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岔镇
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下辖镇
西岔镇是甘肃省省列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位于兰州皋兰县城西北部,全中原地区闻名的引大入秦灌区秦王川盆地东南端。境内有皋营、兰秦、水罗三条公路,主干道穿境而过,交通四通八达。镇政府所在地西岔村,距中川机场10公里,距省城兰州市70公里,距皋兰县城26公里,离省辖市白银70公里,东西北永登县景泰县交接。辖15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5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5354人(2017)。
社会
土地资源优势。辖区总土地面积352.31平方千米。年平均气温6.7℃,年平均降雨量232-285mm,无霜期192天。自然条件严酷,境内山川相间,土质多为黄绵干,土层深厚,水资源贫乏,190-260米以下潜水水质优良,属寒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光照资源充足。生态环境良好。农田林网初步形成,生态林建设初具规模,全镇林带林网面积1万亩,生态农业工程已经启动,过去那种干燥枯热,易起风沙的气候初步得到改善。文化底蕴浓厚。建有省级标准化文化站1所,受兰州市中心城市和皋兰县县城的辐射,区域内农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正在兴起,处于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交叉地带,正在从农村同质性文化向城市较好的文化环境。是闻名的“兰州单面鼓”艺术之乡,以其历史悠久,打法独特,曾多次组队赴全中原地区各地表演,特别是1999年代表甘肃省赴京参加建国五十周年大庆市活动演出后,一支半职业化太平鼓队孕育而生,为挖掘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独立初中3所,在校学生2486人,教职工144人,完全小学22所,在校学生3876人,教职工274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有中心卫生院1所,村卫生所42个,卫生网点遍布全镇。
新农村建设
西岔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揽农村工作全局,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收入为目标,实施“支部+协会+公司、带农户”的党建工作模式,通过抓班子、促发展,抓协会、强服务,抓“龙头”、促带动,进一步提升了全镇党建工作水平,有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一、加强镇村两级班子建设,打造坚强领导核心农村基层党组织肩负着宣传和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任,直接关系着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为此,西岔镇始终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工作思路,从强化镇村两级党组织自身建设入手,努力建设发展型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一是强化教育培训,提升党员干部素质。深入开展了“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建立了干部月学习制度、党员季度学习制度和逢会必学制度。采取上党课、举行报告会、专题研讨、现场观摩、观看电教片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镇村干部和党员认真学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农业科技、劳务输转等知识。2008年以来,举办各类培训班、专题讲座80多期,培训4000多人次。二是加大整顿创建力度,选优配强村级班子。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坚持抓整顿、抓创建。2007年以来,针对山字墩、团庄、阳洼窑、中川四个村支部班子思想观念保守、创新精神不强、工作诿诿诺诺、停滞不前,甚至重大工作拖后腿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镇党委坚决进行组织调整,选拔5名致富能力强、威信高、有作为的党员担任村支部书记和委员职务,增强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山字墩村班子调整后不久,就通过深入走访、积极协调,争取并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080亩,维修机井2眼,引进了投资1500万元的地板革生产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团庄村新班子上任之后,积极协调解决了团庄村村民陈增贵因正大猪厂租地补偿等遗留问题12件,并通过法律手段使村委会多年的债务纠纷得以化解,消除了不稳定因素,让群众看到了发展的希望。通过抓整顿创建,全镇15个村全部达到“五个好”的标准。三是突出作风转变,一线落实工作。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严格落实了干部包村蹲点制度,帮助基层协调解决具体问题。镇机关组织开展了“两联帮扶”活动,33名镇机关党员干部和66户贫困党员和群众结成帮扶对子,经常深入村社,加强科技培训、信息引导,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各村党组织也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全镇600多名村组党员干部、致富能手党员和贫困党员、贫困户结成帮扶对联,互帮互助,共同致富,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二、扶持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发展针对全镇农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渠道窄的现状,镇党委积极对接城市发展需求,选准发展无公害蔬菜为全镇主导产业。2000年,镇党委积极鼓励扶持致富带头人,投资1000万元建立了库容1500吨的双龙蔬菜保鲜有限责任公司,为全镇发展蔬菜产业,建立万亩蔬菜基地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和服务引导作用。2005年,该公司依托“西岔川万亩无公害蔬菜千亩设施农业”项目的实施,采取反租的形式租得农户土地323亩,建立了无公害出口蔬菜试验、示范基地。2006年,又配套建成了2座高标准的日光育苗温室,培育优质蔬菜种苗,逐步促进全镇蔬菜产业做大做强。该公司自成立以来,先后引进各类蔬菜品种13大类,新技术8项,收购和营销各种蔬菜3万余 吨,每年合同蔬菜面积10000亩,带动农户6000多户。在此基础上,西岔镇按照“规模增实力、品牌出效益、龙头促发展”的思路,在土地、资金、信贷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扶持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先后引进建成了“万和”、“延祥”、“绿佳”、“双力”等10家蔬菜产销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为了不断拓展市场,增加效益,大力引导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并组织一批信息灵、技术精、会经营的农村经纪人和致富能手积极开拓县外市场,使特色优势变成品牌优势,使品牌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西岔镇镇蔬菜产品已远销东南亚、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一些国家和国内南方一些地区,开拓了极具前景的广阔市场,使蔬菜生产经营成为西岔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亮点。通过龙头带动,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建成了高原夏菜、万亩枣杏、啤酒大麦、生猪养殖四大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高原夏菜、特色养殖、劳务输转三大支柱产业。2007年底,全镇高原夏菜面积达到2.43万亩,总产达到1800万公斤,总收入达到2880万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达74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畜禽存栏达到4.39万头(只);年均输转劳动力4000人次,创劳务收入1680万元。2006年,镇党委又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帮助解决资金、占地、用电等各方面实际问题,引进建成了投资2000万元的“正大集团万头猪厂”,带动了全镇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同时为了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引导帮助企业实施绿色深加工战略,获取良好的市场效益。五墩村党支部积极为小杂粮协会与企业牵线搭桥,开展小杂粮的深加工,推出了5个系列的精品黑小麦面,年加工黑小麦13万公斤,实现年产值15万元,切实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新模式,切实增强服务功能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和领导核心作用,不仅体现在对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上,更体现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驾驭市场经济和带领农民群众致富的能力上,体现在引导农村各类组织健康发展,妥善处理农村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上。为此,西岔镇积极寻找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村经济工作新的载体,采取“支部+协会+农户”的工作模式,使基层党组织由直接决策变为出谋划策,由直接指挥变为引导服务,进一步提高了党组织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水平。一是支部牵头,领办创办协会。镇党委积极引导各村党支部根据本村农业生产布局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按照“选择一个项目、成立一个协会、兴办一个实体、推广一套技术、振兴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思路,在支柱产业比较清晰、发展比较成熟的村,由村支部牵头,依托本村优势产业,把专业大户、党员户和部分群众组织起来,创办、领办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近年来,全镇已由党支部带动组建、联建了蔬菜种植、兔养殖、蔬菜运销、生猪养殖等16个专业经济组织和协会,并在协会会员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86名,其中24名已加入了党组织。二是探索创新,完善运行机制。为了推动专业经济协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在阳洼窑蔬菜产销协会、岘子獭兔养殖协会、漫湾蔬菜产销协会、四墩生猪养殖协会、五墩小杂粮运销协会中探索实行了支部班子成员与协会会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支部+协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从而把党组织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等方面的优势,同农村专业协会在技术、信息、市场、资金上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使支部与协会、协会与农户相互结合、良性互动。岘子村支部班子强化服务职能,积极寻找致富项目,从外地考察引进獭兔养殖项目,并成立了由党支部书记任会长的獭兔养殖协会,发展规模养殖户72户以上,年均出栏种兔肉兔3500多只,创收42万多元,并建成投资50多万元的獭兔养殖基地,形成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注重引导,规范管理服务。为了规范协会的经营管理,保证协会始终沿着服务群众的方向健康发展,主动帮助协会建立健全了协会章程、工作制度等,使协会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促进协会的规范化管理和健康发展。同时督促协会坚持“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指导协会充分发挥科技培训、信息传送、指导生产、帮助销售的整体功能,为会员群众提供全面细致地服务,帮助群众共同致富。
经济
全镇种植特菜2.8万亩、饲草4000亩,退耕还林及林带林网7000亩,累计造林2万亩,建成高架大棚456座,节能日光温室86座。畜禽存栏达到5.64万头(只)。全镇有工业企业63家,形成了硅铁、塑料包装、食品生产三大产业,已形成以“锐弛”、“强鑫”等企业为主的5万吨硅铁生产、兰州金耐克塑料包装厂、兰州达立食品厂等一系列重点骨干企业。2007年,实现农业增加值5155万元,同比增长4.6%;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3.18亿元,同比增长15.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73元,同比增长7.7%,地区性财政收入达到678万元,同比增长56.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50万元。
“农信通”
2007年7月23日,“双龙”等五大公司收购花椰菜每斤1.2元、绿菠菜每斤1元。这是皋兰县西岔镇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向辖区15个行政村、加入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的4100多部移动手机所发布的当天“高原夏菜”收购价格行情信息。如今,皋兰县西岔镇所辖15个行政村,已全部被市政府和市中国移动确立为“中国移动”“农信通”信息化建设示范村;两家联袂打造的17家镇村农业信息服务发布平台,受到辖区广大菜农的普遍好评,此举同时也得到了当天由市政府组织“兰州市移动农村信息化推进工程”检查验收小组的肯定。皋兰县西岔镇是兰州市目前最大的万亩“高原夏菜”生产基地,每年生产出品的荷兰豆花椰菜娃娃菜等特色蔬菜远销日本新加坡等东南亚国际市场。前些年,由于信息闭塞,广大菜农精心种植的特色蔬菜往往是优质不优价,利润的一大部分让穿行于田间地头的“菜贩子”给赚了。对此,群众多有怨言。2007年初,甘肃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兰州分公司与皋兰县西岔镇政府携手成立辖区“农信通”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培训信息员27名,兰州移动分公司无偿提供17台“农信通”信息发布机;省商务厅及皋兰县政府出资10多万元,为所辖15个行政村每村购置一台电脑,加快新农村商业信息网络建设和“农信通”建设步伐。
政治
领导关怀
为了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计划生育户的关怀,大力营造和谐的人口计生工作环境,西岔镇和中川村包村单位县政协在积极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同时,努力为二女结扎户排忧解难。西岔镇党委、政府和县政协,对中川村生育不满20天就落实了绝育措施的二女户赵发军、丁海英夫妇,在镇村两级帮扶500元后,又送去慰问金1000元和慰问品面粉2袋、清油20斤、鸡蛋20斤,使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爱护,也对该村计划生育的开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思想建设
为保证“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皋兰县西岔镇党委强化各项措施,抓好五项活动,不断推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顺利开展。一、开展理论研讨活动。各包村领导干部深入村社,狠抓关键环节,以解放思想为契机,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开展理论研讨“四个一活动”,即讲一堂党课,办一件实事,出一个好点子,理一个好思路。通过研讨学习,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科学发展的自觉性,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二、开展学习先进活动。组织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外出考察学习,开阔眼界、更新观念。借鉴学习先进地区党员干部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可贵精神和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宝贵经验,看比先进找差距,对照差距找原因,借鉴经验定措施,在全镇营造一个学先进、赶先进、比先进的竞争氛围。
三、开展建言献策活动。结合机关效能建设,开展“我为西岔发展献良策”主题座谈会,听民声,集民智,组织广大干部群众为发展全镇经济积极建言献策。四、开展专题维稳活动。镇党政班子成员从维护全镇社会稳定大局出发,组织机关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开展以“改革创新大镇、经济发展大镇、和谐稳定大镇”为主题的专题维稳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一个和谐安定的发展环境。
五、开展总结交流活动。结合“百日攻坚”活动,召开总结交流会,以观念上的更新、认识上的提高、问题的查摆、目标的确定、措施的制定来检验思想解放的程度。学干结合、边学边改,干在点子上、干出高水平、干出新成效,不断推动大讨论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文化
民间艺术
兰州太平鼓艺术团是由皋兰县西岔镇农民组成的民间文艺团体,1990年赴京参加1990年北京亚运会中国艺术节时叫“兰州太平鼓队”,1999年在首都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50周年联欢晚会时改为现用名。
艺术团在皋兰县参加比赛时称“西岔镇兰州太平鼓艺术团”,在兰州市称“皋兰县兰州太平鼓艺术团”,参加甘肃省乃至全中国性的比赛和表演时,则直接“称中国·兰州太平鼓艺术团”———这是一种艺术,不是哪几个人或哪一个小地方的,是黄河文化的精髓,是甘肃的艺术品牌。
单面鼓皋兰县历史很悠久,1952年第一次进京在中南海怀仁堂表演过,周总理也观看过。但那时鼓队仅由8个人组成,规模很小。1989年参加过四川省举办的一次鼓舞大赛,还是雁滩组队参加的。西岔太平鼓真正打出“威风”也是那一年,兰州市申报参加1990年北京亚运会表演项目时,想在三县寻找和挖掘有代表性的特色艺术,看了西岔的表演很满意,由当时的王云义和西岔乡文化站站长庞炳负责,组队苦练三个月,最后练成了《普天同庆》、《两军对垒》、《三阳开泰》、《四门兜底》、《金龙绞尾》、《五福临门》、《黄河激浪》、《万众欢腾》、《鹰击长空》、《亚运之光》等十大阵法,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前的表演中一举成名。
代表人物
皋兰县西岔镇五墩村的农民王喜刚如今成了“科学家”,他发明的多功能“三马子”播种机因为方便、快捷、省人力,成了附近村民争相抢购的热销品。不到一年时间就销售了10多台。
王喜刚是皋兰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心灵手巧的他喜欢钻研各种机器,在摸清农用车的结构原理后,他在家门口开了一个修理部,专门替农民维修各种机器。近两年,他发现脚踏人力三轮车已经在农村普及了,机器耕作却没有跟上,原有的拖拉机耕作不仅耗费人力,而且播种速度很慢,于是萌生了进行技术改造发明“三马子”播种机的想法。为此,他专门到机器耕作比较先进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考察,结果发现都没有用三马子牵引的播种机。回到家后,他仔细琢磨了现有的播种机,还经常跑到各大农具市场观摩其他播种机,终于研究出了新型的“三马子播种机”。随后他经过多次试用。2008年正式开始投入使用后,得到了附近村民的喜欢。
参考资料
西岔镇基本情况简介.兰州新门户网.2021-06-16
目录
概述
社会
经济
政治
领导关怀
思想建设
文化
民间艺术
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