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炳文
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
孙炳文(1885年—1927年4月20日),字浚明,汉族,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上校秘书兼中山大学教授,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
1908年,孙炳文考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在校期间,孙炳文学习成绩十分优异。孙炳文在校学习期间,对教师的封建道德说教和学校年终试卷要求进行抵触、抨击,说学校当局是“叶公好龙”、“尸位素餐”,被学校无理开除。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新任校长严复,知悉孙炳文被开除的原委后,决定恢复其学籍,孙炳文得以重新回到北大读书,直至毕业。1917年春,孙炳文经八哥的好友李贞白介绍,与朱德相识。一起前往欧洲,在周恩来帮助下与朱德一同加入中国共产党。与朱德等人一起,积极从事中国国民党德国支部的改组,动员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壮大国民党左派力量。1925年,中共中央号召旅欧党员回国工作。就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上校秘书兼中山大学教授,参与制定了有关黄埔军校政治部的原则。1926年3月,孙炳文因“中山舰事件”遭逮捕,1926年6月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经周恩来同中共广东区委与国际代表一道斗争,迫使蒋介石全部释放。同年6月,孙炳文调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孙炳文调任总政治部后方留守处少将主任。负责筹备经费、枪械、医药和补充战斗人员等工作,支持了北伐战争。1927年,孙炳文因揭露蒋介石新右派的篡权阴谋,受到反动派的恼怒和妒恨。1927年4月16日,被指以“在逃大盗张彪”为名将孙炳文逮捕,随即关押在淞沪警备司令部龙华看守所。4月20日凌晨,将孙炳文押至龙华密林深处秘密杀害,时年仅42岁。
1945年,在党的七次代表大会上为死难烈士召开追悼会时,朱德亲自撰文,高度评价了孙炳文烈士光辉战斗的一生。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孙炳文,字浚明,1885年生于南溪区城郊魏家山(今南溪镇复兴村三组)。有兄弟姐妹十一人,孙炳文排行九。父步蟾,务农为业,家境贫寒,生计艰难,常求助于亲友。1893年,孙炳文八岁,经亲友资助。到县城塾师欧阳拔、曹叔裴处启蒙读私塾。父亲去世后,家人分居,由其在县城经商的八哥(孙炳章)资助,去宜宾市(今宜宾)崇报寺就读府属中学预备班,后考入叙府官立中学堂读书。
求学经历
1908年,孙炳文考入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的前身)。在校期间,孙炳文学习成绩十分优异。同时,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对没落的封建王朝、封建道德礼教十分反感。因对老师的封建道德说教和学校年终试卷要求进行抵触、抨击,说学校当局是“叶公好龙”、“尸位素餐”,被学校开除。孙炳文离开京师大学堂,到保定高等学堂插班暂读。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新任校长严复,知悉孙炳文被开除的原委后,决定恢复其学籍,他得以重新回到北京大学读书,直至毕业。在校学习期间,孙炳文非常景仰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随即加入同盟会,任京津支部文事部长。不久同盟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他被推任为《民国日报》总编辑。1913年春,他与任纬坤(即任锐)结婚,他们志同道合,并肩战斗。后因反对袁世凯北洋政府通缉,他们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离京返回南溪。
参加革命
1917年春,孙炳文经八哥的好友李贞白介绍,与朱德相识。他们开诚以诉,顿觉话语投机,心志相通,相见恨晚,遂成莫逆之交。当年6月,其外甥女陈玉珍与朱德在南溪结婚,更增添了一层姻亲关系。1918年,投笔从戎,应邀到靖国军朱德旅部任参谋,帮助朱德协理军政事务。1922年9月,他与朱德一起从上海乘法国邮轮启程,远航西欧,船到马赛港,转乘火车到巴黎。当他们了解到周恩来在德国建立了中共旅欧总支柏林支部后,立即又赶往柏林,1922年10月,受到周恩来的热情接待。并愿意介绍和帮助他与朱德一同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政治生命有了新的起点。1923年底,他以“探亲”为名“受命向国内同志传达党关于国共合作的指示”,假道莫斯科回国,去上海市杭州市等地,学习国共合作的有关文件精神,明确改组国民党旅德支部的任务。1924年春,根据党的指示,他谐同阚尊民(即刘鼎)取道莫斯科再次去德国柏林,与朱德等人一起,积极从事中国国民党德国支部的改组,动员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壮大国民党左派力量。
回国工作
1925年,中共中央号召旅欧党员回国工作。孙炳文9月回国,年底到达广州市,就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上校秘书兼中山大学教授,参与制定了有关黄埔军校政治部的原则,写出了政治部工作方针和文件,使政治部的全部机构在很短时间里建立起来。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孙炳文与其它40余人遭逮捕,关押在广东卫戍司令部。经周恩来同中共广东区委与国际代表一道斗争,迫使蒋介石全部释放。同年6月,孙炳文调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住于广州万福路190号楼,与周恩来、郭沫若、邓演达等人左右为邻,工作交往非常密切。7月,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孙炳文调任总政治部后方留守处少将主任,一方面负责领导粤、桂及闽南地区工作,另一方面负责筹备经费、枪械、医药和补充战斗人员、训练骨干的工作,有力地支持了北伐战争。
惨遭杀害
1927年1月,孙炳文发表《一年来的中国民族运动》一文,精辟地分析北伐军迅速胜利发展的主要原因,揭示了一个客观真理———人民是未来世界的主人。当年4月6日,孙炳文以总政治部后方留守处主任身份,被邀出席了黄埔军校召开的特别党员大会,并作了重要演讲,激励革命者与反革命斗争到底,不指名地揭露蒋介石新右派的篡权阴谋,精彩的演讲赢得了到会人员的多次热烈掌声,成为广州政界的重要知名人物。中国国民党右派势力曾出面动员他为蒋介石办事出力,被严词拒绝,因此受到反动派的恼怒和妒恨,处境恶化。不久孙炳文接到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的电令,调他去武汉市就任军事委员会总务兼军事厅厅长职务。4月13日,孙炳文乘法国邮轮启程经海路去上海市,欲再转赴武汉。不料,在船上与同船的蒋介石走狗褚民谊相遇,他与褚曾有交往,也对其存有戒心,但对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急转直下的险恶形势基本不知,只好虚与敷衍。岂料褚为邀功请赏,竟借法轮上的电台向蒋介石告了密。4月16日,船抵上海汇山码头,一批法国巡捕上船,指以“在逃大盗张彪”为名将孙炳文逮捕,随即关押在淞沪警备司令部龙华看守所。警备司令杨虎,秉承主子“力主劝降”的旨意,威逼利诱,耍尽花招,孙炳文怒目而对,不为所动,严词痛斥他们危害革命,屠杀共产党人的反革命罪恶行径。反动派既怕且恨,又无计可施。劝降无望,就迫不及待地于4月20日凌晨,将孙炳文押至龙华密林深处秘密杀害,时年仅42岁。
人物评价
“对敌人是嫉恶如仇,有灭此朝食之概;对同志是爱护备至,情同手足之感。”坚定的革命意志与高尚的品格,让孙炳文烈士为后人铭记。(新华网评
1945年,在党的七次代表大会上为死难烈士召开追悼会时,朱德亲自撰文,高度评价了孙炳文烈士光辉战斗的一生。文中说:“孙炳文同志革命意志坚强,以民族民主革命的锐志走到无产阶级的战士,是一贯的革命精神。一生学而不倦,深通历史及文学、哲学,最后在留学德国对研究马克思主义最有成果,并影响一批进步青年加入革命。平日生活最能刻苦自励,凡接近者均受其模范激励而有所振作。对敌人是嫉恶如仇,有灭此朝食之慨;对同志是爱护至备,情同手足之感”。(朱德评)
人物关系
后世纪念
孙炳文殉难的消息传到武汉市,总政治部的同志们悲愤至极,立即派代表向烈士遗孀任锐表示深切慰问。郭沫若特作《怀亡友》一诗,以表悼念。周恩来、邓颖超一直关照烈士全家,把遗孤孙维世作为义女收养,视为己出。南溪人民得知孙炳文遇难消息,群情激愤,纷纷集会悼念,南溪县立初中校长吴晓坡为此编导话剧《孙浚明先生之死》进行公演。
家乡人民得到孙炳文遇难的确实消息(此前,孙炳文遇难虽有所闻,但国民党右派县党部封锁消息,矢口否认),群情激昂,哀声震地,民怨沸腾。各界人民冲破反动派重重阻力,纷纷集会悼念和示威游行。南中师生还举办报告会,特邀任锐到校公开演讲,颂扬了孙炳文真理昭然、坚贞不屈,为革命英勇牺牲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揭露了蒋介石破坏革命,屠杀人民的反革命罪行。南中校长吴小波为此亲自编导了革命话剧《孙浚明先生之死》,在校内多次公演。同时,还举办了孙炳文烈士的照片、诗歌、书信和文艺作品展览,在群众中掀起了一次革命宣传教育的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南溪区革命形势的发展,为南溪地下党、团组织的大发展和1928年的农民暴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求学经历
参加革命
回国工作
惨遭杀害
人物评价
人物关系
后世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