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U型潜艇(英文:Undersea Boat,简称U-boat,即U艇),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一种潜艇。
1906年,德国日耳曼尼亚造船厂建造了U-1号潜艇,由于德国潜艇的编号都使用“Untersee-Boot”的
德语首字母U加数字命名,因而被统称为U艇。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U艇击沉的战舰(包括潜艇)共计192艘,其中不乏当时的海上霸主
战列舰;击沉的
商船总数达5906艘,总吨位超过1320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U艇击沉了约3500艘
反法西斯同盟舰船,夺走了约45000人的生命。从1943年开始,由于当时盟军建立起了高效的
反潜护航机制,U艇逐渐没落。战后,西德重新开始建造潜艇。1994年,德国启动了第三代U艇研发项目——
212型潜艇,这是德国海军第一种大型潜艇。2003年,首艇U31,也是首艘使用燃料电池的潜艇,进行了海试。
如今二战时期的存世U艇大多位于潜艇基地,成为了展览品,如1993年由
英国打捞起来的U-534号。
发展沿革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受“巨舰
大炮主义”的影响,潜艇仅被作为一种防御性武器。多数国家海军虽然意识到其潜在的威力,但对潜艇在
海战中的作用尚缺少充分的认识。
1888年,
法国率先列装潜艇。1898年法国的“古斯塔夫,齐德”号潜艇用鱼雷击沉了英国“马琴他”号战列舰,加快了潜艇在各国部署的步伐,美国、英国和俄国先后在1900年和1901年列装潜艇。
一位在法国参与潜艇研发的
西班牙工程师将一份窃取的新式远洋潜艇的设计方案带到德国日尔曼尼亚造船厂,并在该厂帮助建造了“鲑鱼”号潜艇。
威廉二世曾登艇视察。1904年,俄国从
德国订购了这艘潜艇以及另外两艘。
1906年,德国第一艘潜艇U1完工服役,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问题,无法满足作战需求。同年开始改进建造U2,体积比U1增大了50%。然而私营的日耳曼尼亚船厂被
德国海军排斥,他们更倾向于国营船厂。
一战时期
到1914年8月为止,
德意志帝国海军共有28艘U艇,其中8艘并无实战能力,而英国当时有36艘潜艇。德国把这些U艇集中到
黑尔戈兰岛,全部归赫尔曼·鲍尔
少校指挥。
8月4日,英国对
德国宣战。当时英国在海军的总战斗力上有明显优势。但德国U艇部队还是打算一争高下,因为U艇“至少可以做得像其他国家的潜艇一样好”。
“德国”号、U-1号~U-4号老式U艇已不适合赴
北海作战,但是前往
波罗的海攻击
俄罗斯的海岸线还是可以胜任的。主力艇群U-5~U-18原定进行年度大修,考虑到战事紧急,全部调回了一线。几艘刚出厂的、采用柴油机的新式U艇简化了最后的检测程序,紧急开赴前线,其中U-28是在海上试验返航途中接到动员令的。
战争一开始,
德国海军估计英国舰队将封锁赫尔戈兰湾。但是
英国皇家海军害怕这里的
水雷,决定远远地在北海口封锁德国舰队。看到英国海军畏缩不前,德国海军决定主动出击。8月6日拂晓10艘U艇鱼贯驶向西北方向,它们是U-5,U-7~9,以及U-13~18,但其中的U-5和U-9因机械故障很快被迫折返。
8月8日,U艇在
奥克尼群岛看到了皇家海军战舰群。U-15瞄上了一支由3艘
战列舰组成的英分遣舰队,艇长波勒
上尉下令立即发起攻击,向其中一艘英舰发射了一枚
鱼雷,但是没有命中。波勒只好掉头逃避英舰的追捕。次日,海上波涛汹涌,大雾弥漫。几乎迷失航向的U艇差点被英国舰队逮个正着。然而
英国的反潜战术尚处于摸索阶段。双方陷入一片混乱。U-15不幸成为第一艘被击沉的U艇。打沉它的是英国
轻巡洋舰“
伯明翰”号。U-15上的成员无人生还。几天后U-13 又被击沉。
9月5日,U-21号在苏格兰沿海成功击沉英国“探路者”号轻巡洋舰,这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U艇的首个战果。
9月22日,U-9号采用艇上的两具450毫米
鱼雷发射管与6枚鱼雷,一举击沉了英国3艘12000吨级的“克雷西”级(Cressy Class)装甲巡洋舰,造成1459名英国官兵阵亡,及总计36000吨战舰的损失。10月15日,U-9号又将7000吨级的
英国“霍克”号(Hawke)巡洋舰送入海底,该牺牲品正是曾经撞毁英国著名邮船
奥林匹克号(“泰坦尼克”号的姐妹船,同属“奥林匹克”级)其中两个水密舱的著名战舰。
与此同时,U-26在
芬兰湾活动,击沉了
俄罗斯帝国巡洋舰“帕拉达”号。另一艘潜艇U-27在10月18日首创潜对潜作战纪录,击沉了
英国皇家海军的潜艇E-3。但不论是U-9还是U-27都不是U艇在一战中的真正威胁所在。10月20日,U-17在
挪威南部水域炮击了一艘866吨的
英国商船“格利特拉”号。在后者沉没前,U-17的艇长菲德克契纳留出时间让商船船员搭乘
救生艇逃命。在同僚们竞相攻击水面战舰的时候,这次事件很快被人遗忘,但它暗示着U艇在攻击商船方面会是非常可怕的。
1915年初,U-24把英国战列舰“敬畏”号打沉在
英吉利海峡。这是一战中第一艘战沉的
战列舰。同年2月,
德国宣布开始
无限制潜艇战,所有船只,甚至是来自中立国的商船,都将在英国周围的战区毫无征兆地沉没。1915年5月7日,U-20在
爱尔兰海岸附近用
鱼雷击中了卢西塔尼亚号班轮,造成近1200名乘客死亡,其中包括128名美国人。德国对美国参战的前景感到震惊,最终承诺在击沉手无寸铁的船只之前保护乘客的安全。
1915年5月25日和27日,U21在这两天分别击沉了
英国皇家海军1艘战列舰——排水量为12000吨的“胜利”号和排水量为15000吨的“庄严”号。这次大胆的攻击行动产生了极为重大的意义,它对德军摧毁
协约国在东地中海的抵抗以及增强
土耳其与
德国并肩作战的意志,都发挥了帮助作用。
当时,德国已经放弃了将若干艘小型U艇运往土耳其的计划,这主要是因为陆上运输的难度过大。然而,此后通过运输零部件并在波拉组装小型U艇具有了可行性,1915年9月、UB8成为第一艘挑战前往土耳其的艰险海上历程的U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小型U艇最初只是设计用于担负港口防护任务,为了应对战争的紧急需求,它们也只能穿越
北海的最狭窄海域,在这种背景下,上述远航任务无疑是一种令人吃惊的巨大挑战。该型U艇的排水量为127/142吨,舱内长度仅为23米,而它在航行中显示了出色的适航性,艇员们证明他们有能力完成这种错综复杂的远航任务。该艇担负的主要任务是穿越
达达尼尔海峡和
伊斯坦布尔海峡并对
俄罗斯黑海舰队构成威胁。由于担心遭到强大邻国的报复,
土耳其在其港口内布设了大量
水雷,据此推测-些U艇可能触雷沉没。
1916年9月17日,U53离开赫尔戈兰湾,并于12月7日抵达美国组波特。该艇在这个中立港停泊3小时后再次出海,但没有补充任何生给养或燃料。在高调显示其远航能力后,U53击沉了5艘为
英国运送战争物资的
商船,其中英国商船3艘,
挪威和
丹麦商船各1艘。虽然几艘
美国海军驱逐舰在附近巡航,但它们都严格保持中立。
1917年2月1日,
德国开始实施新的无限制海战,其攻击对象包括那些从战区通过的中立国舰船。协约国或中立国的舰船在相关海域都会在事先未受到警告的情况下遭到攻击。德国海军舰队司令
莱茵哈特·舍尔(ReinhardScheer)
上将以及时任德国海军部部长的艾杜阿德·冯·卡佩勒(Eduard von Capelle)上将确信,即便是在美国参战并加入协约国的情况下,U艇也能够在6个月内迫使英国投降。因此,
德国海军赋予U艇的任务是为夺取最终胜利进行“最后一击”。虽然这些U艇最终击沉了约3200艘舰船,但
女王陛下政府仍未显示出动摇迹象,它认为
商船不应当再运送那些能够获取高额利润的通用物资,因此只允许船主运输满足战争基本需求的物资以及防止国家陷入饥荒的各类食品。
1916年至1917年,U艇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击沉数据,被击沉的
货船数量及总吨位达到天文数字。1916年,1300艘商船意味着200万吨的总登记吨位(GRT)。1917年,被击沉的商船数量急剧增加至3000艘,并达到600万GRT。这种灾难性损失此后再未有过。
1918年,随着
德国在西线的颓势,U艇部队被迫放弃了
比利时等地的基地。尽管如此,U艇部队在战争结束前还取得了一些战果,例如UB-50在1918年11月9日击沉了英国
战列舰不列颠尼亚号。针对德国的无限制海上攻击,
英国采取的对策是将商船组成船队并用战舰为其护航。此举大幅度降低了被
德军击沉的商船数量,在战争最后一年(1918年)的11个月内,英国损失商船1300艘。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德军U艇此时已很难发现目标。商船不再分散于大范围海域,因此只有少数U艇能够探测到敌方目标的行踪。
虽然英国采用了护航船队的运输方式,而且
英国皇家海军的
反潜能力不断增强,但U艇面临的主要威胁仅限于自然环境以及敌方布设的
水雷。人们很少听到返航的德军潜艇艇员报告曾遭敌长时间攻击。根据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统计,
德国海军在这次战争中是在“原因不明”的情况下损失了大部分U艇。
1915年,德国海军损失的U艇不到20艘,1916年的损失数量超过20艘。1917年,该数字急剧增加至63艘。然而,出现这种损失的背景是德国海军在海上担负作战部署任务的U艇数量大幅度增加,并且实施了数百次作战行动。因此,损失数量与部署总数相比仍然较小。虽然1918年损失的U艇数量接近70艘,但是德军潜艇艇员仍普遍认为未受到敌方严重威胁,与敌方不断增强的反潜能力相比,让他们感到更为苦恼的问题是可攻击目标不断减少。
德军部署的近400艘U艇在一战中共击沉舰船6300艘,但这些U艇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根本未担负作战部署任务。战绩排在前60位的U艇共击沉敌方舰船3300艘。换言之,15%的U艇取得的击沉战绩大约相当于总体战绩的一半。曾经担任过皇家海军潜艇博物馆馆长的理查德·康普顿-霍尔(Richard Compton-Hall)
上校曾根据测算得出以下结论,即对于任何
武装力量而言,通常是由占总数不到6%的部队取得相当于总体一半的战绩。这种结论肯定适用于
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军2%的U艇在此期间击沉的舰船数量相当于击沉总数的30%。
间战期
由于
德国一战战败后签订了不允许德国拥有潜艇的《
凡尔赛和约》,U艇的发展遭遇极大的阻力。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大部分时间里,德国人只能谨慎地在荷兰、
芬兰等地继续进行潜艇技术的密研究,直到
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并做足政治工作之后,
德国海军才再次进行大规模武装。而在当时的德国海军著名潜艇专家
卡尔·邓尼茨看来,能进行远洋作战的潜艇重要性不亚于大型水面战舰。
1933年,德国提出建造32艘U-IA型潜艇的计划,后来又对建造计划进行了修改,把远洋型潜艇分为500吨级和1000吨级两种型号。
1935年,
德国又开始在本国建造潜艇,随着U-1号的名字再次出现,U艇很快将再次开启发起进攻。U-IA型到1936年时只建造了2艘,编号分别为U-25和U-26。
二战时期
德国海军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共有1171艘U艇服役。这些U艇取得的战绩显然不如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潜艇。二战期间,仅有38艘U艇取得了击沉20艘以上舰船的战绩;45艘U艇的击沉战绩为11至19艘;72艘U艇的击沉战绩为6至10艘;307艘U艇的击沉战绩为1至5艘。由此,取得击沉1艘以上舰船战绩的U艇为462艘,这意味着其他709艘(占总数的大部分)U艇从未实施过成功的攻击行动。显然,部分U艇(如担负补给任务的加油潜艇以及试验潜艇)从未担负攻击任务。即便如此,也有相当多的U艇从未向敌方舰船发射过一枚
鱼雷,即使它们发动进攻这些鱼雷也偏离了目标,从而使敌方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成为攻击目标。统计数据表明,600多艘担负作战部署任务的U艇从未实施攻击行动。
在整个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德军U艇司令部过高估计了战绩(比实际战绩高33%),即便如此它仍然保留了所有U艇击沉舰船吨位数的详细记录,U艇部队最高指挥官
卡尔·邓尼茨清醒地意识到,随着战事的发展,U艇的作战成效将不断下降。1940年秋——所谓的“第一阶段快乐时光”——在海上执行作战部署任务的每艘U艇平均每月击沉6艘舰船。而到1942年,虽然U艇在前3个月内于美国周边海域重温了“快乐时光”,但上述数字已经下降至1艘。虽然盟国在1942年遭受了最为严重的损失,但是最重要的转折点通常被忽视:
德军部署于
大西洋的U艇大幅度增加,并在当年9月达到100艘,而且这种部署水平一直保持至1943年4月。虽然U艇部署数量急剧增加,但由它们组成的规模较大的“狼群”。直到1943年3月才开始对盟国护航船队发起具有实际意义的攻击。由于邓尼茨决定从1942年2月1日起采用新的四轮密码机,使位于英国
白金汉郡布莱切利公园(BletchleyPark)的盟军密码破译人员无法破译“恩尼格玛”(Enigma)无线通信密码。1942年10月底,
英国皇家海军“派塔德”(Petard)号
驱逐舰的舰员从U559艇(艇长为汉斯·赫迪特曼/HansHeidtmann上尉)上缴获了一本密码,从而使英国方面再次掌握了“恩尼格玛”的秘密。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忘记了以下事实,即数量如此之多的U艇都在远离目标的海域航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设在伦敦的英国海军部的高度保密的潜艇跟踪室以及
海军上将珀西·诺贝尔(Percy Noble)爵士。
在1940年秋季的“快乐时光”中,U艇很大程度上采用了在夜间浮出水面实施攻击的战术。对于英国商船队而言,U艇的近距水面攻击可以确保它发射的每一枚
鱼雷都命中目标并使前者最终被击沉。之所以没有更多的
商船被击沉,主要是因为德军面临着灾难性的鱼雷失效问题。根据
英国方面最初使用ASDIC系统进行的测算,U艇主要是从水下发动攻击,即在与商船相距两三千米甚至是四千米的情况下实施2或3枚鱼雷齐射。在这种距离,很可能出现2或3枚鱼雷都偏离目标的情况。然而,在夜间采取水面攻击的情况下,U艇能够规避ASDIC系统的探测。直到1941年春,英国研制的新型雷达才能在夜间“发现”德国潜艇。
在“第二阶段快乐时光”中,沿美国东海岸部署的U艇之所以能够取得突出战绩,主要是因为美国很少或根本没有采取有效的反潜措施。美国
货船经常用明码无线通信提供离港和进港时间。此外,这些
商船在航行中仍然打开领航灯,而且岸上也未实施灯火管制,从而使U艇能够更为容易地瞄准目标。美国当时未在沿海地区建立石油管道,因此基本上使用
油轮运输原油,在岸上灯火通明的背景映衬下,这些油轮成为U艇的最佳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海上战争的重要意义并不在于U艇未能赢得胜利,而是它们能够坚持如此之久。在1940年的所谓“快乐时光”中,
英国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海军舰队,而它面临的对手仅仅是
德国海军的10余艘U艇。
在二战结束时的投降谈判中,邓尼茨海军元帅同意了英军
伯纳德·蒙哥马利提出的禁止凿沉所有U艇的要求。多艘停靠在
德国港口的剩余U艇被凿沉。
战后
1955年5月9日,西德成为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第15个
成员国,并且由此加入到西方与
苏联的
军备竞赛之中。西德海军查阅了被凿沉于浅海海域的U艇的相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搜寻具备改造条件的型号。最终决定打捞两艘排水量较小的XXⅢ型U艇以及1艘较大的XⅪ型U艇。
为了显示与过去不光彩的历史彻底决裂的坚定意志,西德政府决定放弃此前采用新的U艇命名系统。因此,西德海军的第一艘潜艇并未被命名为U1,而是被命名为U-Hai(意为“鲨鱼”),该艇(前U2365)于1957年8月15日服役。10月1日,第二艘U-Hacht(意为“梭子鱼”前U2367)加人西德海军。第三艘艇(前U2540)于1960年9月1日服役,该艇被命名为U-Wal(意为“鲸”)。但“鲸”号此后又更名为“威尔赫姆·鲍尔”号,以此纪念1850年建造的德国历史上第一艘潜艇。
1994年,HDW与蒂森-
北海造船厂开始共同构思
德国第三代U艇研发项目,这种潜艇也是为现代
德国海军建造的第一种大型潜艇(排水量超过1000吨)。该研发项目获得了
意大利政府的支持,该国最终决定放弃实施竟争性潜艇研发项目,转而加人212型U艇的研制,并在位于意大利
拉斯佩齐亚的芬坎蒂尼(Fincantieri delMuggiano)造船厂共同建造2艘该型潜艇。德国试图通过设计这种新型U艇实现两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目标。首先,它将成为有史以来安静性最好的潜艇;其次,它对
地球自然
磁场产生的磁偏转效应达到最低限度。按照这种设计构想,
德国将研制出一种几乎在水下无法被探测到的U艇。为此,设计人员必须在借鉴此前研制的各种型号U艇的性能优点的基础上,避免出现类似的不利因素。因此,212型U艇应当是一种采用全新外形及此前从未运用过的内部结构的新式潜艇。
2003年4月7日早晨8时,212型U艇的首艇U31(第一艘用燃料电池取代普通发动机的潜艇)离开
基尔进行首次海试,艇长为弗兰克·蒂尔德(FrankThiede)
少校。第二次海试于2005年5月实施,另外两次海试在2006年12月(德国U艇诞生100周年)之前完成。按照
德国海军制订的计划,212型U艇的第四艘艇于2006年6月29日交付,与1906年8月4日交付的U1相隔整整一百年。
潜艇类型
初期潜艇
早期的U艇并未按照级别或型号进行简单区分,于是识别各种改型显得相当困难,只能凭借
舷号加以分辨。战前的U艇大致可分为两种主要型号:首批18艘采用汽油机驱动方式,并且安装了直径为450毫米的鱼雷管,另一种类型采用柴油机以及500毫米鱼雷管。
根据机械设备的差异,
德国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初部署的45艘具备(或近似具备)任务能力的U艇可分为14种改型,而根据更为严格的外观差异标准,它们又可以划分为25种型号。但从总体看,这些U艇的轮机舱布局以及主要武器极为相似,而且都采用了双层艇壳。这种情况意味着在容纳机械设备和艇员的压力艇壳外部还安装了一些用于下潜以及储存燃油和润滑油的箱式装置。这些箱式装置与海水
连通,因此在下潜状态时为保持压力平衡可以让水流自由出人。当U艇下潜时,
散逸层甲母质下方的开放式空间内注入海水,而当U艇上升时,海水从较大的排水孔向外排出。
早期的德制潜艇采用的设计方法是将这种位于压力艇壳外部的附加设备安装于艇员头顶上方的平面甲板之内,并将这层甲板作为工作平台使用。此后,这种甲板获得了“上甲板”的非正式名称。虽然U1只在艇艏安装了1具鱼雷管,但其他U艇分别在艇艏和艇艉各安装了2具鱼雷管,并在上甲板上安装了多种型号的火炮。水面排水量通常为500至725吨,水下排水量通常为636至940吨。虽然排水量分布范围较大,但其长度差异小于8米(57至65米)。排水量较大的U艇可安装体积和功率较大的
发动机,并使输出功率实现倍增。即便输出功率大幅度增加,但水面最高航速仅提高3~4节,水下航速几乎没有变化。U艇的最大水面航速为13至17节,而水下航速因重量增加实际上还略有下降。早期的U艇通常编制25名艇员和4名军官,而此后建造的排水量较大的改型可装载31或35名艇员以及4名军官。这些军官包括艇长、大副(ⅠWO)、二副(ⅡWO)和工程师(LⅠ)。
UB系列
UB最初是指在佛兰德斯沿海担负防御任务的小型单层艇壳潜艇,但是这种基本设计方案此后实施了改进,并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为一种成功的远洋改型,此外该艇还研制了一种双层艇壳改型。小型岸防潜艇的研制主要是受到地面作战态势的影响。由于佛兰德斯的堑壕战陷人僵局,
德军设想部署一种
小型潜艇,它既能够在
英吉利海峡实施作战行动,迟滞
协约国的海上运输,又能在敌方港口内布雷,从而在战术方面作出重要贡献。据德国海军建造局估计,仅需14个月时间就能够建造一种可部署于佛兰德斯海岸的单层艇壳潜艇,这种潜艇的排水量为150~250吨。由于当时的柴油机制造数量有限,因此设计人员建议在这种小型潜艇上完全取消柴油机,将多余的空间用于增加电池。然而,在海况较差的英吉利海峡以及
北海南侧海域,完全依赖电动机航行无疑是一种愚蠢的想法。
这时,
德国海军为UB提供了一批小型戴姆勒柴油机,它们最初用于建造辅助舰船。此外,该项目还获得了适用的电动机以及仿制自U2的
鱼雷。设计人员很快研制出内置上述设备和武器的单层艇壳,该艇的排水量达到125/200吨,足以容纳约20名艇员。在锥形艇身的前后两端各安装了一个整流罩,从而使其具备更好的流线型性能,在内部加装了某些设施(如洗手间和电炉)。艇艏略呈椭圆形,主要是为了以并排方式加装2个450毫米鱼雷管,水箱设计根据提高下潜速度的要求实施了改进,UB能够在15至20秒内从水面调整为水下航行状态。与那些需要几分钟才能完成下潜的潜艇相比,这无疑是一种重大成就。这种具备优异机动性能的
小型潜艇的
舷号前缀为UB,而常规的双层艇壳潜艇沿用单个字母U的舷号前缀。
UB级的首艇UB1在日尔曼尼亚造船厂建造,时间缩短至创纪录的75天,而根据此前制订的计划,该舰的建造时间为4个月。在提出订单后的第101天,该舰即进行了海试。按照目前的标准,该艇采用
铆钉铆接的艇壳显得相当粗糙,但它实际上是一种巨大的成就。该艇在基尔周围的浅海海域显示出相当高超的机动性。此外,这种小型潜艇还证明它与排水量较大的潜艇具有相同的适航性,前者能够更好地适应
北海海域风力较大的海上环境。
德国研究人员迅速对最初的UB设计方案实施了改进,其排水量增大一倍,艇身长度增加了8米。该艇的原始体积并不是由海军设计人员决定,而是受制于铁路输送的要求。UB的零部件必须通过铁路由
德国运往
比利时,所有零部件都必须经过沿途的隧道和桥梁。该艇此后之所以增大体积,是因为要安装体积更大且作战成效较高的500毫米
鱼雷,而这种改进也促使设计人员为其安装容积更大的油箱,从而使其航程从原来的1600
海里增大至6650海里。少数UB艇除在艇艏安装两具内置鱼雷管之外,还安装了两具水上鱼雷管。
设计人员准备将UB的基本设计方案进一步扩展到516/651吨的排水量以及55米的艇身,航程也达到9040海里,而上述被称为UBⅡ的方案在此之前未实现任何进展。前者的体积已足以在艇首和艇尾分别容纳4具和1具鱼雷管,并且能够装载10枚鱼雷,此外还能容纳4名军官和30名艇员。该方案的主要缺陷之一是艇身过小,无法装载足够数量的承担机械维护任务的艇员,这种问题一直持续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熟悉U艇几何尺寸的读者都会意识到,UBⅡ实际上是在二战时期取得重大成功的Ⅶ型U艇的前身。根据UB的基本设计方案共建造了17艘艇。30艘艇实施了四种不同内容的UBⅡ改装,排水量更大的UBⅢ共有11种改型,并且共制造84艘。由此,最初是作为紧急动员型号的UB不仅变为一支引人注目的水下作战力量,而且成为有史以来建造数量最多的潜艇(二战时期的ⅦC)的基本型号。
与之前设计的潜艇不同,UBⅢ的排水量远远大于前者,而且以环绕方式将水箱安装于单层艇壳外侧。该级艇的首艇UB48的排水量为516/651吨,这已经相当于UB18的两倍,前者的航程达到9040
海里(航速6节)。
UC系类
专门用于布雷的潜艇被赋予UC的舷号前级。虽然在敌方领海活动的潜艇被视为一种拥有巨大威力的武器,但在一战之前,由于从狭窄的潜艇内部布设
水雷一直存在困难(必须安装具有较大舱门的水雷管以及较大的补偿水箱),部署此类潜艇的计划一直被束之高阁。然而,设计人员意识到水雷很可能是潜艇发挥最大效用的武器,由此调整了设计思路,即建议将水雷储存于垂直的非水密简内而不是潜艇内部。虽然后者不需要安装难以控制的大型舱门,但也面临着一些难以预料的困难。潜艇向前航行时可能会使水雷卡在筒内。
德国海军司令部由此对其失去了兴趣,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UC的作战构想已被放弃。
然而,当一战开始后,德国海军对这种潜艇产生了新的需求,而且通过采用后倾式水雷筒解决了卡简问题。即便如此,国有的海军造船厂此时已没有多余的生产能力实施新的建造项目。德国海军只有转而寻求私营造船厂的帮助,其中包括
汉堡包的伏尔坎造船厂,该厂此前曾多次申请获得海军建造合同,但一直遭到拒绝。1914年底,德国海军首次授予该厂建造10艘小型
布雷潜艇的合同,
舷号为UC1~UC10。舷号为UC11~UC15的另一批布雷潜艇由规模更大的维瑟(Weser)造船厂在
不来梅(Bremen)建造。
UC1于1915年4月26日下水。此后的一批UC的未组装零部件经由铁路输送至汉堡,并在靠近其行动区域的地区进行组装。在此之前,UC1进行了一系列历时较短的海试。该艇最初168/183吨的排水量迅速增大至417/493吨,艇身总长度也达到约50米。艇上的燃料舱容积由此增大,航程也由此前的800
海里大幅度增加至8500海里。少数特制的该型潜艇的航程甚至能够达到10000海里。排水量较大的改型还分别在艇艏和艇艉各安装了2具和1具鱼雷管。15艘排水量较小的UC在建造时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性能标准,50艘排水量较大的UCI拥有10种不同的改型。
UE和UF系列
UE主要是指一种排水量较大的担负布雷任务的U艇,它安装了货物贮藏设施,而主要担负岸防任务的UF艇成为二战时期Ⅱ型潜艇的先驱。虽然第一种UC
布雷潜艇取得了成功,但它们的体积受到了三种因素的限制。首先,它们必须满足铁路输送的需求;其次,艇壳内部安装的
发动机原设计用于辅助舰船:最后,这些担负布雷任务的U艇必须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建造完工。为了避免上述局限性,U艇监察委员会提出了一种大型舰队潜艇的设计方案,这种潜艇的主要目标是从艇身内部的货物
贮藏室布设
水雷。该艇的舷导前缀为UE,设计排水量为600-700吨,在装载34枚水雷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空间用于容纳
鱼雷。
德国海军司令部于1915年1月5日讨论了上述方案,并在4天后签订了第一份建造合同。U73和U74在位于但泽的帝国
江南造船开工建造,而U71和U72的建造合同被授予位于
什切青(Stettin)的伏尔坎造船厂所属工厂。与建造12艘该型潜艇的原方案相比,这种情况意味着建造数量的大幅度削减。最终,由于无法获取原材料,该项目被放弃,在一段时间内,这些潜艇甚至需要拆用其他在建潜艇的零部件。然而,由于德国海军高度重视布雷项目,从而确保此后在伏尔坎造船厂建造的其他6艘同型号潜艇完成建造。实际上,伏尔坎造船厂与汉堡的伏尔坎造船厂属于同一家企业,其拼写之所以会出现差异,是因为
德国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进行了语言改革,字母“c”被字母“k”所取代。
在这些潜艇内部,
水雷被置于艇艉,因此
发动机的安装位置必须尽可能前置,而且需要将电池置于艇艏,从而进一步改善不利的重量平衡分布。两个直径为1米的水雷筒各可放置3枚水雷,并且通过位于
螺旋桨后侧的开口将水雷布设于舱外。每具空水雷筒都装载了3吨海水,这种情况意味着必须使用较大的补偿水箱控制处于下潜状态的潜艇。一名艇员从艇艏走到艇尾都足以影响该艇的平衡,因此布设水雷并将6吨水排至艇身之外无疑意味着潜艇重量的巨大变化,如果在此过程中未能进行小心仔细的控制,那么潜艇可能会在不知不觉间上浮或下潜。
德国海军有可能是在该艇完工之后才考虑为其加装
鱼雷,因为其意识到该艇还有较为充足的储备
浮力。两具鱼雷管都安装于压力艇壳之上的外部艇壳内,位于左舷前侧的一具鱼雷管与位于右舷后侧的另一具鱼雷管形成了平衡。燃油和其他液体储存于单层艇壳外侧的鞍式水箱内。
UA和UD系列
当UB的设计构想开始形成时,UA已经被日尔曼尼亚造船厂用做出口至
挪威的一系列潜艇的代号,而UD被用于命名出口至奥匈帝国的U艇。当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前者之一(A5)仍未交付,该艇在改装后转交
德国海军,并同样被赋予UA的
舷号前缀。该艇最初担负岸防任务,随后作为训练潜艇使用。
早期的潜艇设计人员忽视了鱼的背鳍的重要性,并在UD的设计方案中决定取消指挥塔,从而使该艇具有最大限度的
流线型外形,以此实现最高的水下航速。由此,方向盘以及
潜望镜控制装置向下移至主压力艇壳之内,而且在人口舱门处仅安装了一座小型台阶式平台。在采用这种结构后,该艇的水面航速达到17节,增加的电池被安装于压力艇壳内,从而使这种大型潜艇的水下航速达到11节。虽然后者仅略高于早期的德制潜艇,但这在当时象征着一种重大突破。UD的弱点主要体现于
鱼雷:该艇在艇艏和艇尾分别安装了4具和1具鱼雷管。
德国在与
奥地利进行协商之后决定,在此后建造的5艘UD上将加装指挥塔,它们随后被转交
德国海军并且被赋予U66至U70的
舷号。
货运潜艇
早在1915年,
英国就已宣布对通往德国的海上运输线进行全面封锁,
威廉二世的参谋人员采取了报复措施,即宣称英国周边海域都被划定为战区。由于德国海军无法将
战列舰派遣至英国以西最为重要的海上
补给线所在海域,这种威胁显得相当空洞,直到几个月后,U艇才开始在该海域实施大规模的无限制
海战并攻击
商船。
德国有关方面提出了派遣U艇与商船在远洋海域会合,并由前者采用潜航方式突破封锁的建议,但是由于
大西洋中部的环境通常不利于物资转运(即便当时尚处于原始状态的无线通信有助于实现这种会合),上述建议未被采纳。另一方面,派遣潜艇从中立国运载货物的方案也缺乏可行性,因为非交
战国将禁止作战舰艇进人该国港口(除紧急维修之外)。即使拆除某些大型U艇的武器并将其作为单纯的运输工具使用的建议具有可行性,但德国当时并未部署数量足够多的U艇完成此类任务。
在深受物资短缺之害的
德国企业中有工业巨头克虏伯公司,该公司下属德国最主要的潜艇制造厂商日尔曼尼亚造船厂在克虏伯公司与政府进行了大量讨价还价之后,后者终于批准前者建立“德意志远洋航运有限公司”(Deutsche OzeanReederei GmbH),并且刺激了民用货运潜艇的建造。在研制这种大型潜艇时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为其提供适用的动力设备,通过为其安装准备用于“萨克森”(Sachsen)号新式战列舰以及更换“
奥古斯特·奈哈特·冯·格奈森瑙”(Gneisenau)号老式战列舰动力设备的大型柴油发动机,最终解决了上述问题。将这种输出功率达到400马力的
发动机置于直径为6米的艇壳内,从而使该型潜艇在装载750吨货物并以10节航速航行时,航程能达到14000
海里。该型潜艇的首艇被命名为“德意志”(
德国)号,该艇于1916年3月28日下水;第二艘艇“
不来梅”号此后不久下水。该计划代号为U200。由科尼格(Konig)
上尉担任艇长的“德意志”号先后两次成功远航美国,但由施瓦茨科普夫(Schwarzkopf)上尉率领的“不莱梅”号在首次担负航行任务时失踪。1917年2月10日,“德意志”号被命名为U155,第三艘货运潜艇“奥尔登堡”(Oldenburg)号也经过改装后于1917年7月21日服役,
舷号被确定为U151。当U155加人
德国海军现役时,美国已经准备加入
协约国一方参加
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时德国的最明智做法是尽可能减少穿越
大西洋的货运潜艇的数量。
虽然货运潜艇并不要求配备高性能的武器系统,但建造这种大型战舰仍应被视为一种巨大的成就,因为此前缺乏相应的建造经验,而且无人知道如此大的潜艇(水面和水下排水量分别为1440吨和1820吨)如何对装载重型物资采取有效应对手段。并非所有货物都置于压力艇壳内,如230吨橡胶就放置于非水密舱内,从技术角度衡量它们位于潜艇外侧,但实际上是处于大型双层艇壳整流罩的下部。
巡航潜艇
德国建造了几艘功能类似于上述改装型货运潜艇但性能略有差别的巡航潜艇。设计人员认为,在将火炮作为主要武器的情况下,将其安装于干舷(水面航行时处于水线以上的部分)较为有利,主要考虑是便于承受小口径火炮在射击时形成的后坐力。大部分此类大型巡航潜艇直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不久才出现于海上战场,因此没有对改变战局发挥相应的作用。最活跃的巡航潜艇之一是U139,该艇于1918年5月18日服役,担任该艇艇长的是取得有史以来最好战绩的洛塔尔·冯·阿诺德·拉·佩勒
上尉。在完成简短的训练后,U139即击沉了5艘敌船(7008 GRT)。
U-Ⅰ
纳粹德国的U艇从U-Ⅰ级开始,该级仅有U-ⅠA型一个型号。U-ⅠA型潜艇是
德国海军按照远洋型潜艇的标准进行设计的,水面排水量862吨,水下排水量983吨。
从外形上来看,U-ⅠA型潜艇的首部装有一个用于切割敌人防潜网的割网器,这也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潜艇具有的典型外观特征。该型艇上的一座105毫米炮布置在指挥台围壳前面的甲板上,而一门单管20毫米
高射炮则布置在指挥台后部的平台上。
U-Ⅱ
U-ⅡA
该型潜艇是一种批量建造之前的实验性潜艇。建造之前,在荷兰IvS造船技术公司工作的
德国潜艇设计师曾经为
芬兰海军设计过VB-Ⅱ小型潜艇,而U-ⅡA实际上就是以VB-Ⅱ为母型改进的单壳体近海潜艇。该型潜艇是德国自一战后度过了15年潜艇技术的萧条时期而建造的首批潜艇,也是纳粹海军潜艇复苏的象征。该型潜艇总共有5艘,编号为U-1~U-5,全部于1934年开工建造,1935年6月~9月相继建成服役。
从外形上看,U-ⅡA型潜艇的首部也装有一个用于切割敌人防潜网的割网器,而且指挥台较小,一门单管20毫米
高射炮被布置在指挥台前面的甲板上。
U-ⅡB
U-ⅡB型是在U-ⅡA型潜艇的基础上建造的,艇体长度增加了1.8米,增加了艇内燃油舱的容积,增大了续航力,但仍然属于单壳体结构的小型近海潜艇。从外形上看,U-ⅡB与U-ⅡA型基本相同,其首部也装有一个割网器,一门单管20毫米高炮被布置在指挥台前面的甲板上。
U-ⅡB型潜艇总共有20艘,其编号为U-7~U-24以及U-120和U-121,其中前18艘于1935年~1936年相继建成服役,U-120、U-121则于1940年服役。
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爆发的时候,U-ⅡB型潜艇曾经参加了海上作战行动。但自1940年之后,该型艇则主要用于培训
德国海军潜艇的艇员。1942年~1943年期间,德国海军通过内河把U-9、U-18、U-19、U-20、U-23以及U-24等6艘艇运往
黑海从事破交战,一直到1944年9月。
U-ⅡB型之中的U-7号艇在二战期间曾经参加了6次海上作战行动,共击沉盟军3艘运输船只,总吨位为5892吨。U-9号艇参加了多次海上作战行动,共击沉盟军8艘舰船,总吨位24334吨,此外还击沉了
法国海军的“
鲂鱼”号潜艇。
U-ⅡC
U-ⅡC型是在U-ⅡB级潜艇的基础上建造的,艇体长度增加1.2米,艇内燃油储存量增加到近23吨。此外,该型艇上装备的推进电力功率也比U-ⅡB增加了50马力。
U-ⅡC型潜艇共有8艘,其编号为U-56~U-63,分别于1938年一1940年建成服役。该型潜艇的活动范围不仅在
北海海域,还曾远涉
大西洋一带。U-56号艇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共参加了13次海上作战行动,击沉盟军4艘运输船只,总吨位25783吨,自1940年9月之后,U-56改为艇员训练用潜艇,1945年4月28日在
基尔被盟军空袭炸沉。U-61号艇在二战期间共参加了10次海上作战行动,击沉盟军6艘舰船,总吨位20754吨,1940年11月之后改为艇员训练用潜艇,1945年5月2日在德国威廉港自沉。U-60号艇自1939年11月至1940年10月期间共参加了8次海上作战行动,击沉盟军3艘舰船,总吨位7561吨,1940年11月之后改为艇员训练用潜艇,1945年5月2日在威廉港自沉:U-62号艇在二战期间总共参加了5次海上作战行动,击沉盟军2艘舰船,总吨位为4792吨,此外,该艇还曾击沉英国皇家海军的“格拉夫顿”号
驱逐舰。1945年5月2日,该艇在威廉港自沉。
U-ⅡD
U-ⅡD型在U-ⅡC型的艇体外侧增设了鞍形水舱,从而增加了艇内燃油储存量及续航力。U-ⅡD型艇共有16艘,其编号为U-137~U-152,分别于二战爆发之后的1940年~1941年建成服役。由于U-ⅡD型艇的续航力有了大幅提高,因此可以到英国西海岸和
比斯开湾一带海域从事作战活动。该型之中的U-141号艇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总共参加了4次海上作战行动,击沉盟军3艘运输船只,总吨位6611吨。自1941年9月之后,U-141改为艇员训练用潜艇,1945年5月2日,该艇在德国威廉港自沉。
U-Ⅶ
根据1935年6月
德国与
英国缔结的“
英德海军协定”,德国可以在舰艇总吨位不超过英国舰艇总吨位的情况下建设一支海军,但德国潜艇总吨位只能保持英国潜艇总吨位的45%。接着,德国于1935年7月发表了重新建立军备宣言,公布了战后
德国海军的首次舰艇建造计划。根据该项计划,德国海军除了打算建造多艘水面舰艇之外,还预计建造250吨、500吨以及750吨级的潜艇,总数为23艘。U-Ⅶ级潜艇就是德国海军首次公布的舰艇建造计划中的500吨级潜艇,计划建造10艘。当时,德国海军的意图是打算让U-Ⅶ级的海上活动范围到达北大西洋。德国海军认为,在这种范围内活动的潜艇,其排水量的最低限度应该是500吨。虽然U-Ⅶ级潜艇属于远洋型潜艇,但与当时其他国家的远洋型潜艇相比,其排水量还是显得小了一些。
U-Ⅶ A
U-ⅦA型潜艇是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活跃在
大西洋战场上的UB-Ⅱ型(UB-48级)潜艇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排水量和主尺度都略有增加。虽然属于中型潜艇,但U-ⅦA型具有一定的远洋航行能力,同时还具有比较出色的水下机动性,水下航速和攻击能力等方面也都比较优秀。尽管该型潜艇在续航力方面稍微有些不足,然而其总体性能已满足
德国海军的作战需要,因此德国海军将其确定为最早的批量建造型潜艇。U-ⅦA型潜艇从1935年开始建造,到1936年总共建成10艘,编号为U-27~U-36。
U-ⅦA型艇为半壳体结构,首部装有一个用于切割敌人防潜网的割网器,指挥台前面的甲板上布置有一门88毫米炮,而一门单管20毫米炮则被布置在指挥台后面的后甲板上。
U-Ⅶ B
由于U-ⅦA型潜艇的最大缺点是续航力不足,因此德国海军在建造U-ⅦA型的过程中便对原设计进行了改进,目的是增加续航力,由此改进设计的潜艇就是U-ⅦB型。与U-ⅦA相比,U-ⅦB潜艇艇体长度增加了2米,增大了燃油舱的容积,续航力比U-ⅦA增加了约2500
海里。
德国海军总共建造了24艘U-ⅦB型潜艇(编号为U-45~U-55,U-73~U-76,U-83~U-87以及U-99~U-102),分别在1938年6月至1940年5月期间建成服役。
作为一种中型潜艇,U-ⅦB的综合性能基本上满足了德国海军的作战需要,因此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到1941年这段时间里,U-ⅦB成为德国海军在
大西洋战场上的主力潜艇。
U-Ⅶ C
该型潜艇是U-ⅦB的改进型,主要改进之处是增大了燃油舱的容积。从1941年1月至1945年5月初,U-ⅦC型艇的建造数量达626艘,是
德国海军中无可争议的潜艇主力。到二战结束时,还有29艘U-ⅦC型艇正处于建造阶段。在建造U-ⅦC型艇的过程中,德国海军主要采用了
分段建造法,艇上零部件采用统一的标准件,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因此保证了该型艇能够源源不绝地投入战场。
U-ⅦC型艇仍采用半壳体结构,外形与U-ⅦB型基本相同,指挥台前面的甲板上布置有一门88毫米炮,指挥台后部的平台上布置一门单管20毫米
高射炮。
U-Ⅶ C41
U-ⅦC41是U-ⅦC型潜艇的改进型。与U-ⅦC型艇相比,U-ⅦC41型的耐压艇体钢板厚度有所增加。在此之前,U-Ⅶ系列潜艇的耐压艇体钢板厚度为18.5毫米,而U-ⅦC41型的钢板厚度增加到21毫米。因此,U-ⅦC41型艇的下潜深度增加到120米,比此前U-Ⅶ型潜艇的下潜深度增加了20米。
从1943年至1945年1月,
德国海军总共建造了74艘U-ⅦC41型潜艇。由于德国海军从1943年开始把潜艇的发展重点集中在水下高速型潜艇,因此后续109艘U-ⅦC41型的建造计划中途停止。
U-ⅦD
U-ⅦD型是德国海军建造的布放
水雷的专用型潜艇。为了加快布雷专用艇的设计与建造速度,该型艇在U-ⅦC型的基础上嵌加了一段长度为10.4米的耐压艇体舱段,主要用于布置5个存储和布放水雷的水雷管,每个管内可容纳3枚水雷。嵌加了这一舱段之后,该型艇的燃料携带量比U-ⅦC型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从1941年8月至1942年1月,
德国海军总共建造了6艘U-ⅦD型艇,编号为U-213~U-218。
从外形上来看,U-ⅦD与U-ⅦC型潜艇极为相似,但前者采用了双壳体结构,而且指挥台后面的
上层建筑处有一段稍稍凸起的部分,那是
水雷存储/布放管的上端导流罩。该型号的6艘潜艇经历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数年作战和布雷行动,绝大部分战损,到1945年5月,只有U-218号残存了下来。
德军宣布全面投降时,该艇在
挪威的卑尔根向盟军投降并被
英国皇家海军接受后送往苏格兰。1945年12月,根据盟军的决定,该艇被沉于海底。
U-ⅦF
U-ⅦF型是补给
鱼雷的专用潜艇,以U-ⅦC型艇体为基础,在其指挥台后面的耐压艇体嵌加了一段长度为11.13米的耐压艇体舱段,主要用于存储21枚鱼雷。二战期间,
德国海军共建造了4艘U-ⅦF型潜艇(1941年开始建造,1943年5月至8月相继建成服役),编号为U-1059~U-1062。
从外形上来看,U-ⅦF型与U-ⅦC型几乎完全相同,但采用了U-ⅦD型一样的双壳体结构。从1944年后半年开始,德国海军利用该型艇上存放
鱼雷的巨大空间及其大续航力特点,使之专门从事
挪威至德国、
欧洲至
亚洲之间的
货物运输任务。
U-Ⅸ
U-Ⅸ A
U-Ⅸ级潜艇是U-I级的改进型,主要是增加了续航力和鱼雷的装载数量。
德国海军总共建造了8艘U-ⅨA型潜艇,编号为U-37~U-44,其中有7艘是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建成服役的,最后一艘U-44号于1939年11月4日服役。
U-ⅨA型潜艇为双壳体结构,主尺度为76.5x6.51x4.70米,水面排水量1032吨,水下排水量1178吨。该型中的U-39号在二战爆发时被德国海军派遣至
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附近海域从事巡逻活动,1939年9月14日,U-39号在该海域发现了
英国皇家海军的“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于是便十分隐蔽地向该航母发射了3枚
鱼雷,但3枚鱼雷均因故障而提前发生爆炸,U-39号反而暴露了自身,被“皇家方舟”号的护卫舰击伤而上浮到海面,最后被英国皇家海军击沉,这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德国海军损失的第一艘潜艇。该型之中的U-37号在二战刚刚爆发之际曾在北大西洋参加海上作战,总共参加了11次作战行动,击沉盟军舰船51艘,总吨位190477吨,是二战期间击沉盟军舰船数量位于第二位的
德国潜艇(仅次于U-48号潜艇)。1941年5月之后,U-37改为在
波罗的海从事潜艇艇员培训任务,1945年5月5日在
丹麦附近海域自沉。U-38号艇在二战爆发之后被派往北大西洋参加作战,共击沉盟军舰船35艘,总吨位187077吨。1941年12月之后,U-38号改为在波罗的海从事潜艇艇员培训任务及其他实验任务1945年5月5日自沉。
U-Ⅸ B
U-ⅨB型潜艇是U-ⅨA型的改进型,主要是增加了燃料舱的容积以提高续航力。该型艇从1937年~1939年期间开始建造,1939年~1941年期间陆续建成服役,总共建造了14艘,编号为U-64、U-65、U-103~U-111,U-
122U-124。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U-ⅨB型是
德国海军在北美和北
大西洋作战的重要潜艇。其中,U-109号艇在1941年下半年至1942年主要作战海域是北大西洋和大西洋中部,总共参加了9次作战行动,击沉盟军舰船13艘,总吨位82753吨。1943年5月4日,U-109号在
亚速尔群岛东北海域被盟军的海上远程巡逻机击沉。U-108号艇在1941年下半年至1943年初主要在北大西洋和大西洋中部活动,共参加了11次作战行动,击沉盟军舰船25艘,总吨位127990吨。1943年9月之后,U-108号改为在
波罗的海从事潜艇艇员培训任务。1944年4月11日,该艇被美国飞机炸沉,后来被
德国海军打捞出水,1945年4月24日在什切青湾自沉。
U-Ⅸ C
U-Ⅸ C型潜艇是U-Ⅸ B型的改进型,主要是增加了燃料舱的容积以提高续航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总共建造了54艘,1939~1940年间开始建造,1941~1942年陆续建成服役。
U-Ⅸ C型中的U-505号在二战期间总共参加了9次作战行动,击沉盟军舰船8艘,总吨位44962吨。1944年6月4日,U-505号在
西非一带海域遭到以
美国海军“
瓜达尔卡纳尔岛”号
护航航空母舰为首的反潜特混舰队的围捕和攻击,最后被迫浮上海面,艇长下令全体艇员弃艇,自己留在艇上企图炸毁自沉,但美国海军迅速采取了行动,一些美国水兵登上U-505,将该艇艇长俘虏并拆掉艇内的引爆装置,终将U-505俘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U-505号被送到美国博物馆展出,目前仍是
芝加哥博物馆的展品。U-510号艇在二战期间总共参加了15次作战行动,击沉盟军舰船13艘,总吨位85717吨。1944年在参加第7次海上作战行动期间U-510号到达
日本神户港,1945年1月从日本返回
德国,但途中由于燃料不足而于1945年4月23日驶入法国
圣纳泽尔港并向
法军投降。二战结束后,U-510号成为法国海军的在役潜艇且一直服役到1959年,1960年被拆毁。
U-Ⅸ C40
U-Ⅸ C40型潜艇是U-Ⅸ C型的改进型,同样是通过增加燃料舱的容积来提高续航力。1940年~1942年,
德国海军总共开工了160艘U-ⅨC40,到1944年时已有89艘建成服役。在德国海军把发展潜艇的重点转入水下高速潜艇后,其余的71艘中止了建造。
U-Ⅸ C40型艇也采用双壳体结构。该型之中的U-190号从1943年2月开始参加海上作战,总共参加了6次作战行动,击沉盟军舰船1艘,吨位7015吨。1945年5月初,U-190号艇正在北大西洋执行作战任务时接到德国海军最高指挥部的投降命令,于是向加拿大海军投降。
U-Ⅸ D1
该型艇最初是作为远洋高速型潜艇而设计的双壳体潜艇,最初建造的2艘(艇号分别为U-180和U-195,1940年开始建造,1942年5~9月建成服役)装备了6台功率为1500马力的柴油机,水面最高航速可达20.8节。由于这2艘潜艇在1943年2月~7月首次参加作战行动期间暴露出主机运行情况不佳的缺点,因此
德国海军于1943-1944年为其换装了主机,并将其改为向其他潜艇补充燃料的专用补给艇。
1943~1944年,德国海军对U-ⅨD1型潜艇进行了改进设计,将主机换为2台克虏伯公司制造的柴油机,功率为2800马力,推进电机未换装。改进后的U-ⅨD1型艇水面最高航速为15.8节,水下最高航速为6.9节,每艘艇可携带自用燃油203吨和供应其他潜艇的燃油252吨,水面状态以10节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12750
海里。武备方面,改进后的U-ⅨD1型艇撤消了原来装备的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换装了单管37毫米
高射炮1座,20毫米双联高炮2座。
U-Ⅸ D2
与U-Ⅸ A、U-Ⅸ B和U-Ⅸ C型潜艇不同,U-Ⅸ D2型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德国海军设计建造的排水量最大的大型双壳体远洋作战潜艇。德国海军原计划于1940~1943年间建造52艘,但在1942~1945年间只建成了29艘,还有5艘尚处于建造阶段便被中止,计划中的其余潜艇亦被取消建造计划。U-ⅨD2型潜艇从1942年末开始参加海上作战,是德国海军在
南非和
印度洋一带实施海上作战的主力潜艇。
U-XB
U-XB级潜艇是专门布放球形
水雷的双壳体潜艇,最初设计水面排水量为2500吨,由于
德国海军认为排水量过大,因此又决定将其适当缩小。为了区别起见,德国海军把2500吨排水量的该型艇称为U-XA级潜艇,而把缩小后的潜艇称为U-XB级潜艇。U-XB级艇上的水雷储存及布放管呈重直状态,布置在艇上的3个部位:艇体中心线上布置了6个水雷布放管,每管存放3枚水雷;中部和中后部两舷各布置12个(这样,U-XB级潜艇的横剖面几乎呈矩形),每管存放2枚
水雷。德国海军于1939年~1940年间共建造了8艘U-XB级潜艇,编号为U-116~U-119,U-219、U-220、1-233和U-234。
U-X Ⅳ
U-X Ⅳ级潜艇最初是作为燃料供应艇设计的双壳体潜艇,因此其燃料舱(除了携带本艇使用的燃油203吨外,还可装载供应其他潜艇的燃料432吨)和主
压载水舱都较大,外观显得较丰满。该型潜艇共建10艘,于1941年11月~1943年3月相继完工并服役(1942年,
德国海军曾开工建造第二批14艘U-XⅣ级潜艇,但中途叫停)。
U-X Ⅳ级潜艇的续航力非常大,可以跨洋进行远距离航行。后来,随着盟军
反潜警戒和作战力量的加强,U-X Ⅳ级潜艇的损失逐日增加,到1944年6月,10艘U-XⅣ级潜艇在盟军反潜兵力的攻击下损失殆尽。
U-X Ⅶ
U-X ⅦA
U-X ⅦA型是德国海军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研制的、装备有沃尔特闭式循环发动机的潜艇。1942年1月,德国海军命令布洛姆·冯·福斯公司和克虏伯公司的杰默尼亚造船厂各建2艘装备沃尔特闭式循环发动机的潜艇。布洛姆·冯·福斯公司承建的2艘潜艇代号为Wa201型(编号为U-792和U-793),1942年12月开始建造:克虏伯公司承建的2艘潜艇代号为Wa202型(编号为U-794和U-795),1943年2月开始建造。
这两型潜艇在主尺度、排水量以及性能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差别不大,因此
德国海军后来把它们合并在一起,统称为U-X ⅦA型潜艇。U-X ⅦA型属于水下高速潜艇,用封闭式指挥台围壳代替了之前的敞开式指挥台,废除了在潜艇甲板上装备火炮的传统做法。另外,该型潜艇的尾水平舵和垂直舵呈十字形布置,有利于提高水下高速航行时的操纵性,1945年5月4日,4艘U-X ⅦA级潜艇全部被德国海军自沉于海底,但其中的U-792和U-793号战后被英国皇家海军打捞出水,并且被运回英国用于闭式循环沃尔特汽轮机的研制。
U-X ⅦB
U-X ⅦB型是根据
卡尔·邓尼茨的要求于1943年1月开始批量试制的潜艇。从各方面来说,U-X ⅦB型是在U-X ⅦA型的基础上经过进步发展和完善的潜艇。
U-X ⅦB型潜艇只建造了3艘,编号为U-1405~U-1407,艇上装备了一台更为复杂、功率更大的闭式循环沃尔特汽轮机,水下最高速度达到21.5节。
该型潜艇中的U-1407与U-1406在1945年5月5日被
德国海军自沉于
库克斯港,但时隔不久,盟军迅速占领了库克斯港,随后把2艘沉艇打捞起来,其中U-1407号被送回
英国,U-1406号被送往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U-1407于1946~1950年在
英国皇家海军服役,艇名被改为“陨星”号。在此期间,英国皇家海军利用该艇进行闭式循环
发动机的进一步研制。1950年,“陨星”号潜艇退役并被解体。U-1406号艇则在之前的1948年5月18日在美国解体。
U-XXⅠ
德国在1943到1945年4月设计、建造的U-XXⅠ型潜艇就是当时众多先进潜艇的杰出代表。该型潜艇采用的型线是水下阻力最小的流线形——世界上首艘流线形潜艇,主尺度为76.7mx6.6mX6.3m,水上正常排水量为1621t,水下排水量为1819t;
双轴推进,推进器为三叶螺旋桨,首次实现了水下航速(17.5kn)高于水面航速(15.5kn)极限下潜深度达270m,工作深度为225m。还装载了三组
蓄电池(每组有124块大容量电池),使该型潜艇具有了前所未有的长时间、远距离和高航速的水下活动能力。装备了先进的通气管装置,实现了在水下状态为艇上的蓄电池充电(充电时航速仍可达5~6kn)。
该潜艇采用双壳体,耐压壳体采用变截面结构,即中间部位采用8
字形耐压壳体结构,而在艏艉部分则采用圆形耐压壳体结构,综合采用内外助骨加强,使其艇壳破坏深度达到337.6米;采用平整光滑甲板,取消艏锚和锚孔设计,减少
上层建筑流水孔等一系列措施以降低水下航行阻力,从而实现了划时代意义的水下高速航行。
其配备的大容量的
蓄电池组保证了该级潜艇水下活动时间和机动能力;装备了水下通气管以进一步增强隐蔽性;采用先进的分段组装工艺,在不同造船厂分段建造,再把各分段送到总装厂组装,大幅提高了潜艇的建造效率。
卡尔·邓尼茨之所以强烈主张改变原来的潜艇建造计划,主要是由于在大西洋战场上,盟军的
反潜作战和搜索兵力在不断加强,以水面航行为主的U-Ⅶ级和U-Ⅸ级等传统
常规潜艇的损失迅速增加,已基本上无法在大西洋上开展有效的作战活动。另外,虽然当时
德国海军已经建造了少量装备闭式循环沃尔特汽轮机的水下高速潜艇,但这些潜艇的排水量过小,只适于在近海活动,况且潜艇还处于试验状态,其真正的军事价值还有待于作战实践的考验和证明。而像U-XXⅠ级这样的大型水下高速潜艇才是
卡尔·邓尼茨急需的,因为它们既可从事远洋作战,又具有水下长时间潜航的能力。为了减少U-XXⅠ级潜艇的水下航行阻力,设计人员将该型潜艇的艇体和指挥台围壳设计成流线形。另外,该型潜艇采用双壳体结构,耐压艇体的横截面为8字形,下半部耐压艇体为
蓄电池舱,大幅增加了水下续航距离。
U-XX Ⅲ
1943年,在计划批量建造远洋型U-XⅪ级潜艇的同时,
德国海军还计划批量建造小型的U-XXⅢ级单壳体水下高速潜艇,打算将其部署在
渤海、
波罗的海和
黑海等近海水域从事作战活动。
为了迅速完成大批量的建造,德国海军对U-XXⅢ级潜艇也采用了分段建造方式,每艘艇分成4个建造分段,每个分段可利用铁路进行运输。
U-XXⅢ级潜艇的详细设计是1943年8月最后完成的,首艇于1944年6月建成,到1945年5月
德国全面投降时总共建造了62艘,其中一部分被部署在靠近
英国东海岸一带的近海海域从事作战活动。1945年5月德国全面投降时,已经服役的62艘U-XXⅢ级潜艇除少量被盟军击沉外,大部分被德国海军自沉于海底,战后遗留的少量该级潜艇亦在1945年被盟军沉于海底。
U-XXⅦ A
U-XXⅦ A级潜艇是
德国海军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建造的袖珍型潜艇,主要用于沿海作战,被称为“梭子鱼”级
袖珍潜艇。德国海军的最初设计思想是,这样的袖珍潜艇由2人驾驶,在敌人近海海域从事布雷活动。后来由于该艇的主尺度和排水量过小,无法装备用于导航的
罗经,因此德国海军又决定增加其主尺度和排水量。但经过这样的设计变更后,潜艇的续航力却又减少了许多。在此情况下,原定执行的到敌人近海布雷的任务显然无法胜任了。为此,德国海军对该型潜艇作了进一步改进,在其下部装载
鱼雷,用于攻击敌方的舰艇。到1944年为止,
德国海军总共建造了53艘U-XXⅦ A级潜艇。
U-XXⅦ B
U-XXⅦ B级也是
袖珍潜艇,其最初设计目的是攻击盟军的舰船。该型潜艇以柴油机为动力,功率较小。不过,艇上的
柴油发电机可以为
蓄电池充电,因此该型艇的续航力比U-XXⅦ A级袖珍潜艇要大得多。另外,该级袖珍潜艇可以携带2枚鱼雷,艇上还有一个较小的指挥台。
德国海军从1944年开始批量建造U-XXⅦ B级袖珍潜艇,到1945年5月战败投降时总共建造了262艘。从1945年1月起,U-XXⅦ B级袖珍潜艇陆续投入战场,曾在谢尔德河口以及弗兰德沿海一带取得了一些战绩。
206型
206型U艇的首艇U13于1973年4月19日服役,艇长为博恩德·希勒布伦纳(Berd Hillebrenner)
上尉,此后共有20多人担任过该艇的艇长。该艇的初始设计方案主要是基于205型制定。虽然206型U艇没有采用抗压舱室,但它在发动机舱室与艇员活动的主要舱室之间设置了一种性能较强的噪声屏蔽系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随着采用
电能驱动的潜艇的出现,潜艇已没有必要保持柴油机的连续运转,艇员们在噪声极大的
发动机舱室之外对其实施控制,从而保证此类现代化发动机的自动运行。
虽然206型这种新型U艇的排水量几乎与二战时期的Ⅱ型完全相似,但前者的性能与后者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与前述穿越
大西洋的远程航行相比,U18(艇长为佐尔格·考夫曼(Jorg Kaufmann)
上尉)前往
地中海某个新基地的航程显得较短,但该艇是在没有补给舰提供支援的情况下完成此次航行,中途分别在
西班牙的费罗尔(ElFerrol)和卡塔赫纳(Cartagena)补充了燃料。
虽然206型U艇有能力担负那些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它有时也处于尴尬境地。虽然U27(艇长为迈克尔·塞特泽尔(MichaelSetzer)上尉)安装了性能先进的导航辅助设备,从而使其在全球任何海域航行时都能达到几米之内的定位精度,但该艇在1988年3月与
挪威的“奥斯伯格B”(Oseberg B)钻井平台发生相撞事故,在这次事故中,钻井平台上的工作人员以及该艇的艇员都显得惊慌失措,U27随后又被一根
锚链缠绕,直到一个多小时后才得以摆脱。
212型
212型U艇安装了两套相互独立的推进系统。其中一种类似于普通的柴油机-电力推进系统,该系统的
发动机可借助通气管在潜航状态时运行并为电池组充电;另一种则实现了赫尔穆特·沃尔特教授在70年前提出的构想:采用氢氧混合方式驱动一种直接与
螺旋桨相连的新型燃料电池转换器。212型U艇是世界上第一种安装上述后一种推进系统的潜艇,它能够大幅度提高潜艇的潜航时间。燃料电池内进行的化学反应完全不发出声音,因此外界侦测不到该系统发出的声学信号。这种新型燃料电池的基本原理是将氢和氧转化为
电能,而在此期间生成的废料仅仅是一些
蒸馏水,而艇员们还可以使用这些淡水。整个推进系统由一些企业自行研发,它们目前不仅想把这种技术提供给
德国海军,而且已向其他友好国家出售了相关的技术原理资料。该型U艇的所有设备(甚至电动机)都是与提供慢速运行所需动力相关的新设计,它们能够在不发出通常的“嗡嗡”噪声的情况下传输较大扭矩。
武器装备
鱼雷
一战期间
德国鱼雷最初采用
内燃机推进系统,使用空气、蒸馏水和燃油的混合燃料。尽管测试了电动鱼雷,但它们在功能上不如内燃机型。一战初期,德国海军对鱼雷的需求迅速增加,但提高鱼雷质量并未成为优先发展项目。最初每月交付约30枚鱼雷,但需求迅速增加到每月350枚。后来由于签约了《
凡尔赛和约》,和约并未禁止
德国拥有鱼雷,德国继续研发鱼雷至战后。一战末期,德国鱼雷采用533毫米直径和7米长度的标准设计,如G6型(后更名为G7型)。
二战期间
G7a和G7e型鱼雷成为
德国海军的标准装备。潜艇开始使用张角偏转仪,提高了攻击偏离瞄准中心线目标的能力。
1941年后,为突破盟国护航船队的防御而改进的鱼雷,能在50米水深以下发射,使用水下
声学探测设备提供数据,研发出了LUT型鱼雷。1942年,螺旋鱼雷(FAT)开始研制,具备使用螺旋航线攻击护航船队的能力。尽管名称暗示了螺旋攻击,但实际上FAT型鱼雷通常采用直线攻击。1943年,声学鱼雷(TS)首次大规模使用,设计用于打击高速敌舰,具备规避干扰器的能力。
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对鱼雷技术的研发和改进,显著提高了其海军的攻击能力和战术灵活性。这些技术进步不仅反映了德国在军事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也对
海战战术和战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水雷
作为TM系列水雷之中的第一种型号,TMA主要是基于由降落伞
空投的某型水雷研制而成,但这种水雷重约215
千克的
战斗部被认为威力不足,因此需加以改进。在TMA的基础上分别研制了TMB和TMC,后两者为圆形且直径为533毫米(与
鱼雷相同)。TMB长为2.31米,炸药重量为580千克;TMC长为3.39米,炸药重量为935千克。这意味着这两种或三种水雷都不能同时放入同一根鱼雷管内。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的第一个冬季,
德国海军的U艇和
驱逐舰决心破坏
英国海域的海上运输活动,TMB和TMC型水雷成为最重要的武器之一。当然,
德军驱逐舰使用的是与U艇
水雷不同的威力更大的TH系列水雷。
德军U艇使用的另一种水雷为SMA型,它主要是在一战型号的基础上提高整个系统的抗压性能,从而使U艇在装载于非水密垂直筒内的水雷不受损坏的情况下增大下潜深度。虽然专门为装载该型水雷建造的第一艘U艇U116于1941年7月27日服役(艇长为维尔纳·冯·施密特(Werner vonSchmidt)),但这种水雷本身在一段时间之后才具备部署能力,而这时大部分布雷U艇已转而担负补给或远程运输任务而不是履行其原设计使命。
火箭
1942年6月,U511(艇长为弗雷德里希·斯坦霍夫(Friedrich Steinhoff)
上尉)在
波罗的海进行了火箭测试,相关文件对这次试验进行了详细记录。该艇甲板上方安装了一个金属架,火箭在该艇处于潜航状态下发射。由于缺乏后续试验的相关记录,由此可以推断此次试验的结果令人失望。
1943年初,排水量较小的ⅡB型U艇部署于
黑海海域,并且尽最大努力为在该地区作战的
德军提供帮助。这些U艇通过
潜望镜发现
苏联沿岸有大量重要的陆上目标,它们当然无法用
鱼雷攻击这些目标,而在缺乏
大口径火炮的情况下,也无法对这些目标进行炮击(这些小型U艇仅配备了20毫米
速射炮)。在这种情况下,火箭为该型U艇提供了实施攻击的可能性。1943年夏季,ⅡB型U艇进行了首批火箭攻击尝试。U24和U9先后前往位于
罗马尼亚康斯坦察的
干船坞,它们随后被用
伪装网加以隐蔽。虽然这两艘U艇出现了一些发射失败的情况,但是成功发射的火箭能够在空中飞行1~3千米。每枚
火箭弹的直径25~35厘米,长度超过1米。此后,U18成为第一艘在实战中向
苏联红军陆上阵地进行火箭弹攻击的U艇,
德军U艇在1944年又数次实施了此类攻击行动。U艇的大部分火箭攻击受到了苏军针对康斯坦察U艇基地的空袭影响,U9于1944年9月20日被击沉。第30U艇分舰队的其余U艇此后被全部凿沉。虽然火箭目前已经成为现代海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代
德国海军没有研制任何型号的火箭。
火炮
德国U艇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火炮配置和使用情况经历了显著的发展和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
德国U艇主要装备了火炮和
轻机枪,用于攻击轻装甲目标。到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尝试为U艇设计了77毫米和88毫米的折叠式火炮,以提高射击精度和便利性。随着战争的发展,德国海军最终选择了固定安装方式的88毫米火炮,这种设计对潜艇的水下性能影响极小。
在弹药存储和输送方面,最初弹药存放在压力艇壳内部,后来发展到使用抗压容器以便快速使用,指挥塔舱门成为主要的弹药输送路径。1935年德国重新武装后,U艇的火炮配置进一步强化,重型火炮成为主要武器,Ⅶ型U艇装备了88毫米火炮,而更大排水量的U艇则装备了105毫米火炮。此外,Ⅸ型U艇加装了37毫米
速射炮,而较小的U艇则在甲板上安装了20毫米机炮,尽管这些机炮并不被视为有效的防空武器。
邓尼茨及其下属最初低估了飞机对U艇的威胁,但盟军飞机很快证明了它们是U艇的主要敌人。U艇还装备了一些手持式武器,主要用于紧急情况或港口警戒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