、第5、第7军分区部队各一部和第4、第6、第8军分区各一部组建为独立第2、第3旅连同原有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调归
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7月初参加
鲁西南战役。其它几个团分别编入独立第2、第3旅。
1947年8月,为壮大
野战部队,适应
解放战争大反攻形势的需要,冀鲁豫军区奉命以独立第1、第2、第3旅在
河南省城地区改编组建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纵队司令员王秉璋、政治委员张霖之、参谋长刘星、政治部主任
裴志耕。独立第1旅改编为第31旅、独立第2旅改编为第32旅、独立第3旅改编为第33旅。同时,为了继续坚持当地武装斗争,同年8月,中原冀鲁豫军区
回族大队、第2分区基干第5团、第6分区河防团组成新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1948年3月,又由第3分区第9团、第5分区第14团、第6分区第11团组成新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3旅。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组建后,为掩护
挺进大别山,配合陈(毅)粟(裕)野战军在鲁西南地区坚持斗争,1947年1月至12月,先后参加
陇海铁路、
邯郸战役。1948年1月,第11纵队在城武地区进行土地改革教育和"三查三整"新式整军运动。2月中旬,第11纵队和第10纵队共同挺进
豫皖苏平原地区。4月下旬进至
太康地区进行军事整训。1948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改称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5月底至7月初,参加了在豫东睢县、
杞县地区发起的围歼国民党军区寿年兵团战役。第11纵队在兄弟部队配合下,主攻涧岗集、陈小楼两地,全歼国民党军新21旅。随后,第11纵队又在
睢县东北地区方向逻岗、董店地区阻击国民党军援兵黄百韬兵团,激战两昼夜,保证了华东野战军主力全歼国民党军第75师。同年11月初,第11纵队参加
淮海战役。11月中旬,与兄弟部队一起在徐州东南陈桥地区,全歼国民党军第107军第261师。11月下旬到12月中旬,第11纵队在围歼国民党军第12兵团战役中,首先攻占敌人核心阵地--双堆集的外围阵地张围子、杨四麻子、杨老五、杨子全等一线,对于保证其它部队围歼双堆集之敌起了重要作用。
列编参战
正式列编
1949年1月下旬,第11纵队奉命开赴
项城市地区整训,准备渡江作战。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1纵队及冀鲁豫部队一部在
河南省项城地区合编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王秉璋任军长,赵健民任政治委员,萧元礼任副政治委员,刘星任参谋长,
裴志耕任政治部主任,王耀华任后勤部部长。原辖第31旅改称第49师,汪家道任师长,
况玉纯任师政治委员;第32旅改称第50师,胡华居任师长,卿正兴任师政治委员;由原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第3旅和独立支队合编组成第51师,闵学胜任师长,崔子明任师政治委员。全军共2.4万余人,归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建制。4月下旬,第17军在安徽省安庆以西江咀地区渡过
长江,挺进浙赣两省,追歼国民党军第55军、第96军逃兵8000余人。5月中旬,第17军进至
南平市地区,协助地方建立人民政权。6月至8月,在江西贵溪地区整训。9月初,奉命开始向西南进军。11月初,在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区歼国民党军第49军第149师大部。12月下旬,第17军一部奉命组成前进指挥所,率第49师等部挺进滇东,驰援已宣布起义的国民党军
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部,歼灭国民党军第8军6000余人。
转隶撤编
1950年1月,第17军入滇部队返回
贵州省。3月初,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为了加强地方工作,第17军军部奉命兼贵州军区安顺军分区、第49师兼兴仁军分区,第50师兼镇远军分区、第51师兼独山军分区。1952年3月17日,第17军番号撤销。第17军在
解放战争中,解放县以上城镇32座,共有1932名指战员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英勇牺牲。
部队建制
下辖第49师、第50师、第51师,其中第49师下辖145团、146团、147团;第50师下辖第148团、第149团、第150团;第51师下辖第151团、第152团、第153团;
部队历史
1946年1月,冀鲁豫军区所属部队进行整编,由冀鲁豫军区第29团、第2分区独立团、第1分区第2、第6团合编组成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1947年6月,第3、第5、第7军分区部队各一部和第4、第6、第8军分区各一部组建为独立第2、第3旅连同原有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调归
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7月初参加
鲁西南战役。其它几个团分别编入独立第2、第3旅。
改组为野战军
1947年8月,为壮大
野战部队,适应
解放战争大反攻形势的需要,冀鲁豫军区奉命以独立第1、第2、第3旅在
河南省鄄城地区改编组建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纵队司令员王秉璋、政治委员张霖之、参谋长刘星、政治部主任
裴志耕。独立第1旅改编为第31旅、独立第2旅改编为第32旅、独立第3旅改编为第33旅。同时,为了继续坚持当地武装斗争,同年8月,中原冀鲁豫军区
回族大队、第2分区基干第5团、第6分区河防团组成新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1948年3月,又由第3分区第9团、第5分区第14团、第6分区第11团组成新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3旅。
参加淮海战役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组建后,为掩护
挺进大别山,配合陈(毅)粟(裕)野战军在鲁西南地区坚持斗争,1947年1月至12月,先后参加
陇海铁路、
邯郸战役。1948年1月,第11纵队在城武地区进行土地改革教育和"三查三整"新式整军运动。2月中旬,第11纵队和第10纵队共同挺进
豫皖苏平原地区。4月下旬进至
太康地区进行军事整训。1948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改称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5月底至7月初,参加了在豫东睢县、
杞县地区发起的围歼国民党军区寿年兵团战役。第11纵队在兄弟部队配合下,主攻涧岗集、陈小楼两地,全歼国民党军新21旅。随后,第11纵队又在
睢县东北地区方向逻岗、董店地区阻击国民党军援兵黄百韬兵团,激战两昼夜,保证了华东野战军主力全歼国民党军第75师。同年11月初,第11纵队参加
淮海战役。11月中旬,与兄弟部队一起在徐州东南陈桥地区,全歼国民党军第107军第261师。11月下旬到12月中旬,第11纵队在围歼国民党军第12兵团战役中,首先攻占敌人核心阵地--双堆集的外围阵地张围子、杨四麻子、杨老五、杨子全等一线,对于保证其它部队围歼双堆集之敌起了重要作用。
解放大西南
1949年1月下旬,第11纵队奉命开赴
项城市地区整训,准备渡江作战。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1纵队及冀鲁豫部队一部在
河南省项城地区合编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王秉璋任军长,赵健民任政治委员,萧元礼任副政治委员,刘星任参谋长,
裴志耕任政治部主任,王耀华任后勤部部长。原辖第31旅改称第49师,汪家道任师长,
况玉纯任师政治委员;第32旅改称第50师,胡华居任师长,卿正兴任师政治委员;由原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第3旅和独立支队合编组成第51师,闵学胜任师长,崔子明任师政治委员。全军共2.4万余人,归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建制。4月下旬,第17军在安徽省安庆以西江咀地区渡过
长江,挺进浙赣两省,追歼国民党军第55军、第96军逃兵8000余人。5月中旬,第17军进至
南平市地区,协助地方建立人民政权。6月至8月,在江西贵溪地区整训。9月初,奉命开始向西南进军。11月初,在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区歼国民党军第49军第149师大部。12月下旬,第17军一部奉命组成前进指挥所,率第49师等部挺进滇东,驰援已宣布起义的国民党军
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部,歼灭国民党军第8军6000余人。
转为地方部队
1950年1月,第17军入滇部队返回
贵州省。3月初,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为了加强地方工作,第17军军部奉命兼贵州军区安顺军分区、第49师兼兴仁军分区,第50师兼镇远军分区、第51师兼独山军分区。1952年3月17日,第17军番号撤销。第17军在
解放战争中,解放县以上城镇32座,共有1932名指战员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英勇牺牲。
各部沿革
第49师
49师的前身是46年1月由冀鲁豫军区部分基干武装组建的冀鲁豫军区
独立旅,47年8月1日编入新组建的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为第31旅,48年5月改称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31旅,49年3月1日随所在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49师。该师战斗力强,是军第一主力师。
145团的前身是44年冬由冀鲁豫军区特务连、冀南军区特务连、冀鲁豫军区第1军分区特务连和第5军分区两个连合编组建的平原党校特务团,45年6月补入水东军分区两个连后改编为冀鲁豫军区第29团,46年1月编入新组建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为第1团,47年8月1日随所在旅编入新组建的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为第31旅91团,48年5月改称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31旅91团,49年3月1日随所在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49师145团。该团是坚持水东地区斗争的老部队,战斗力强,是军、师第一主力团。
146团的前身是45年11月由2分区4团1营、3分区13团3营、郓北反攻营、范县寿张反攻营合编的冀鲁豫军区第2军分区独立团,46年1月编入新组建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为第2团,47年8月1日随所在旅编入新组建的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为第31旅92团,48年5月改称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31旅92团,49年3月1日随所在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49师146团。该团战斗力较强,是师主力团。
147团的前身是45年11月由第军4分区特务营、滑县基干团、
长垣市大队合编的冀鲁豫军区第4军分区独立第1团,47年3月编入冀鲁豫军区独立第3旅为第8团,47年8月1日随所在旅编入新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为第33旅98团,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33旅98团,同年6、7月间调入第31旅仍为第98团,49年3月1日随所在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49师147团。该团战斗积极性较高。
第50师
50师的前身是47年7月由冀鲁豫军区部分基干武装组建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2旅,47年8月1日编入新组建的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为第32旅,48年5月改称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32旅,49年3月1日随所在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50师。该师战斗力较强,是军主力师。
148团的前身是38年我党掌握的
曹县第3、6、7、8区武装,39年7月改编为曹县单虞抗日青年挺进大队,12月改编为鲁西南地委独立营,40年7月改编为冀鲁豫军区第3军分区独立团,41年11月改称冀鲁豫军区第7分区独立团,42年11月改称冀鲁豫军区第5分区独立团,44年6月改称冀鲁豫军区第10分区独立团,45年8月改称冀鲁豫军区第5分区17团,12月改扩编为冀鲁豫军区第5分区13团,47年7月编入新组建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2旅为4团,47年8月1日随所在旅编入新组建的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为第32旅94团,48年5月改称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32旅94团,49年3月1日随所在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50师148团。该团是冀鲁豫军区的较老的
地方部队,战斗力较强,是师主力团。
149团的前身是45年秋由单县基干大队和单虞基干大队合编的冀鲁豫军区第3分区第14团,同年12月改称冀鲁豫军区第3分区第8团,47年7月编入新组建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2旅为5团,47年8月1日随所在旅编入新组建的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为第32旅95团,48年5月改称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32旅95团,49年3月1日随所在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50师149团。
150团的前身是45年秋由
长清区大队、
博平县大队、齐禹县大队合编的冀鲁豫军区第6分区第3团,47年7月编入新组建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3旅为7团,47年8月1日随所在旅编入新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为第33旅97团,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33旅97团,同年6、7月间调入第32旅仍为第97团,49年3月1日随所在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50师150团。
第51师
51师的前身是分别于47年8月、48年3月冀鲁豫军区
地方武装重新组建的冀鲁豫军区独1旅、独3旅,49年3月1日合编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51师。
151团的前身是47年8月由冀鲁豫军区地方武装重新组建的冀鲁豫军区独1旅,49年3月1日编入新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51师为第151团。
152团的前身是48年3月由冀鲁豫军区地方武装重新组建的冀鲁豫军区独3旅,49年3月1日编入新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51师为第152团。
153团的前身是由冀鲁豫军区
地方武装组建的冀鲁豫军区独立支队,49年3月1日编入新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51师为第153团。
组建与撤销
第一次组建
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及冀鲁豫部队一部在
河南省项城地区合编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王秉璋任军长,赵健民任政治委员,萧元礼任副政治委员,刘星任参谋长,
裴志耕任政治部主任,王耀华任后勤部部长。
第一次撤销
1950年2月22日中央军委指示:以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的领导机构为基础,成立西南军区。下辖
西康省、
川西、川北、川东、川南、
云南省、
贵州省、
西藏自治区等八个军区;贺龙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
1950年3月陆军第17军军部兼贵州军区安顺军分区、第49师兼兴仁军分区、第50师兼镇远军分区、第51师兼都均军分区。同年5月第二野战军根据党中央和军委的决定:并入西南军区,取消兵团和野战军机构。1952年3月17日陆军第17军番号撤销。
第二次组建
1968年8月26日经中央军委批准:
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在
湖北省孝感市、
孝昌县、
花园镇组建陆军第17军(代号:8170部队),军部驻扎在湖北、孝昌县、花园镇。张治银任军长,张昭剑任政委。
下辖第29师:师部驻扎在湖北。孝感花园镇(1951年2月隶属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第10军建制,1961年6月改为武汉军区直辖
独立师。1969年12月改称第49师(代号:8199部队),1972年11月改为:34560部队。)
第50师:师部驻扎在湖北。
天门市。
多祥镇。刘家河(原
河南省军区独立一师,1966 年6月由河南省军区8个独立营为基础扩编为省军区独立一师,1968年8月改称第50师(代号:8171部队),1972年11月改为:34110部队。)
第51师:师部驻扎在湖北。
襄阳市。(原属
湖北省军区独立管辖,1966 年9月“文革期间”由湖北省公安内卫部队,代号:8201部队整编为湖北省军区独立师,驻扎武汉市。 1968年8月改代号:8222部队,1971年11月迁至湖北省襄阳县
黄集镇,1972年11月改为:34310部队。)
第二次撤销
1972年11月24日 军委电复
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同意撤销陆军第17军建制。(因1971年
九一三事件)1973年2月9日陆军第17军正式撤消,军直各部队调配其它部队。
第49师:改由武汉军区直辖
独立师(代号:34560部队调防湖北。武汉),1976年6月第49师移防
甘肃省。
武威市与陆军第19军第56师合并称第56师;1985年9月,转隶陆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集团军第56师。1998年10月第56师缩编为陆军第47集团军第56高原摩步旅(代号:68303部队)。
第50师:恢复为
河南省省军区独立一师(代号:34110部队调防河南。
新郑市)
第51师:恢复为湖北
省军区独立师(代号:34310部队仍驻湖北。
襄阳市。襄阳县。黄集镇,1976年4月解散并撤销,师直部队及各团调配其它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