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冲轰炸机
投弹命中率高的轰炸机
俯冲战略轰炸机,是轰炸机的一种,以高速俯冲方式攻击敌人的地面或水上目标,活跃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载弹量较小,主要被用于战术轰炸,但亦可用于战略轰炸。相较于同时期的水平轰炸机,俯冲轰炸机的优势在于投弹命中率高,效率也要高出很多。
起源
对于俯冲轰炸,通常的定义是俯冲角达到45°- 90°,多数情况指的是近乎垂直状冲轰炸机在攻击敌方目标时,会以与地面超过45°的方式高速向目标俯冲,在距目标很近的距离上拉起飞机同时投弹。这种投弹方式的命中精度较水平轰炸提高了许多倍,而且无须安装复杂的瞄准系统或雷达。
俯冲轰炸战术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英国皇家空军最先开创。1918年3月14日中午刚过,英国皇家飞行队(RFC,Royal Flying Corps)第84中队威廉姆’亨利·布朗(William Henry Brown)少尉驾驶S.E.5a战斗机对西部战线地面情况进行了侦察,这天亨利·布朗进行的侦察任务被视为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天,因为他的S.E.5a飞机和英国其他的数百架当天也在执行作战任务的S.E.5a有一点不同,那就是他的座机在机腹部安装了一个炸弹挂架。在当天的侦察行动中,亨利·布朗在圣康坦(St Quentin,位于法国北部索姆河畔)东部的运河上发现一艘德国运送弹药的驳船。驳船防空力量薄弱,航行速度也慢,亨利·布朗驾驶S.E.5a俯弱,航行速度也慢,亨利·布朗驾驶S.E.5a俯冲将炸弹准确地“送”给了德国这艘驳船,驳船被炸沉。这次行动被称为是世界上首次俯冲轰炸,但这个结论还存在着一些争议,亨利-布朗这次准确的投弹肯定在此前进行过无数次的训练,而且S.E.5飞机在试飞时就表现出优异的俯冲性能,英国皇家空军也进行过俯冲轰炸的探索和研究,当时的考虑其实倒不是为了提高轰炸精度。
设计概念
俯冲轰炸机在攻击敌方目标时,会以与地面超过45度角的方式高速向目标俯冲,在距目标很近的距离上拉起飞机同时投弹。这种投弹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在保证投弹速度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命中率。由于投弹高度低,其命中率较水平轰炸机提高了许多倍。此外,俯冲轰炸机亦无须安装复杂的瞄准系统或雷达。俯冲轰炸机在其顶峰时期被广泛应用于对重要目标,尤其是小面积或移动中的目标的攻击,以充分发挥其投弹准确度高的优势。然而其优势也是有代价的。俯冲轰炸机为了实现高速俯冲的战术方式,气动结构的设计与其它飞机有所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飞行速度和飞航性能。而且由于其机体小,载弹量和续航力也远不及水平轰炸机。此外,由于俯冲轰炸机需要向目标垂直俯冲,因此极易遭到地面防空火力,如高射炮的攻击。多数俯冲轰炸机都配备有减速板,可以在俯冲时产生阻力,将速度保持在250节左右以保证投弹的准确性。
代表机型
SBD
道格拉斯飞机公司开发的舰上俯冲轰炸机,主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活跃于太平洋战场上。翼展41英尺6英寸(12.65米),全长31英尺6英寸(9.60米),全高12英尺6英寸(3.81米),装有一台700马力的普拉特。惠特尼R-1535-66“双黄蜂”发动机,最大速度为184英里(286公里)/小时。SBD-1装有两挺50口径机关枪,布置在风挡前的机身上方,机枪的拉机柄伸入机身内,一旦发生卡壳,飞行员可以进行手动清理。SBD的无线电员座位上配有一挺装于活动枪座上,可向后射击的30口径机枪。飞机的主要武装是挂在机身中心线下方的一枚不超过1600磅(726千克)的重磅炸弹和每侧机翼下的各一枚100磅(45千克)炸弹或深水炸弹,机腹炸弹悬挂在一个A字型挂架上,投放时,挂架向下伸出,以防止炸弹在下落时撞到旋转的螺旋桨。虽然飞机的自卫火力还算适当,但其座舱和油箱却没有相应的装甲保护;分装在4个油箱里的210加仑(795升)汽油使飞机的作战航程无法超过900海里(1,666公里),考虑到飞机编队和降落所需的时间和预留备用燃料的需要,SBD-1的作战半径只有不足200海里(370公里)。
Ju-87
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1934年由容克公司研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的著名俯冲轰炸机。它采用双人机组,防御火力为由驾驶员控制的固定在机翼两侧的两挺8毫米的机关枪和由后座无线电员操纵的1挺8毫米机枪。枪身腹部中心线可悬挂1枚500千克重型炸弹,两侧翼下另可加挂110千克炸弹各1枚。“斯图卡”机体非常牢固,故能以80°的角度向下急剧俯冲。在“斯图卡”式的机头冷却进气口装有一个空气驱动的发声装置,在俯冲时发生类似空袭警报的凄厉的尖啸声,在炸弹还没有落下以前,已对地面的人心理造成极大的冲击,加强了打击效果。根据需要不断改进主要有以下几个型号。
Ju87A这是斯图卡系列的一款正式装备部队的机型,它于1937年开始生产,预备淘汰德国空军装备老式双翼攻击机Hs123。
他和Ju87V2差别并不大,主要区别是装备了马力较大的尤莫 210D(680HP)引擎和新的 HPAIII 螺旋桨。根据恩斯特·乌德特王牌飞行员的意见,飞机后加装一挺7.92毫米MG15机枪,这种设计有效的加强了对敌军飞机的威胁,空战能力大大加强。另外机翼装有2挺7.9毫米机关枪,机腹可以携带一枚250公斤的炸弹。
Ju87A空机时速320公里,不过如果携带250公斤炸弹时时速只有300公里,航程约1000公里。
Ju87A在1938年底前共生产262架,计划装备4个俯冲轰炸机团,每团38架。
Ju87B是Ju87A的改进型,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的主力型号。它最大的改进是采用马力更为强劲的尤莫211A1(1000HP)液冷V型12缸引擎和重新设计了斯图卡的机身。新式引擎的使用让Ju87B的时速达到360公里,载弹量也加大了一倍。如果只有一名飞行员,载弹量可以达到1吨。除了和A性一样可以机腹携带炸弹以外,机翼下增加两个挂弹点还可以挂4枚50公斤炸弹。实战中一般的配置是一个飞行员和一个机枪手兼无线电员的双人机组(根据德空军分析:加一个机枪手后斯图卡的生存率提高三成),飞机可以机腹携带2颗250公斤炸弹或者1颗500公斤炸弹,还有机翼二侧加挂4枚50公斤炸弹或者2枚110公斤炸弹。
防御武器主要是双翼的共二挺7.92毫米MG17型和后座一挺MG15机枪。斯图卡战略轰炸机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它的机头冷却进气口装有一个发声装置。这让斯图卡在俯冲时能够发出一种极为尖锐的声音,这种声音对于敌人是一种相当恐怖的心理打击,很大程度上摧毁了敌人的士气。
Ju87B在1938年服役,1938年一年就生产了950架。
Ju87D型是斯图卡的最终版本,也是最完美的型号。它是在Ju87B的基础上,根据法国战役大不列颠岛战役的教训进行的最终改进型。它主要针对斯图卡的三个主要缺陷:航程短,空战能力差和对地空武器防御能力差。Ju87D采用新式的1400马力的尤莫211J 型引擎。全新的引擎让飞机时速提高到400公里以上,航程扩大到1200公里,载弹量也增加到1800公斤(载弹量相当于一般的轻型中空战略轰炸机了)。
Ju87D为了提高空战能力,在后舱换装了一挺双联装MG17机枪,增加了飞机的自卫能力。至于提高对地面武器的防御能力,D型在关键部位加装了重达1000公斤的装甲。这种设计使得飞机在俯冲的时候可以承受机关枪和小口径火炮的打击。D型除了保留斯图卡系列差劲的机动性能以外,整体作战能力比B型提高了一倍左右。整个D型作为斯图卡的主力机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共生产了3000架。
Ju87G型是斯图卡系列的反坦克型,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机翼二侧改装二门37毫米Flak18型长管反坦克炮,配有24枚钨芯穿甲弹,初速高 穿透力强,火力十分强大。该机1943年改装成功,在1943年的库尔斯克会战开始大量使用。其实这也是德军的无奈的举动。德国在进攻苏联以后很快发现自己的主力坦克 1,2,3型都无法和苏联主力T34坦克对抗。4型坦克虽然勉强能够和其对抗,但是对坦克成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库尔斯克州出现的五号中型坦克虽然强于T34重型坦克,但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豹式由于机构复杂只生产了约6000辆,T34则生产了5 8000辆,加上苏联还有数量众多的KV1和JS1重型坦克
九九式舰上轰炸机
九九式舰上轰炸机(日语:九九式舰上爆机,简称:九九舰爆)为爱知时计电机株式会社(后成立爱知航空机会社)生产制造的舰上俯冲轰炸机,主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于太平洋战场上使用。盟军昵称代号为瓦尔(Val)。
日本海军在1936年对民间提出“金属单翼俯冲轰炸机”的开发需求,以替换传统老式的双翼轰炸机,在中岛航空机、三菱航空机与爱知航空机三家竞争之下,爱知取得了此机的研发制造权,并定名为D3A,型号为D3A。
爱知在进行九九舰爆的设计过程中,亨克尔秘密提供技术给日本海军,所以九九舰爆在许多设计上与德军的He 70有许多相似处。九九舰爆采用固定式的起落架,主翼两侧下方配备空气煞车襟翼,增加了俯冲时的稳定性。九九式舰上爆击机22型(D3A2)搭乘人员:2名,全长:10.195m,全高:3.8m 翼展,全宽:14.365m,全高:3.847m ,主翼面积: 34.90m\u0026sup2; ,发动机:三菱“金星发动机”五四型空冷・14气缸,出力:1,300Hp ,空机重量:2,570kg ,最大起飞重量:4,122kg ,最大速度:432km/h ,实用升限:10,880m ,续航力:1,366,主要武器:7.7mm机关枪×2、7.7mm旋回式机枪×1,辅助武器:机腹下挂架250kg炸弹×1、主翼下挂架60kg炸弹×4。
D1A1
1931年,恩斯特·亨克尔的设计人员为爱知口号研制了一架舰载俯;中战略轰炸机原型机。日本制造的安装中岛发动机的这架飞机最终演化成为了爱知D1A1。后来又发展出了爱知D1A2,这架研制于1936年的俯冲轰炸机安装了更强劲的中岛光发动机,并具有流线形的挡风玻璃和轮罩。它的生产数量总共为428架,但是到日本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该柳型已退居二线。
实战应用
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机翼后的减速板清晰可见。俯冲轰炸战术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英国皇家空军最先开创。但早期的战略轰炸机由于结构脆弱,因而无法承受高速俯冲及拉起所产生的冲击力。直到1930年代,随着飞机技术的发展,俯冲轰炸战术越来越受重视,尤其是其对小型目标的攻击能力。在美国,海军于1925年采购了第一种定制的俯冲轰炸机——科蒂斯F8C猎鹰式攻击机。
海军一般较空军更青睐俯冲轰炸机。空军轰炸机由于在陆地上起降,基本不受尺寸和重量限制,因此其指挥官一般采用大规模水平轰炸的策略。而对于海军来说,能在航空母舰上起降的飞机尺寸和重量有限,海军需要将有限的弹药精确地送至目标上空,而非大规模的密集式轰炸。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德国是俯冲轰炸机的主要使用者。德国俯冲轰炸机的主要任务是为其装甲部队和步兵提供近距离火力支援,代表机种为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斯图卡式战略轰炸机的机体非常坚固,可以以90度角向下俯冲,在闪击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作为俯冲轰炸战术的发明者,英国所制造的俯冲轰炸机却逊色了许多。战争中皇家空军和海军仅生产了约200架贼鸥式战斗轰炸机,表现亦不如人意。
太平洋战争日本美国也制造了大量俯冲轰炸机,主要参加反舰作战。日本在战争初期拥有当时世界上先进的俯冲轰炸机,代表机种为D3A,在偷袭珍珠港以及随后的其他一些行动中表现良好。但随着战争后期日本航空工业技术发展迟缓,其优势也被美国超过。美国俯冲轰炸机在战争后期消灭日本联合舰队剩余力量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及科蒂斯SB2C美国SB2C轰炸机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起源
设计概念
代表机型
SBD
Ju-87
九九式舰上轰炸机
D1A1
实战应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