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叔远(1159—1234)宋代官员。字器远,初名叔遐,南宋
瑞安市曹村(原许峰)人。
绍熙元年
进士,历官国子
学录、
涪州通判、工部郎、
宜春市知府、
太常少卿、
礼部尚书、徽阁待制。曹叔远是宋代
方志学的重要人物,曾撰《永嘉谱》二十四卷,又主持编《江阳谱》(今
泸州市)八册、《李渠志》等书,可惜后两者均未见原书,仅零星保存于其他文史资料中。
曹叔远少时师从
陈傅良,传其经制事功之学,尝从
朱熹游。年十九,以《
春秋》魁
乡试。绍熙元年(1190)登进士第。
李壁荐为国子学录,因
韩侂胄,被外调通判涪州,历
四川省麾节、
遂宁市知府。
庆元三年(1197)受累伪学逆党籍,被罢官。
嘉定元年(1208)迁太学博士,七年赴湖北漕幕。十二年升四川潼州提刑。后入朝为工部郎,出知
宜春市。
绍定元年(1228)内召,任秘书少监,二年任
太常少卿兼
国史馆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后权
礼部侍郎兼侍读。
端平(1234)卒,年七十五,谥文肃。《
宋史》卷四一六有传,称其为“正人端士”。
曹叔远任京官时光明正大,直言不阿,为官地方时勤政廉洁,多有建树。他知
遂宁市时,营卒苦于军饷被侵克,相率作乱,局势十分紧张。他即禁止乱兵扰乱百姓,并进行耐心细致的疏导,终于使事态平息。人们都称他为:“
江南来的好官员”。他在任潼州提刑时,与
刺史李公植一道,克服种种困难,修复潼州府城,使该城的防卫得以加强,“捍护
成都市一路”,叶适为之作《潼州府修城记》。他在知
宜春市时,减赋税兴学校、惩嚣讼、浚
李渠,使当地得以大治。特别是修李渠功绩尤大。李渠自
李纯元和四年(809)至
赵昀宝庆二年(1226)的四百多年中,因未及时
疏浚,堵塞十分严重,水旱灾害频繁。曹叔远发动群众,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浚疏。袁人相庆,并刻《李渠志》,详细写明沿渠所经山川地形,
水势的高低、大小、险易,离江的远近、曲折,以及某处宜疏,某处宜凿,某处宜堵,某处设斗贮水,某处用桥以便往来,某处用减少沟若干,某处用接水沟若干,都一清二楚,为以后水渠的维修提供依据,李芳春作《重修李渠记》。
嘉定六年,曹叔远回乡,邀请家乡的耆俊以文相会。当时
叶适亦正家居,一年中多次登门拜访,两人从容讲贯义理
实学,
相交至深。次年七月,叔远赴湖北漕幕,叶适作《送曹叔远》云:“曹子苦心怀百忧,古人远矣思同流。平生未得雄豪力,今日便肯卑微休。麻源洞里琼叶雨,南草市上
芦花秋。十年
老挝语为谁了,西望沧江空白头。”记叙了他们的共同遭遇,抒发了他们的深情厚谊。
曹叔远十分敬重其师
陈傅良,陈傅良去世后,他不辞劳苦,至
爱新觉罗·颙琰五年,辑成其师遗著《
止斋文集》51卷,使其经国之学得以后传。并在序言中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先生的经国大业:“深抱大业,至于化裁,推行不动声色,使人回心而向道者,其纲领条目,靡不该具”,“其任重道远,终老未曾一日敢忘于斯焉”。他高度评价了先生一生功绩,“呜呼,盛矣,
邹鲁之统绪,河洛之承续,千载以来,不知其能几见也。”
曹叔远一生勤于著述,是永嘉学派的重要学者。著有《永嘉谱》24卷、《周礼地官讲义》、《中庸注疏》、《诸经要解》、《春秋书法起例》、《宣和御寇纪事》、《经集》、《家塾手编》等。据
姜淮《岐海琐谈》:“郡守孙公请修《永嘉谱》,坐大云僧舍,阅半岁而成,人谓得史法。”《永嘉谱》立年谱、地谱、名谱、人谱四目为总纲,而系子目。年谱志建置、沿革诸大事并编年纪之;地谱志山川、疆域、名胜、古迹;名谱志物产等;人谱志官师除罢、选举人物。这是古地志中首创体例,前所未见。其“四谱”体,横分门类,义例严谨,使志书体例趋向完备定型,对方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故《
宋史》称:“尝编《永嘉谱》,识者谓其有史才。”他所编的《永嘉谱》、《江阳谱》后被辑入明《
永乐大典》,惜已亡佚。
曹叔远一生历经曲折,但为人正直,举止端重。
绍定四年六月,他授中奉大夫,
经筵讲《鲁论》彻章,转中大夫,宴加厚。理宗御书《葵花诗》以赐,诗曰:“黄葵贵丽不妖娆,一朵新晴槛外高。还似迩英临座,瞳胧朝日照天袍。”托物比况,帝眷有属。《
宋史本传》赞其:“曹叔远、王万皆正人端正。”明、清官府将其与林石、
许景衡、
陈傅良等一批乡贤列入圣庙戟门右乡贤祠内供奉,为后人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