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菌种(学名:Lyophyllum decastes),因状如扫帚或珊瑚,又像幼小的鹿角,得商品名鹿茸菇,又名路基蘑、铁道蘑、荷叶蘑、粟窝,属离褶伞科离褶伞属。荷叶离褶伞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在
亚洲、
欧洲和
北美洲都有分布,其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
四川省、
贵州省等地区,喜丛生或簇生在一起,罕单生,秋季自然丛生于
杨属(Populus spp.)、麻栎(Quercus acutissima)等
壳斗科阔叶林地上。
荷叶离褶伞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直径5-16cm,呈扁半球形,中部下凹,灰白色至灰黄色,光滑、不粘。菌肉白色,中部厚。菌褶稍密至稠密,直生至弯生,稍密至稠密,不等长。菌柄近柱形或稍扁,白色,光滑,内实。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光滑、近球形。
食用菌菌种为低温发生型,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25℃,最适为pH4-5,同时生长时要求光照,黑暗条件下不能形成子实体。
荷叶离褶伞味道鲜美,子实体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
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锌、铜和以及大量的
维生素,具有很高的营养食用价值,是一种颇受欢迎的烹蘑菇,适合干锅菜、
煲汤、凉拌、小炒等全场景烹饪做法。同时荷叶离褶伞的菌丝体发酵液营养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大,可以开发具有廉价、解渴、美味、绿色保健等优势的菌类饮料,深受消费者欢迎。除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外,相关研究还发现
食用菌菌种的子实体含有多糖、黄、三、生物碱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
抗氧化等活性功能。
荷叶离褶伞凭借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等特性,受到了来自消费者和企业家的广泛关注。
中国食用菌协会官网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过后,荷叶离褶伞年产量呈快速上升趋势,截止到2023年底,中国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的荷叶离褶伞年产新鲜鹿茸菇3000吨,年产值3600万元。
发现命名
1818年,
瑞典生物学家
伊利阿斯·弗里斯(Elias Magnus Fries)在科学文献(scientific
文学)中描述了他发现的这种森林真菌,并给它起了一个名字为
蘑菇属 decastes。这是因为在真菌分类学的早期,大多数研究者都将有菌盖的真菌都被归入伞菌属(Agaricus),但后来经过研究都将大多数有菌盖的真菌重新归入新属。如在1949年,德国出生的美国真菌学家洛夫·辛格(Rolf Singer)经过研究后就将
食用菌菌种这一物种归入
离褶伞属,从而确立了其目前被接受的学名为荷叶离褶伞(Lyophyllum decastes)。
其中decastes来自拉丁语,意思是“以十为单位”出现(同时“decades”一词也来自同一个拉丁语词根)。因为人们发现荷叶离褶伞经常会以十个为一组进行生长,所以以decastes为命名
栽培历史
世界
日本是最先实行荷叶离褶伞工厂化生产的国家,而其他国家很少栽培荷叶离褶伞。日本
王子制纸株式会社在1998年首次在室内成功栽培
食用菌菌种,该荷叶离褶伞为“山1 号”品种;日本宝酒造株式会社在2004年达成了室内无覆盖土荷叶离褶伞栽培目标,使用的是“宝LD-1154”菌株。上述两种菌株存在较大的形态差异。21世纪之后,日本生产荷叶离褶伞的企业主要有两家,并且在逐年缩小生产规模和产量,其余在日本境内均为农户少量栽培,大多为袋式
栽培方法,每块能达到700-800g产量。在荷叶离褶伞产量方面,
日本量产荷叶离褶伞最早出现在2003年,当时可达到266吨的年产量;在2008年日本达到了历史最高的2941吨年产量。但由于菌丝定植缓慢、污染率较高、菌株退化等原因,之后产量迅速下降,2009年降至1791.7吨,到2020年仅培育了408吨的
食用菌菌种。
中国
中国学者李植森最早在1973年利用制备的腐殖土在室内和山林分别实现荷叶离褶伞栽培。2000年,学者魏生龙实现祁连山野生荷叶离褶伞子实体的驯化栽培,并通过瓶栽和袋栽获得子实体。2006年,荷叶离褶伞设施化周年栽培在上海丰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在2013年末,上海福茂食用菌有限公司开始采取工厂化栽培的方式量产荷叶离褶伞;2016年,昆山青禾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开始致力于荷叶离褶伞培育,并压缩
金针菇在培育菌种中所占的比重,完成了“棒棒鹿茸菇”销售品类的创建。在2019-2020年,中国开始出现袋式
食用菌菌种栽培,国内正式进入快速发展荷叶离褶伞栽培的时期,2019年达到2160吨。
形态特征
荷叶离褶伞子实体中等至较大。
菌盖
菌盖直径5-16cm,呈扁半球形,后平展,中部下凹,灰白色至灰黄色,肉质不黏,光滑,盖缘下弯、薄、波状,有不规则浅裂,盖面平滑,无毛或常有附生纤毛,平时有光泽,浅灰色、灰黑色或淡茶褐色。
菌肉
菌肉中部较厚,边缘薄,有弹性,后柔软,菌肉白色。
菌褶
菌褶稍密至稠密,直生至弯生,老后稍延生,较密而薄,颜色由白色至带黄色,再到浅灰色,褶缘呈波状。菌柄长3-8cm,粗0.7-1.8cm,中生或偏生,圆柱形,基部明显膨大,多数常弯曲,实心,顶部粉状,向下纤维状,有弹性,白色至淡色,基部灰色至褐色。
孢子
孢子无色,光滑、近球形,(5-7)um×(4.8-6.5)um。孢子印白色。
物种分布
分布范围
食用菌菌种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在
亚洲、
欧洲和
北美洲都有分布。其中在中国,荷叶离褶伞主要分布于
云南省、
四川省、
贵州省、
福建省、新疆、
青海省、
河南省、
甘肃省、江苏、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等地区,甚至在很多地区都有人工种植,如福建、江苏、
贵州省、
上海市等地。
栖息环境
荷叶离褶伞菌喜丛生或簇生在一起,罕单生,秋季自然丛生于
杨属(Populus)、
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等
壳斗科阔叶林地上。
生长习性
食用菌菌种为低温发生型,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是5-35℃,最适温度25℃;子实体分化的温度范围13-22℃,最适温度19℃;0-3℃的温差有利于子实体的分化,温差大于9℃子实体不能形成;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是10-25℃,最适温度20℃;菌丝能在pH4-11范围内生长,最适pH4-5,光照3000
勒克斯有利于子实体形成,黑暗条件下不能形成子实体。
栽培技术
选择菌种
挑选耐抗性强、优质丰产的品种,应选用具有菌种生产经营资质的单位提供的优良菌种。
配料制备
培养料:栽培
食用菌菌种的主料有杂木屑、麦秆屑、稻草、玉米芯等。辅料有、米糠、黄豆粉等。 添加剂有
生石灰等。
拌料:可采用人工拌料或拌料机拌料。先于前一天将木屑、
秸秆粉等主料预湿,将预湿好的主料与辅料按比例装入搅拌机内搅拌均匀,控制含水量达到63%-65%。
装料灭菌
可采用人工或机械装袋。将培养基质填装到栽培容器中,上紧下松,中间打穴(洞)。装好料后,将栽培容器用塑料筐或铁丝框装好后,送入灭菌锅(柜)内灭菌。采用常压灭菌或高压灭菌。灭菌完毕后,待栽培容器表面温度降至80℃后出锅,在洁净无菌的场所冷却。冷却后按无菌操作要求接种,每袋(瓶)栽培种可接种15-20袋。
培菌管理
接种后的菌袋(瓶)用框装好后排放在黑暗的培养室培养,温度保持在23℃-25℃。 空气相对湿度60%-70%。菌丝体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每天记得通风,通风时间根据季节、温度和码放量灵活掌握。40-50天菌丝长满袋后进入后熟培养,在25℃以上的温度下继续培养30-45天,达到生理成熟。
出菇管理
当菌袋(瓶)后熟完成后移入出菇室进行搔菌,将菌袋表面耙剔老菌种块和表层老
菌丝。搔菌后菌袋(瓶)在23℃温度下培养5-7天,待菌袋表面菌丝恢复变浓白后,菇房温度控制12℃-16℃,空气相对湿度控制90%-95%,CO2浓度控制3000ppm左右进行催蕾。催蕾时,温度控制在14℃-18℃。 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90%-95%。每天应适当通风,当幼菇形成后应控制通气量,保持CO2 浓度(3000~5000)ppm,同时保湿,促进子实体生长。子实体生长阶段需(100~300)lx的照射光。
适时采收
当子实体的柄长达到6-8cm,菌伞展开6-7分时,使用简易工具小心采收,此时虽然产量有限,可品质在此时最好经济价值最高。采收时尽量不要碰伤菌伞,否则易在包装袋内从伤口长出气生菌丝。采收下的子实体应清除粘附在基部的培养料。
物种用途
食用营养
食用菌菌种口感丝滑爽脆,子实体肥厚细腻、清香扑鼻,味道鲜美,同时还含有对人体有益的
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锌、铜和硒以及大量的
维生素和
烟酸等营养物质,其子实体含有粗蛋白22.16%,粗脂肪2.69%,
多糖44.29%,粗纤维8.66%,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用菌,具有很高的营养食用价值,是一种颇受欢迎的烹饪蘑菇,适合干锅菜、
煲汤、凉拌、小炒等全场景烹饪做法。
经济加工
荷叶离褶伞的菌丝体发酵液营养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大,可以开发具有廉价、解渴、美味、绿色保健等优势的菌类饮料,如以豆浆、
玉米汁为天然培养基,经过深层发酵后,以发酵液40%、
柠檬酸0.12%、羧甲基纤维素钠0.02%、白砂糖4%为配方的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
相关产业
食用菌菌种凭借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等特性,受到了来自消费者和企业家的广泛关注。
中国食用菌协会官网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过后,荷叶离褶伞年产量呈快速上升趋势,至2018年,年产量达3万多吨,与2017年相比,同比增长了257%。其中在中国福建、
贵州省、
上海市等地均有广泛栽培。
中国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被誉为中国食用菌之都,2021年来引进投产荷叶离褶伞新品种,截止到2023年底,该县荷叶离褶伞工厂化栽培1家,日栽培2万袋,年产新鲜鹿茸菇3000吨,年产值3600万元。
相关研究
生物活性研究
食用菌菌种除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外,相关研究还发现荷叶离褶伞的子实体含有多糖、黄酮、三萜、生物碱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
抗氧化等活性功能。
抗肿瘤作用
从荷叶离褶伞子实体中分离得到了多糖Lyophillan A,抗肿瘤实验证明该多糖对老鼠癌细胞抑制有很好的疗效,此多糖具有抗肿瘤、提高免疫能力的作用。
降血糖血脂作用
Ukawa等研究学者在2002年用荷叶离褶伞子实体多糖对降低
糖尿病小鼠血糖作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喂食患有糖尿病小鼠荷叶离褶伞子实体多糖,几天之后观察发现了在不影响正常胰岛素含量的情况下葡萄糖含量有了明显的下降。Miura等研究学者也在2002年研究了
食用菌菌种子实体
多糖对小鼠血脂控制效果,结果证明:荷叶离褶伞多糖可以明显降低小鼠血液中的血脂。
抗氧化作用
荷叶离褶伞子实体多糖能增强小鼠的免疫能力,通过常用的水提醇沉的方法得到的多糖可以去除小鼠体内
阴离子自由基,结果表明荷叶离褶伞多糖能提取制作出抗氧化、抗衰老的产品。
其它作用
Nakamura等研究学者在2007年的时候对小鼠进行了X射线照射的实验。实验发现荷叶离褶伞多糖对抗X射线和提高免疫能力都有促进作用,而且某种程度上增强了生血作用,并且对其安全性也进行了一定的评价。Ukawa等研究学者在2002年也通过实验发现了
食用菌菌种多糖可以治疗小鼠的特异性皮肤炎症。
物质利用研究
荷叶离褶伞
生物活性物质的利用研究主要集中在
胞外多糖的提取、富硒发酵、胞外酶活性等方面,对荷叶离褶伞中活性物质的提取制备和活性机理的深入研究可以为荷叶离褶伞保健产品或功能食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学者闫培生首次利用10L发酵罐对荷叶离褶伞胞内和胞外多糖产量以及6种酶对发酵菌丝体多糖提取效果。筛选出在25℃、120r/min、空气流量为200L/h条件下,8天时胞内多糖含量和胞外多糖产量达最高。同年张芬琴报道了荷叶离褶伞多糖提取工艺。同时学者
王晓琴研究表明
食用菌菌种菌丝体生长及胞内外
多糖及胞外还原糖含量随发酵时间变化,适宜时间为11天。此外,学者高慧娟以菌丝体干重和富硒率为评价指标,确定了荷叶离褶伞菌丝体最优富硒发酵条件。
学者李霞研究了玉米颖壳、发酵棉籽壳、木屑、麦草、未发酵棉籽壳、棉籽壳与木屑的
混合物6种培养基中荷叶离褶伞胞外淀粉酶滤纸纤维素酶、
羧甲基纤维素钠酶、半纤维素酶、滤纸纤维素酶等胞外酶的活性变化,发现酶活性变化总体趋势相似,在接种后第8周达到酶活性的最大值。学者梁倩倩等对该菌的漆酶进行了研究。2016年又对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出荷叶离褶伞发酵产漆酶最优发酵条件,获得最大漆酶酶活为。
参考资料
荷叶离褶伞.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