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君葆,字厚基,
广东省香山县人(今
中山市三乡平岚村),后随父移居
香港特别行政区。陈君葆是香港知名学者,爱国教育家,文学家,宗教哲学家,政治活动家,
柳亚子曾以
萧何、苏武、
马融、
阮籍、孔璋等汉魏晋唐名人比拟他。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与当时到香港的中国政要及文化界知名人士,有广泛的接触和密切的交往,其中包括宋庆龄、李济深、黄炎培、郭沫若、柳亚子、
许地山等。
陈君葆,1898年出生于广东
香山县。幼年就读于乡间私塾,11岁随父亲陈佩芝前往香港,肄业于皇仁书院,毕业后考入
香港大学。1921年,陈君葆从香港大学政治经济系毕业。历任
马来西亚半岛华侨教育督学,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讲师,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馆长,香港中英文化协会、港大文学会、新文字学会的创建倡导者(之一)。香港华人革新协会主席,解放后曾任
广东省政协委员。1941年参加宋庆龄女士组织的保卫中国同盟。3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水云楼诗草》、《水云楼词》等。
,陈君葆与郑振铎、
徐森玉、
张元济、
许地山、
叶恭绰、
徐信符、
冼玉清、博萨尔等国内外知名人士,通力合作,保护一批中国
善本古籍及珍贵历史档案,获英国皇室颁发
大英帝国勋章勋衔。这些古籍包括南京中央图书馆的3万册善本书,以及极为珍贵的《汉代木简》,这些古籍、资料是郑振铎、张元济等人多方设法,向中英庚款委员会申请,花巨资购买,价值无法估量。虽然这批总计共111箱,计3万册的典籍,由于未能赶上
美国“格兰总统号”油轮,而被日本宪兵查获,但是却意外躲过“格兰总统号”沉没于
菲律宾的厄运。
,经陈君葆多方打听,在国际友人博萨尔、马提(女)等人的帮助下,在东京
上野公园找到这批古籍,并于当年,经民国政府教育部次长
杭立武努力,运回国内,此时震动海内外,
柳亚子先生赋诗如下,予以祝贺:
,陈君葆与老友,当时已任新中国文化部部长
茅盾、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通力合作,在郑振铎指挥下与徐文垌、
胡惠春等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组织秘密收购小组,由内地出资,大量购买战乱散失香港的文物,尤其是古籍资料,运回大陆,其中著名的有《四部丛刊》、《
吕氏春秋》、《晋会要》、《王梅溪集》等罕本古籍,其中,《晋会要》是清末
广东省著名学者
汪兆镛的手写原稿。
陈君葆是知名文人,有《
陈君葆日记》一书流传,收录其1933至1949年期间的日记文章。
陈君葆是香港地区知名政治活动家,在
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1955年4月)事发数月后,1955年11月4日,时任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主任兼文学院教授的陈君葆,接到广东省政协常委陈国泉从
广州市发来的信函,首次提及邀请港大外国教授访问新中国一事。11月6日,《
大公报》社长费彝民、大律师陈丕士与陈君葆被邀到广州,当晚,由时任
广东省省长的陶铸设宴招待,正式邀请
香港大学英国籍教授访问内地。
由于此次访问由新中国政府承担费用,对来访人员完全免费,港大教务长梅洛(B.Meller)公开征集访问团名单时,报名极其踊跃,连曾经撰文反对新中国的经济系主任寇尔比(E.S.Kirby)也想参加,不好意思从梅洛之处报名,私下请陈君葆帮忙,陈本着一视同仁的态度,将私下与其接触的寇尔比、哲学教授Keith Darid及其夫人司各脱(Scott),一并纳入访问名单,并将修正后的名单转给《
大公报》费彝民、刘如,访问团就此组成,此举也为日后打开新中国对外宣传工作,提供了良好开端。
包括教授五名和一位教授的夫人:英语系主任E.C.布伦顿、经济系主任E.S.寇尔比、教育系主任K.E.普里斯特莱、历史系主任B.夏理臣及夫人、物理系主任R.W.柏尔逊斯,其他人员有生物化学高级讲师D.格雷博士、历史系系助理讲师J.格雷、生理学高级讲师D.W.顾尔特博士、地理系高级讲师T.R.特理基亚、
动物界讲师R.史特拉恩、有机化学讲师H.R.阿瑟、英文系讲师C.M.魏瑟嘉、注册主任B.梅乐尔等及他们的夫人,访问团外籍人士一共24人。随行中国籍人士有:新华社香港分社副总编辑、外事组副组长谭干、大律师陈丕士、陈君葆、《
大公报》刘芃如、
廖瑶珠(
香港大学学生,后任律师,是廖恩德医生之女公子)、港大病理学系
侯宝璋教授及夫人(侯到广州后因事退出)。
访问团名单由新华社香港分社报中共广东省委,经由广东省委上报中央,廖承志得悉后报告给周恩来总理,总理批示由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刘澜涛召集有关部门的作出接待安排。刘澜涛请中共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赵毅敏和该会秘书长张铁生、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兼党组书记
阳翰笙、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潘梓年、高等教育部副部长刘皑风、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局长
唐明照、外交部西欧非洲司司长黄华、全国教育工会副主席方明、外交部司长熊向晖等组成接待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办公室,负责接待工作,可见中央高度重视。
香港大学英国籍教授组团到访
北京市,领队布伦顿和陈君葆,12月23日下午1时30分,在中南海紫光阁,全体成员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本次访问,对外非常低调,《
人民日报》以及
香港特别行政区报刊仅仅刊登了数则短消息,但是此次访问的影响巨大,为对
英国的外交工作奠定基础。英国虽然1950年就承认新中国,但是中英直到1972年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陈君葆是知名
伊斯兰教法学者,并宗教哲学家,1936年翻译《伊斯兰教哲学》一书,影响深广,标志其已从伊斯兰教信仰,转向Ahmadiyya,与
白亮诚(
云南省人,移居
泰国)、
周仲羲(安徽省人,移居英国)等人一起,引发关于Ahmadiyya的巨大争议,以下是陈君葆为《伊斯兰教哲学》一书著述的《译者序》全文。
余友苏非加芙尔君示余以米尔萨·欧拉姆·阿哈默德所著
伊斯兰教哲学一书。余读而喜之曰:伊斯兰教人中国千馀年於兹矣。然方穆罕默德(祝安拉赐他幸福、平安!)之兴也,固尝藉兵力以推行其教义,故不三十年遂奄有西亚波斯以与我
帕米尔高原以西诸地相接壤,馀威所被,且於后此百年间,囊括
北非,席卷
西班牙,几撼东罗马帝国而摧陷之。其功业可谓盛矣。乃其教一入中土,即改易趣尚,不复以耀武扬威为事,何哉?岂以震旦文治之涵儒,足以去其凌厉耶?然余稽诸穆教经典神圣战争之为义,各宗所训不无异同。逮十九世纪末,欧拉姆·阿哈默德出倡阿哈默底亚宗於
印度之
旁遮普省,所教义独与他宗异,盖主张对
异教持一种宽大主义者也。其训神圣战争,则谓为神灵生活对恶生活与非正义的决斗,对异教或不信教义者则怀柔之,以和平方法而不主用兵。是知馀绪流风有历千百年,而犹不足以尽其美者,非蕴藏之深,植基之厚,曷克臻此?今诵米尔萨氏之书,想见其为人,宽柔诚朴极似
耶稣,其以救世先觉自称良非过侈也。夫清真之为教,奉一神而行简易,尚虔敬而轻祭祀,无种族之界限,无阶级之歧视,信仰既一,如同兄弟,其於民生日用若是,故虽崛起一隅,而信奉之者遍於寰宇,此岂偶然也哉!抑阿拉伯自古即为游牧民族,散居各地,其族生活无定,往来飘忽,虽时自此侵入他邦,启图沃宇蔚为大国,然在阿拉伯,则有史以来实未尝成为一政治单位。穆罕默德(祝安拉赐他幸福、平安!)兴,乃揭教义,藉兵力,以统一全岛,更挟其馀威,乘破竹之势,以从事於以《古兰天经》征服全世界之举,此其计划不可谓不宏伟;且以当时之情势又不可谓为无成功之可能也。故史家威尔斯氏曰:“假使
伊斯兰教教徒中,有数十青年,具
艾布·伯克尔之性质者,其事业必有成功之一日,所谓已近成功之境者,因阿拉伯此时已为伊斯兰教信仰及意志之中心,且因当时世界除中国外,且除非在
俄罗斯草原或
土耳其斯坦诸地中已再无精神自由之人民能团结为一而深信首领者。”夫以散漫之游牧民族,一旦乃藉宗教力量混为一体,团结以向外,此甯非历史一异迹?余因之而重有感焉。米尔萨氏余不得而见之矣。得读其书,揣摩其於所以立教之由,从而寻译天经之真义,则古所谓宽柔以教者,其不在兹乎。加芙尔君曰:子既善之,盍翻译为中土文字以广布其义?余曰:诺。乃以授课之馀,闲日翻译数页。计历时凡数月始竣事。中间又德黄国芳、程挚二君相助,乃底于成。感幸之馀,为识其事之原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