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摇晃的中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图书
《辛亥:摇晃的中国》是张鸣创作的历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2011年4月。本书化繁为简,全景勾勒晚清民国大班底,追踪这场中原地区内部的革命,呈现革命的创世纪与诸神谱,讲述对人们有特殊价值的一种重要真相。尚武中国,丛林之争,枪杆与笔杆,暗杀与炸弹,造反与经济,革命与保皇,立宪与新政,科举与学堂,里里外外,再现原态。
内容简介
《辛亥:摇晃的中国》聚焦大清王朝的最后岁月和民国肇造之时,把视角投向袁世凯冯国璋黎元洪张宗昌谭延闿汪精卫荫昌博尔济吉特·瑞澂、载穆、托忒克·端方等一批风云人物。作者通过研读原始资料和真实案例,解析武昌起义真相,探讨了当初这个看似必败的起义局面,何以居然使得中华帝制大停摆。书中收录了1911年日本绘制的武昌起义地图,并附录理解晚清民国的20个关键词,包括首义、情势、会党、尚武、军国、留日、八旗、殉节、商团、学堂、辫子、旗帜、暗杀、炸弹、报禁、新建陆军、国会、选举、军费、税金等。全书化繁为简,全景勾勒晚清民国大班底,追踪这场中原地区内部的革命,呈现革命的创世记与诸神谱。
创作背景
1. 一盘很大的棋!2011年,辛亥百年冲击波,海峡两岸盛典迎接,要下一盘很大的棋。新年1月开始,超千万人气教授张鸣首发力作《辛亥:摇晃的中国》,聚焦大清王朝最后岁月、民国肇造第一篇章,领衔角色有袁世凯冯国璋黎元洪张宗昌谭延闿汪精卫张彪吴禄贞荫昌博尔济吉特·瑞澂爱新觉罗·良弼、载穆、托忒克·端方,等等,好似一部从晚清到民国的百年动作大片。研究这一类历史人物,《辛亥:摇晃的中国》以了解之同情的态度认为,制造过量的英雄,结局是没有英雄。
2. 一部揭开百年真相的国史读本!正如今天维基解密和朱利安·阿桑奇的背后故事,真相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辛亥:摇晃的中国》潜心研读原始资料和真实案例,开门见山解析武昌起义真相,为什么能成功于一次偶然的事件,当初这个看似必败的起义局面,何以居然使得中华帝制大停摆?追寻历史的真相,永远是这么重要。人说右派文笔喜欢说真话,说经过思考的真话。细看辛亥革命全景图,晚清民国大变局,历史成败关键也许只有1%,今天读懂辛亥你会明白100%。
3. 一段精彩不输三国的历史!百年中国,回望辛亥——农民:不许革命;学生:学堂不能碰;女人:战争不让女性走开;帮会:赶个革命的热闹;陕西省:一省六都督的故事;山东省:艺人活演“打登州”;浙江省:咱们商人有力量;江西省:假印章、破机关枪大都督湖南省:白条儿封官记……去脸谱化的历史,检讨国民复杂人性;讲细节性的故事,重寻百年变局源头。革命者、立宪派、保皇党、投机客,虚虚实实,停停涨涨,教科书上呆板的人被这些琐碎撑起来,就有血有肉,活了。
4. 《辛亥:摇晃的中国》读懂尚武中国!清末时髦之一,就是提倡尚武精神,号召士人弃文从武。人们到了日本,寻找日本强大的原因,说是西方乃至日本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有这尚武精神。《辛亥:摇晃的中国》独家奉献1911年日本绘制的武昌起义地图,特别附录理解晚清民国的二十个关键词,首义、情势、会党、尚武、军国、留日、八旗、殉节、商团、学堂、辫子、旗帜、暗杀、炸弹、报禁、新建陆军、国会、选举、军费、税金,读懂这些微博摘录,要比说一句万恶的旧社会管用得多。
如果有人看了此书,不再像过去那样,把这场革命符号化,从历史书的雷池里爬到了边上,我就心满意足了。
——张鸣
去脸谱化的历史,检讨国民复杂人性。
讲细节性的故事,重寻百年变局源头。
作者简介
张鸣,浙江上虞人,1957年生,长于北大荒。出生赶上鸣放,故曰: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个性鲜明,在嬉笑怒骂中藏着严肃的悲悯之心。社会责任感使然,张鸣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关注天下事,为历史与当下人物事件虚华假面,使真相豁然,真知毕然。主要学术著作有《辛亥:摇晃的中国》《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武夫治国梦:中国军阀势力的形成及其社会作用》《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乡村社会权利和文化结构的变迁》等;历史文化随笔有《中国心绞痛》《直截了当的独白》《历史的坏脾气: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历史的底稿》《历史的空白处》等。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关于历史的偶然性,《辛亥:摇晃的中国》第一幕题记中,“辛亥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此处连用三个“意外”;随后又说,武昌起义的成功,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有些偶然性;第三幕中,讲到黎元洪因机缘凑巧骤得大名和大位,连用三个“赶巧”;第七幕中,“被一泡屎毁掉的暗杀”把汪精卫刺杀摄政王与普林奇普刺杀弗朗茨·斐迪南大公相类比,表示历史拐弯的机会被一泡屎全毁掉了;第八幕中,“革命要靠枪杆子和笔杆子,但这两杆子能折腾出事儿来,还得靠时运”又强调“时运”。可见著者比较喜欢讲“历史的偶然性”。
关于辛亥革命评价问题,著者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没有准备好的的大变革”,“辛亥革命带给中国和中国人的,其实是持久的制度的困扰和变革的焦虑”,“如果没有革命,清朝如果能正常立宪的话,代议制早晚都会来”,“自由、民主和文明,离中国人的生活,其实还相当远”,“革命不彻底,因此也只好在前进方向上做更激进的动作,革命,再革命,从制度革命走向文化和伦理革命,再则阶级革命”。这种观点似曾相识,并不是新观点,20世纪90年代初李泽厚就发表过辛亥革命“未必必然”、“未必必要”和“辛亥革命搞糟了,是激进主义思潮的结果”以及“救亡压倒启蒙”这样的观点,当时曾招致广泛的批评,沙健孙龚书铎主编的《走什么路》对李泽厚的观点进行了集中批判,南京大学李良玉教授也曾辩驳过这些问题。
艺术特色
形式新颖
《辛亥:摇晃的中国》正文用“幕”的形式依次“拉”开,每一幕可以独立成“剧”,展现辛亥革命的每一个片断,十一幕联合起来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对辛亥革命的全景描摹。该书图文并茂,首次刊印了当年日本人绘制的“武汉略图”,除此之外,通过书中“附图:晚清民国人物群像”,读者可以与当年那些未曾谋面的“大腕儿”目视神交,一圆“追星梦”。书前的“小引”以“速写”的形式用寥寥数字勾勒了“大变局里的那些人”,使他们的音容笑貌、性格特征、命运悲欢跃然纸上,如瑞的“八旗纨绔”形象,焦达峰的“白条封官”行为等。书中的“年表”则对比了1911年的中国与世界,一页纸中观天下,美、英、德、法、俄、日,经济、社会、政治、战争危机,世界一日千里,风云变幻。书后的“附录”列举了“理解晚清民国的二十个关键词”,以便启迪读者的思维。这种新颖的编写体例无疑会成为吸引读者的看点。再看张鸣教授生动活泼的语言,如书中的标题有“保路运动:都是铁路惹得祸”“张宗昌:一个流氓的革命崛起史”“女人:战争不让女性走开”“造反要花多少钱”等等不一而足,看上去很美。而序言中“革命给了国人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但却没法像魔棒一样,给中国带来立竿见影的变化”的感叹,尾幕中“没有了自由,也就没有了民主”的思考,无疑增加了其历史思考的深度和现实观照的厚度,提高了该书的人文价值和学术含量。
作品评价
《辛亥:摇晃的中国》这本书以恣肆汪洋、信马由缰的文笔勾勒了一幅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各个群体的全景画。作者把此书定位为历史杂说,走的是一条文学、语历史学混搭的路子,颇有史学名家唐徳刚的风范。与正统史学相比,它胜在文笔生动,打得开大众市场,和时下流行的讲史故事比较,它对历史的把握更高出一筹。翻开这本历史杂说,大胆的见解,触目皆是,比如张鸣对于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和立宪派的评价就跟常人不同,他认为革命党人是一群没有实力,意见各异的愤青,比较靠谱的反而是立宪派,他们有深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基础,主导着当时中原地区的陆相。(凤凰卫视评)
出版信息
2011年4月,《辛亥:摇晃的中国》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艺术特色
作品评价
出版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