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
中国神话人物
仓颉[jié],又作苍颉,原姓侯冈,名颉,上古黄帝时的传说人物,据称其名取其仰观苍穹之意。俗称“仓颉先师”,又称“史皇氏”“苍王”“仓圣”等。因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也是道教中的造字之神。
说文解字》《世本》《淮南子》皆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主管人事档案和古籍,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最终创制了文字。感动得上苍下了粟雨,夜里听到鬼魂哭泣。另有纬书和其他古籍记载仓颉是上古时期部落首领,曾称帝,在位一百一十年,定都阳武,他在巡视洛时遇到灵龟负书,他根据所谓“河图洛书”造出汉字。据传仓颉天生四目,半神半人,从西汉开始,他的人物形象和造字传说不断神化,成为汉字文明的象征。
由于仓颉是上古时期的传说人物,关于其身份、籍贯、去世地、造字传说等的记载多有出入,存有诸多争议。仓颉创造的汉字,是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文字。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中华文化精华的保存,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后世字书常以“仓颉”命名,从古至今,相关的民间信仰和崇拜层出不穷,各地有关仓颉的纪念如仓颉庙(祠)、墓(陵)、造字台、出生地等遗址约40余处。2010年,联合国将4月20日设为中文日,以庆祝传统节气“谷雨”并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的贡献。
人物概况
姓名
仓颉,又作“苍颉”,相传名字取其仰观苍穹之意。颉,篆文从頁(头)从吉(表挺立、吉祥、吉利,兼表声),本义为颈项挺直。还有学者认为,由于仓颉造字,劳苦功高,黄帝赐其姓为倉[cāng](倉含君上一人之意),即仓颉之上只有黄帝,表示此姓为黄帝所赐。还有说法称,仓颉推辞不敢当此姓。黄帝不许,仓颉只好在“仓”上加“艹”成了“苍”,故史书有了“苍颉”的写法。
关于仓颉的其他名号,《淮南子·修务训》及高诱注、《论衡·骨相》等指出仓颉是史皇氏。《论衡·骨相篇》:“史皇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号曰史皇,或颉皇。”《春秋元命苞》等纬书,以及宋代罗泌撰的《禅通纪》,指出仓颉本姓侯冈(刚)。
身份
第一种说法认为仓颉是黄帝史官。如司马迁史记》、许慎说文解字序》,以及《古篆文注》《通鉴外纪》等书都记载仓颉是黄帝时的左史,掌管人事古籍,在任职期间创造了汉字。《世本》更进一步记载:“沮涌、仓颉为黄帝左右史。”
第二种说法认为仓颉是古代部落首领,并曾称帝。《河图·玉版》云:“仓颉为帝。”并铺陈叙说仓颉在位时,向南巡狩其领土,仓帝登上阳虚之山,然后顺着南洛河而下,在元扈(一作玄扈)洛汭之处发现灵龟负书,由此仓颉拜受洛书,受此启发造字。《春秋元命苞》记载仓颉在位一百一十年,首都阳武。《河图说征》也曾提到“仓帝起”的说法。
形貌
汉代纬书《春秋元命苞》中记载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他龙面大口,四目闪闪发光,是为汉代所创造的神人形象之一。汉代其他重要著作如《淮南子》《论衡》等也指出仓颉四目。此后,“仓颉四目”的形象一直得到认可。此外,有学者从仓颉的别名苍颉出发,认为“苍”指青色,与苍颉面部肤色有关,颉指头后为方直状。由此而言,苍颉面呈蓝色,头后方直,颇为怪异。中国古代相术认为有某种特异的才能、功绩的人,其面相都有某种特别的地方,故而王充在《论衡·骨相》中也曾有所论述。
现在能见到最早的仓颉形象是元代的壁画像。永乐宫壁画《朝元图》中,仓颉戴东坡巾,内有束发冠,白衣,拱手,手在袖内,与仙曹、玉女在一起。仓颉本是史,主文字以文士装束合乎身份。但是衣向左,是胡人的习惯,这是蒙古统治的原因。明代的仓颉像又回到了汉代的形象,树叶、茅根为衣,披发,一如洪蒙时代的装束。
造字传说演变
周秦初创
最早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子明确指出仓颉是汉字的创制者,而且还提出仓颉有意识地把哲学理念融入字形的构造。在 《韩非子》中记载,仓颉在造字时从字形上区分了“公”“私” 二字,体现了公与私的对立性。在同时期的《吕氏春秋》等文献中,仓颉亦被视为汉字的创制者。如《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写道 : “奚仲作车,苍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说明仓颉在整理文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很大贡献,能够掌握文字的发展规律,在民间约定俗称的基础上,将零散的字符规整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
到了秦朝李斯著《仓颉篇》第一句便是“仓颉作书,以教后嗣”。在秦代的官方叙事中,仓颉被明确为汉字的创制者,并且认为仓颉所造之字乃后世典范,具有教育意义。秦朝政府利用“仓颉造字”,为统一文字提供了合法性。
两汉神化
汉代谶[chèn]纬学发达,造字的传说也在此时被完全神化,后世各种仓颉造字的传说基本都在此基础上改造而成的。西汉刘安在《淮南子·本经训》中首次说出“天雨粟、鬼夜哭”的名句,该书记载:仓颉观察鸟兽的足迹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创造了文字。传说他创造文字时,天下降下粟雨,鬼在夜间哭泣。因为上天担心人们学会文字后,都去从事商业而放弃农耕,造成饥荒。鬼怕人们学会文字后,会作疏文弹劾他们,因此在夜间哭泣。在《淮南子·修务训》中说:创制文字的仓颉与制造历法的容成公、教人裁制衣服的胡曹、种植五谷的后稷、造酒的仪狄、造车的奚仲,都是掌握了玄奥道理、具有超群才智的人。《淮南子》中的相关叙述增强了“仓颉造字”的神圣性。
西汉末年,以《春秋元命苞》为代表的纬书中记载:仓颉龙颜而四目,天生会书写,能洞察天地万物的变化,仰观奎星环曲走势,俯看龟背纹理、鸟兽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纹,从中受到启迪,根据事物形状创造了象形文字。
东汉王充的《论衡·感虚》继承了《淮南子》的传说:“传书言,仓颉作书,天雨粟,鬼夜哭。”王充认为仓颉造字,顺乎天道,不能致使生怪。王充没有解释仓颉作书为何鬼夜哭的原因。稍后的学者有所解释,如许慎说:“造文字,则诈伪生,故鬼哭也。”高诱认为:“鬼恐为书文所劾,故夜哭也。”汉代民俗中,文字是驱鬼的重要武器,所以高诱才有如此说法。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魏晋至唐宋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洛水》引《河图·玉版》中记载,称“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仓颉视龟书而作书”。这就将仓颉造字与河图洛书联系了起来,认为是灵龟背着书浮现在水上,把丹甲青文的天书授予仓颉,把仓颉造字完全说成上天的馈赠。
唐朝的主流观点仍认为仓颉是观察天地之象而造字的。如张怀瓘[zhāng huái guàn]《书断》卷上:“文言文。案古文者黄帝史仓颉所造也,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这一时期不少诗人也歌颂仓颉的造字功绩,如刘宪《奉和幸三会寺应制》:“仓史台,敞朗园开。”也有人将仓颉造字与汉字书法中早期的字体联系起来,如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苍颉鸟迹既茫昧,字体变化如浮云。”同时,随着佛教兴盛,仓颉在佛教话语下,其造字地位有所下降,如《法苑珠林》中就记载:“昔造书之主,凡有三人。长名曰梵,其书右行;次曰卢,其书左行;少者苍颉,其书下行。”
明清以来
明清时期认同沮诵、仓颉共造文字者犹多,如《古微书》《玉芝堂谈荟》《曾惠敏公使西日记》《佩文斋书画谱》《夜航船》 等书都讲到这一观点。特别是明代,学人为沮诵抱不平,感慨:“仓颉沮诵共造文字,今但知有仓颉,不知有沮诵。”
直至现代,人们虽不再认为仓颉独立创造了汉字,但仍肯定他的功绩。如《辞海》认为:“仓颉可能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物。”《辞源》认为:“文字是在社会长期实践逐步产生形成的,不可能由一人创造。仓颉可能是整理文字的一个知名人物。”王宁在《汉字六论》中也认为仓颉在造字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仓颉是一个因为集中使用文字而摸着了它的规律从而整理了文字的专家。在汉字从原始文字过渡到较为规范的文字的过程中,他起了独特的作用。自仓颉首创“鸟迹书”之后,汉字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大体上沿着甲骨文、金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发展脉络一路传承。汉字成为中华民族的书写形式、表意工具、信息记录和精神载体,进而发展成一种书法艺术。
人物争议
籍贯争议
一说仓颉为河南南乐吴村人,据《万姓统谱·卷五十二》记载,“上古仓颉,南乐吴村人,生而齐圣,有四目,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乃黄帝之史官也”。《明一统志·人物上古》亦记载:“仓颉,南乐吴村人,生而齐圣,有四目,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乃轩辕黄帝之史官也”。《佩文斋书画谱》卷22引《西溪丛》,说仓颉“姓侯刚氏”;《禅通记》说仓颉“居阳武而葬利阳”。阳武县为秦所置县,在今河南原阳东南。指明仓颉为河南省人氏。仓颉陵位于南乐县,原称仓颉祠
一说仓颉是山东省寿光市人,根据《金陵新志》中有关在北海寿光发现仓颉墓的记载,仓颉在寿光的遗迹最早可追溯到西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仓颉台弥河所经,有孔子问经石室,中有孔子像”。据专家考证,此石室就在今寿光官台村南宋史学家郑樵通志》载:“仓颉石室二十八字,在北海仓颉墓中。士人呼为藏书室。”
更多的资料认为,仓颉是白水县阳武村人。据《春秋元命苞》记载:仓颉终葬衙之利乡亭,不言祭祀。《皇览》中,仓颉冢宰利阳南亭南。是说仓颉葬于利乡(阳)亭,在今陕西省白水县。仓颉庙史官镇 “仓颉庙碑”(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有载,东汉延熹五年(162年)已初具规模,千多年来祭祀不断。在两千多年前的东汉时,陕西白水县仓颉故里史官乡就修建了仓颉庙,后殿供奉仓颉塑像。这座庙至今保存完好。
造字贡献争议
古人对仓颉造字持有不同的看法。传统观点以《说文解字》为代表,认为仓颉“生而能书”,即生下来就能创造文字,文字的发明纯属仓颉的个人行为。还有观点认为,仓颉之外,也有其他人如沮诵等参与文字的发明,如《荀子·解蔽》曰:“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除了仓颉,沮诵也“作书”,如相传成书于先秦的《世本·作篇》:“沮诵、仓颉作书。”现代学者更进一步指出,造字是社会行为,不同地区的不同部族,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都有可能创造记录语言的文字。还有持平的观点认为,仓颉出现的时代,应在原始汉字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阶段,是中华民族由蒙昧走向文明的初期。当时社会已经发展到需要记录语言的时候,有关条件都已具备,文字就自然而然出现了。仓颉可能是当时整理文字的人,但汉字的诞生并不一定是他的独家功劳。
影响
文化影响
仓颉把流传于先民中的异体殊形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使之系统化和整齐化,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说文解字》中总结汉字的意义:“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前人靠文字来垂范后世,后人靠文字来了解历史。汉字使中华文明代代传承,每一代人所积累的技术、知识和智慧,都可以为后世所共享。汉字是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文字,汉字的发明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文明成果的保存,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古人通过天雨粟、鬼夜哭的记载,朴素地表达出对仓颉堪称惊天地、涕鬼神的造字创举的认可。
民俗影响
仓颉造字的功绩在民间流传,对民俗文化和民间信仰有较大影响,仓颉甚至被尊称为神、圣。早在唐初,《周书·冀俊传》中就记载,梁大统十三年(547)时,学习书法的人就要同时祭拜仓颉及孔子。宋初的《大宋仓公碑》歌颂“仓公大圣,除邪立正。感应君王,得耳天听。殿宇重修,再兴石铭”,盛赞仓颉造字的功绩,并说明当时为仓颉重修殿宇、新建坟是奉了皇家的旨意。此外,关于仓颉还产生了相关禁忌,如《论衡·讥日篇》称学书讳丙日,云仓颉以丙日死也。即学习写字的人不宜从天干重带丙的日子开始,因为仓颉去世就在丙日。
在仓颉故乡白水县,人们称他为'“仓圣”,起殿建庙,庙内碑刻林立。为了弘扬仓颉的创造精神,白水人民很早就流传着许多颂扬仓圣的传说故事,当地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仓颉民俗文化区。如白水历史上有盛大的谷雨庙会,是专为祭祀仓圣;白水人敬惜字纸,化焚之后或深埋于净土,或扬灰于清流,以示对仓圣的崇敬; 白水人早晚喜吃红豆稀饭北洛河以北的人喜欢住窑洞,据说是仓圣传下来的。在白水仓颉庙附近的北原、纵目、史官三个乡,人们从来不敬佛,不信道,只敬一个仓圣爷。时时敬仓圣,事事求仓圣,乞雨、求子、祈福灾,概不例外。当地白水县人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道德伦理、民间信仰,都带有浓厚的仓颉遗风。
又如在客家地区,衍生出敬字惜纸的仓颉崇拜。表现最典型的是福建永定县高陂镇的西陂天后宫。西陂天后宫塔共有七层,一层大殿供奉天后圣母(妈祖),中间几层供奉孔子、关帝、文曲星等,最上层供奉仓颉。这是客家人对造字之神的崇拜。随着客家人迁徙进入台湾,至今保留敬惜字纸的信仰。清代时,台湾的许多地方建有惜字亭、敬字亭。如官府衙门、书院、文昌祠,还是有街庄等地,都有惜字亭的设置。在台湾美浓地区,客家人至今保留着敬重汉字的习俗。很多庙宇前都有两个炉子,分别为“金炉”和“字炉”。金炉是朝拜时用来烧金纸的,而字炉是用来烧收集来的字纸的。在重视文风的美浓地区,常会有人背着写有“敬惜字纸,尊古圣贤”的字纸篓,自愿做“捡字纸”的工作。他们捡拾被丢弃在路旁的字纸或到各家各户去收集不用的字纸,虔诚地将字纸烧化。这个过程叫作“过化成神”,意思是藉着火焚的洁净效果,保留文字的神圣性并传达对文字的崇敬之情。
仓颉篇
仓颉篇》是专供初学者识读的字书。《汉书·艺文志》有《仓颉》一篇,注云:“上七章,奉丞相李斯作;《爰[yuán]历》六章,东府令赵高作;《博学》七章,太史令胡毋敬作。”《汉书·艺文志》把李斯的《仓颉篇》,胡毋敬的《博学篇》,赵高的《爰历篇》共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西汉时合为一本,统称《仓颉篇》。首句是“仓颉作书”,故以“仓颉”两字命名。
《仓颉篇》共收录三干三百多字,原本已佚,仅存于汉唐著作的引文和敦煌市、居延、阜阳市出土的汉简中。汉扬雄作《仓颉训篇》,增至五千三百余字,贾鲂[fáng]又作《滂喜篇》。之后人们把它合成一部书。将原来的“三苍”作为上篇,《仓颉训纂篇》作为中篇,《滂喜篇》作为下篇,仍合称为“三苍”。《仓颉篇》是当时人们识字的范本和依据,也是对秦汉时代使用的汉字进行的规范。
遗迹纪念
有据可查的仓颉庙(祠)、墓(陵)、造字台、出生地等遗址约40余处,除中国外,韩国等也建有仓颉庙。美国国会图书馆门上刻有仓颉雕像,在美国一家博物馆内有一块绿玉石制作的仓颉造字碑,上边刻有仓颉造的28个字。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庙、墓有8处,其中建于汉代的4处:陕西白水、开封市南乐县虞城县;建于晋代的2处:山东寿光、东阿;建于宋代的2处:河南阳武、洛宁县。后人把河南新郑县城南仓颉造字的地方称作“凤凰衔书台”,宋朝时还建有“凤台寺”的庙。在旧时代许多学校都奉有“文字圣人仓颉先师”的神位,并常与张亚子一同奉祀。现将其分布情况列表统计。
陕西白水县仓颉庙
仓颉庙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城东北35千米处的史官乡境内。主体有山门、东西戏楼、前殿、报厅、中殿、寝殿、钟鼓楼、东西厢房等建筑,高垣厚墙,格局完整。庙内现存建筑年代多为元、明、清三朝代,元代修建的寝殿,历经近千年风雨。前殿正上方挂有书法大师于右任为仓颉庙挥毫题写的“文化之祖”的匾额。大殿上方中央的匾额是当代国学大师启功的墨宝,而殿中央的石碑便是闻名遐迩[xiá ěr]的《仓圣鸟迹书碑》。仓颉庙里石碑林立,前殿里两边也都是石碑。庙里还有仓颉手植柏、白虎柏、青龙柏、二龙戏珠柏、孔雀开屏柏、迎客柏、猴子倒挂柏、柏抱槐、喜鹊登枝柏、生死柏、知音柏、凤凰柏等数千年的奇异柏树。“手植柏”指的是“仓颉手植柏”,相传为仓颉当年亲手所植,距今已有5000余年历史,是“镇庙之宝”。
《仓颉鸟迹书碑》
白水县仓颉庙内的《仓颉鸟迹书碑》上镌刻二十八字,说是仓颉所造。宋代的《淳化阁帖》刊载着这二十八字,《大观贴》将其解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义家,受赤水尊,戈矛斧芾。”刘志一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它是用古彝文书写的一段祭祀经文,直译如下:“一妖来始,界转鸦权,祭神青脑,祸小马念,师五除扫,幡斋解果,过鼠还魂。”意译则为:“一群妖魔刚来到,树上乌鸦满天飞.,割青宰羊祭山神,念经消灾骑马归;五位经师施法术,做斋完毕魂幡回;消灭鼠精魂归位。”
仓颉故里
仓颉故里位于濮阳市南乐县,这里被称为“中国仓颉文化之乡”。史书中曾记载,仓颉为创造文字四处奔走,“东至木(东海中一岛名),西至流沙(今张掖市一带),南至交趾(今广东一带),北至幽陵(今内蒙古以南幽燕地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经过了十几年找寻,仓颉回到家乡东郡一带,通过昌意把造字成果递呈黄帝,引起天下震动。相传仓颉死后,被安葬在昌意城中,就是今天位于河南省南乐县西北部的仓颉陵。陵园左侧有一石碑,上面书写着“仓陵白杨”,旁边有矗立的石狮子。现在的梁村乡史官村,建有南乐县仓颉文化博物馆,占地面积36000平方米,地上还有建于东汉永兴二年造字圣人仓颉的陵墓和庙宇
仓颉墓
仓颉墓位于商丘市区北玄鸟雕塑环岛南侧——仓颉文化旅游区,民安街道办事处李大夫庄村委会堆坡村(原归虞城县古王集乡)。资料表明;在已发现的8处仓颉墓及其他遗存中,始建于汉代的共有4处:濮阳南乐、商丘堌堆坡、开封市和陕西白水。始建于晋代与宋代的各两处。相比较而言,商丘堌堆坡仓颉墓,位于古老之前列。通过仓颉祠两旁的月亮门,便进入祠后的仓颉墓地。这座圆球形的古冢,高3米,周长45米。早年周遭曾有砖砌花墙,如今已被水泥墙代替。当下目前的“古仓颉墓”石碑,为新汉字识字法推广者唐炳仁先生于1990年勒石。仓颉祠前尚有东西厢房6间,大院还建有一圈围墙。1991年出版的《虞城县志》(以下简称新县志)第13页载:“刘宏熹平六年(公元177年),仓颉墓前立碑一通,正书‘古仓颉墓’。”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又重立碑一通,阴刻“古仓颉墓”。因此,堌堆坡古仓颉墓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联合国中文日
2010年,联合国将4月20日设为中文日,以庆祝传统节气“谷雨”并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的贡献。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6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相传仓颉造字时感动上苍,为人间降下一场谷子雨,白日里竟然落粟如雨,“谷雨”之名由此而来。
衍生故事
仓颉创造鸟迹书传说
上古黄帝时,中原地区大地上分布着许许多多的氏族部落。在今杨武一带,有个以鸟为图腾的部落首领——姓候冈,名颉,叫候岗颉(仓颉)。他听说西边的轩辕部落很强大,会养蚕织衣。经商议,他率部投奔轩辕部落麾下。候岗颉被轩辕部落任命为记史官
当时,仓颉仍用结绳法录史记事。而大小绳结,形状奇异,年久月深,难以辨识,致使一些史料受到损失。黄帝决定东征,去讨伐那些相互侵伐,暴虐百姓的部落。在最后一次战争之前,黄帝与炎帝曾为边境之事谈判,仓颉从绳结上给黄帝提供的史实出了差错,造成谈判失利。仓颉为此而疚愧不安,开始寻求录史记事的好办法。
三年之后,候岗颉返归故里,独居深川,仓颉仰观奎星环曲走势,俯看龟背纹理、鸟兽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纹,从中受到启迪,根据事物形状创造了象形文字。仓颉每造一字,总要将字形字义反复推敲,然后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黄帝感佩,乃赐仓姓,意谓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繁体“仓”字的写法为“合”)。自此,侯冈颉便叫仓颉。仓颉天年之后,葬于今陕西白水史官村北。享年一百一十岁。
仓颉创造龙图腾的传说
黄帝联合其他部落,共同讨伐蚩尤。仓颉作为黄帝的记史官和主要参谋,率领部落参加战斗,参与了对蚩尤作战的决策。当时各部落共推黄帝为首,组成部落大联盟。黄帝召集了炎帝、阳武、西陵、白免、空桑、有熊、大隗、九黎、女娲等部落酋长,在阳武国召开结盟大会,会址就选在仓颉造字的石楼。新部落被命名为炎黄部落,还规定了各部落的义务和权利。然后因为新部落的图腾各部落争执不已,黄帝命仓颉设计新的图腾。仓颉发挥他的特长,以黄帝部落的熊图腾为基础,画出了一个全新的动物。这个动物的体形与熊相似,也与黄帝部落图腾相似,其头似驼,代表了阳武部落,角似鹿,代表了西陵部落,眼似兔,代表了白免部落,耳似牛,代表了炎帝部落,顶似蛇,代表了女娲部落,鳞似鱼,代表了大隗部落,爪似鹰,代表九黎部落,腹部似蚕,代表了空桑部落,掌似虎,代表了有熊部落,这样使很多部落图腾的特征都包含其中。
仓颉把这个新的动物起名为“龙”。仓颉拿着龙的图案向黄帝汇报,黄帝十分高兴,极力称赞仓颉的聪明才智。于是黄帝再次召集各部落开会让大家充分讨论,这个图腾一致通过。从这天起,作为中华民族最早最核心的炎黄部落就正式诞生了,中华龙也就诞生了。仓颉创造了龙图腾,是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象征,标志着炎黄部落——中华民族的诞生,揭开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由龙图腾所产生的龙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灵魂。
仓颉晒书台的传说
相传仓颉制造出鸟虫字后,黄帝便命令他到各地去教人识字,用文字教化万民。仓颉把字写在树皮上,兽骨上,龟甲上和木片上,然后打成一捆又一捆,准备从石楼搬到对岸的晒书台,以便从那里出发传播文字。这时已是夏季洪水频发的时候,仓颉带字过南洛河时,上游突发洪水。洪水打翻了小船,船上一捆一捆写满字的东西全浸在水里,仓颉急得几乎发疯。他和他的助手们,不顾个人安危,跳进洪流,打捞失水之物。
仓颉他们把打捞出来的字就放到晒书台上晾晒,然后在台上搭棚住下来,重新整理文字。字迹不清的,重新描写清楚;已经灭失的,再造出来。而且还产生了新的灵感,创造了很多新的字符。一切准备好了,重新打包成捆,直到第三年,春暖花开的季节,才从晒书台出发,与他的助手们带上他所创造的字,开始了传播文字的第一步。这个台就成了仓颉传播文字的起点。从此,人们便把这个台叫做晒书台。因为仓颉在这里不仅整理、修理,而且还创造不少新的字,因此,晒书台又被称作造字台。
供奉仓颉圣像
李斗《扬州画舫录·小秦淮录》记载,大岩为雍正间蜀僧,因素不识字,所以供奉仓颉的圣像。当他离开蜀地,在船上迎接圣像,供奉铁香炉和烛台,当时也记载了这些行为。在天台山居住十年,移至扬州天宁寺。以至于把佛寺的译经台改建成了仓颉神殿。
相关作品
图书作品
影视作品
目录
概述
人物概况
姓名
身份
形貌
造字传说演变
周秦初创
两汉神化
魏晋至唐宋
明清以来
人物争议
籍贯争议
造字贡献争议
影响
文化影响
民俗影响
仓颉篇
遗迹纪念
陕西白水县仓颉庙
《仓颉鸟迹书碑》
仓颉故里
仓颉墓
联合国中文日
衍生故事
仓颉创造鸟迹书传说
仓颉创造龙图腾的传说
仓颉晒书台的传说
供奉仓颉圣像
相关作品
图书作品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