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约元定宗贵由二年(1247~ ???),本名通,字君实或
张三丰,
汉族,中国辽东懿州人(就是今天的辽宁阜新)。元季儒者、道士。善书画,工诗词,
中统元年,曾举
秀才异等,任中山博陵令。游
宝鸡市山中,有
三山峰,挺秀仓润可喜,因号三丰子。亦有因“丰”字和“丰”的简体字同形而错称为“张三丰”。
他的生辰籍贯都有争议,一般认为他是
元朝末年、
明朝初年的
武当山道士。或作全一真人。
朱祁镇赐号“通微显化真人”;
朱见深特
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
据
道教界推测,其活动时期约由
元延佑(1314~1320)年间到明永乐十五年(1417)。《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方伎》称,元﹑明著名道士。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实(一作“君宝”)﹐号玄玄子。以其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在各种张三丰的
传记或有关他的材料里,还有全、玄玄、三、
张三丰、三丰老、通、玄一、君实、居宝、昆阳、保和容忍三丰子、喇、邋遢张仙人、蹋仙等诸多名号。
自称
张道陵后裔。传说其丰姿魁伟﹐大耳圆目﹐须如戟。无论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事能前知。游止无恒。居宝鸡金台观时﹐曾死而复活﹐道徒称其为“阳神出游”。入明﹐自称“大元遗老”。时隐时现﹐行踪莫测。
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觅之不得。
永乐年间﹐成祖遣使屡访皆不遇。
天顺三年(1459年)诏封通微显化真人。张三丰认为古今仅正邪两教﹐所谓儒﹑释﹑道三教仅为创始人之不同﹐实则“牟尼﹑孔﹑老皆名曰道”﹐而“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又称“一阴一阳之谓道﹐修道者修此阴阳之道也﹐一阴一阳一性一命而已矣﹐《
中庸》云﹕修道之谓教。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还认为:“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后人编有《
张三丰先生全集》。收入《
道藏辑要》。
清乾隆十一年《
南召县志》卷二中有这样记载:南召县
太山庙乡口子河里有“张三丰故里石碑”一通,碑后有其草庵遗址。1917年此处立“张三丰初居此地,而道成于天宝观”石碑一通。(一说辽东懿州人)由于张三丰的神名噪起,
明朝皇帝又给他三个赐号。即
朱祁镇赐他为“通微显化真人”;
朱见深特封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
隶书记载张三丰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来暑往仅一纳衣,雨雪天气蓑衣着身。1258年,宗教界爆发了
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佛道大辩论。
孛儿只斤·蒙哥蒙哥亲临主持,
少林寺长老福裕和全真教高道
张志敬分别率队参加舌战,结果
道教遭到惨败。从此,道教日渐衰沉。但一个世纪后,张三丰在
武当山创立一个新的道派——三丰派,掀起了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的最后一波,并成为武当武功的创立者。
张三丰为福建邵武人 名子冲 号三丰 约20岁由于被押送京城而离家,从此云游四海,最后落足武当.
张三丰年幼时教他学习道教经书的启蒙老师是碧落宫的白云禅老张云庵。中年时与他论玄谈道、使他毅然
出家的是丘真人。老年时
秦岭传播秘诀,使他得道的是
火龙真人。这样,不仅自己出自低微,而且所跟随的这三位道士也皆不见于经传,在社会上影响很小,收不到惊世骇俗的效果。于是,张三丰在自称江西龙虎山张天师的后裔的同时,还自称师承
华山睡仙
陈抟。他在《蛰龙吟》最后几句道:“天将睡法传图南,图南一派俦能继,
张真人张半仙。”他又在《太极炼丹秘诀》中称陈抟为“希夷老祖”,称火龙先生为“吾师”,并宣称,火龙之所以没有名气,是因为他轻视浮名,所以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仅仅给后人遗留一首
绝句便离开了人间。其绝句云:“道号偶同郑火龙,姓名隐在
宇宙中。自从度得三丰后,归到蓬莱弱水东。”后来,崇奉张三丰的
清代道士
李涵虚因此而将三丰派归为以陈抟为代表的隐仙派,并排列其师承统序为:“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事实上,
陈抟是否有火龙这个弟子,还大有疑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张三丰确实继承了陈抟以来
道教宗师的三教同一学说和内丹炼养思想。
诚然,自唐以来三教合流已是一股强大的潮流,但三教的彼此攻伐却从未停止过。
元朝时有儒士论及三教,说佛是黄金,仙是白玉,儒是粮食,指出金玉虽贵,但有它无多,无它不少,而社会不可一日无粮。这个视佛、道如金玉的比喻背后隐藏着对佛、道的贬斥。张三丰倡三教同一之说,实际上是为道教辩护,替“邪道”开脱。他只承认有正邪之别,否认有三教之分,所谓三教不过是创始人不同而已。他说,儒、佛、道都讲道,它们的社会功用都是“修身利人”,“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
儒家“行道济时”,佛家“悟道觉世”,
道家“藏道度人”,同
孔子一样,
老子所传的也是“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儒家修养人道,仙家修炼仙道。张三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修人道为炼仙道的基础,强调无论贵贱贤愚,老衰少壮,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离仙道也就自然不远了。他巧妙地把道家的内炼思想同儒家的道德学说牵合在一起,说:“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这些说法较之于先前的
道教宗师可谓别具一格。
张三丰还别出心裁地给
儒家倡导的仁义与
道家炼丹的铅汞画等号,称“仙家铅汞即仁义的种子”。在他那里,阴阳家
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儒家五德的仁义礼智信和人体五经的肝肺心脾肾是一一对应的。他在《五德篇》中说:“仁属木也,肝也;义属金也,肺也;礼属火也,心也;智属水也,肾也;信属土也,脾也。”心有五德,身有五经,天地有五行,皆缺一不可,心无仁者必无养育之念,其肝已绝,而木为之槁枯;无义者必无权宜之思,其肺已绝,而金为之朽钝;无礼者必无光明之色,真心已绝,而火为之衰熄;无智者必无清澄之意,其肾已绝,而水为之昏涸;无信者必无交孚之情,其脾已绝,而土为之分崩。所以说“德包乎身,身包乎心,身为心用,心以德明,是身即心,是心即身,是五德即五经,德失经失,德成身成,身成经成,而后可以
参赞天地之
五行”。这种观点的奇妙是空前的,其比附也是绝后的,没有多少科学价值和社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