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戈
中国女作家
黎戈,女,70后,原名许天乐,南京人,是一名作家。
基本简介
日常与文字无涉。嗜好阅读,勤于动笔,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今天》、《鲤》、《读品》等刊物。著有《一切因你而值得》(中国工人出版社),散文集《私语书》在文艺圈广为称颂。
2012.12月出版新书《因自由而美丽》,是四年以来的散文、随笔、文艺评论合集。内容涉及生活、阅读、电影、植物、食物等。写细节入生活内质,恰到好处;写日常则绵密细致,冲淡平和;写阅读则深情凌厉,灵气逼人。
黎戈的评论没有让人望而却步的学术气息,纯粹建立在自己的阅读体验之上,所以容易亲近。她的阅读量大得惊人,在《语言的意味》这一篇文章里她就提到了阿摩司·奥兹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伊莎贝·阿言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等作家的名字和作品。如此广博多样化的阅读赋予了她挥洒自如的文风,她不仅知道哪些作家有哪些作品,甚至对他们的身家背景、脾气秉性也了如指掌。所以她能打破时间和地域限制,在《作家的伴侣》里给中外文豪的老婆们总结归类,“圣母型”、“缪斯型”、“对手型”,一一对号入座。这厚积薄发的效果也体现在信手拈来的引用上,当你读到诸如“哪堪独坐青灯,望故国,高台明月”和“万事皆如秋在水,几人识得静中香”这样美丽的标题的时候,怎能不动容?
洁尘在序里写道:“读黎戈的《因自由而美丽》,处处有会心之感。”仔细对比起来,洁尘和黎戈在某些地方很相似。除了两个人都感兴趣的书目和作者,最突出的恐怕就是城市情节。成都市之于洁尘,南京市之于黎戈,城市给予她们让人打心眼儿里妒忌的归属感。两人写起各自的城市,都有一种“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气势,这来源于对家乡强烈的爱。这种爱是笃实的,坦荡荡的,像是父母与孩子,或者是死党之间的关系。黎戈说“它(南京)是我的家园,已经沉淀在我的骨血里,成了我的笑点,兴奋灶和痛神经”。为什么她们的作品里总离不开那座城,因为她们对那片土地爱得深沉。
黎戈自述
黎戈说自己能出书都归功于众多网友的喜爱和追捧。像她这样生长于民间的作者,比那些横空出世、借助媒体炒作出现在公众视野的作者要更值得信任。为什么她能赢得读者的关注?是因为她把阅读凝聚成了思想。读书并不应该是一站式的旅程。可惜大多数人并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或者是兴趣,把读过的文字和故事转化成自己的一部分。黎戈做到了。她能总结,能分析,能欣赏,能批评。所以我们看到她说:“把废话排列组合成真理的是弗兰兹·卡夫卡;把废话一条道奔到黑,唠嗑出故事的,是写随笔的村上春树”;“(鲁迅)的杂文比小说好,刀锋凌厉,气势十足,又多产”;“陈丹燕是典型的西学产物。她的文章里,副词,形容词,比喻句特别超重,但是很和谐”。
文学作品
名人读黎戈
洁尘:黎戈有雅致且考究的趣味,文字风格自我且恬淡,有发见,有铺衍,随和中亦有自己的坚持。
张悦然:她能够看到事物最细微的部分,可以把情感放在一颗尘埃上。
韩松落:黎戈可贵之处,在于她给我们看到她如何成为一个“真人”。像《新聊斋志异》中人,四处取气味、颜色、故事,努力沾染体温、画面、他人的历史,既世俗,又超然,既贪欢,又不忌惮刀锋之险,只为让自己画皮下的心,最终变得有血有肉,并透彻觉醒。
苏枕书:喜欢黎戈,是因为她低调、勤奋。这是作家的理想状态。正如黎戈自己所言,“随着时间的逝去,你知道有什么变重了,长成了”。所以她值得读者的期待与喜欢。
经典名句
我常常想起一些人。没有想念那么黏,没有想望那么热,只是稀薄的想起。—《私语书》
很希望自己是一棵树,守静,向光,安然,敏感的神经末梢,触着流云和微风,窃窃地欢喜。脚下踩着最卑贱的泥,很踏实。还有,每一天都在隐秘成长。—《私语书》
喜欢的人,放在心里,像沉淀在玻璃杯底的蜂蜜团,香香的,亮亮的,委屈的时候,舔一口回忆,心里就不那么苦了。—《小确幸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基本简介
黎戈自述
文学作品
名人读黎戈
经典名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