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允济(生卒年不详),字伯华,洛州巩县(今
河南省巩义市)人,
天宝官员,其先祖出自沛国,
南齐彭城郡丞刘璟六世孙。他早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博学善写文章,工于文辞,与绛州
王勃齐名,两人关系甚佳。弱冠之时,本州举
进士,补下邽尉,官至著作佐郎。刘允济曾经搜集
鲁哀公后十二代至战国时期的遗事,撰写了《鲁后春秋》二十卷。献给皇帝后,转任左史,兼直弘文馆。
垂拱四年(688年),明堂初成,刘允济奏上《明堂赋》以述功德,受到
武则天的高度赞扬,因此被授予著作郎。
天授天授年间,因遭到
来俊臣诬陷而下狱。尽管被判死刑,但由于他的母亲尚在,朝廷特别允许他留命赡养老母直至终年,但仍被囚禁。后来获得赦免,贬为
大余县县尉。
长安年间,再次担任著作佐郎,兼任修国史。他曾说:“史官记录善恶,让骄傲的君主和奸诈的大臣感到畏惧,这权力难道还轻吗?”然而,他认为
班固接受贿赂,
陈寿为了米粮而写作,这些行为都是不可取的。不久之后,晋升为凤阁
舍人。
李显复辟后,由于与
张易之兄弟亲近,被贬为
青州市长史。他在任期间清廉,
河南道巡察使路敬潜因此推荐他。不久后,因为母亲去世而去职。服丧结束后,被召回担任修文馆学士,对此他表示非常高兴,并与家人一起庆祝,几天后不幸逝世。著有《刘允济集》。
刘允济年轻时失去父亲,对母亲十分孝顺。他才华出众,擅长文学创作,与
王勃齐名。在他二十岁时,被家乡推举为
进士,随后被任命为
下邽镇县尉。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曾多次升迁,最终成为著作佐郎。他还收集整理了历史资料,编写了《鲁后春秋》,并将这部作品献给了皇帝。他的贡献得到了认可,被提升为左史,并在弘文馆工作。在
武则天统治时期,他因其文学才能而受到了重视。他的作品《明堂赋》获得了武则天的高度评价,为此他被提拔为著作郎。然而,他也遭受过政治迫害,一度被关押在监狱中。幸运的是,由于他的母亲还在世,他得以保全生命,继续照顾她直到她去世。后来,他被释放并贬谪到外地。在
长安年间,他又回到了朝廷,担任著作佐郎,并参与了国家历史的编纂工作。他对自己的职责有着深刻的认识,认为史官应该公正地记录历史,而不应该受到金钱或利益的影响。他的这种态度表明了他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在
李显复辟后,他因为与
张易之兄弟的关系而被贬职。尽管如此,他在地方上的表现仍然值得称赞,尤其是他的廉洁作风。他的晚年生活并不顺利,但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是能够享受家庭的温暖。他的去世令人惋惜,但他留下了丰富的
文化遗产。
刘允济的作品《明堂赋》描述了明堂这一建筑的重要性和象征意义。他通过华丽的文字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明堂作为祭祀场所和政治中心的重要性。这篇赋文不仅表达了对明堂的赞美,也是对他自己文学才华的一次展示。
在《天赋》中,刘允济探讨了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他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提出了自己的哲学观点。这篇作品不仅是对自然界的描绘,也是对人类智慧的一种探索。
《地赋》则是对
地球及其特征的描写。在这篇文章中,刘允济展示了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他的文字生动形象,让人感受到大地的力量和美丽。
除了以上提到的作品外,刘允济还有其他诗歌和散文作品流传至今。其中,《咏琴》、《怨情》和《经庐岳回望江州想洛川有作》等作品,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情感世界。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为后人研究唐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