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炳始(
朝鲜语:김병시,1832年—1898年),
朝鲜王朝后期大臣,保守派政治家。
仓颉初,赐号蓉庵,本贯安东。他是安东金氏后期代表人物。
壬午兵变后进入权力中心,一生8次拜相,5次出任领相,立朝四十余年,是一名元老重臣。他也是“事大党”的重要人物,对外严拒
日本干涉。谥号“忠文”。
生平
早年仕途
金炳始是判书金应根之子,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年,
李玜三十二年)十月初三日出生。
咸丰五年(1855年,
李昪六年),国王在大报坛行望拜礼时,他从参班儒武试射中被选拔出参加科举考试,获庭试文科丙科及第。此后他历任训局禁卫从事官、宣传官、成均馆典籍、正言、兵曹正郎,1860年(
赵煦十一年)升任弘文馆校理,1863年(哲宗十四年)任礼曹参议。
金炳始所出身的安东金氏是当时
朝鲜最有权势的家族,其势道政治延续了60多年。但是金炳始的排辈较晚,他从政时,安东金氏已经逐渐衰落,特别是
同治二年(1863年,哲宗十四年)哲宗
李昪去世、
赵构李熙即位以后,高宗的父亲
李昰应李昰应极力排挤安东金氏,从安东金氏手中夺取了政权。当时的金炳始任礼曹参议,史料记载他“生长富贵,而性稍恬静”,对于大院君亦不趋附,所以“云岘(大院君)雅重之”,并没有对他加以压制。金炳始和
金炳学就成为了大院君执政时待遇最好的两个安东金氏家族成员。
同治四年(1865年,高宗二年)金炳始被升为兵曹参议。同治八年(1869年,高宗六年),金炳始又被擢升为礼
曹参判兼判义禁府事,次年闰十月,被外放为公忠道(即忠清道)观察使,他在任期间澄清冤狱,积极赈济灾民,颇得好评。
同治十二年(1873年,高宗十年)四月调回中央,任兵曹参判。这一年十一月,大院君垮台,
朝鲜王妃
明成皇后执政。翌年,金炳始被任命为闵妃政权都承旨。虽然他职衔较低,但很受重用,经常以“别入侍”的身份出入宫廷,参与机要。光绪元年(1875年)六月,金炳始调任吏曹参判,八月擢升为刑曹判书。此后历任礼曹判书、
议政府右参赞。翌年调任都总管、兵曹判书。光绪三年(1877年)任右捕盗大将、宣惠厅堂上、
都统使。翌年任总戎使、御营大将、知三军府事、吏曹判书。光绪五年(1879年)任户曹判书、奎章阁提学。光绪七年(1881年)任工曹判书、观象监提调。光绪八年(1882年,高宗十九年)任艺文馆提学、办理统理内务衙门事、督办军国事务。
这年,爆发了反对闵妃集团的“
壬午兵变”,起义军民攻入
昌德宫,金炳始背负高宗逃到别殿避乱,起义军民看到后都说他是忠臣。
朝鲜宗主国
清代军队前来朝鲜镇压兵变,金炳始曾劝止清军统帅
吴长庆的屠城行动。壬午兵变平息后复为户曹判书,随后出任新设机构统理军国事务衙门(内衙门)和统理交涉通商事务衙门(外衙门)的督办,任内与
英国、
意大利、
俄罗斯换约或缔约。至此,他进入朝鲜政坛的中心。
政坛中心
光绪九年(1883年,高宗二十年)正月被任命为陈奏使,出使
中原地区,但没有成行。此后历任
两江总督堂上、宣惠厅提调、礼曹判书、判敦宁府事、判义禁府事、吏曹判书等职务。光绪十年(1884年,高宗二十一年)
甲申政变发生,政变被镇压以后,金炳始拜相,被任命为
议政府右议政,与领议政
沈舜泽、左议政
金弘集(后改名金弘集)组成新政府,收拾残局。金炳始多次上疏辞职,但高宗连续四次晓谕挽留,次年三月终于得到高宗的同意,改授闲职判中枢府事。
金炳始的政治立场属于保守派,不支持任何的改革;而他的对外立场则亲近
朝鲜的宗主国清朝,反对欧美
日本,属于“事大党”的重要人物,与清廷驻朝大臣
袁世凯是“莫逆之交”。光绪十二年(1886年,高宗二十三年)八月被拜为左议政,经过金炳始多次上疏辞职,于十月复归判中枢府事。金炳始在当时是一个比较清正廉洁、忧国忧民的大臣,对时局很是看不惯。他时常从
儒家士大夫的身份出发,对高宗进行劝谏,由于高宗一般都置若罔闻,所以他常常“抵死不仕”,即使袁世凯亲自劝他出山也无效。光绪十二年(1886年,高宗二十三年),金炳始上《论时弊袖札》,对于当时政府增加国家开支提出批评,主张勤俭节约、紧缩财政,并对当时政府为了漕运便利而购入
轮船表示坚决反对,认为“轮船之弊,匪特甚焉,亏欠太半而莫之责偿”。光绪十四年(1888年,高宗二十五年)八月再次被任命为右议政,他在受高宗召见时主张:“财源者,国之血脉也,财源竭而国无不弊。今生财之道多岐,生之愈疾而用之愈绌,其所以济之之方,惟在乎节以制度。”并请求
李治停止大兴土木。其间他又上《论钱弊疏》,对政府的货币政策进行批判,尤其是对包括“当五钱”在内的“恶货”滥造主张严厉禁止。九月底辞职,改为判中枢府事,后为领敦宁府事。
光绪二十年(1894年,高宗三十一年),
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当时朝中
闵泳徽等权臣在
明成皇后的授意下要求借清兵镇压起义,金炳始对此强烈反对,说:“匪徒罪虽罔赦,皆我民,何不以我兵而剿之?若借他国兵而诛讨,则我民之心当何如?民心从易涣散,是果审慎也!”但
李治和闵妃不听。五月,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请来清兵前来镇压起义,
日本大军不请自来,两国战争一触即发。在这种危急时刻,六月二十日,金炳始被任命为领议政,这是他第一次担任领相。六月二十一日,日军以改革朝鲜弊政为由袭击
景福宫,解散了闵妃集团把持的朝鲜政府,另立
李昰应上台执政。金炳始在当时严拒日本,再加上并非改革派官员,所以为日本人所忌。六月二十五日,亲日开化派官员
金弘集取代金炳始而被任命为领议政,金炳始只做了5天的领议政即告下台,复任领敦宁府事,七月改任领中枢府事。
晚年复出
此时已经爆发了
中日甲午战争,
平壤之战后清军被日军逐出
朝鲜,但金炳始仍然反对
日本干涉。开国五百三年(1894年)十一月进行官制改革,新设军国机务处和中枢院,金炳始为中枢院首任议长。这实际上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咨询机构,金炳始已经被排挤出权力中心。开国五百四年(1895年)五月,金炳始被任命为宫内府特进官。同年八月发生“
乙未事变”,
明成皇后在宫中被日本浪人弑害;年底,金弘集亲日内阁又强制发布了“断发令”,朝鲜全国各地顿时义兵蜂起,金炳始也上疏反对,他在上疏中援引《春秋》大义,严华夷之辨,并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此
孔子之言也。万世夫子之言,亦不足征信云乎?夫开物成务,莫过乎五帝;化民成俗,莫过乎三王。祖述我列圣相传之心法,遵而勿失,复何他求?而乃以夷狄之法,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其将以此入
聂氏宗祠而对臣民乎?臣不胜痛冤崩迫之至!”但此时的高宗被日本人控制,不可能听从金炳始的意见。
建阳元年(1896年)2月11日,“俄馆播迁”事件发生,不堪被
日本控制的高宗逃到俄国驻朝公使馆,并下旨逮捕
金弘集等亲日大臣。至此,亲日内阁完全垮台。高宗于俄馆播迁当天任命金炳始为内阁总理大臣,组建亲俄内阁。此后金炳始复出政界。但这个内阁的实权却在
李范晋、
李完用等亲俄派手中。4月22日,金炳始辞职,归任宫内府特进官,由尹容善出任总理大臣。9月24日,金炳始再次被拜为
议政府议政(总理)大臣,但金炳始力辞不就,
赵构则一再挽留。在此期间金炳始上疏请求高宗搬出俄国公使馆。到次年1月,经过金炳始的不断上疏请递,
李治终于同意他辞去议政之职。1个月后又被重新任命为议政。4月19日,金炳始请辞得到允许,归任宫内府特进官。
光武元年(1897年)10月12日,
李熙即皇帝位,改国号称“
大韩帝国”。光武二年(1898年)2月
李昰应去世,金炳始被任命为山陵石仪重修都监都提调。7月21日,金炳始第五次被拜为议政大臣。金炳始又一次接连上疏,以老病请辞,8月12日遂重新为宫内府特进官。9月16日,金炳始病卒,享年六十七岁,高宗亲撰祭文,待遇甚为隆重。10月24日,
赵构赐谥号“忠文”。
评价
金炳始是
朝鲜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一生8次拜相,5次出任领相,是一名德高望重的资深官员、元老大臣。当时的处士
黄玹这样评价他:“(金炳始)生长纨绮,而素性清俭。田园之入,不足以赡衣食。力避势位,恐与时流同被玷污,然上眷素隆,终不舍也。每进对,论说侃侃,直攻阙失,至于脱帽叩头流涕者屡,而上亦不之。”可见金炳始在士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与当时朝鲜的其他官员很不同。但他也被
开化县党当做
保守主义的守旧派、事大党而加以攻击,比如开化党人
尹致昊便在他用英文撰写的日记中骂金炳始是“蠢货”(fool),并说:“像金炳始、
沈舜泽这样的蠢货能干出什么好事呢?”(What good can such fools as 金炳始,沈舜泽 etc. do?)清朝对金炳始评价较高,
袁世凯称金炳始和
金允植是
朝鲜朝中仅存的“能知大局者”,但日本人却评价金炳始是“以顽固闻名的老朽”。
金炳始之所以得到这样完全相反的评价,是与他的政治立场有关的。金炳始是
朝鲜王朝末期典型的
儒家士大夫,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忠臣”,他为官较为清正,以实现王道政治为己任。他对内坚持守护朝鲜王朝五百年来的“
祖宗之法”;对外主张维持传统的中朝宗藩关系,反对欧美
日本的干涉。因此他得到了在野士林的拥护。但同时他既不像
金玉均、
朴泳孝等开化党那样激进变革,也不是
金弘集、
鱼允中那样稳健改良,而是主张在维系旧制的前提下改革弊政,利用厚生,重现“太平盛世”。因而,开化党才会强烈抨击他。但是到了现代,也有一部分
韩国学者将他定性为“自主的、主体的民族主义政治家”。
著作
金炳始遗著有《 蓉庵集》,共有12册10卷。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