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修志起始时间难以确考。现存旧志有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修本,清
康熙五十六年(1717)续修本,
宣统三年(1911)再续本(手抄本,2013年始刊印)。另有光绪二十二年(1896)
编修的《山东州府汶上县简明赋役全书》,20世纪30年代初编写的《汶上县乡土调查录》各一本。
新编《汶上县志》始修于1983年1月,搜集资料3000余万字。本志上限一般起自事物发端,溯源述流;下限断至1987年,大事记和附录两部分续延到1993年底。除序、凡例、概述、大事记、附录、编后记外,全志以地理、政治、经济、人文四大部分为序排列,共设分志27编,依次为: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司法、军事、人事·劳动、民政、农牧业、棉花、林业、水利、工业、商业、城乡建设、交通·邮电、财税、金融、经济综合管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风俗·方言·宗教、人物。
汶上县位于
山东省西南部,东临
兖州区、
宁阳县,西连
梁山县、
嘉祥县,南面同
济宁市郊区接壤,北隔
大汶河与
肥城市、
东平县相望。1987年总面积877.22平方千米,下辖12个乡、3个镇,559个行政村。
西汉置县,沿革至今,先后命名为东
平陆县、平陆县、乐平县、中都县、
汶阳县。金泰和八年(1208)取“汶水在上”之意改名汶上。
南梁末至
北魏,曾侨置
阳平郡于县境。汶上县属北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夏秋雨热集中,无霜期长,适于农牧林业发展,尤宜于棉花、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生长。县境东北部多山丘,西南部多湖洼,中间大部为平原。整个地势自东北微倾西南。大运河、
大汶河分别流经西、北二界,
泉河、
宁汶河因势北南向,支流迂回交织,水系完整,为全县主要排灌河道。1987年,总人口618096人,
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8%,其余为
回族、
壮族、
藏族等9个民族。人口密度为705人/平方千米,高于
山东省和全国平均密度。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铅、铁、金、
石英、
花岗石等,前三者分布、储量均较可观,有待开采。药材资源计有104科、259种,其中泗汶一带所产汶
香附子、
单叶蔓荆,向以品质佳美而驰名全国。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
番薯、芝麻、
苹果、
葡萄、桃、杏、梨、枣和白菜、
青萝卜、黄瓜等蔬菜类。明清以来,
汶上县人民精心培育的
鲁西牛、
小尾寒羊、汶上青山羊及汶上白莲藕、汶上大荸荠、战湾黄瓜、泗汶西瓜、柏甜瓜等誉满遐迩,历久不衰。1986年以来,汶上先后被国家农牧渔业部和省政府公布为国家优质棉基地县、国家优质棉出口基地县、活牛出口基地县等。1987年,国家绿化委员会授予汶上县平原绿化先进县称号。至1987年,全县有505个行政村用上了电(
新中国成立前无一村用电),占行政村总数的90.3%;农业机械总动力由新中国成立前的零千瓦增至256646千瓦。1987年,粮棉每公顷产量增至9285
千克、1110千克,分别比1949年增长9.32倍、13.8倍。牲畜存养量65159头,比1949年增长1.28倍。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增至5.8亿元,比1949年增长13.7倍,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3%增至47.1%。伴随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的38年间,农民人均年收入比1949年增长16倍,年均递增7.8%;职工人均年收入增长3倍,年均递增3.7%。
汶上县北邻
黄河、
大汶河,东近
兖州区、
曲阜市,系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至1987年,已经考查发现
古遗址49处,古墓葬(群)30处,古建筑群12处,古石刻(群)41处,馆藏文物近千件。?柏古遗址出土的北辛文化房基、墓葬群及数百件随葬品,为北辛
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宝贵的资料。县城周围采集的300余件1万年至1.5万年前的细石器,为国内平原地区首次发现;宝相寺塔塔宫出土的佛牙、
舍利子等佛教圣物,曾轰动国内外。汉故
衡方碑、
北魏文殊般若经碑、
水牛山摩崖石刻等,为书法珍品。鲁九公墓、
太子灵踪塔、
南旺镇引汶济运工程设施及其建筑群、汶上孔庙建筑群(仅次于
曲阜市)等,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清
康熙帝4次南巡,
爱新觉罗·弘历6下江南,每次都登临南旺等地观览,先后题诗留言多篇。历史上
汶上县著名人物有:
元初水利家马之贞,“以国事为念”,创始策建了
济州河、会通河及
济宁市分水枢纽工程,使濒于消亡的古代
京杭大运河,以崭新的雄姿,重现于世界的东方。明代平民出身的水利家
白英,进一步总结了其经验,上策增建了更为科学的汶上县南旺枢纽及庞大完整的辅助工程,保证了大运河500余年畅通无阻,为
中原地区南北物资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其他如汉代太医院令衡方;宋代文字家
穆修、
王质;元代兵、
刑部尚书张?,翰林院侍讲兼著述家
曹元用;明代
汶上县籍四尚书
路迎、
吴岳、
王杲、
郭朝宾;
清代诗人、书法家路衍淳,书画家松年等,均曾在政治、经济或文化建设方面做出较大贡献,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