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青年进行曲》,
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黑白故事片,由同名话剧改编而来的中国红色经典电影。由
王逸执导,
孙道临、
姚向黎、
桑夫、
谢添等主演。该片于1950年在中国大陆上映。影片反映了1947年5月
北京大学学生方哲仁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五二〇运动”的故事。电影改编自三幕六场的同名话剧《民主青年进行曲》,该话剧由
华北联合大学为向在
华沙举行的世界青年代表大会献礼而创作,编剧包括
贾克、轲犁、
田冲、桑夫、
赵寻、蓝光、
李洵、
夏淳、刘谷、
黄悌等人,导演夏淳,同名插曲由夏淳作词、萧晴作曲。
抗日战争胜利了,中国人民渴望着和平安宁的生活,但
蒋介石却撕毁了停战协议,勾结美帝国主义,发动了罪恶的内战。国统区里征兵征粮,物价飞涨,特务横行,充满了饥饿、恐惧、死亡。
1947年5月,广大的进步学生、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喊出了“反饥饿、反内战”的响亮口号,与
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
静寂的北京古城,代表中坚分子的方哲仁,是
北京大学理学院的学生,他是一个正直、热情、具有理想的青年。他不满意现实,然而又自命清高,不愿意将自己置身于争取民主的浪潮里,只是将图书馆、实验室当做自己的避风港。围绕在方哲仁左右的,是进步与反动两股尖锐斗争的力量。前者有地下党领导者大刘、何迈、大姐以及积极分子宋蓓华、贺百里、马达,还有行动过左的冯文辉、
潘文华等人。后者是北大特务头子
陈雪屏带领的江正卿、刘震等一批特务分子。
不久,一连串的悲惨事件发生了,
北京大学校工老黄因饥饿而自杀,全国的大学生都受到了饥饿的威胁,从津沪方面传来了抢救
教育危机的呼声。
在北大的“民主墙”上贴满了要求大家行动起来的大字报,北大膳团宣布停伙危机的通知,更是给大家带来直接的刺激。当天晚上,北大召开了全校紧急大会,学生们动起来了,特务们也动起来了,一面是激昂的讨论,一面是无耻的破坏。由于党的正确领导,大会统一了意见,明确了斗争方向,将“反饥饿”提高到“反内战”的高度来认识,并一致通过了在“五一八”那天罢课、上街宣传的决议,同学们兴奋地通宵做着准备工作。
“五一八”来到了,同学们冲出校园,“反饥饿、反内战”的嘹亮口号声震动了酣睡的古城。这时,特务们也在加紧活动,暗地里拉拢中间分子。参加过
青年军的方哲仁成了他们威胁利诱的对象;他们还利用过左分子要求发动无限期罢课签名,
火炮冯文辉不知不觉成了他们利用的工具。方哲仁在图书馆里听到青年军在西单打伤校宣传队员的事,他立即赶到医院去看望
表妹宋蓓华。宋蓓华因老百姓的保护,并没有受到危险,他们在回家的路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两人不欢而散,各奔东西。当晚,特务们的阴谋诡计被发现,冯文辉惭愧地接受了教训,宋蓓华赶来质问方哲仁。这时,方哲仁接到家里的电报,父亲的工厂因破产被接管,父亲
中风病倒,叫他立即回家。方哲仁跑到
清华大学老同学王海生处去借路费,转变后的王海生又给了他一个刺激。刚回到
北京大学,他又接到弟弟寄来的汇票,弟弟积极献身民主运动的精神,使他苦苦思索。学生会领袖何迈热情地帮助他,使他终于认识了学生运动的意义。反动军警来逮捕何迈,他和同学们一起勇敢地加入了斗争的行列。
随着
解放战争的胜利,继承了“一二·九”“五二○”光荣传统的青年们,开始承担起新时代的任务,为建设人民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1948年5月初,
华北联合大学为向在
华沙举行的世界青年代表大会献礼,以中国民主青年斗争为题材,组织创作了话剧《民主青年进行曲》。1949年,话剧进行首次公演并获得成功。北平和平解放后,
华北大学第二文艺工作团继续演出该剧,日后,第二文艺工作团成为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重要的组成部分。6月底至7月底,北京举办
文代会,参会代表观看演出后,一位代表评论:“党的领导表现得很成功。”1950年,刚刚成立的
北京电影制片厂把话剧改编成电影,由
王逸导演,将这一革命历史题材搬上银幕,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