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宝石超音速反舰导弹(别名:Kh-61“红宝石”、P-800玛瑙,
北约代号:SS-N-26),是苏联
切洛梅设计局1983年设计用来取代P-270“蚊子”和P-700“花岗岩”的超音速反舰导弹,是P-700的改进版,GRAU编号3M55。出口型称为Yakhont,意为红宝石或蓝宝石,外界统称红宝石反舰导弹。总师是机器制造科研生产联合体Г.叶弗列莫夫。2002年,导弹结束测试,并进入俄海军服役。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机器制造科研生产联合体的设计师们对世界反舰导弹的未来发展做了一次系统的评估。20世纪80年代末,研制新一代反舰导弹的计划正式启动。2004年5月,印度宣布印俄联合研制的
“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舰导弹试验取得成功,2016年,红宝石超音速反舰导弹首次在战斗中使用。
红宝石超音速反舰导弹在使用上的突出特点,是对外界条件要求非常低,它无需特殊维护与保养,这是由其紧凑的布局所带来的一大优点。导弹平时装入密封的运输发射筒内,巡航导弹与运输发射筒内壁之间没有任何缝隙,这使得同样的运输发射筒可多带1-2个
弹药基数。
历史沿革
研发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机器制造科研生产联合体的设计师们对世界反舰导弹的未来发展做了一次系统的评估,得出的结论是,20世纪70-80年代购买第一代反舰导弹的国家,进入90年代后将不得不对这种武器进行更新换代。美国的“
AGM-84反舰导弹”、法国的“
飞鱼反舰导弹”、意大利的“奥托玛特”、俄罗斯的П-15“白蚁”等老一代反舰导弹不仅不能适应未来
海战的发展,而且在物理性能上也明显地落后于技术的发展,现代舰载防空兵器的最新发展已使其失去了发挥作用的空间。
俄罗斯的武器研制者们在最新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未来反舰导弹的设计要求:重量轻、尺寸小、对现代雷达暴露征候小、
超音速巡航、发射后不用管,真正实现自主发现和攻击目标。
研发历程
20世纪80年代末,研制新一代反舰导弹的计划正式启动,负责设计工作的总师是机器制造科研生产联合体Г.叶弗列莫夫。尽管在整个90年代俄罗斯遭遇了严重的
经济危机,但研制工作仍取得了重大进展,到90年代中期导弹系统已进入了试验阶段,并在1999年的莫斯科航展上推出了第一个样品。这种首次亮相的第四代反舰导弹取名为“红宝石”,它可用于在强火力和无线电电子反制情况下打击敌水面舰艇编队和单个舰艇目标。因此,一经问世立即受到了各国军界的关注。
基本设计
红宝石超音速反舰导弹系统与俄(苏)制造的前几代反舰导弹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通用性。这种导弹从一开始就充分考虑了对于不同载具的通用性:既可以配置在潜艇、水面舰艇和快艇上,也可挂载到飞机上,还可由岸基发射装置使用。从通用程度来看,它超过了美国的
AGM-84反舰导弹。此外,“红宝石”导弹还具有以下突出特点:超地平线的射程;全自主战斗使用(“发射后-不用管”);可采用灵活的弹道进行巡航(“低弹道”或“高低弹道”);在飞行的所有阶段都保持
超音速;对现代雷达的具有极低的暴露特征。红宝石超音速反舰导弹使用了迎面进气口,这种技术方案提高了导弹的空气动力性能,同时又缩小了弹体的直径。它采用了标准的空气动力外形。
外形
红宝石超音速反舰导弹使用了迎面进气口,这种技术方案提高了导弹的空气动力性能,同时又缩小了弹体的直径。它采用标准的空气动力外形,安装有梯形折叠主翼和
尾翼,弹体具有滑翔空气动力性能,这与其
推力相结合,保证了导弹的高机动性,这使导弹在面对敌防空兵器时可做有效的规避机动。
动力
红宝石
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动力系统包括使用积分式
固体燃料起动
加速器的超音速
冲压喷气巡航发动机,发动机进气道位于头锥中心线的两侧,呈对称配置。此外,从进气道到尾喷口整个导弹就是一个一体的动力装置。除内装进气道、控制单元、自导雷达和战斗部的头锥外,导弹的大部分弹体都被用作巡航发动机燃料和内嵌式固体燃料加速器的贮运筒。这种发动机可以使导弹在0~20000米的高度范围内巡航飞行时保持2~3.5马赫的高速度。发动机的
推力可达到4000公斤。导弹射出发射筒后,发动机的
固体燃料加速器启动,只需几秒钟就可使导弹加速到2马赫以上。然后,固体燃料加速器关闭,导弹靠
冲压式液体燃料
喷气发动机继续以2.5马赫左右的速度飞行。
制导
红宝石超音速反舰导弹采用复合导航系统,巡航段为惯性导航,在飞行的最后阶段改为有源雷达制导。导弹由自身的目标指示数据源形成飞行控制指令,雷达导引头在距离目标75公里的距离上开启,开始自主搜索目标,可截获“巡洋舰”一类的水上目标。当截获目标后,雷达导引头随即关闭,然后降低到超低空的高度(约5~10米)。在整个飞行中段,导弹始终处于敌方舰载
防空系统的发现区低界以下。在进入飞行的最后阶段后,反舰导弹开始跃出无线电地平线,导弹雷达导引头重新开机,截获并跟踪目标。在这个飞行时间只有几秒的最后阶段,“红宝石”的
超音速使近程防空兵器很难对它进行有效的拦截,即使对其导引头实施强
电磁干扰也无济于事。
控制系统
由于飞行时间短、飞行距离远,“红宝石”反舰导弹的导引头对目标指示信息的精度要求不高。在攻击目标之前,导弹急剧爬升,从很大的高度上对整个目标区进行观察,这为导弹从舰艇编队中识别所要攻击的目标,并辨认假目标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导弹能够按重要性对目标进行分类,自主选定攻击战术和攻击实施方案。在导弹的自主控制系统中,不仅注入了对抗敌电子干扰手段的数据和算法,而且还注入了规避敌防空兵器火力的动作。
消灭了舰艇编队中的主要目标后,剩余的导弹将攻击编队中的其他舰艇,不会出现两枚导弹同时攻击同一个目标的情况。因为在目标引导程序中,集成了机器制造科研生产联合体研制人员在人工智能电子系统研制方面所取得的所有成功经验,导弹能够实现一枚导弹攻击一艘舰艇、一个齐射打一个舰艇编队的原则。为了消除对目标的误判,在导弹的弹载计算机中注入了所有现代舰艇的图像,可供导引头在选择机动方式和攻击指定目标时进行校正。此外,在弹载计算机中还注入了纯战术性的数据,比如舰艇的型号,这可使导弹判定它面对的是什么目标:是护航舰只、是
航空母舰、还是登陆编队,然后根据预定的程序攻击其中最重要的目标。
射程
红宝石超音速反舰导弹射程根据所选定的飞行轨迹有所不同,在采用复合弹道时飞行距离可达300公里以上,而在以5~15米的低弹道巡航时,射程为120公里。“红宝石”安装的是200~300公斤高爆炸药战斗部,它能够击沉300公里外的现代化巡洋舰,即便是它装备了“宙斯盾”防卫系统,而几枚能够自主选择要害部位实施攻击的“智能”导弹就可使一艘航母报废。
使用特点
红宝石超音速反舰导弹在使用上的突出特点,是对外界条件要求非常低,它无需特殊维护与保养,这是由其紧凑的布局所带来的一大优点。导弹平时装入密封的运输发射筒内,巡航导弹与运输发射筒内壁之间没有任何缝隙,这使得同样的运输发射筒可多带1-2个
弹药基数。运输发射筒是导弹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导弹在离开
工厂时就被装入运输发射筒内,无论是在运输、储存和悬挂在载具上,它始终处于发射准备状态。导弹运输发射筒内装有嵌入式检测装置,在超过保养期后无需将导弹从筒内取出就可对其技术状况及其整个系统进行检测,导弹在运输发射筒内的无故障检测期为三年。
装有导弹的运输发射筒维护起来也非常简便,无需加注液体和气体,对储存地区和载具上的
微气候也没有特殊的要求。所有这一切不仅简化了维护保养,还提高了其技术可靠性,使处于无故障保存期内的导弹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使用运输发射筒、广域的发射角度、发射无需复杂的操作规程,这使得“红宝石”很容易挂载到各种载具上,即便是设计结构差异非常大的发射装具。比如,小吨位导弹艇使用的结构极其简单的支架式发射装置,以及大排量水面舰艇(护卫舰、驱逐舰和巡洋舰)的舱式垂直发射装置都可以使用这种导弹。
如果导弹系统安装在经过改装的舰艇上,除了老式巡航导弹的发射阵位外,还可以再安装三个“红宝石”导弹运输发射筒。比如,在1241型“塔兰图拉”导弹艇在现代化改装时,四部П-15“白蚁”导弹发射装置被12个“红宝石”运输发射筒所取代。装在МАZ-543汽车底盘上的“棱堡”岸基机动式反舰
导弹系统也将装备这种导弹运输发射筒。
红宝石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机载型,保持并改进了舰载型和岸基型的某些基本战术技术性能(最大射程300公里,巡航速度2-2.6马赫,最大飞行高度15000米),但发射重量却大大轻型,只有2550公斤。
进气管和喷嘴在发射后由抛掉的整流罩关闭(从外形上看,机载型整流罩与舰载型有所不同)。在2001年的莫斯科航展上,首次公布了机载型“红宝石-A”反舰导弹系统的性能。据称,
苏-30战斗机多用途歼击机将可挂三枚“红宝石-A”反舰导弹。最重要的是,这种机载型反舰导弹无须借助机载航电系统就可自行搜索发现目标,这显著降低了对载机的要求,扩大了载机的种类。另外,由于良好的设计结构,机载型在飞机
外挂架上的空气动力阻力也显著降低,这使得它能够被各种飞行器所挂载,即使是轻型的歼击机。比如,在
米格-29战斗机的机翼下可挂载两枚“红宝石”反舰导弹,而
苏-33战斗机的挂载数量可提高到三枚,图-142远程巡逻机最多可挂载八枚这种反舰导弹。
基本参数
衍生型号
布拉莫斯
2004年5月,
印度宣布印俄联合研制的
“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舰导弹试验取得成功,年内将投入试生产。这种被称21世纪海上“杀手”的新一代反舰导弹,原来就是
俄罗斯“红宝石”反舰导弹的印度型,由俄罗斯和印度基于俄制P-800缟玛瑙导弹联合研发。
发展历程
1983年,印度发起了综合导弹发展项目,这个项目计划通过发展中程和近程导弹满足其自身需求。20世纪90年代
海湾战争后,印度意识到需要装备一型巡航导弹武器系统,原项目就此中断,开始了发展巡航导弹。1998年2月12日,印度前总统阿卜杜拉·卡拉姆与
俄罗斯联邦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在
莫斯科签署了政府间谅解备忘录,由印度国防部研究与发展局与俄罗斯导弹生产和设计商联合体在印度联合组建
布拉莫斯航空航天公司,决定在俄罗斯“白玛瑙/宝石”反舰导弹出口型的基础上,联合研制代号为P-J10的
“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舰导弹。1999年开始基本型舰舰导弹的设计,2001年6月12日首次试射成功。2004年舰舰导弹开始批量生产,并于2007年正式装备海军部队。在基本型舰舰导弹的基础上,从2001年开始,同时改型发展了舰载、机载、潜射和岸基等相关型号的研制。目前,所有型号均完成了研制工作,岸基对陆攻击型已于2007年装备至
印度陆军,潜射型于2013年完成了试射,机载型于2016年开始试射。据印方报道,2015年2月已完成发射平台
苏-30MKI型战斗机的适应性改装。
基本参数
服役情况
2002年,红宝石超音速反舰导弹结束测试,并进入俄海军服役。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世界许多国家都将研制和采购排水量有限的舰艇作为海军发展的重点,这种发展方针所带来的问题是,必须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舰载武器系统,以获得过去大型战舰才具备的能力。这种新型反舰导弹的发射距离不超出不扩散导弹技术条约的限制,而且进入21世纪后各国装备第一代亚音速反舰导弹逐步让位于具备更远射程和更高效能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因此“红宝石”的问世可为俄赢得巨大的出口商机。到2005年,俄罗斯就可向国外用户供应这种导弹系统。俄罗斯专家认为,未来10年内世界武器市场上将不会出现有竞争力的同类产品,这一武器的潜在市场价值将达到100-120亿美元。国外专家据此预测,这种导弹若被世界许多国家的海军装备,将引发未来
海战的巨大变化。
实战应用
2016年年末,“缟玛瑙”在
叙利亚经受了实战检验,用于打击叙利亚地面目标。2022年5月1日,
俄罗斯联邦国防部表示,俄军使用“缟玛瑙”高精度导弹打击乌黑海城市
敖德萨附近的军用机场,摧毁了一个装有美国和欧洲国家提供的武器和弹药的仓库,炸毁了机场跑道。2023年7月20日,俄罗斯对乌克兰敖德萨和
尼古拉耶夫等地的袭击中发射了7枚岸基“缟玛瑙”导弹,
乌克兰空军发言人
尤里·伊格纳特表示,乌军防空系统没有能力击落俄军发射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只能尝试通过电子战手段对其进行干扰。俄军发射的4枚
Kh-22导弹以及7枚“缟玛瑙”导弹均成功突破了乌军防空系统的拦截。
2024年3月25日上午10点30分左右,在乌克兰
基辅听到了多次爆炸声,响起了空袭警报,当地官员敦促居民躲藏避难。基辅军事行政长官谢尔盖·波普科表示,俄军从
克里米亚共和国向基辅发射了两枚导弹,这是五天内对基辅发动的第三次空袭。他表示,两枚导弹都被击落,但坠落的碎片落在中心地区,损坏了两座建筑物。有乌媒报道称,俄方用于攻击的导弹可能是“缟玛瑙”超音速导弹或者
“锆石”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导弹从克里米亚地区发射。预计此次袭击后果较为严重。
相关事件
2015年1月15日,俄罗斯一枚P-800“红宝石”改进型巡航导弹在试射过程中发生意外,导弹偏移预定轨道,坠落到居民区。导弹击中了一座三层砖结构公寓楼,破坏了房顶和四间公寓房间。旁边一间商店也受到波及。不过这起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机械制造科研生产联合体(即
切洛梅设计局)发布公告称,导弹本身并没有进入房子,建筑的修复工作立即被启动了。并表示,机械制造科研生产联合体将积极参与公寓楼的重建。
2024年3月25日,乌克兰首都
基辅遭到导弹袭击,造成5人受伤。有乌媒报道称,俄方用于攻击的导弹可能是“缟玛瑙”超音速导弹或者
“锆石”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导弹从
克里米亚共和国地区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