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溪寺
位于长沙市岳麓区的唐代寺庙
桐溪寺,始建于公元791年(贞元7年),古称兴国寺,位于湖南省望城区坪塘乡桐溪村的伏龙山下。桐溪寺属于禅宗青原系下二世,由唐朝著名禅师振郎禅师创建。寺庙环境优美,位于桐林茂密的伏龙山下,山前流水潺潺,山青水秀,鸟鸣谷应,是难得的修行宝地。振郎禅师亲力亲为,带领众人搬运石材、伐木建寺,将兴国寺建成唐代名刹。 桐溪寺进门后,拾级而上,拥有大雄宝殿等建筑,寺宇布局与普通禅宗寺院相同,仅两进。客堂设在西边厢房之中,方丈室位于寺后东边角落。庭院中有一棵数百年的罗汉松银杏苗木,枝叶茂盛,挺拔隽秀,为寺院增添色彩。1944年,著名诗僧万休在此圆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住持修和尚在此开期传戒,吸引近200名求戒者,使千年古寺名声大噪。
历史回眸
李炎会昌法难,寺毁。然而,祖师们对桐溪寺的感情依然牢固不破,恢复桐溪寺重振宗风的愿力有增无减。一直到宋代,机缘才得以成熟,寺得以复建,重现当年瑞光,更名为伏龙庵。
明末,寺又毁于战火。时至清代,天岩应适这位大德禅师,为光大禅门接引之法,“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慈悲济世,使沉寂的十方信众又信心大增,募缘颇丰。应适禅师亲自领众收拾废墟,重建寺院,重塑佛像金身,且正式将寺名更名叫桐溪寺。终于使本寺名副其实与伏龙山神妙的人文地理景观相辉映。清同治十三年,曾国藩迁葬于寺后,并建大型石墓。文正公的到来,为桐溪寺的文化底蕴带来了莫大助缘。
文革期间,寺又毁。2005年,现任桐溪寺住持释容禅法师,偶然间读到一本长沙市佛教志,记载了桐溪寺的历史渊源。当容禅法师寻路而去时,发现寺院已经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寺门前的两棵百年罗汉松和一棵银杏苗木。容禅法师在罗汉松下发愿:今生一定要完成修复桐溪寺的历史使命。2005年,从租用当地农民民宅开始,在越来越多信众的帮扶下,桐溪寺的复建工作得以开展起来。恰逢湘江新区大王山旅游度假区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桐溪寺的复建也迎来了新的春天,寺庙新大殿和其它建筑已经在原址上破土动工。
今日古刹
桐溪寺正在迎来千年历史上的第三次复建,新建后的桐溪寺延续唐朝建筑风格,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建筑间用游廊连接。建筑结构形式均为木结构体系,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阁、钟楼、鼓楼、配殿、游廊、客堂等。
重建之后的桐溪寺将成为湘军文化园的一部分。湘军文化园由湘军文化广场、桐溪寺、曾国藩墓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约150亩。广场以抽象艺术表现手法,展现一代湘军“大将筹边人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铁血战功和清军收复新疆之战的风发意气。桐溪寺,作为与湘军创建者曾国藩有着深远渊源的古寺,也将随着这一段尘封历史的重启,而复香火鼎盛。
因缘
2015年清明节,桐溪寺住持释容禅法师和湖南桐溪基金会(筹)携十方信众,与双峰县政府、曾国藩故居管委会、曾国藩研究会、曾氏宗族代表等,来到桐溪寺后山的曾国藩墓前祭拜。
在桐溪别院,社会各界学者专家的会谈交流中,大家一致认为双峰荷叶塘是曾国藩戎马一生的起点,桐溪寺是曾国藩人生的终点,通过起始两点联动、共同推进曾国藩文化传播是一件极大的好事。
故事
振朗禅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石头希迁道:“问取露柱。”振朗禅师道:“振朗不会。”石头和尚道:“我更不会。”
振朗禅师沉吟了一会儿,突然省悟。祖师西来传法的目的,就是要人明白自己的心性,此心性无形无相,不可言说。动念即乖,开口即错。会与不会,全没交涉。与不会没交涉,似乎可以理解,为什么与会也没交涉?振朗未见石头前,正是死于此地;石头和尚一句“我更不会”却将他救过来了,亦在此地。
振朗禅师悟道后,即回长沙市兴建了兴国寺(桐溪寺的前身)住山接众。
石头希迁禅师(700~790),唐朝禅宗大师。先投禅宗六祖慧能门下,受度为沙弥。后依于六祖门下行思。禅宗五家,其中曹洞、云门和法眼三家,在传承上都渊源于希迁。曹洞禅后传入日本,迄今传习不衰。法眼的再传也曾繁衍于高丽。对于国内外的禅学界,石头希迁的禅学思想的影响深远。
与曾国藩的渊源
曾国藩早年行事手段单一、风格强硬、一往无前。在经历了回湘守孝“大悔大悟”的两年之后,他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他终于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最终他成为“内圣外王”的一代儒宗。
在这“大悔大悟”的两年中,曾国藩结识了桐溪寺当时的住持宝月老和尚,经常一同畅谈佛法人生,得到了佛法的开释。正是这份殊胜因缘,曾国藩看中了桐溪寺后山这块福地,最终葬于寺后。文正公的到来,也为桐溪寺的文化底蕴带来了莫大助缘。
纪录片的制作
回顾桐溪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禅宗祖师们的艰苦创业史,也是一部禅宗祖师们的励精图治史,更是一部菩萨修六度万行的修行史。而今时,桐溪寺也正迎来新一轮的复建和发展,为了记录这一段重要的历史,由湖南立方国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发起的《桐溪寺》纪录片拍摄工作正在进行中。项目将历时三年,记录桐溪寺的复建过程,以及此时期所在的大王山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和变化。
记载
据清光绪《善化县志》记载:与桐溪寺邻近的谭家冲,建有护国塔院,“寺田三百六十亩,田山塘坝无间”。民国期间,桐溪专属“长沙市八大丛林”之一,山门上书“兴国寺”三字,其门联云:
兴国县家风古;伏龙祖道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土地制度的改革,寺院经济不存,僧徒星散,寺宇逐渐废而不存,今仅留下两株罗汉松和两株白树。
参考资料
桐溪寺.百度地图.2023-11-08
目录
概述
历史回眸
今日古刹
因缘
故事
与曾国藩的渊源
纪录片的制作
记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