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鈇(fǔ)(1533~1600),字民威,号爱所,榆次东白村(今
榆次区)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考中进士,同年步入仕途。先后任河间县令、
监察御史、陕西茶马、大理寺少卿、
河南巡抚、大理寺卿、
工部侍郎、
户部尚书等职,在户部尚书任间同时
总督漕运,赠太子少保。
褚鈇为官为官执法严明,不畏权贵,历嘉靖、
隆庆、万历三朝,官场生涯长达36年之久。在政治上积极支持以
张居正为首的改革。他的主要政绩还在于注重边防、抵御外侮,以实际行动支持
戚继光等抗倭名将,从而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简介
嘉靖四十四年(1565)任河间知县,对境内危害百姓的“巨姓大猾”严加惩治,毫不留情。三年间,政声出诸良吏之右,升任
监察御史。隆庆五年(1571),出任
陕西省茶马事。
万历元年(1573),褚鈇巡按
河南省,整肃风纪。时河南境内所封藩王,后代众多, 横行不法。藩府仗势欺民,掠夺边陲少数民族的财富,抢占牧场土地。褚鈇不畏皇亲国戚的权威,责令藩府退还所掠夺的边陲少数民族财富及强行占领的牧场,褚鈇多次微服私访,把所掌握的境内藩王及其后代横行不法的劣迹上奏皇帝,上疏提出抑制藩府、安抚边民以及民族之间要平等共处的主张,首恶者受到严惩,河南境内风气随之好转,茶马交易恢复正常。
万历五年(1577),大理寺丞,晋升少卿。针对立案不准的冤假错案大胆平反,并把事情经过记录成文,总为《求生录》一书。
万历八年(1580),拜右
佥都御史兼
河南巡抚,支持
张居正倡导的改革,积极推行“一条鞭法”,裁减冗员,卓有政绩。万历二十年(1592),任工部侍郎。不久,改任
刑部侍郎。后又历任南京右
都御史,改
户部尚书兼督理漕储。为使漕运畅通和治理
黄河水患,组织当地民众“开周家桥,塞黄口,缮完归仁故堤 ”,引
淮河注入草子湖,使淮河上游之水半数得以宣泄。
六十五岁时告老还乡。临终前一年,
榆次区、太谷一带暴雨成灾,倾家仓之粮,拯救数百乡民。著述有《
从政录》、《从政续录》、万历版《
榆次县志》、《八竹图奏》、《劝惩类》、《芸窗纪愚》、《教家纂要》、《公余漫兴稿》等。
有关文物
褚鈇墓位于榆次区
修文镇修文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1300平方米,封土不存,现存
石华表1对,石牌坊1座。
榆次老城褚鈇书院,正在全力打造约2000余平方米的精品廉政文化园地,将褚鈇的生平、事迹、文物、政绩、著作、廉政案例以及古代监察制度、清廉代表等元素进行高度提炼升华,全角度、多途径展示和传播廉政文化。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以后,由于
黄河“河身日高,流日壅,淮日益不得出”,以致泗州(今盱眙北)
明祖陵被淹。时任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
都御史的
杨一魁总督河道,“欲分杀黄流以纵淮,别疏
海口市以导黄”,而时任
户部尚书的褚鈇总督漕运,“则以江北岁浸,民不堪大役,欲先泄淮而徐议分黄”。
对于单县黄堌口决口一事,褚鈇与杨一魁也有不同意见。“是时一魁专力桃、清、淮、泗间,而上流单县黄堌口之决,以为不必塞”,“鈇及春芳皆请塞之”。万历二十五年正月,“复言黄堌口不塞,则全
河南省徙,害且立见”。议者亦多恐下啮归仁,为二陵患。二十九年(1601年)秋,“河涨
商丘市,决萧家口,全河尽南注”,“一因黄堌口之决,不早杜塞;更因并力
泇河,以致赵家圈淤塞断流,河身日高”,“而萧家口遂决,全河奔溃入淮,势及陵寝”。
杨一魁也因此受“疏攻”,“帝以一魁不塞黄堌口,致冲祖陵,斥为民”。
褚鈇为官为官执法严明,不畏权贵,历嘉靖、
隆庆、万历三朝,官场生涯长达36年之久。在政治上积极支持以
张居正为首的改革。他的主要政绩还在于注重边防、抵御外侮,以实际行动支持
戚继光等抗倭名将,从而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褚鈇作为一个典型的传统官吏。无论在京在外,从政之余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诉诸笔端,一生著述甚丰,他的著作刻印本有《
从政录》、《从政续录》和总纂的《
榆次县志》(万历版)。此外还有《八行图奏》、《劝惩类纂》、《芸窗纪愚》等。
龙门何在古城西,薄暮登临返照迷。
霞散晋山开锦绣,云凝涂水映虹霓。
天垂落日烟光暝,地卷斜晖草色萋。
荀令去来无凤鸣,空余旧晚鸦楼。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
榆次区八景中的“龙门夕照”。“龙门”随着老城的恢复已经复原,可“夕照”却无法再次呈现。另外“
罕山时雨”、“源池荷花”等诗篇描写的也是榆次的景色。
现在榆次老城
东大街南侧,衙前广场以东桑芸故居以西,北至东大街南至富户街,那曾是明
户部尚书褚鈇的府第,榆次城内及城郊四乡人就把这所古院落称之为尚书府。
尚书府的正门在东大街,门前左右各有一座御赐石牌坊。可惜代序轮转沧桑无情,现在尚书府已不复全在,但其精华部分褚鈇书院还都保存了下来。褚鈇书院由东西两个小院并列而成,作为书院的部分主要指西面的小四合院,这个小四合院以北为上,纵向二进,北阔南窄,中有小门相隔。上院正面为高大的正厅五间,其中三间为中,左右各有
耳房一间。下院只有南屋五间。在富户街上留有后门,门额为“宫保第”。
西院中的正厅就是老尚书的书房,这五间房子的门楣、窗、斗拱、明柱都简单而朴实,其实,这正是明代
晋中市建筑的本色。当年老尚书就在这完全本色的氛围中做本色的文章,做本色的人生,写《从政续录》、《教家纂要》,把陶情咏怀的诗词结成了《汇古菁华》二十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