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运泽(1902.6.13—1987.9.23),字汇川,安徽省寿县(今淮南市)人。曾任
江苏省人大副主任,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民革江苏省委主委,江苏省一、二、三届政协常委、副秘书长,省四、五届政协副主席。
1920年,廖运泽就读于安庆职业工读学校。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一期,加入
中国国民党后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廖运泽参加
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失败后,与中国共产党组织失去联系。抗日战争爆发前,历任营长、团长、副师长等职。1939年至1940年国共合作期间,廖运泽任华南衡阳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副总队长。1940年后任国民党第14师师长和骑兵第2军军长。1946年后,任国民党96军军长、陆军总部高参、第八
绥靖区中将副司令等职。
1949年,廖运泽被迫出走香港,在港期间受中共华南分局地下党组织领导,与侯镜如一起,策动国民党318师起义。1953年,廖运泽回到南京工作,加入民革。1987年9月23日,廖运泽在南京逝世,享年85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2年6月13日,廖运泽出生于安徽寿县廖家湾村(现属
淮南市)。父亲廖子宾是同盟会会员,受父亲影响,廖运泽很小就受到了革命思想的教育。母亲谢氏,生下廖运泽和妹妹两人后亡故。
廖运泽16岁高小毕业后,辍学在家帮助劳动。1920年春,廖运泽只身来到
安庆市,考取了安庆职业工读学校。安庆爆发“五四”运动,廖运泽立即成为学校里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他组织同学响应“五四”号召,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923年10月,廖运泽率安庆职业工读学校同学和其它大学的学生一起,扛着校旗和大幅标语,在黄家操场集会。北洋军阀统治者抽调一个团到安庆来镇压学生运动,廖运泽上了通缉名单。廖运泽听取柯庆施到
广东省投奔
孙中山,去
黄埔军校学习。
考入黄埔军校
廖运泽带着报考军校的介绍信和15块
银元,连夜离开了
安庆市。1924年5月5日,廖运泽通过考试,被编到第三队,与陈赓、
杜聿明、
李仙洲、侯镜如等同队,与陈赓等人同住一屋。1924年11月,廖运泽从黄埔军校一期毕业,被分配到第二期学生总队当教育副官,总队长是严重。在
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
陈炯明时,廖运泽负责总部的警卫工作,保卫周恩来等人的安全,并随周恩来参加了3月12日发生的棉湖战斗,歼灭了陈炯明主力,大振了学生军声威。1926年6月,廖运泽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南昌起义
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廖运泽在与鄂军
夏斗寅的战斗中负伤,被送往汉口医院治疗,伤好后又回到24师72团,代理团长,部队驻扎在
南昌市女子中等专业学校里。南昌起义时,廖运泽所率的第72团负责把驻扎在南昌城内的朱培德第三军两个团缴械。8月1日凌晨,廖运泽按照预定部署,率领全团以“演习夜行军”的名义接近敌人驻地,以4个连的兵力冲进第23团营房,以1个营的兵力冲进第24团的营房。上午8时左右,城内枪声全部停止,震惊中外的
南昌起义宣告成功。南昌起义之后,廖运泽与周恩来、叶挺等领导失去了联系。他一路伪装到了
上海市,协助原
国民革命军第33军军长柏文蔚筹办学兵团,任教育长。此后10余年间,先后任过国民党独立第40旅及95师的团长、补充旅旅长等职。
参与抗战
南岳游干班
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1938年初,廖运泽调任二十一师副师长,转战于鲁、豫等省,先后参加了
台儿庄大捷。1939年,廖运泽奉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命令,从湘北抗日前线调到湖南衡山游击干部训练班工作。
蒋介石兼主任,
白崇禧、
陈诚兼副主任,
汤恩伯为教育长,叶剑英为副教育长,
陈大庆为总队长,廖运泽为副总队长。第一期游干班于1939年2月25日开学,训练时间为4个月,学员共1000余人,共编为8个队。1939年5月底,第一期学员结业后,廖运泽也奉调返回湘北抗日前线,任第九十二军第二十一师副师长。
驻防皖北
1941年春,廖运泽到达皖北阜阳地区,划归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兼鲁苏豫皖边区总指挥汤恩伯统辖。第九十二军到达皖北后,廖运泽晋升为第二十一师师长,奉命以主力在
太和县附近沿
北淝河南岸布防,以一个团任
阜阳市城防。阜阳系皖北重镇,为维持后方治安,
李仙洲委任廖运泽兼任阜阳警备司令。1942年春,廖运泽率暂编第十四师驻防豫东周家口一带。当时正值豫东、皖北发生大水灾,为赈济灾民,廖运泽召集团以上军官开会,提出将库存的、由吃“空缺”积余下来的10万余斤粮食拿出救灾,大家一致赞成。于是决定在镇北设立赈济站,由全师排以上单位每天九时半,下行三时半在驻地负责煮粥供应,按人施粥,赈济灾民。
阜阳保卫战
1943年,廖运泽被任命为骑二军军长,进驻皖北。1944年4月下旬,据深入敌后侦察的参谋报告:“连日来发现敌人从
徐州市等地调集兵力,正在
寿县、
正阳关镇地区集结。”军司令部综合判断,认为当面敌人的主攻方向可能由
颍上县指向
阜阳市,即将发起进攻。廖运泽乃当机立断,立即改变部署,放弃
涡河防线,集中主力于阜阳附近地区,全力保卫阜阳。5月初,在兵力部署刚刚变更3天之后,日军10000余人果然在空军掩护下,由寿县、正阳关向颍上前沿阵地发起猛攻。正当阜阳守军严阵以待,准备与敌展开主力决战之际,敌人突然向后撤退。廖运泽当即令骑马八师和军特务团乘胜追击,收复颍上县城、
正阳关镇等地,敌人只好舍弃皖北向
寿县方向逃窜。
阜阳保卫战的胜利大大鼓舞了人心,增强了民众抗日信心。当时各报均在头版头条显著位置报导了这一胜利消息。
反对内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廖运泽奉命急驰
徐州市受降,部队经过解放区时,廖运泽采取回避的办法,未与
八路军、
新四军发生战斗。眼看内战在即,廖运泽为不违背不与共产党在战场上兵戎相见的初衷,以“戎马多年,身体不支”为由提出辞职。当时正值
何应钦、
顾祝同到
济南市视察,他们一再要求廖运泽“为乱建国效忠”、“勿负委座的厚望”,劝廖运泽不要萌生退意,但廖运泽一再委婉陈述个人苦衷。1946年秋天,当内战全面爆发时,国民党政府终于批准了廖运泽的辞职,并“顺水推舟”给他挂了个第二十集团军副总司令的空头衔,回南京离职养病。
再度出山
1948年,在时任
国民政府委员的同乡
吴忠信的督促下,廖运泽任第八
绥靖区中将副司令兼第一纵队司令,上任后,他在
正阳关镇设立第八绥靖区上指挥所,并兼任指挥所主任,独当一面负责维持皖北后方的治安。在此期间,廖运泽与中共地下党进行了接触,并向涡北一带中共
地方武装部队提供通信器材和物资。1949年年初
淮海战役结束,廖运泽奉命南撤,改任州编练指挥部中将副司令。这期间,廖运泽通过开明人士,与华东野战军联系。他与多年密友、第17兵团司令侯镜如彻夜长谈,谈及前途,一致决心率部起义。
被国民党通缉
1949年5月,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国民党政府滞留
广州市。廖运泽从
杭州市离开部队去广州,不想,国民党当局对他发起通缉,廖运泽只好转飞
香港特别行政区,侯镜如也随后到达,并与香港中共组织取得了联系。廖运泽决心顺应历史潮流,重新踏上革命征途,为促进祖国全面解放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廖运泽和侯镜如在中共华南局和社会部领导下,利用老同学、老同事的关系与一些留在香港的国民党高官进行接触,谈出路,谈前途,谈中共的统战政策,通过私人间的肺腑之谈,消除他们的顾虑。少数已去台湾的老同学、老同事曾亲自或派家属和他们联系,表示了投向祖国的意愿。廖运泽还曾对
中国国民党在
四川省及
海南岛的军队,做过策动起义的工作,为解放西南和海南岛创造了条件。
致力统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廖运泽立即请示中共组织,打算把家属先送回内地,以便集中精力更好工作,为解放台湾作贡献。共产党满足了他的要求,专程派人到
香港特别行政区把他的家眷接回来,护送回到南京家中。1953年,廖运泽回到南京,组织上安排他为
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兼参事室参事。加入民革后,他先后被选为民革江苏省委副主委、主委。作为民主党派省级领导人,他认真处理接待大量人民来信、来访,积极参加各类会议,向海内外朋友表达自己热切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的心愿,并利用自己是黄埔一期学生的优势,长期做
中国国民党军界、门生故旧的工作,加强与海内外朋友的联系。1985年4月,南京
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廖运泽被选为会长,在成立大会上表示:“我们愿与各地黄埔军校同学重温中山先生的教导,加强联系,紧密携手,共同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而不懈努力。”1987年9月23日,廖运泽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5岁。
人物作品
廖运泽著有《南昌起义的片段回忆》《阜阳保卫战》《蒋军在京沪杭的最后挣扎》等。
人物评价
江苏政协:20世纪上半叶,中国面临着民族危亡、国家分裂的深重危机,廖运泽冒着抛头颅、洒热血的危险,投身于民族振兴的艰苦奋斗之中。廖运泽的一生波澜壮阔,为民族振兴、为新中国的建设、为祖国统一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民族的振兴,祖国的统一,是廖运泽一生的追求与理想。
人物关系
后世纪念
廖家湾革命纪念馆创于2000年,是展示廖运泽等廖氏家族参加革命战争的专题纪念馆,位于
淮南市田家庵区安城镇廖家湾村。2023年11月17日,寿县数据资源管理局赴廖家湾开展革命传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