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978年成立的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广州能源所)成立于1978年,前身为1973年成立的广东省地热研究室。1998年4月原中国科学院广州人造卫星观测站并入广州能源所。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定位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利用,主要从事清洁能源工程科学领域的高技术研究,并以后续能源中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为主要研究方向,兼顾发展节能与能源环境技术,发挥能源战略的重要支撑作用。
截至2014年9月,研究所有在职职工408人,其中科技人员301人,高级职称141人。有国家级研发中心1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个,广东省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中国科学院研究中心1个。有在学研究生169人(其中硕士生106人、博士生63人)。
历史沿革
广州能源研究所前身是“广东省地下热能研究室”,1978年3月改由中国科学院领导,同年9月正式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建成闪蒸系统地热发电站,填补了我国地热发电的空白,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荣誉奖。
1981年,制定了科研工作五年规划与十年设想;建立了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和工业余热利用研究室及相关实验台、实验装置。
1982年,分别与比利时瑞典两国有关单位签订了科研项目交流协议,互派技术人员到对方工作学习;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1991年,由广东省政府批准,成立“广东省能源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太阳能热水器铜铝复合板生产线通过鉴定正式投产;建成新宿舍大楼,改善了科研人员及职工住宅条件。
1994年,成立了“太阳能研究发展中心”;与台湾大方公司合作组建“广州科方能源生物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对中层领导班子实行聘任制。
1995年,被评为广东省专利工作先进科研院所。
1998年,原中科院人造卫星观测站并入广州能源研究所。
2001年6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组建了“新能源与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
2009年,组织成立了“生物能源与生物基产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生物燃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科研条件
科研部门
截至2014年9月,研究所有国家级研发中心1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个,广东省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中国科学院研究中心1个。有五山和黄花岗2个园区,2个实验基地。
国家级研发中心:国家能源生物燃料研发中心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级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中心: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
所级重点实验室:生物质生化转化学实验室、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实验室、生物质催化转化实验室、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实验室、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研究实验室、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与综合利用实验室、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制研究实验室、集成技术中心、能源化工实验室、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海洋能实验室、太阳能实验室、燃烧与热流实验室、地热能实验室、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微电网技术实验室、有机能源材料实验室、制氢与利用实验室、环境能源材料实验室、储能技术实验室、热流体与先进能源系统实验室
设施资源
• 设施设备
根据2016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拥有价值1亿多元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研究方向新型仪器设备几十台、套。
• 馆藏资源
截至2009年7月,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信息资料室共有12.4万册图书和文献资料。
国际合作
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已与美国、日本意大利韩国瑞典德国丹麦南非澳大利亚、巴西、香港特别行政区等五大洲的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及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 合作平台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建有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综合技术国际研发中心。2008年成为科技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首批授牌的33家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之一,建设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综合技术国际研发中心,同时批准建设广东省可再生能源综合技术国际研发中心。基地运行后,巩固与原有合作对象交流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交流对象范围,新开展了与古巴、巴西、罗马尼亚科特迪瓦等中南美、东欧和非洲地区的国家的交流。重点国际合作:意大利新技术、能源与环境委员会(ENEA),共同执行“生物质气化合成燃料关键技术及示范”项目;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签订协议开展合作交流;韩国能源研究所(KIER),合作执行项目,每年组织双边国际学术会议,互派人员交流;泰国农业合作部(DOA),签订协议,推广生物质项目;丹麦波龙公司(WD),双方共执行“中-丹高效兆瓦级波能装置研究”项目;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合作为主的中意可再生能源合作项目,以基地为依托,东莞康达机电和中广核等企业积极参与;与欧盟开展CDM、碳市场合作研究。
• 合作项目
2014年4月,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承担中科院-赫尔曼·冯·亥姆霍兹伙伴研究团队“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藏特征及其开采策略研究”项目。
2015年,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承担2014年度科技部对发展中国家科技援助项目“农林废弃物气化发电技术应用示范”项目。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截至2009年7月,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已取得重要科研成果百余件,其中有80多项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励,共申请国家专ww利千余件,申请PCT26件,获国家授权专利500余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专利优秀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等。在中国国内已与广东省湖南省、北京、江苏省等地开展院地合作,大力推广应用生物质气化发电、地热热泵新技术、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及城市垃圾处理系统等,并形成产业化。
1978年至2009年7月,能源所的技术已经覆盖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巴基斯坦泰国老挝罗马尼亚等国家。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以能源所的技术为依托与地方或者企业建立的技术转移平台:地热能源研究中心(与中广核公司合作);海尔能源工程中心(与海尔集团合作);华天能循环经济研发中心(与华天能环保科技公司合作);工业节能工程中心(与广州钢铁企业集团合作);节能技术研发中心(与三水佳利达公司合作);佛山三水节能减排研究院(与三水区政府合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程咨询资质单位”为乙级(新能源、生态建设和环境工程两个专业),为开展节能评估、清洁生产等技术服务和项目咨询创造有利条件。
学术期刊
新能源进展》(Advances in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期刊。《新能源进展》于201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创刊(双月刊)。《新能源进展》主要刊登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氢能、海洋能、地热能、天然气水合物等领域科学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集成互补和相关配套技术(如储能、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系统)方面原创性学术论文和高水平的综述性文章。
新能源进展》创刊即被CNKI统计源收录,入编“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系列数据库全文收录。获科学出版社2015年“期刊出版质量优秀奖”、2015年第五届“广东省特色期刊”称号。
人才培养
教学建设
2009年7月,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共共有在学研究生169人(其中硕士生106人、博士生63人)。
2012年12月,该所博士研究生杨波获2012年度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博士研究生王屹获2012年度中国科学院宝洁奖学金;博士研究生王闻、硕士研究生丁飞获2012年度中国科学院美国超导公司奖学金。
2013年7月,该2012级博士生史伶俐的《十面“霾”伏》和《神奇可燃冰》科普视频作品获得第六届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数字化类科普作品一等奖二等奖
学科建设
截至2009年7月,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设有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3个。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质能、天然气水合物太阳能、海洋能、固体废弃能、地热能、微系统和能源战略等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
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工程热物理与动力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环境工程材料物理化学、海洋地质
文化传统
所徽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的徽标的整体结构呈圆形,不仅传达地球的概念,还象征着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往复、可持续发展。
整个圆形结构可划分为内、外两层。内层由桔红色的回转图形构成。回转图形上的文字“geothermal、biomass、ocean、wind、hydro、solar”分别代表着地热能、生物能、海洋能、风能、水能和太阳能。回转图形由六个相同的元素动态地组合起来。每一个元素都分别指向其内部的一个英文字母“E、N、E、R、G、Y”。这六个英文字母恰好构成英文单词“能源”。回转图形采用桔红色,象征着能源力量及能源人的活力。这部分传达了活力来自动力的意念及能源生生不息的理念。内层的另一个元素是“1978—”,它代表广州能源研究所的历史起点及未来指向。外层由代表蓝色、天碧水的蓝色、古典风味浓厚的GethicE体英文和篆体中文构成。“蓝色”不仅象征着高科技,还传达“地球”、“环保”的概念。“蓝色”、“地球”、“环保”共同传达地热能、生物能、海洋能、风能、水能和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典雅的中英文字体传达的是“历史”概念,说明地热能、生物能、海洋能、风能、水能和太阳能这六种可再生能源是适应未来发展的古老能源。
GethicE体英文和篆体中文不仅传达了“历史”的概念,还突出了广州能源研究所作为国家级科研机构的权威性、稳重性,明确地表达了研究所的具体名称、所属的学科范畴及研究方向。
整个图形造型庄重大方,内涵丰富,能产生良好视觉效果,而且生动地传达了再生能源循环往复、永不枯竭的特征,突出了能源不息,动力无限的精神。
文化活动
研究所实施素质拓展工程,研究所生活丰富多彩。研究所定期举办羽毛球比赛、读书征文活动、足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等文体活动,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广州教育基地“科苑杯”篮球比赛等活动。
签署协议
2022年6月2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广州市能源研究所与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在广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科研条件
科研部门
设施资源
国际合作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学术期刊
人才培养
教学建设
学科建设
文化传统
签署协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