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雅集
王羲之在兰亭举办的诗词会
兰亭雅集,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上巳节”,时任会稽郡内史的右军将军、大书法家王羲之,召集筑室东土的一批名士和家族子弟共42人,于绍兴市之兰亭举办的诗词会。
“雅集”是中原地区古代文人雅士的集会,内容主要有修、赏画、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品茶闻香、议论学问等,体现了古代文士的一种文化情结与艺术状态。在这次兰亭聚会中,王羲之等十一人皆作四言和五言诗一首;郗昙等十五人各作诗一首。最后成诗三十七首,编为《兰亭集》。比《兰亭集》更引人注意的是王羲之在雅集后写的《兰亭集序》。
永和兰亭雅集的举办,得到了后世文人、书家的继承和弘扬,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批文人、书家相聚兰亭举行雅集活动。兰亭雅集已形成一道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景观。
名目由来
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混乱、社会苦痛、精神自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在思想发展史上,是儒学暂衰、玄学兴起、佛学起始的时代。在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诸多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思想的解放和自由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思想与审美观念的转变。
名目介绍
“雅集”是中原地区古代文人雅士的集会,内容主要有修禊、赏画、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品茶闻香、议论学问等,体现了古代文士的一种文化情结与艺术状态。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也是有三月初三“上巳节”,当时任会稽郡内史的右军将军、大书法家王羲之,召集谢安谢万孙绰王凝之王徽之王献之等名士齐聚绍兴市之兰亭,得诗三十七篇,羲之“微醉之中,振笔直遂”,写下了著名的《临河序》,于是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雅集”。
兰亭本为一处驿亭,与王羲之、兰亭雅集《兰亭集序》密切联系在一起,承载了魏晋风骨、文人雅集、书法盛会等历史记忆的景观场所,成为后世之人发怀古幽思的凭吊之地。王羲之召集的兰亭雅集,其内容更是成为后世诸多文人相聚兰亭举办雅集活动效仿的范本。
文学作品
兰亭雅集的集会参与者众多,可谓名流荟萃,规模宏大,参加集会的名士多达四十余人。而聚会的目的就是赏玩山水,饮酒赋诗,雅集采用流觞赋诗的形式,酒杯随水流前行,停留在谁面前,就要即席赋诗一首。赋诗的规矩为每人作四言和五言诗各一首。
《兰亭集》
在这次兰亭聚会中,王羲之孙绰谢安等十一人皆作四言和五言诗一首;郗昙、王丰之等十五人各作诗一首;谢瑰、卞迪等十六人诗不成,各罚酒三杯。最后成诗三十七首,编为《兰亭集》。
《兰亭集序》
比《兰亭集》更引人注意的是王羲之在雅集后写的序,这篇《兰亭集序》的前半段详细记录了此次集会的盛况,记叙了山水之美和饮酒赋诗之乐,后半段由眼前之乐联想到人生的短暂仓促,发出直击人心的感慨,留下了无限遐想。原文如下: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郡(kuài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qū)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shang)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位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虽趣(qǔ)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jiē)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雅集影响
永和兰亭雅集的举办,得到了后世文人、书家的继承和弘扬。从南北朝开始,历唐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批文人、书家相聚兰亭举行雅集活动。兰亭雅集已形成一道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景观。
2019年4月10日,第三十五届兰亭书法节在绍兴兰亭开幕,1000余海内外书法名家等云集兰亭,再现了千年前的曲水流觞、兰亭雅集。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等42位名人雅士修兰亭,吟诗挥毫,妙笔写就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为纪念和传承这一雅集盛会,自1985年以来,绍兴市举行一年一度的兰亭书法节,2019年是第三十五届。
文化价值
作为文化符号的兰亭
由于兰亭雅集的传播之广,经过长时间的审美沉淀,“兰亭”已经成为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常作为固定的意象与标志出现在后世诗文中。主要有作为山水美景的代表、文人集会的代称,其成为了魏晋风流的标志。
文人雅集范式的形成
王羲之举办的兰亭雅集在文人心中有着不可超越的位置,兰亭雅集完美地将士人的“雅”与“逸”结合,将山水之趣与自然之理结合,让文人在畅谈议论中感受精神层面的富足,体会宇宙生命的真理。而上巳节赋诗、曲水流觞、畅叙幽情等雅集形式也成为了后世文人所向往的文化标志,使得兰亭雅集可以冲破时空限制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传承。
对后世山水诗的启发
东晋的许多士人都与江南的山色美景难舍难分,既然有了可以体道的物象,那么自然会有体道的文学作品出现,兰亭诗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类。兰亭诗中以山水体玄的思维模式促使了山水诗的萌发和山水审美的形成。这种山水体玄的方式对南梁山水诗的影响也很大。兰亭诗从玄学、山水审美角度对刘宋山水诗也有重要启发。
园林艺术
园林的地域环境
《兰亭集》中的诗词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素材,启发了创作灵感,焕发了人们对自然的渴望。秀山丽水浸润下,生成的笔墨自然带有秀美的气息。会稽山水这种“清旷灵秀、虚静淡远的美之特质,正与中国文士散朗虚旷的精神品质有一种内在的联系”。
园林的美学思想
《兰亭序》中的自然素朴,正是该时代艺术的总特点。魏晋时期被视为中国美学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促成了魏晋园林美学思想的转变。前朝古代帝王园林为了突出统治阶级的社会主义,崇尚金碧辉煌、华丽富贵。而此时以王羲之陶渊明等为代表的士大夫们,追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意境,重于表现自己的思想和人格。物质条件不再是经营园林的唯一决定因素,这样的审美意境引领着文人士大夫走向自然、寄情田园山水的风气,同样深深地影响着园林的走向。
“曲水流觞”文化实践
“曲水流觞”作为文人雅集的具体物质形态,使自然和文化在园林中结合起来,并被普遍加以运用。有的以具体形态效仿兰亭遗韵;有的仅使用概念以启发认识,赋予建筑某种涵义;临水亭子题为“曲水荷香”,使人联想兰亭佳话,进而使人对名士高贤的品格产生敬慕。景名与人的审美逻辑结合起来,提高了园林艺术的审美价值。
参会名士
参加本次雅集的人员名单如下,合计42人,也有些文章说是41人,估计是说王羲之携41人:从这个名单来看王、谢、桓、庾四大家族成员都有,王羲之七个儿子中有六个儿子参加。
参考资料:
相关作品
相关画作
临摹法帖
在被世人不断追捧与神化中,《兰亭序》逐渐成为后人学习行书的最佳范本,如今它依然是被翻刻和临摹最多、流传最广的单篇法帖。传世的28行、324字《兰亭序》帖本,虽化身成百上千,但都来源于同一个祖本,即李世民内府所藏真迹。唐太宗独爱《兰亭序》,“宝惜者独此书为最,置于座侧朝夕观赏”。不过唐太宗太爱《兰亭序》了,死后将真迹殉葬昭陵
到了宋代,多位皇帝都把临摹、收藏和翻刻《兰亭》当成帝王生活的一部分。赵光义善书,写过前人诗句:“不到兰亭千日余,尝思墨客五云居。曾经数处看屏障,尽是王家小草书。”他甄选内府所藏历代名人法书篆刻的《淳化阁帖》中,仅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就独占一半。宋徽宗王维画的《兰亭图》上书写唐人何延之的《兰亭记》。赵构钻研二王,专精兰亭,将内府藏《定武兰亭真本》摹刻禁中,一时间,朝野唱和,临摹兰亭蔚然成风。
宋代文人书家也加入到收藏、传拓兰亭的胜景之中。唐时期,临摹墨迹存世还不少,到了宋,广为流传的则为各种拓本。这种将纸紧覆在刻石上,用墨印刷出文字的传拓方式成为此后《兰亭序》墨迹的主要传播方式。元人赵孟頫说:“兰亭帖,当宋末南渡时,士大夫人人有之。石刻既亡,江左好事者,往往家刻一石,无虑数十百本。”宋人藏兰亭拓本百种以上,但现代百不存一。
到了明、清两代,书家把临摹《兰亭序》作为学习书法的主要门径,出现了更多按照自己理解临写兰亭的版本,由于书体用笔各有所长,明人董其昌讲兰亭无下本。董其昌有关兰亭传本的鉴藏及临写对乾隆影响很大,乾隆将收集到的八种有关兰亭的本子刻于八根石柱上,史称“兰亭八柱”。
目录
概述
名目由来
时代背景
名目介绍
文学作品
《兰亭集》
《兰亭集序》
雅集影响
文化价值
作为文化符号的兰亭
文人雅集范式的形成
对后世山水诗的启发
园林艺术
园林的地域环境
园林的美学思想
“曲水流觞”文化实践
参会名士
相关作品
相关画作
临摹法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