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文
原安徽省亳州北京寺教长
王乃文(1926年8月12日-2003年11月19日),经名穆罕默德·欧拜顿拉,1997年哈吉,安徽省全椒县管坝乡坝王村人。16岁时,初中毕业后立志学经献身主道。2003年11月19日,王乃文阿訇在山东省曹县侯集清真寺因病医治无效安祥伊斯兰葬礼,享年77岁。
人物简介
王乃文阿訇,当时村里的教门很好,特别是王阿訇的祖父是管寺大乡老,父母都是斋拜之人,王阿訇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教和伊斯兰教的熏陶。16岁时,初中毕业就立志学经献身主道。先去南京,求与马品山阿訇,后到商丘市从师马敬伍阿訇。1946年秋与马世贞(现于陕北地区当阿訇)、何中立(注:已故,《哲俩来尼》字典编著者)三人结伴,跋山涉水徒步两千余里,赶到甘肃广河和临夏回族自治州(韩家寺)先后投师杨宗保和著名阿訇马天民(即俗称“金沟四师傅”)共习经六年多,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并穿衣挂幛。为以后的传教办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11月(正值斋月期间)19日凌晨3时50分,一代经师王乃文老阿訇因病医治无效,在从容诵读古兰的情况下,于山东省曹县侯集清真寺安详伊斯兰葬礼,享年77岁。
人物生平
一生办学,爱徒如子
1953年,王乃文阿訇首任安徽省州北京寺教长,1954年秋,任山东省曹县侯集清真寺教长。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先在当地,后遣返原籍劳动改造,历经20余年的艰辛,1979年“平反”后,即变卖家产,到河南省城县慈圣集清真寺当“伊玛目”,并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用变卖家产的钱创办了20来人的经学班,历时三年并获得了很大成功。在“十年浩劫”后,教门塌的危机时期,培养出第一批承传伊斯兰教的人才。
此后,王乃文阿訇辗转东西南北,先后在河南柘城西关、嘉兴市睢县西关庄、山东定陶区中沙海西寺、西安东郊、邓州市穰东、武陟县圪当店、开封文殊寺、曹县侯集 当阿訇又兼办学,共培养出学生两千余人。其中在山东省河南省甘肃省山西省河北省、安徽、江苏省上海市广州市东北地区等地当阿訇、当阿拉伯语教师,既当翻译的就有五百多人,可谓“桃李满天下”,成为新时期振兴教门的中坚力量。
王乃文阿訇一生为兴教而办学,呕心沥血、矢志不移,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经堂教育”,而且大胆尝试,进行革新,促使发展,与时俱进,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有待于我们去研究、总结和学习。(例如,山东省定陶区中沙海正规的阿语学校,就是在王阿訇原经堂教育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这里要说的是王阿訇办学育人最感人是一腔“爱徒如子”的真情。每当学生们回忆起当年跟随王老上学的情景,大都泪花闪闪,感慨不已,似有千言万语要说要讲,但他们几乎都是众口一词地爱用“爱徒如子”四个字来赞美恩师。王阿訇在二十余年的办学生涯中,不仅欢喜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对素质低下的劣等生也关怀备至。如有一个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贫困地区的学生,幼年丧母,兄弟姐妹多,生活苦,他七、八岁就离家在社会上流浪,参加帮派,沾染了各种坏习气。后经一位亲戚介绍到当时在邓州穰东清真寺办学的王乃文阿訇。刚一进校,他感到不习惯,经常打架骂人惹是生非,甚至动刀子砍人,弄得班级和清真寺不安。王阿訇再三说服寺里的乡老,没有赶他走,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一颗慈父般的心感化他。学习上关心他,生活上照顾他,为他买衣服鞋袜,为他“请经”,买学习用品,送他零用钱,给他回家的往返路费,还经常请他到家里吃饭……,感动得他痛哭流涕,下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他咬咬牙一气跟王阿訇学经三年,毕业后,一家三口到驻马店市地区一个非常艰苦的教坊当了阿訇。由于收入微薄,难以糊口,王阿訇还继续给他送钱、送衣物,鼓励他为主道坚持留下来。王老招收学生,从来就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他常说:“不是教出一个徒弟,就推出一个阿訇。青年人在寺里学几年经,坚定了伊玛尼,积累了知识,增长了才干,不管是经商,还是作工务农,都是正人君人,不违规犯法,干非法的事:“王老办学这么多年,从来不向学生收取学杂费、住宿费、伙食费,唯独“请经”,收取其中一小部分,意在让学生珍惜经典。至于贫困生则全免。也许有人会问:大量的办学开支从何而来?回答是:来源有三个,一是当地教坊供应一部分;一个是外地穆斯林主动捐助一部分;三是,实在难以维持时,王阿訇便带领乡老外出求援!王阿訇常说:“多招收一个学生,安拉就多给学校降一份‘勒志盖’,有安拉襄助,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真的,王阿訇一生办学就是这么托靠安拉,甜中有苦,苦中有甜,一步步地走过来的,特别是王阿訇自1986年9月至1993年7月在定陶区中沙海西寺的七年,一人教授百名学子,当是他办学生涯中名声大振、硕果累累的鼎盛时期,至今教坊上流传着他很多办学的动人故事。
平易近人,生活检朴
外坊人常赞誉王老阿訇是“大阿訇”,可是王阿訇所住过的教坊都说他平易近人,架子一点也不‘大’,他常常先给人说‘赛俩目’!至于提起他生活上的艰苦朴素来,更是有口皆碑。他在中沙海西寺的七个春秋,和师娘仅住15平方米的一间小屋,屋里放一张大床,一个办公桌、铺一条礼拜毯、砌一个小净池,在如此挤拥的情况下,还点一个炉子做饭吃(夏季炎热时,就把炉子搬到门外走廊下)。就在这间屋子里,王老还有时用来辅导学生。王老常自足地说:“宁可心宽,不住屋宽。知感真主,这条件比起我在慈圣集和西吴庄来,已好得不得了啦!”在饮食上,王阿訇乐于粗茶淡饭,从不浪费一口饭、一粒米、一碗水,至于穿戴更是惊人的节俭。据马心慈哈吉回忆:王老有一件黑面子老羊皮大衣,穿了几十年,里面的皮子都老化开裂了,他还照样穿,舍不得扔掉换新的!据三次朝觐的沙德坤哈吉说:“有一次我到王老阿訇房间,正巧碰上师娘在给王阿訇补破绒裤,我清清楚楚的记得,那是一条兰绒裤,也不知穿了多少年,上面花花绿绿法补满了补丁,少说也有几十个!”据王老阿訇的徒弟沙启国(现任侯集清真寺阿訇)说:“王老阿訇有一双‘抹代’(牛皮袜子),谁也说不清穿多少年了,他是破了就贴胶布,烂了就糊伤湿止疼膏,一双黑牛皮袜被搞得快看不见底了,可他还视若珍宝,不肯扔掉,叫人又心疼又好笑!后来老阿訇的学生沙启伟从甘肃广河给他捎来一双新‘抹代’,可他一转手就送给别人了!”有一次,王老的学生帮师娘洗衣服,有一件王老穿的衬衣烂得实在不行了,他壮壮胆,一咬牙,“嚓嚓嚓”几把撕了稀巴烂。事后,王阿訇对他说:“我不知道是该批评你,还是感谢你——这不,被迫换了件新的!”也许有人会说:“王老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怕是手头紧张吧?”请听王云(王老的孙女,现在候集当阿拉伯语教师)说的一番话吧:“俺爷爷教出那么多学生,哪个学生来看他不是捎的好茶叶,好点心,好衣服,好皮鞋什么的,别看俺爷爷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喝,舍不得穿,可他舍得送人,全都转手送给穷学生和贫困教亲了!”请再听听当年曾在中沙海西寺管理财金账目的沙义良阿訇的一番话吧,“王老办学,成绩卓著,名声远播。常有外地教胞汇款给他赞助办学,少则几百元,多则一两千元。也有的在汇款单上特别注明其中多少元是照顾王老本人的,可是,王老视名利淡如水,接到汇款总是一律交公、入账,全归办学使用,自己从不截流擅花分文!他常说:‘知感真主,我能衣暖饭饱,足矣,用不着花钱,应把钱用在刀刃上——办学吧!’”
无私奉献,集资建寺
20多年前,王老变卖家产办学兴教,在安徽老家早已“无家可归”,但十年浩劫后,家乡的教门的衰落时时牵挂“游子”心。为振兴家乡的教门,王老又多方运作筹集资金,在2001年还先后建起了全椒县白酒乡西庄村清真寺管坝镇清真寺。
有感于王老阿訇一生办学,劳苦功高,德高望重,国内一位有教门的穆斯林企业家,千里迢迢慕名求见,表示愿出“乜贴”赞助王老购置一套房子,以便“退休”后安度晚年。王老说:“先生这份美意,我领了,可是我四海飘泊,以寺为家,以学生为友,已成习惯,今虽年迈多病,亦不想离开清真寺独享清福。再者,离开学生,我会感到孤独,精神上失去寄托……”王老沉思片刻,接着说:“先生的一片诚心和热情难能可贵,我想,若能将这笔款改用在建筑清真寺上,你会得到安拉更大的回赏……”穆斯林企业家完全被王老的高风亮节和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他连连点头应允,一下捐资14万元,坊上又筹集10万,合在一起24万,在2002年上半年为侯集清真寺重建一座600平方米的两层楼(楼下办学,楼上礼拜)礼拜大殿。王老这种舍己为主道的事迹,在鲁西南教亲中传为佳话。
淡化教派,维护团结
无须讳言,鉴于种种原因,中国伊斯兰教形成多种教派。历史上教派之间曾多次发生不愉快的事。王老阿訇最后任职的侯集,整个曹县有22个教坊,主要分为“新古”两大派。王阿訇一贯主张顾全大局、淡化教派,求大同存小异,维护安定团结。他经常教育子女和学生:“伊斯兰教是讲求和平的宗教。人为的教派是错误的,闹纷争更是大错!当有人问你时,你不要自称“新派”,要回答“我是穆斯林”就行了。”当有个别乡老谈论教派中的“我是他非”时,王老总是严肃地制止:“要多谈共同点,不谈分歧,这样有利于团结!”王阿訇不仅是宣讲团结,更是体现在行动上。他摒弃“划地为牢”的教派圈子,到附近的北沙楼清真寺看望老派阿訇,加强了解,沟通感情。曹县东关清真寺(老派坊)李超英阿訇伊斯兰葬礼,王阿訇没收到邀请而主动去参加“者那则”(殡礼),使李阿訇一家深受感动。事后,李师娘带领子女,掂着礼品到侯集清真寺看望王阿訇,表示谢意。在曹县一批“开明”阿訇的带动下,“新古”两派避免纷争,友好往来,呈现出一派安定团结的太平景象。
治病救人,民族团结
王老阿訇不仅主张教内团结,同时也讲究与兄弟民族搞好团结。在王阿訇首任侯集清真寺阿訇时,正值年富力强的“而立”之年。他不仅善当阿訇,长于办学,而且会武术,会医术(在他打成右派的年月曾在家学医看病)。他中西内外兼通,尤其擅长看眼病,最拿手的当是“摘除白内障”。他每天除了忙教务、搞教学之外,就是免费为登门求诊的看病。侯集是回汉共居一万多人口的乡镇所在地,周边也全是汉民村庄,来看病的既有回民,也有汉民。王老都是来者不拒,一视同仁。而且只收药品成本费,分文不取医疗费,有些困难户则全免。故此,“阿訇先生”(鲁西南农村习惯上称医生为“先生”)在侯集回族镇周围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岁月沧桑,当王老阿訇二任侯集阿訇时,一位白发苍苍八十多岁的汉族老太太,让儿孙一帮人用地排车拉着她,带了满满一篮子鸡蛋,从十里以外来看望王老阿訇。她们进了清真寺,见到王阿訇,看了老半天,“哇”地一声哭开了。她拉着王老阿訇的手说:“十年啦,你老得认不出来了!先生还记得吗?你老没要一分钱为俺看好了白内障,使我看到了光明,活到了今天,你是俺的大恩人啊!后来听说你打成右派,走了,我天天唠叨你可是个大好人啊!俺做梦也没想到你二次又来到侯集!”在场的教亲无不感动得泪如雨下……
2003年11月20日,为王老阿訇举行“殡礼”。当天上午,尽管细雨蒙蒙,曹县境内的“新古”二十二个教坊的阿訇哈吉乡老从四面八方涌向侯集村。从山东省河南省、安徽、陕西省等地日夜兼程赶来的各种车辆,摆满了整个南北大街。共计三千多穆斯林聚集侯集清真寺。晌礼后,为王老阿訇举行了空前隆重的“殡礼”。人们沉重地捧起了双手,向安拉祈祷。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