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大辞典》是一部由袁义达、
杜若甫编著的关于中华姓氏文化的工具书,1996年由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收录了11969个姓氏,其中单字姓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69个,五字姓96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2010年出版的《
中国姓氏大辞典》是一个以《中华姓氏大辞典》为基础扩充的新版本。
介绍
河洛,是
黄河与
南洛河的简称,也指黄河中下游和洛水流域的一些主要地区。据《
史记》等文献记载,“河洛”这一地域概念,一般是指狭义的
中原地区,即今
河南省,或中原地区最核心的部位。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说中原文化是中原先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河洛文化便是这“总和”中最精彩的篇章。河洛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广及诸多领域。本文仅就其与中华姓氏起源的密切关系予以概括论述。
据初步统计,在《中华姓氏大辞典》所列11969个姓氏中,有4925个未注明姓氏来源,有2224个系少数民族姓氏,二者合计7149个,占11969的59.7%,下余4820个为
汉族姓氏。笔者根据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对这4820个姓氏逐一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为:起源于
河南省的姓氏共有1834个,占4820的38%。但是,仅有姓氏数量,尚不足以说明问题,因为每个姓氏拥有人口数大不相同。为了进一步弄清河南在中华姓氏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笔者又根据该书提供的姓氏拥有人口资料,对我国最常见的汉族姓氏逐一进行了考证。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前120大姓共占汉族人口的90.11%,也就是说13亿人中有11.7亿人姓这120个姓。在这120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即李、张、陈、黄、周、林、何、宋、郑、谢、冯、于、袁、邓、许、傅、苏、蒋、叶、阎、潘、戴、夏、范、方、石、姚、廖、孔、康、江、史、邵、段、雷、汤、尹、武、赖、樊、兰、殷、陶、翟、安、倪、严、牛、温、芦、俞、葛,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5个,即王、刘、赵、吴、徐、孙、胡、朱、高、郭、罗、梁、韩、唐、董、萧、程、沈、吕、卢、蔡、丁、魏、薛、杜、钟、姜、熊、陆、白、毛、邱、秦、顾、侯、孟、龙、黎、常、贺、龚、文、施、洪、季;两项合计,起源于
河南省的姓氏共有97个,占120大姓的80.8%,占全国
汉族人口的79.49% 。如果减去一些多源的姓氏中源于河南以外的成分,人口百分率会有所下降,但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总数是1834个,减去97个,还有1737个,加上这些姓氏,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率仍在80%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河南为何在中华姓氏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呢?概括地说,
河南省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自然也是华人姓氏的摇篮。如果进一步分析,把中华姓氏史与河南历史加以对照,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姓氏的萌芽、产生,还是普及、定型,无不与河南息息相关。
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而河南正是此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因1921年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的仰韶文化,正是母权社会繁荣阶段的代表。该文化陶瓷上的鸟、鱼、蛙及人首虫身等图象,可能就是最原始的“姓”的标志。姓的起源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有些姓氏是由图腾转化而成。传说
太皞与其妹
女娲所处的时代,即是
中原地区图腾制的标本时代。那么,他们所居住的
淮阳区,也当是产生图腾和姓氏较多的地方。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从氏族、部落中的少数家族形成的“氏族贵族”中产生的,而此期中原地区(主要是今
河南省)氏族林立,正如《史记·封禅书》中所云“
黄帝时万诸侯”。中原地区这成千上万的氏族、部落便是“氏”的渊薮。
二、河南是华人祖先炎黄二帝和太昊伏羲的活动中心
笔者对当今120大姓从血缘关系上进行追根溯源后,发现它们分别属于三个族系,即黄帝族、
炎帝族、东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黄帝、炎帝、
太皞与少昊。
具体情况是:
属于黄帝族的有86姓,占120姓的72%,即:王、张、刘、陈、杨、周、吴、孙、胡、朱、林、何、郭、罗、宋、郑、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傅、曾、彭、苏、蒋、蔡、贾、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范、石、姚、邹、熊、陆、孔、康、毛、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钱、汤、黎、常、武、乔、赖、庞、樊、兰、殷、施、陶、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鲁。
属于炎帝族的有6姓,占120姓的5%,即:许、姜、崔、雷、易、章。
属于东夷族的有8姓,占120姓的7%,即:李、赵、黄、徐、马、谭、郝、江。
兼属
黄帝族与炎帝族的有11姓,占120姓的9%,即:高、谢、吕、卢、丁、方、邱、贺、龚、文、洪。
兼属黄帝族与东夷族的有9姓,占120姓的7%,即:梁、沈、任、廖、金、白、秦、尹、葛。
总的来说,120大姓多数属于黄帝族,少部分属于炎帝族和东夷族,而
河南省长期是这三族活动的中心,因此,这三族的姓氏也多数是在河南境内形成的。
(一)黄帝族与姓氏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为
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
轩辕姓,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相传
炎帝扰乱各部落,他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在
黄帝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后
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
涿鹿县(今属
河北省)击杀蚩尤。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并与炎帝共同被后世尊为“人文始祖”。
司马迁在《
史记》中把
中原地区不同时代居于统治地位的部族,如、
帝喾、尧、舜,以及夏、商、周的最高统治集团等,全都说成是
黄帝的后裔。这些部族,接连居于统治地位,历时久,势力大,占据的地盘广,所以人丁极其兴旺。通过对120个大姓的研究发现,无论从血缘关系上说,还是从地缘关系上说,黄帝族有许多姓氏与
河南省密切相关。黄帝族主要有两大分支:一为颛顼族,二为帝族。此外,据有关文献记载,匈奴族和
鲜卑族同黄帝也有血缘关系,所以,凡出自匈奴族或鲜卑族的姓氏,均列入黄帝族系。
⑴颛顼族与姓氏
颛顼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
史记》说他是“
黄帝之孙而
昌意之子”,号高阳氏。他居于
濮阳市(今河南阳东南),死后葬于
清丰县(在今
浚县北)。颛顼后裔比较有头绪的,主要有三支:一为舜族,二为禹族,三为陆终族。舜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史记》说他是颛顼的7世孙,其后代产生出陈、袁、田等姓氏。禹是颛顼的6代孙,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担任部落联盟领袖。他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即
夏朝,后产生出一些姓氏。陆终是
颛顼族系中一位重要人物,其父吴回即
祝融,是颛顼的曾孙。陆终有6个儿子,其后曾孕育出一些姓氏。
帝喾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号高辛氏,《
史记》说他是“
黄帝之曾孙”,“于颛顼为族子”。他活动的地区主要是豫西和豫北。帝喾后裔中繁衍旺盛的,主要有尧族、
商朝、周族。尧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是帝喾之子,其后产生出一些姓氏。商族始祖名契,是帝喾之子,被封于商(今
商丘市南),赐姓子氏。
子姓商族产生的姓氏,一部分直接源于商朝王族,而大多数则出自由
帝辛帝辛的哥哥
微子所建的子姓
宋国。周部族始祖名弃,也是
帝喾之子,姓姬氏,其后衍生的姓氏多达数百个,不仅为
黄帝族之最,而且在整个中华姓氏中也是首屈一指的,被列入当今120大姓的就有47个,其中有一大半出自
河南省。
炎帝是传说中上古
姜姓部落首领,因生于
姜水(在今陕西岐山东,是
渭河的一条支流),故姓姜;因以火德王,又以火名官,故称炎帝;相传他教民耕种,又曾尝百草为医药以治病,故又号神农氏。他原居姜水流域,后发展到
中原地区,《
竹书纪年》说他曾居陈,“陈”即今
淮阳区。他的子孙大部分在河南境内定居,使姜姓失而复得,又衍生出其他一些姓氏。在河南境内的炎帝后裔,主要有方氏、雷氏、
吕姓、
许姓、文氏、申氏。炎帝后裔还有在
山东省北部的
齐姓,但其始祖
姜子牙是南阳吕国的子孙。
(三)东夷族与姓氏
“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亦称“东夷”。东夷族分为太昊族与少昊族。
⑴
太皞族与姓氏:太昊,是传说中古代东夷族首领,也是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太昊族以龙为图腾,曾以龙为官名,其后裔姓氏有任、郝及
白姓的一支等。
⑵少昊族与姓氏:少昊,号金天氏,也是古代东夷族首领,相传他因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少昊与
太昊是继承关系,少昊部落是从太昊部落分出来的,活动中心在今山东曲阜一带,但其后代却分布在全国许多地方。少昊后裔有两个重要人物,即
皋陶和
伯益。皋陶是少昊的曾孙,也是东夷族的首领。当今第一大姓李及
廖姓的一支,都是他的后裔。伯益是皋陶之子,是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他是古代
嬴姓各族的共同祖先,后裔相当繁盛,在当今120大姓中,赵、黄、徐、马、谭、江等姓都是他的后代。
夏、商时期,从奴隶制兴起到全盛,也是中华姓氏得以发展的时期,而这两个朝代活动的中心地带均在今河南境。
夏朝从开始到桀灭亡,共传14世、17王,历时400多年,其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的
黄河、
南洛河流域。
禹都建都之
禹都阳城遗址,即今登封告城镇;后迁阳翟,即今禹州。禹之子启的都城也在禹州,此后,
姒太康居斟寻(今
巩义市西南),相都帝丘(今
濮阳市),少康都阳翟,杼居原(今
济源市西北),后迁老丘(今开封东),
姒廑居
夏都西河遗址(今
安阳市东南),
孔甲及其子皋均居今偃师,桀都斟寻。除了《
史记》所列“用国为姓”者外,夏朝在
河南省境内还有不少诸侯国,于夏朝末年被
商汤所灭,都演变为姓氏。
商朝自汤至
盘庚,曾5次迁都:
中丁由迁嚣(即,今河南郑州),
河亶甲由嚣迁相(今河南内黄东南),
祖乙迁于邢(即耿,在今
温县东),
南庚迁于奄(今山东曲阜),盘庚迁于殷(今河南安阳
小屯村),此后未再徙都,这说明商朝的统治中心基本上都在河南。商代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奴隶社会,国家机器日益扩大和加强,特别是
盘庚迁殷后,达到了奴隶制的兴盛时期,国家机器也空前强大。商代的大奴隶贵族约20多支,有王、诸侯、“多生(姓)”、“多子”等,总称为“百姓”。这说明那时只有奴隶主贵族才有姓氏,而广大群众,尤其是奴隶,是没有姓氏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姓氏来源增多,姓氏也得到了发展。
商朝的国家形式,是以王族为主体,联结着许多旁系、支系的贵族大家族所构成的统治网,到商朝后期,形成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商王有直接统治区,还分封一批诸侯于商的周围;在诸侯的封地之间,以及诸侯封地的外围,还存在着许多方国部落。这些诸侯国、方国,后来有许多都演变为姓氏。再就是商朝建立了一套比较复杂的
官僚机构,设置了许多官员,因而有以官为氏者,如理氏便出自“大理”(掌刑法的官)一官。此外,还有以祖字为氏和以技艺为氏的。
周朝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产生姓氏最多的朝代。
西周是一个强盛的奴隶制国家,立国初期实行的贵族内部层层分封的大封建,为后来的姓氏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开始出现,大多数诸侯国被强国所吞并,演变成姓氏,因而使中华姓氏空前大发展。战国时期,我国进入封建社会,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逐渐合而为一,同时无论贵与贱,人们都有了姓氏,不再是“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因而姓氏基本上普及,并相对定型,此后没有更大的发展。
西周虽建都于
丰镐遗址(今陕西西安),但在建国初期便营建了
洛邑,至公元前770年
平王东迁,
洛阳市便成了
东周的统治中心。据初步考证,从周初到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分布于今
河南省境内的,有
周代同姓(
姬姓)国20多个,异姓国40多个,合计60多个,约占诸侯国总数140多个的二分之一弱。这些大小诸侯国基本上都演变成为姓氏,同时,诸侯的子孙以采邑名、官职名等为氏,又形成一大批姓氏。由此可见,河南是在姓与氏发生重大变革,姓氏空前大发展、基本普及和相对定型时期起到关键作用的地区。
五、河南有得天独厚的产生姓氏的优越条件
古代的“得姓受氏”,与地理位置、人口多少及政治、经济状况等条件有密切关系,而
河南省在这些方面则独具优势。河南地处
黄河中下游,位居中原腹地,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地理条件优越,适宜于农、林、牧、副业发展,古代的手工业发达,又是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因此,人口密集,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长期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
夏朝至民国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因而使河南成为古都最多的地区。
中原地区有七大古都,河南就占3个,即
洛阳市、
开封市、
安阳市。河南历史悠久、人口密集、建都频繁,正是河南成为中华姓氏主要发源地的先决条件,因为:
(一)历史悠久,产生的姓氏必多。中华姓氏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而有人称
河南省“是整个中国历史的缩影,是一座浩瀚的中国古文化博物馆”。从这种意义上说,河南的历史包含着中华姓氏产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正是由于河南历史与中华姓氏史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所以才孕育出了众多的姓氏。
(二)人口密集,得姓受氏者必众。具体地说,人口密集,职业部类必繁,居住地必广,因而以各种技艺为姓氏的、以居住地为姓氏的以及以其他方式得姓者必多。
(三)建都频繁,得姓的机会必广。首先,建都多标志着历史上出现的国家多,因而以国为氏者就多。其次,国都是国王居住之地、文武百官云集之所,是一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因而应时因势兴起的新姓氏就特别多,诸如国王赐姓,一些生有爵、死有谥的王公大臣的后代以官为氏、以爵为氏、以谥为氏、以字为氏,等等。在源于
河南省的姓氏中,与
首都有关者相当多,真可谓不胜枚举。
黄河两岸的中原,原本是
汉族长期生息的中心地区,由于西晋末年大战乱的推动,从“
八王之乱”开始,汉族从中心地区出发,向边远地区流亡,而居住在长城以外的少数民族则大量内迁,至
北朝时期达到高潮,历时长达三个世纪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各族人民相互影响,总的发展趋势是与汉族融化成一体,从而形成了黄河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其中,大规模地迁入今
河南省境内,施行与汉族同化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北魏。北魏是由
鲜卑族拓跋姓所建的政权,统一北方后,为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拓跋宏拓跋宏于493年率领贵族、文武百官及鲜卑兵自
平城区(今
大同市)迁都
洛阳市,接着,进行汉化改革,实行鲜卑人与
汉族通婚,以汉服代替鲜卑族服装,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话,令鲜卑人改姓并自称河南洛阳人等等。改姓数量,一说有300多,仅见于《魏书·官氏志》单独列出的,即有114个,其中被列入当今120大姓的就有25个。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构成了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优势,使
河南省成为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源于河南
诸姓的先民们,植根于中原沃土,为故乡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在历史的长河中又不断向外播迁,广及全国,进而又远徙海外,至今几乎遍布全世界。
目录
季羡林先生序
陈原先生序
作者自序
凡例
新旧字形对照表
笔画索引
正文
附录
一、(宋)百家姓
二、(明)千家姓
三、清康熙御制百家姓
四、古今地名对照表
五、一字多音姓表
六、参考文献目录
七、异体字姓、异译姓对照表
八、姓氏首字汉语拼音索引
后记(附:当代三百家姓氏排列)
序言
前不久,张在德同志介绍
袁义达同志来看我,带来了《中华姓氏大辞典》这一部长达一百五十多万字巨著的部分稿子,要我写一篇序。这确实让我踟蹰难决:我那一点对中国姓氏的知识能保证序写成后不出笑话吗?我请他把稿子和一些说明材料留下,意思是等我学习完了再行定夺。万万没有想到,我一接触稿子和资料,立即有豁然开朗之感:原来在这些普普通通的姓氏里面,竟隐藏着这样重要的含义。我从中学习了很多东西。我当机立断:这一篇序一定要写的。
我小时候读过《百家姓》,只是跟着老师念,根本不了解其中的意义。后来在国内外读书做事,虚度了几十年,逐渐知道了中国的姓决不止百家。明朝有《
千家姓》一书,没有读过,也没有考虑过
中原地区的姓氏是否就到千家而止。可是我知道了,世界各国的姓氏制度是颇有分歧的,有的国家根本没有姓。在中国,姓氏制度在各民族之间,也不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姓氏制度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仍然没有加以考虑。
在
德国读书的时候,听一个德国同学讲过德国犹太人姓氏起源的一些笑话。原来犹太人从前就是没有姓的。几百年前,德国警察局规定每一个人都必须有个姓。这对日耳曼人来说本是“司空见惯浑无事”的。然而却难坏了犹太人。他们走到警察局,恭候发落。此时不怀好意的德国警察,却来了威风:“到门后边去站着!”他们怒喝。于是有的犹太人就真地站在门后边。结果“在门后边”就成了他们的姓。还有更恶毒的恶作剧,犹太人央求德国警察,给自己赐个姓。于是连“放屁”等一类的脏词儿都成了犹太人的姓。
这故事,我当时听了觉得好笑。及今回思,却只觉得悲哀。在姓氏里面竟还隐含着一部民族压迫史!
这是姓氏制度带给我的第一次反思。
以后,我在治
印度和
中亚古代语言之余,有时迫于形势,有时出自兴趣,也搞了一点中外历史的研究。在这里面,我认识到了姓氏的重要性。治
中原地区历史而不注意姓氏的研究,是根本不行的。过去和现 在的历史学家,写过不少的关于姓氏的专著和论文。我顺便举一个例子:
姚薇元的《
北朝胡姓考》,是这一部《中华姓氏大辞典》的参考书之一。
陈寅恪先生给《北朝胡姓考》的序里说:
“寅恪以为姚君之学,固已与时俱进,然其当日所言,迄今犹有他人未能言者。此读者自知之,无得寅恪赘论。惟不能不于此附着一言者,即吾国史乘,不止
胡姓须考,胡名亦急待研讨是也。”
寅恪师在下面列举了一系列的中国少数民族的姓名,从六朝一直列到
清代,给治史者极大的启发。他不但号召别人来研讨,而且现身说法,自己著文,参加研讨,写了许多著名的论文,比如《元代汉人译名考》、《李唐氏族之推测》、《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三论李唐氏族问题》、《李太白氏族之疑问》等等,在中外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中原地区历史上姓氏问题之引起争论者,决不止限于寅恪先生所说。即在我们日常社会生活中,姓氏实亦大有研讨之余地。其中颇有与历史相联系者。比如寅恪先生所提出之
李姓,据目 前科学统计,李姓实为当前中国的第一大姓。其来源究竟如何呢?他们决非都是
老子的后代,这是绝对可以肯定的。仅李唐一代,就制造了不少的李姓。有许多波斯人到了中国改姓了李,著《
海药本草》的
李珣即其中之一。再如
马姓。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以前,比如汉朝的
马援,《
三国演义》中的白袍小将马孟起等等,当然都可能是土生土长的“马”。
唐朝伊斯兰教传入以后,有许多姓马的穆斯林,可能或多或少地与“穆罕默德”、“
马哈茂德”等等有关,而与马援和
马超难以联宗了。
季羡林作于北京
后记
《中华姓氏大辞典》历经十载终于与读者见面了。九年前,1987年5月2日,新华通讯社
张继民同志报道了我们的姓氏频率研究、最新百家姓排列和编大辞典的消息。第二天,几乎全国的主要报纸都登载了这一消息,港澳台和海外的中文报纸也纷纷转载。随后,我们不断地收到各地来信,有提供姓氏材料的,有咨询和提问题的。姓氏研究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其社会影响如此之大,这是始料不及的。值此机会,就“新百家姓排列”的问题向读者作一说明。
“新百家姓排列”是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提供的1982年全国人口万分之五的随机抽样资料和台湾(1969年)的资料综合而成的。这两份资料完全符合我们“姓氏频率研究”这一科研项目设计的要求,其得出的数据是具有代表性的,反映了当代我国
汉族姓氏分布的现状。现 在全国有多少个姓氏?每一个姓氏的人群有多大?占人口的比率是多少?在各地分布的情况如何?目 前,我们还不能十分精确地回答这些问题。这只有在全国人口普查时,姓氏作为一项被统计的内容,才能获得这些数据。但至今我国还没有这些数据。因此,我们发表的新百家姓排列和数据是相对的,仅供科学研究之用,供大家参考。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