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彤文,
化学教育家。她主编了《
普通化学原理》教材,主持研制了“高等化学试题库”软件,并从事与催化剂、磁记录材料有关的应用基础研究。她参与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和《
大学化学》期刊的创建工作,推进了化学教育和化学教学的研究,开辟了交流经验进行切磋的园地。她还积极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并关心中学化学的教学内容改革及其与大学的衔接问题。
华彤文
简历
1954年7月至今 历任北京大学助教、讲师;1960年任副教授;1986年任教 授。其中1956年-1995年 间任普通化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等职。
1985年-1997年 任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大学化学》主编。
1986年-1994年 任
中国化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化学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主任等。
1983年-1995年 任IUPAC化学教育委员会中国代表。
1980年-1996年 任国家教育委员会,高校
化学教材建设委员会委员,高校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985年-1997年 任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学化学教材审查委员。
1986年-至今 任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教育考试暨自学考试研究委员会委员。
生平介绍
职业历程
1947年华彤文考入沪江大学化学系
1951年毕业留校攻读研究并兼任助教,师从
蔡镏生教授
1952年院系调整时转入北京大学,在
唐有祺教授指导下完成了研究生毕业论文
1954年毕业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过物理
化学实验、结晶化学实习、结构化学实验等教学工作
1956年开始跟随
傅鹰教授担任普通化学和
无机化学的实验、辅导、答疑等教学工作
1958年开始任主讲,讲台生涯近30年。她有良机得到多位名师指教,继承和发扬了前辈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深入浅出善于启发的教学风格,在教学实践中发扬光大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听过华彤文课的学生至今仍然记得她在讲台上挥洒自如的风采,既提出具有吸引力的问题,又给以解答问题的清晰思路,并留下学然后知不足的余地。课后经过复习和阅读参考书,经过自己的思考弄清了来龙去脉,学生们不仅理解和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也学到了科学思维的方法,对课堂情景便有回味无穷之感。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大一新生很快适应了大学的学习,并为后续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成就
教学贡献
华彤文任普通化学教研室主任期间,很重视实验教学,在60 年代初主持编写出版了《无机化学实验》,这是一本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有系统的明确要求的入门教材,内容丰富翔实。同时她还组织编写了供教师用的参考资料,这是教师集体经验的总结。实验课教师流动性较大,这份“内参”对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一定的保证作用。许多来北大的进修教师也从这份“内参”中学到不少加强实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在
傅鹰先生病重期间,受北京大学校、系领导的委托,华彤文和杨骏英、
严宣申合作,将傅先生写的《大学普通化学》讲义经过整理于1979年出版。该书是傅先生几十年教学经验的结晶,有特殊的风格,得到校内外同行的普遍好评,1987年获首届高等学校教材国家级
优秀奖。
化学发展
“文化大革命”使教育事业惨遭破坏,拉大了与国际间的差距。70年代末,华彤文和方锡义等合作将当时
美国最流行的普通化学教材(Masterton主编的Principals of Chemistry)译成中文出版,这对广大教师了解国际动态很有帮助,促进了普通化学的教学工作。华彤文和杨骏英合作,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编著的《
普通化学原理》于1989年初版,1993年第二版,这本书具有深入浅出、承前启后、注重实验和注重史实等特色。他们还努力将当今材料、环境、生命科学等有关的某些
化学新成就渗透到课文、例题和习题中去,以启发学生了解化学在自然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化学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兴趣。该书受到校内外师生的广泛欢迎,1996年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
一等奖。她笃信:当一名教师不仅要学会继承更要学会创新。如今许多她教过的学生都已成为教学、科研、生产或行政管理的骨干力量。每逢校友相聚,在交流各自工作和生活中的甜酸苦辣的同时也必怀念师恩,共叙人类在继承中创新,不断前进的历程。她和学生之间常以“教学相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共勉。
关注教育
阐述重要性
华彤文虽在大学任教,但对中小学基础教育也倾注了很大的热情。
在1997年中学毕业50周年之际,她深有感受地说:“基础教育对人的一生确实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如果说对社会有所贡献,那末首先要感谢教过的小学老师和中学老师。”她就读于上海工部局小学、育英中学和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在她的回忆中,小学的自然课是那么生动有趣,自然界的许多奇妙现象引起她的无限好奇。
在谈到中学课程时,她认为语文和外语是基础的基础,不论是备课写讲稿,还是做研究写论文,不论是参加学术会议还是进行国际交流,哪件事都离不开语文和外语的应用。南洋模范中学的数理化教学闻名于
上海市,老师的循循善诱,同学间的互相切磋都成为她勤奋学习的动力,她将校训“勤俭敬信”深印在心。这一切为她献身
科学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所做努力
正因为她有这些亲身感受,所以虽然身在大学却能长期关心中学教学。早在60年代初,她就参加过为中学生办的星期日讲座,为中学生表演趣味化学实验,启发青年对科学的兴趣。80年代以来,她经常关心中学化学教材的改革,多年担任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中学化学科的审查委员,不断提出有参考价值的中肯意见。她还积极参与高考化学命题的研究,高考是大学和中学的联结点,对大学来说,如何选拔学有潜力的青年至关重要,而每年数百万考生一次性的笔试对中学教学又有很大的导向作用,因此怎样加强能力的考察就成为高考的中心议题。她主持的
化学命题研究组群策群力边研究边实践平稳地进行着改革,引导中学化学教学摆脱猜题、押题的题海,摆脱死记硬背的苦海,逐渐向加强知识与能力素质相结合的方向前进。
学术交流
80年代中期
华彤文被选为
中国化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并兼任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主任等职,教育委员会主管的《
化学教育》她是编委,《
大学化学》她是主编。她深知办好这两种刊物对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而甘心情愿为之付出辛勤劳动。这两种期刊是中学、大学广大化学老师切磋业务交流经验的园地。有的老师把它列为自己的必读刊物,有的则把它看作自己的良师益友。《大学化学》荣获1996年国家教委系统优秀科技期刊
二等奖。此外她曾多次组织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从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到多种媒体的应用等内容广泛,出席的代表面也很广,有重点院校,有地方院校也有边疆地区,有老教授也有中青年,济济一堂,有效地进行交流和切磋。
1983~1995年间
华彤文代表
中国化学会担任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化学教育委员会的中国代表。多次参加国际化学教育大会,撰文或发言介绍中国化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同时也带回了国际动态信息,向中国同行传达。她和
陈祖福、武永兴等合作为中国外刊物写过10余篇文章,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化学教育界与国际的交流。
华彤文热诚助人,豁达待世,她善于团结同志,各尽所能共同奋斗。在她的带领下,她与她的同事们为中国化学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