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杨锐考入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1987年获得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硕士学位;1992年获得英国
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
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工作;1995年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钛合金研究部主任;199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2年获得“国防科技工业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4年担任973计划“材料计算设计与性能预测基础问题”项目首席科学家;2010年获得
周光召基金会应用科学奖;2011年获得
何梁何利基金奖;2012年出任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任期5年)。
杨锐主要从事新型钛合金材料领域的研究工作,在
钛铝金属间化合物、粉末冶金钛合金和医用低模量钛合金等方向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1992年,从英国
剑桥大学毕业,获得材料科学博士学位,之后在
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担任Title A Research Fellow。
2001年,与英国伦敦大学教授
郭正晓合作的项目《新型钛基材料设计与制备》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B类资助。
2011年,当选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同年5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先进材料研发中心成立,担任中心主任(兼任钛合金研究部主任)。同年获得
何梁何利基金奖(冶金、材料技术奖)。
杨锐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温结构材料计算设计;
钛铝系金属间化合物的力学性能及成型工艺;钛基及钛-铝基
复合材料;医用与多功能结构
钛合金研究。杨锐在金属间化合物基础研究方面,发展了基于原子占位概率的估算两相体积分数的方法;在多功能钛合金研究方面,设计合成出一种兼具高强度、高韧性、超弹性、低
弹性模量和高阻尼性能的钛合金——Ti2448;还在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技术和冷镦钛合金
紧固件丝材制备技术和高温结构材料计算设计等方面均开展了研究工作。
2004年开始先后担任973计划“材料计算设计与性能预测基础问题”、“面向性能的材料集成设计的科学基础问题”和“基于集成计算的材料设计基础科学问题”三个项目首席科学家。
杨锐强调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三境界:第一层境界是“安心”,“安心”是“专注”的基础,而如果达到“痴迷”的境界,人就会像分布式动车组一样,不再需要首拉尾推,无需扬鞭自奋蹄,做到了完全的自主性,成果技术也会源源不断涌现。
2000年-2006年期间,杨锐先后担任期刊《Intermetallics》的Associate Editor和Editor,他还兼任《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u0026TECHNOLOGY》副主编,《
金属学报》和《
材料研究学报》编委,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和
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
金属之光,灿烂辉煌。他,风华正茂,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在金属间化合物基础研究、多功能
钛合金研究等多方面颇有建树。他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人类健康送去了佳音。(科学中国人2007年度人物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