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谣》是由潘孑农作词,
刘雪庵作曲的歌曲,《长城谣》最后发表在1937年10月24日刘雪庵创办的《战歌》周刊上。
《长城谣》是一首创作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本是电影《
关山万里》的插曲,由于上海八一三事变发生,电影无法上映。1937年12月,女高音歌唱家
周小燕正式公开首唱《长城谣》。
2004年9月,长城谣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百首爱国主义教育歌曲”。2014年11月北京申冬奥宣传片——纯洁冰雪激情约会 (北京和
张家口市联合申办2022冬奥会宣传片),以长城谣作为背景音乐。
在1937年春,
潘孑农想把剧本《
关山万里》拍成抗战电影,他请
刘雪庵为全剧配乐并为《长城谣》歌词谱曲。剧中讲述一位
东北地区的
京剧艺人,在
九一八事变后携妻女流亡到关内,在颠沛流离中,艺人自编小曲,教育幼女牢记国仇家恨的故事。影片中有一个情节:在支援
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募捐会上,由幼女演唱这首《长城谣》。
刘雪庵接收了潘孑农的约请后,在位于上海康瑙脱路(现
康定路)的寓所内开始为词谱曲。谱曲时,室外,
淞沪会战的猛烈炮火不时响起;
流弹的曳光和不远处的爆炸,引起一处处建筑起火燃烧;燃烧声和凄惨的哭喊声,不时传入
刘雪庵的耳朵。刘雪庵看着《长城谣》充溢着悲愤的歌词,心中涌出一阵阵莫名的战栗和对
日本侵略者的切齿仇恨。于是刘雪庵打开
钢琴,用琴声表达着心中的哀痛,控诉着中华儿女正痛苦亲历着
日寇侵略的滔天罪行,继而用激昂的声音表现出四万万愤怒的炎黄子孙拿起武器奔向抗日的战场,全民抗战,用热血筑起
华族新的长城。琴声消歇,刘雪庵奋笔疾书,记下曲谱。
《长城谣》介于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之间,歌曲本身很简单,属于分节歌,一段四句,四段歌词,在旋律的反复中娓娓道来。带有叙事的方式,又与抒情相结合,歌词凝练雅致,而又通俗晓畅,易于传唱。
《长城谣》歌词中“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赞美中国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奸淫掳掠苦难当,奔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控诉
日寇的暴行和大众的苦难;“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倭奴逞豪强”,表现中国人民威武不屈,团结斗争必胜的信心;“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十四年抗战,
华族牺牲了无数的中国军队换来强大的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东方。歌曲短小好上口,易传唱,旋律优美,是抗日救亡经典歌曲之一。
1957年该歌曲的作曲者
刘雪庵因歌曲《
何日君再来》和《壮志凌霄》的所谓历史问题被打成
右派,《长城谣》在大陆被禁止演唱长达20多年。但是台湾香港的艺术家没有忘记这首歌,一代又代传唱下来。1979年刘雪庵被平反,《长城谣》的歌声又从海外传回。1984年
春节,
香港特别行政区歌手
张明敏在北京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唱了《长城谣》,大陆年轻人对这首歌曲十分陌生,以致认为是张明敏首唱的
香港电台歌曲。此时79岁的刘雪庵已经双目失明,在家中的病床上收听了张明敏的演唱,老人百感交集,泪如雨下。
长城谣的音乐苍凉悲壮,纯朴自然,感情深切而不缠绵。歌曲控诉
日寇的暴行,倾述了人民被迫离家流浪的苦难;表现中国人民威武不屈,团结斗争必胜的信心;从而激发人民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央广网娱乐评)
刘雪庵把已经完成的影片插曲《长城谣》刊载在自办的刊物《战歌》上。很快《长城谣》被一些青年抗日宣传队的演唱。《长城谣》创作出来不久,经19岁的青年歌唱家
周小燕在武汉合唱团独唱领后,开始广为传播。在《战歌》中还有记载,周小燕在武汉演唱《长城谣》进行抗日募捐时,打动了很多人。捐款箱前排起了长龙,连衣不蔽体的难民也捐出了自己仅有的铜元。第二年周小燕次年去法国留学,途经
新加坡应
EMI集团邀请,演唱灌制了《长城谣》唱片,使这首歌曲在东南亚和欧美侨胞中广为传播,深深感动了广大侨胞。他们踊跃捐款、捐物,有的愤然回国参加抗战,支援打击侵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