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大战是清顺治元年( 1644年)四月,吴三桂所部明军联合清军,在山海关内外击败李自成大顺军的重要战役。
吴三桂原奉命镇守
山海关区,但李自成攻入京师后,吴三桂转向清军求助并部署防御,李自成率6万大军进攻山海关,但因轻敌行军缓慢。清军在吴三桂求援后迅速赶到,大顺军与吴三桂军激战一昼夜后失利,最终清军从侧翼突袭大顺军,导致其败退回北京。
本次大战共涉及到三股势力,一为李自成的大顺军(对于李自成的大顺军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军队八万人,号称十万,又号称二十万;其二为军队为六万人,号称十万,又号称二十万);二为
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八旗大军(十万人);三为
吴三桂的关宁军(五万人)。且此役中,大顺军共有15位将领牺牲,大将
刘宗敏也负了伤。
李自成大顺军在撤退途中遭到清军和吴三桂军的追击与伏击,伤亡惨重,李自成回京后大顺军只剩下骑兵7000人。
山海关大战是
明末农民起义由盛转衰的一战,在山海关战役的失利,标志着
大顺的命运由盛转衰。
历史背景
在1643年,清朝的崇德八年,也是明朝的
崇祯十六年,清太宗皇太极去世,年幼的福临继位。由于福临年纪尚小,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多尔衮敏锐地察觉到明朝因连年与农民军交战,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他认为这是入主中原的绝佳机会。
到了1644年,清朝的
顺治元年,也是明朝的崇祯十七年,多尔衮以清帝的名义写信给大顺军,提出合作共同夺取中原的建议,但
李自成并未给予回应。四月初九,多尔衮率领满、蒙、汉八旗军十余万人,从
沈阳市出发向西进军。当他们听到李自成的大顺军在三月十九日攻占
京师,明朝已亡的消息后,采纳了明朝降将
洪承畴的建议,决定改变路线,经
密云区、
蓟州一带南下,直指北京。
自此他们的目标从攻击明朝转变为与李自成争夺全国的统治权。
战斗兵力
大顺军
李自成抱着“志在必得,攻则必克”的信念,统帅军队前往
山海关区。对于李自成的大顺军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军队八万人,号称十万,又号称二十万;其二为军队为六万人,号称十万,又号称二十万。
清军八旗
爱新觉罗·多尔衮率领十万
八旗大军,从
沈阳市出发,沿着
辽西走廊,向山海关并进。
关宁军
吴三桂的关宁军大约有五万军队,驻守在山海关,此队伍为
关宁铁骑,英勇善战
战斗经过
仓促出师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攻占北京后,急切地派遣了
唐通将军,率领8000大军,携带重金前去招安吴三桂。吴三桂在权衡利弊后,决定归顺
大顺。然而,在交接关防后,吴三桂得知家人的遭遇,愤怒不已。他率领4万官兵和七八万的
辽东百姓,向北京进发。当他们行至永平时,吴三桂意外地遇到了从北京逃出的家人,得知父亲被大顺军拷打,爱妾被刘宗敏霸占。吴三桂愤怒之下,率军返回山海关,驱逐了唐通所部,并开始积极备战。
吴三桂拒绝投降的消息传到北京后,
李自成决定亲自出征讨伐。4月13日,他带领刘宗敏、
李过等大顺军主力8万人,奔赴山海关。
4月15日,大顺军行至
密云区,等待补给。吴三桂为了争取时间,派出使者向李自成表示愿意再度投降,成功地拖延了时间。但面对大顺军的强大声势,吴三桂仍感力不从心,于是立即派人向翁后的清军求援。清军统帅
爱新觉罗·多尔衮得知消息后,决定改变行军路线,前往山海关支援。
到了20日,李自成发现了
吴三桂的诈降计划,命令各军加速前进。21日,大顺军主力抵达
山海关区附近。
李自成决定派遣
唐通、
白广恩率领2万大军,从山海关西北的一片石长城进行包抄,而他自己则亲率主力6万从正面进攻吴三桂的主力部队。
关下鏖战
山海关,有着"天下第一关"的美誉,其中心有一座坚固的关城,东西两侧有罗城环绕,南北还有翼城作为屏障。此外,背后的大海和长城为其提供了天然的依托,使得防御体系极为稳固。
4月21日,大顺军在西罗城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但中了吴三桂军的诈降之计。当他们接近城垣时,遭到了关上
火器的猛烈轰击,一时间死伤惨重。
李自成迅速重整队伍,集中力量猛攻北翼和东罗两城。大顺军的将士们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终于在中午时分成功逼降了吴三桂军的一部,两城旦夕可下。
然而,当日下午,唐通部在一片石遭到了清军的突然袭击,被击溃。原本打算从侧后方夹击吴三桂军的大顺军的计划落空。
经过一昼夜的激战,大顺军虽然占据一定的优势,但始终未能突破吴三桂军的防御体系。鉴于清军已经抵达战场,李自成决定改变战术,放弃强攻,转而采取野战方式,力求尽快消灭
吴三桂军主力,再回过头来对付清军。
22日早上,大顺军在山海关北面的角山至渤海一线全面展开阵势。此时,山海关已经交由清军接防,吴三桂也率领主力出阵应战,双方摆出了决战的架势。战斗开始后,大顺军将吴三桂军团团围住,发起猛烈的攻击。
在欢喜岭观战的
爱新觉罗·多尔衮见时机已到,命令
爱新觉罗·阿济格与
爱新觉罗·多铎率领2万精锐骑兵从吴三桂军的右翼发起突袭,对大顺军展开猛攻。经过一天的激战,大顺军已经力竭,开始纷纷溃退。此役中,大顺军共有15位将领牺牲,大将
刘宗敏也负了伤。
李自成无奈之下,只好率领残部经由永平向北京撤退。然而在撤退途中,他们不断遭到清军和吴三桂军的追击与伏击,伤亡极为惨重。
回到北京后,大顺军只剩下7000名骑兵,史书记载“步卒已尽,骑兵过半,所选拔的骁勇战将无一不身受重伤”。
“庙算”胜者
在历史上,山海关大战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这场战役是清军和大顺军首次大规模的交锋。尽管在此之前,双方并未直接交手,但对彼此的重视程度却截然不同。
爱新觉罗·多尔衮一直密切关注着关内形势的发展,在了解到大顺军的实际情况后,他才决定进军中原。当他听说大顺军攻破北京时,他曾评价道:“吾尝三围彼都,不能克。自成一举破之,其智勇必有大过人者。
”为了确保胜利,多尔衮在进军
山海关区的途中一度停下脚步,观察局势。直到
吴三桂改变立场,向大顺军发起攻击,战局发生剧变时,多尔衮才迅速命令部队急行军200里赶赴战场。在战局尚不明朗的时候,清军采取了隐蔽的战术,等待最佳时机。当
李自成和吴三桂两军都已疲惫不堪时,清军精锐骑兵从侧翼发起猛烈攻击,一举击溃了大顺军,为占领中原扫清了障碍。这正应验了孙子所说的“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相比之下,大顺军在战略谋划方面表现得差强人意。大顺军攻占北京后,整整过了半个多月,
爱新觉罗·多尔衮才得知这一消息,这意味着清军并未占据先机。自从
皇太极在年初去世后,多尔衮和豪格陷入了帝位争夺的混战中。如果李自成能够安抚
吴三桂并稳步经营关内地区,静观其变,形势可能会向有利于大顺军的方向发展。然而,
李自成始终低估了清军武装干涉的决心,对吴三桂也缺乏足够的重视。他在吴三桂反叛后匆忙出兵讨伐,而当时北京周围的大顺军兵力不足。
开往山海关的大顺军只有8万人,而吴三桂本部及山海关总兵高第部拥有兵马5万、乡勇4万。加上清军的6万人马,总兵力达到约15万人。大顺军在兵力上已经处于劣势。虽然大顺军在关内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但并没有与辽东明军、关外清军这样的劲敌交过手,对战役的困难估计不足。战斗开始后,大顺军在攻城过程中消耗了大量有生力量,之后陷入与依城而战的吴军的僵持之中。当清军主力投入战场后,大顺军迅速陷入被动局面并全面溃败。
战斗结果
在山海关一役中,
李自成的大顺军对
清军入关协助作战毫无防备,加上缺乏与清军骑兵交战的经验,因此被清军趁虚而入。大顺军的精锐部队在这场战斗中遭受重大损失,未能再振作起来,且李自成亦被当地武装杀死,清军则趁势占领了北京,并夺取了全国政权。
战斗意义
山海关大战是
明末农民起义由盛转衰的一战,在山海关战役的失利,标志着
大顺的命运由盛转衰。从此,大顺军一蹶不振,无法挽回败亡的颓势。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山海关战役的失败对大顺政权发展历程产生的重大影响,有力地证明了军事决策的失误是其败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关评价
在崇祯十七年三月,
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迅速进入
河北省,直逼北京,成功推翻了明朝,标志着明末农民战争的胜利高潮。然而,大顺军在进入北京后面临了严重困难和新挑战。新生的大顺政权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威胁,明朝残余军事力量和新崛起的清朝统治者对其构成夹击之势。这种严峻的形势决定了,巩固
大顺,首要任务是坚决消灭明清敌对势力,将革命战争进行到底。
然而,大顺军领导人在胜利后产生了骄傲轻敌的麻痹思想和安逸观念,未能紧紧抓住这一首要任务展开行动。因此,在军事上发生了严重失误。首先,他们轻视了对山海关的防务,未能对
吴三桂进行有效的钳制或歼灭;其次,忽略了清军的存在,未能在长城沿线部署重兵以切实加强防御。最终,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双方结成军事同盟,联合对农民军进行残酷镇压。这导致了山海关战役的失败,
大顺因此由盛转衰。(河北大学学报 王岸茂评)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