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良弼(1877年—1912年),
爱新觉罗氏,字臣,满洲镶黄旗人,清末立宪派大臣。
良弼出身
清代皇室亲贵,祖父
爱新觉罗·伊里布官至
大学士。良弼早年曾留学
日本,入
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学习。毕业归国后,良弼进入练兵处军学司办理编译事宜,补升军学司副使;不久,
直隶总督袁世凯聘请他充任陆军步队第八标统带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良弼回任原职,主持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务,此后历任考试陆军游学毕业襄校官、提调官等职位。清廷兵部改革为陆军部,良弼充任陆军部军学司司长,不久又被委任为参议上行走。清廷成立
卫戍军,良弼升任禁卫军步队第一协统领,兼任镶白旗
都统,实际负责禁卫军日常操练和管理工作。良弼参与清廷改革军制、训练
新建陆军、设立军学,同时延揽人才,唯才是举,被清廷倚仗为干将。
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
武昌起义爆发,良弼坚决主张镇压革命党,同时反对起用
袁世凯。同年十二月,良弼调任军府军谘使,不久良弼与皇族成员
爱新觉罗·溥伟、
穆尔察·铁良等组织宗社党,被推为首领,反对与革命军议和,反对清帝退位。宣统三年十二月初八日(1912年1月26日),良弼被革命党人
彭家珍用炸弹袭击,重伤而死,终年三十五岁。
《
清史稿》中评价良弼为人刚毅果断而有骨气,颇为自负,常因不得施展志向而引为恨事,每日面露忧色。《
清代人物传稿》中评价良弼是清末亲贵中有胆有识,才情卓越的军事人才,希望能够有所建树,但是因为资历尚浅,又和当权的亲贵大臣
爱新觉罗·奕劻、
荫昌等人不和,所以未能施展才能。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良弼是满洲镶黄旗人,
爱新觉罗氏,祖上曾是
清代皇室宗亲,他的祖父
爱新觉罗·伊里布官至
大学士,父亲长期在川粤地区为官。光绪三年(1877年)良弼出生在成都,幼年丧父,侍奉母亲孝顺。后来良弼举家从
四川省迁往湖北,得到湖广总督
张之洞赏识。
光绪二十四年(1897年),良弼考上
京师同文馆的东文馆,学习日语。第二年,良弼在张之洞的举荐下,选派为湖北官费留日学生,赴日进入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第二期学习。留日期间,良弼结识士官生
张绍曾、
吴禄贞等人。后来良弼被分配到步兵第三连队第四十队,因成绩优秀,被清政府视为军事骨干人才培养。三年后,良弼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又奉命留在
日本观操,考察军事。期间,良弼出版书籍《参谋要略》,研究
欧洲各国如
俄罗斯、
意大利、法兰西等国参谋部的特点。
初入仕途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十二月,良弼从日本回国。时值清政府着手改革军制,编练
新建陆军,良弼正好有了施展学识和才能的机会,在练兵处军学司办理编译事宜。次年,良弼补升编译科监督,译有《参谋要略》一书,后来又补升军学司副使。
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了拉拢良弼,特地聘请他充任陆军步队第八标统带官。
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四月,良弼回任军学司副使原职,并主持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务。此后,良弼还历次充任考验
迁安市、
保定市、马厂各处陆军各镇大臣随员长,奏充考试陆军游学毕业襄校官、提调官等职位。清廷兵部改革为陆军部,练兵处并入陆军部;次年六月,良弼充任陆军部军学司司长,不久又被委任为参议上行走。次年十月,良弼充任修订法律馆谘议官。
深受倚重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月,
光绪帝光绪帝、
慈禧相继病逝,年仅三岁的溥仪即位。
宣统元年(1909年)三月,良弼因陆军部检阅四镇军队而获得嘉奖,
两江总督托忒克·端方又上奏称赞他学术精深,举荐他担任武学顾问;
日本驻
清代公使伊集院还授予良弼三等
旭日勋章。不久,良弼升任禁卫军步队第一协统领,兼任镶白旗
都统。由于
卫戍军训练大臣
爱新觉罗·载涛不懂军事,良弼实际上负责禁卫军日常操练和管理工作。
戴季陶对陆军的规程章制、教育规划都十分熟悉,与
吴禄贞、蓝天蔚并称“士官三杰”,在陆军部被载涛倚仗为谋主。清廷改革军制、训练
新建陆军、设立军学,主要都是出自良弼的谋划。
戴季陶不存在满汉偏见,自将帅到军士,唯才是举,如吴禄贞、
吴稚晖等人,都是因为他的举荐而得到重用。
次年四月,良弼在陆军部任职三年期满后,跟随载涛游历欧美考察军政;考察结束后回国,仍然担任原职。良弼上奏清廷,请求释放党人,设立国会。
宣统三年(1911年)二月,载涛向清廷上奏请求嘉奖随同出洋考察的人员,良弼升任陆军协统,并获赏戴花。
主张立宪
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爆发,良弼对革命军主张镇压,并出具一系列平乱计划。四天之后,在良弼的建议下,清廷改编陆军第四镇及混成第三协、混成第十一协为第一军,由陆军部大臣
荫昌率领赶赴
武昌;陆军第五镇及混成第五协、混成第三十九协为第二军,
卫戍军及陆军第一镇为第三军,分别由军咨府正使
冯国璋和
爱新觉罗·载涛统领,阻挡革命军北上。同年九月,清廷起用
袁世凯为钦差大臣,督办湖北缴抚事宜;又任用冯国璋为第一军总统,
段祺瑞为第二军总统,归袁世凯节制调遣,良弼极力反对重用袁世凯。
良弼主张立宪,以消弭南方各地相继爆发的革命态势;良弼昔日士官学校的同学
张绍曾时任陆军第二十镇统制,
蓝天蔚时任第二混成协统领,良弼与两人暗通声气,张绍曾扣留从
沈阳市运往关内的军火。九月十一日,清廷升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以
荫昌代替载涛为军咨大臣。良弼与张绍曾等人上奏请求改组
内阁,由议院制定宪法,同时请求朝廷降旨赦免革命党人,停止战争。清廷迫于无奈,宣布咨政院所拟定宪法信条十九条。十月十九日,良弼被解除兵权,免去禁卫军部队第一协统职务,调任镶白旗汉军副都统,兼任军咨府军咨使。
反对退位
宣统三年十一月十三日(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在
南京市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向清廷提出议和,以增加自身的影响力,良弼表示反对。清朝王室及亲贵大臣召开会议,
爱新觉罗·奕劻爱新觉罗·奕劻提出清帝退位,遭到良弼与大臣
穆尔察·铁良、
爱新觉罗·载涛等皇室成员的反对;良弼又与铁良、载涛等人组成宗社党,目的是拥护
清代皇室,阻挠共和。十一月二十九日,
隆裕太后召开第一次御前会议,讨论清帝逊位,亲贵大臣
爱新觉罗·溥伦、奕助主张自行颁布共和,但良弼等一批少壮亲贵坚决反对退位,以良弼为首的宗社党还威胁主张退位的清室王公。
良弼等人还动员由
满族组成的陆军第一镇禁卫军合力反对共和,并以激烈之手段对付袁内阁。由于宗社党的阻拦,
袁世凯威吓
爱新觉罗·溥仪溥仪退位的计划遭受顿挫;宗社党的势力因此壮大,又向袁世凯的
内阁上书主战。因为共和受阻,革命党人
彭家珍、罗伟章等人激于义愤,密谋除掉玩弄权术的袁世凯,以及主张君主立宪,反对清帝退位的良弼等人。
被炸身亡
宣统三年十二月初八日(1912年1月26日),
段祺瑞等五十多位清廷将领通电逼宫,要求清帝退位,袁世凯召开有关人员会议,没有人提出异议。良弼这才表示,除了共和之外别无他路,并在赞成共和的名单上签字。会后,良弼又受
袁世凯托付,前往奉劝
爱新觉罗·豪格爱新觉罗·善耆,不可再坚持反对清帝退位。当天晚上,良弼从肃亲王府离开,返回西安门外红罗厂自己的公寓,就在他下车开门之际,
彭家珍突然冲出,向良弼抛掷炸弹,良弼被炸成重伤;两天之后,良弼不治身亡,时年三十五岁。
良弼死后,宗社党人群龙无首,纷纷逃亡外地,无人再敢争持和议之事。十多天后,清帝溥仪下诏退位。民国十一年(1923年),良弼的生前好友
廉泉向清逊帝溥仪请赐良弼谥号,但溥仪担心招致诽谤非议,不赐谥号,而赐御笔匾额“谋国忘身”;廉泉又请求在北京西城教寺的东面修筑良公祠,并为良弼开追悼会。后来,廉泉又将良弼生前的书札文章等编撰成了《天荒地老录》。
人物评价
赵尔巽等人编撰《
清史稿》中评价:良弼为人刚毅果断而有骨气,颇为自负,虽然被清廷委任参谋军务,但是没有什么可以谋划的,经常因为自己不得施展志向而引为恨事,每天都面露忧色。
郭汉民、徐彻主编的《
清代人物传稿》中评价:良弼是清末亲贵中有胆有识,才情卓越的军事人才。良弼唯才是举,延揽人才,希望能够有所建树,但是因为资历尚浅,又和当权的亲贵大臣
爱新觉罗·奕劻、
荫昌等人不和,所以未能施展才能。
人物争议
关于良弼的出生年份,相关书籍记载多有不同。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出版《
中华民国史人物传》中梁旭毅所写《良弼》的传记认为良弼出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
陈锡璋所著《细说北洋》以及近代中国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史辞典》中认为良弼生于清光绪二年(1886年);
上海辞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
中国近代史词典》及
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近百年史辞典》,还有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简明中国近现代史词典》中采用的说法,认为良弼出生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本文采用此说法。
家族成员
父亲:史书未记载姓名,曾在
四川省、
广东省地区为官,早逝。
影视形象
2011年上映电影《辛亥革命》中,演员吕洋饰演良弼。
2022年出品电视剧《
人生若如初相见》中,由演员
李现饰演的良乡,其原型为良弼。