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School of Arts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是沈阳师范大学
二级学院。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前身为东北教育学院中文科,始建于1951年,是
东北地区创办较早的中文科系之一。1953年改为
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1965年改为
辽宁第一师范学院中文系;1978年恢复为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2002年改为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撤系建院。
截至2016年4月,学院设有3个系级单位,有3个本科专业,有1个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全日制本科生979人,硕士研究生347人(其中留学生31人),在职教育硕士56人。
历史沿革
1951年,东北教育学院始设中文科,是
东北地区创办较早的中文科系之一。
1953年,东北教育学院中文科改为
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
1958年7月,中共辽宁省委和省人委决定成立
辽宁大学,将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大部分教师抽调出组建辽宁大学中文系。
1965年,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改为
辽宁第一师范学院中文系。
1978年,辽宁第一师范学院中文恢复为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
2002年,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改为
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
2003年,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撤系建院。
2006年,学院
汉语言文学被评
辽宁省普通高校本科示范性专业。
2007年,学院汉语言文学被辽宁省委宣传部评为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学科。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6年4月,学院有4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其中
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重点研究基地1个,1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设有辽宁省《红楼梦》学会及书法艺术研究所等10余个研究机构。
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艺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中共
辽宁省委宣传部重点研究基地: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基地
其他研究机构:书法艺术研究所、儿童文学研究所、《红楼梦》研究所、中国古典文献研究所、影视文化研究所、
比较文学研究所等
文艺创作
截至2016年4月,学院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科研项目以及
鲁迅文学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辽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
一等奖、辽宁文学奖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等成果奖励。
教育教学
院系设置
截至2016年4月,学院设有中文系、
汉语国际教育系、新闻系等3个系级单位,有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写作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国际教育、语文学科教学论、
新闻学等10个教研室,有3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16年4月,学院有教授22人,副教授3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5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
辽宁省特聘教授2人,辽宁省级教学名师1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入选辽宁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20余位教师担任
五个一工程奖、
鲁迅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
老舍文学奖、辽宁文学奖及国家、省、市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的评委,国家、省、市重要专业学会的负责人和理事;有1个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
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文艺学教学团队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赵慧平
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胡玉伟
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胡玉伟、王家勇等
入选辽宁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胡玉伟、陈秀云等
教学建设
截至2016年4月,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辽宁省示范性专业1个,辽宁省优势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辽宁省级精品课程1门,辽宁省级视频公开课2门,辽宁省级资源共享课3门,辽宁省级研究生精品课1门。在2014年
辽宁省本科专业评估中,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新闻学专业的综合评价位列辽宁省第一名,
汉语言文学专业位列第二名。
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
辽宁省示范性专业:汉语言文学
辽宁省优势特色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4月,学院有1个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学科1个,辽宁省重点学科1个。
• 重点学科
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辽宁省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
• 学科授权目录
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国语言文学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教学(语文)、
新闻学• 学科评估
在2011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位列
辽宁省第二名。
学校文化
院徽
院徽强调的是
沈阳师范大学所属的文学院,保留了沈阳师范大学校徽的基本形式,只是在沈阳师范大学校徽中部加入汉字的篆书字体所书写的“文学”二字,以表示文学院。图案底部为一本翻开的书,代表知识的沃土;外围的圆形与知识沃土上代表文学院的“文学”相结合,抒发了文学院师生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再创辉煌的豪迈情怀。
院训
博学致知,厚德致远
此院训体现了学校育人的宗旨和基本内容,既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又蕴含着时代精神。《周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讲的是人身修养中的两个最基本内容。文学院的院训依此基本精神而立。
“博学致知”其字面义为通过博学达到“知”的境界。其“知”既表示掌握知识的“知”,又表示在超越了这一层次的“知”,达到的对自然、社会、人生全然领悟的“知”的有高度智慧水平的精神境界。这其中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领悟“道”的人生高境界追求的精神品质,也包括了现代社会探究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科学精神,还包括博学与知之间的因果关系的阐释,鼓励师生通过“博学”达到“知”的人生境界。
“厚德致远”其字面义为通过深厚的品德修养达到“远”的境界。其“远”既表示人立于世长之“远”,又表示在超越了这一层次的“远”,有包容天地万物于胸中的宽阔胸怀,达到的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无际无限的“远”的生存境界。这其中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和谐的存在意识和奉献的精神品质,也包括了现代社会追求人的全面解放的精神,还包括厚德与致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阐释,鼓励师生通过“厚德”达到“远”的人生境界。
博学、厚德是人立于世最重要的两个基本条件,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博学的进取与厚德的包容共生,才能使人能够以高度的智慧与和谐的境界高质量的生存。以博学、厚德为训,正是彰显以人为本的精神。
知名校友
孙郁,鲁迅博物馆馆长、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赵敏俐,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周舒畅,国家级儿童文学奖“冰心文学奖”获得者。
参考资料
1.wxy.synu.edu.cn.2019-12-28
2.wxy.synu.edu.cn.2019-12-28
3.wxy.synu.edu.cn.2019-12-28
4.wxy.synu.edu.cn.2019-12-28
6.wxy.synu.edu.cn.2019-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